学习体会:《王小梅:通过研讨促进科学观念诞生——2024年教科版科学教材“研讨”板块解读与教学建议》
文章分享:https://mp.weixin.qq.com/s/W8qj6zEjplyAdxsxXrarrQ
一、研讨的定位
作为四大板块(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之一,研讨发挥的是联结的枢纽作用。即对证据进行思维加工并用言语显性化,进而形成科学观念的过程。研讨是一种科学实践:学习者调取信息、辨析证据、产生联结的认知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形成科学观念,即产生新的推理或判断。
二、研讨环节存在的不足
1、研讨机制层面:
①研讨文化缺失,缺少民主开放的氛围。研讨教师主导较多,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存在教师最后“下定论”。
②研讨形式单一,多为“你说我听”或“单个师生对话”。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组内研讨和集体研讨成了少数人的舞台。
③研讨缺乏评估机制,缺少对研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2、研讨过程层面:
①时间短,研讨主题不精准:问题太难,学生“无话可说”;问题太简单,学生不想参与。
②研讨多证实,少证伪。忽略对假设、实验、数据、现象与结论逻辑关系的思考与表述。
③学生只在汇报现象或数据,缺少学生对证据的有效性评价。
④学生缺少研讨技巧:缺少基于证据的阐释、对话、质疑和辩论,缺少高阶思维的参与
二、研讨问题的解读与分析
1、五种类型的研讨问题。①观察想象或数据整理:指向“是什么”的问题②基于证据进行解释:指向“有什么关系”的问题③评估证据的完整性、可靠性④评估实验方案,进行反思与改进⑤进行跨学科联系:指向新情境的应用
2、回应教材中的探索活动,理顺研讨问题之间的逻辑
3、研讨问题设计凸显年级进阶:
①问题的表述与答案指向由浅入深:低段每课问题两个,问题语言表述简单明了,答案指向相对浅显;高段问题数量有所增加,语言表述逐渐趋向理性,答案指向也更开放、更有深度。
②问题指向的实践和思维水平由表及里:低年级的问题会显性化地指向观察、描述等实践方式;中年级开始逐渐出现实验、推测、解释等;高年级则逐渐移除显性的实践指向,走向更深入的论证。
③问题的逻辑推进从简单到复杂:低年级问题的逻辑主要是回应探索活动,依据现象建立观点,多体现归纳思维;中年级问题之间的逻辑逐渐体现从现象梳理到证据分析;高年级则体现更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归纳和演绎逻辑)。
四、研讨板块的教学建议
1、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①制定课堂评价准则②组建学习共同体③约定课堂发言规则④提供语言表达支架
2、尊重研讨结果的开放性:和而不同
3、重视研讨的有效组织:①建设研讨共同体,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②呈现“每一位”观点③丰富互动形式
-
-
图片1.png
(, 下载次数:0)
(2024/12/20 13:41:3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