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印刷术的发明鼻祖,在世界印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印刷术,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活字印刷术,毕竟这是教科书里着重讲述的内容。然而,真正在古代中国发挥巨大实用价值,并且对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当属雕版印刷术。它诞生于唐朝,甚至早在隋朝时期就已初现雏形,比活字印刷术更早地承载起知识传承、文化传播的重任。 雕版印刷,是将文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后,让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然后再在木板上刷上墨,经纸张压在雕版上,形成印刷品,一套雕版一般可以印几百张,这样书籍就能批量生产了。
中国的雕版印刷是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印刷术。不过,雕版印刷的木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过程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就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雕版的刻制比较困难,刻错一个字,整板就要重新刻制,因此成本很高。大部分时候,刻制都需要由有经验的工匠来完成,只有使用比较便宜的木头或雕刻不太重要的部分时,工作才交给经验较少的工匠。我们知道,最终取代雕版印刷术的是活字印刷术,对此我们都不陌生,因为它被列入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是中国的活字印刷并没有普及,因此也就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时期的工匠毕昇。中国在历史上能够留下姓名的发明家并不多,但是毕昇却是个例外,这要感谢北宋文人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里面记载了毕昇的事迹。毕昇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从理念上讲是相当先进的,甚至有些超越时代。遗憾的是,他的活字印刷术本身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更没有发展起相应的配套技术,因此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主流,而且几乎没有被应用过。
为什么活字印刷术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具体来说,由于活字印刷所用的胶泥活字,经过烧制后,其实大小是有细微差别的,难以排得整整齐齐,印出来的书就不如雕版印刷印制的好看。烧制出的类似陶器的活字,受到压力后容易损毁,排一次版印不了多少张就会有损毁的活字需要替换,真的这样大量印刷,效率也不是很高。毕昇使用的活字是用手工雕刻,并非批量生产,因此除非需要印刷很多种不同的书,否则活字术对印刷效率的提升有限。这些问题毕昇都没有能够解决,后世也没有人帮他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