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学期开始我带四年级科学课了,第一单元《声音》单元内容连贯,结构清晰,我觉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不算难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现跟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交流。《声音》单元中,我个人觉得核心内容和单元进程高潮部分在第五六课:1.5声音的强与弱和1.6声音的高与低。这两节课的内容明了清晰,四年级的孩子一学就会,但是两课学完后,一问就废。因为内容出奇的相似,词语如此的相近,让学生在实际问答过程中不知如何应对。这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深度理解声音与振动本质关系的缘故。
为了让学生区分这两部分概念,我觉得分开进行不是好方法,我决定将这两课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直面类似概念,设想能达到“脱敏治疗”的作用。纵观五六课,合适,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就是尺子振动与声音的关系。该实验也能起到对比,控制变量的目的。
于是我最开始做了如下设计:
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的过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究声音与振动的关系。请大家做这样一组实验,学习记录单如下:
经过课堂实践,收上来的效果如下:
很明显,除了一小部分同学知道区分强弱高低,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稀里糊涂的在做这组实验。
经过反思,意识到我考虑的不够细致,没有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实际上,我的实验学习单和课程的引导是不恰当的,在逻辑上是存在跳跃的。
我提出的问题是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在实验记录单上却变成了尺子的振动使我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这思维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是存在跳跃的,所以程度稍差点的学生不易到达这个程度。
意识到问题后重新做了规划,对学生引导如下:
前面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声音的产生是因为有物体在振动。那振动是如何影响声音的强弱高低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确定一下,一把尺子在桌面上振动(老师动手演示),有哪些可变的振动情形?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不难得出振动的有快慢,振动的有大小。那如何控制振动的快慢,如何控制振动的大小,也可一并引出。探究实验开始之前要和学生强调,为了得到实验结果,要控制变量。
于是交给同学们以下探究任务:
这样的任务单可以更直接的指明学生需要做什么,探究振动和声音的关系的逻辑性更紧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当然现在这个版本也还没有实践,任务单的设计也还有缺陷,有想法的老师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