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2024年“暑期科学汇”活动分享帖 [复制链接]

31#

学习不止,精彩无限

学习不止,精彩无限

——2024年“暑期科学汇”活动记录

诸暨市马剑镇中心小学 边陈璐

    两个月的暑假转眼就过,回顾这个暑假,是忙碌但充实的一个假期。

一、阅读蓄能量


假期里,我阅读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和《科学论证怎么教》,对我新学期的科学教学很有启发。在《科学论证怎么教》一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的科学和方法。科学解释框架主要由观点、证据、推理和反证四部分组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不同。本书就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案例介绍,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的科学课堂。初出茅庐的我曾在给学生进行作业分析时提出过一个简答题的“答题公式”——科学依据+事实+结论,如人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科学依据),鞋盒中完全黑暗,没有任何光,里面的苹果没有光可以反射(事实),所以我们看不到鞋盒里的苹果(结论)。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尝试之后,我发现这种方法并没有用,学生答题时仍然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写的。当时已经感觉到了不对劲,但说不清具体问题在哪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步子跨得太大。在学生没有形成科学解释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情况下,我一下子就要求他们给出完备的科学解释,是强人所难的。学生学会构建科学解释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觉的新学期,我可以继续精读这本书,结合《课标》和《课标解读》,为我的教学之路指明方向。




   二、实验夯基础

实验是科学老师的基本功。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绍兴市的实验说课大赛。在经历了不断的“推翻-重建”之后,我终于完成了说课文稿的撰写和说课视频的拍摄。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实验基本功对科学老师的重要性,也更明白了科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三、师生共成长

暑假不仅是教师的充电时间,也是学生巩固旧知,获取新知的黄金时间。

有的同学阅读科普读物,探索书中的新世界。


有的同学凭借学过的知识,制作与改进科技小作品,有两位同学的作品还在《优学暨》播出了呢。



还有同学到学校为非遗滚灯课程录制教程。


  暑假结束,但学习并没有结束,新的挑战刚刚开始。新学期,新教材,希望假期中的学习成果能帮我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乘风破浪。


TOP
32#

诸暨的“暑期科学汇”已坚持做了多年,我们活动的初衷是“休假不停研,充电新赋能”,团队教师积极主动投入读书、研课等学习中,相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在不断地积累中他们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TOP
33#

                             践行持续学习  提升教学质量



——诸暨市店口镇湄池小学 周米洁


   进步,源于每一天的坚持学习,暑假也不例外。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假期中,我在团队互相陪伴下,阅读、学习、磨课、指导学生......让枯燥的生活随着学习而熠熠生辉,不负韶华,持续前进。

一、读《新课程关键词

       课程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变革过程,从“新课程”走向更新的课程,亦是课程变革的常态。新课标实施已经好几年了,其中的一些概念性的词语经常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学杂志上出现,但是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并且把它运用实施在自己的教学中似乎还不成体系。

       假期期间,我阅读了《新课程关键词》一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关键要素,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性的著作。本书精选了新课程中的22个关键词,不仅对它们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精炼的综述,还强调了它们的现实意义,并提供了具体实操的指导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与2022年4月国家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相呼应。





    阅读这本书我是用了反复读,细读某一章节这样的阅读方法,细细读,慢慢品,也有了一些体会感想:

    1.新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发展学生中心

    书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发展。这是一种教育实践的转型,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PBL),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新课程注重课程整合

    新课程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强调课程整合。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PBL),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新课程寻求新技术支持

    AI工具在提升教育质量与便利性方面潜力巨大。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多了解教育教学需求与技术实现的专业人士。随着“网络素养”的普及,教师的网络素养也在不断丰富,甚至衍生出教师Al素养的概念。但现实中,教师往往忙于行政工作,对AI的了解和学习有限,更别提在教学中与Al的融合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4.新课程重视评价方式革新和学后反思

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学业述评要求教育者(包括家长)用多元视角看待评估。如果评估仅与分数和升学挂钩,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加剧。我们需要拓宽对“评估”的理解,以促进更全面的学生发展。

    5.新课程重视“结构化”

    “大单元”、“大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摒弃零散化的陈旧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络,真正的掌握知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问题中。






二、指导学生实践和记录

       科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更是一次与世界的深度了解趁着假期,孩子们也可以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寻找答案,用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改变未来。

比起忙碌的在校期间,暑期长假也是学生进行探究体验的好机会。为了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我校倡导学生在假期积极进行科学学习、体验和探索。

      1.体验

     假期中有不少同学都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学科学,他们去参观动物园、科技馆、海洋馆......在大自然中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2.探究

      部分同学趁着假期空闲挑选了有趣的实验项目进行探究,还会在线上向我寻求帮助、分享进程和成果。




      3.总结记录

      学生分享成果后,我也会鼓励孩子及时总结经验,并以日记、手抄报、小论文等形式记录,开学到校后继续和同学们分享和展示。

三、学以致用,准备新学期工作

       除了阅读学习之外,假期我还在小学科学论坛中看到许多有创意的帖子,对我的教学工作了一些新的想法。所以在假期的尾巴里,我也静下心来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1.准备课题申报

      经过假期的学习,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接下来要研究的主题,并开始准备和攥写课题申报工作。

      2.完善课程计划

      假期我在论坛中看到了其他老师分享的趣味科学探究项目,给了我许多启发。趁着有想法,我也重新修改和完善了我下一个学年的课程计划,尤其是我主持的科学课后拓展课程。我增加了更多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探究项目,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动手能力与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夏日有幸和团队、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既能拓展教学视野,又提升教育质量,期待诸暨小科更好的未来。

TOP
34#

缤纷暑假 学习一夏

缤纷的夏日拉开了暑假的帷幕,

允许偶尔摆烂,但是拒绝长时间躺平,

在这个暑假学习一“夏”,让新学期的我们更出色!

诸暨市大唐街道盛唐小学 何莎

一.阅读一“夏”

强化证据意识 让科学思维自然发生

  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颁布前,思维能力的描述仅占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总目标的极小一部分,缺乏具体而深入的阐述与明确的概念界定,虽是重要目标但并不突出,常常容易被忽略。修订后的课标明确了科学思维的概念,即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它还与科学观念、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并列构成核心素养的四大支柱。这一补充既凸显了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思维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当前中小学生思维能力不足亟需培养的现状。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教与学的质就是师生共同进行思维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在探究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构建坚实的科学观念,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内化为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研读并践行新版课标,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科学思维的培养,这是我此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拜读了何燕玲、孙慧芳老师合译的《科学论证怎样教》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有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该书作者团队由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研究者、一线科学教师共同组成,他们与小学科学教师长期合作,形成了丰富的科学论证及科学解释教学研究成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使得书中的内容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书中,作者巧妙地借鉴并简化了图尔敏(Toulmin)的论证模型,提出了简明扼要的CER框架(观点、证据、推理与反证),为我在日常教学中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书中对观点和证据之间关系的深度剖析,尤为引人深思。传统观念中,证据常被视作支撑观点的静态支柱,而在本书的视角下观点与证据之间的互动关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强调观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基于一系列精心挑选、分析并解释的证据之上构建的。同时证据也不是盲目堆砌的,它必须紧密围绕观点展开,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与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印证。这种证据与观点之间更为动态和互动的关系,让我意识到在科学论证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筛选、评估和使用证据。

       以《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为例,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了一款无需火焰即可展现震撼效果的自制“化学鞭炮”作为导入环节,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捏破黑色密封袋里的醋包,使两者发生反应通过观察、描述密封袋的变化,明确探究主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直观观察并详细记录密封袋随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他们不仅学会了观察与描述,也已经做好了论证的准备,尝试通过设计实验来寻求答案。深入理解并尊重每个学习阶段学生的独特特点,巧妙激活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它能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提取并解析情境中的信息,展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主动性。课堂转入实验探索阶段。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厨房常见的物质中搜寻能产生气体的组合,通过逐一尝试,最终聚焦于小苏打与白醋这一经典反应。面对“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的疑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猜测走向理性思考,强调证据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反思并阐述其假设的依据。为验证假设,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收集气体的方法、验证气体性质的策略及具体操作步骤,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搜集更多确凿证据。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证思维,还让他们深刻理解到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证据收集之上,即便是对于看似简单的“二氧化碳识别”,科学家也经历了长期不懈的探索。

      学生需要学会寻找与观点紧密相关的证据,更需培养起分析证据可靠性、相关性和充分性的能力,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自己合理、有力的科学论证体系。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论证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活动一“夏”

1.橡皮筋动力飞机

  寿梓轶,一位不折不扣的“飞机迷”,对各类飞机模型抱有浓厚兴趣,经常沉浸于研究之中。今年暑假,在父亲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他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乐趣的飞机制作之旅。寿梓轶同学系统地进行了资料搜集工作,广泛查阅了关于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的资料。他精心准备了制作所需的各种材料,从橡皮筋的选择到机身、机翼的轻质材料。进入制作阶段,寿梓轶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与毅力。他按照计划一步步组装飞机模型,期间不断遇到难题,但总能在父亲的帮助下找到解决方案。通过反复制作、测试与调整,这架凝聚了寿梓轶无数心血与汗水的橡皮筋动力飞机成功地在空中翱翔起来。为了将这段宝贵的经历与他人分享,寿梓轶还精心制作了一份PPT,并录制了视频。在PPT中,他详细记录了从资料搜集到材料准备,再到制作、测试与改进的全过程;在视频中,他生动地讲解了飞机的飞行原理、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成功飞行时的激动心情。


2.豆芽生长记

   卢舒杨精心观察并记录了绿豆逐渐蜕变为豆芽的全过程。为了系统地展现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他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张内容丰富的小报。小报以时间为轴,逐日呈现了绿豆成长的点滴变化。从第一天绿豆浸泡后的微微膨胀,到逐渐裂开冒出细小的嫩芽,再到芽体不断伸长、绿叶初现,直至最终成长为健康脆嫩的豆芽,每一步变化都被卢舒杨细心捕捉并记录下来。最后,卢舒杨总结了此次观察活动的心得体会,特别强调了萌发豆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如挑选饱满的绿豆、保持适宜的湿度,为日后有意尝试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整张小报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不仅展示了绿豆成长的精彩瞬间,也体现了卢舒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记录能力。

        


3.探访浙江科技馆

  邵奕晨和家人一起打卡了浙江省内最大的省级综合性科技场馆。“醒目的时钟墙”展项,阐述了像素成像的原理。时钟墙一共有288个圆形时钟,每个时钟有两个可以360°转动的指针组成,而每个时钟和指针又构成了一个像素点。通过指针转动的角度,可以演示出数字、爱心、文字等。蛟龙号是中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其外形如同一条张开了嘴巴的大鲨鱼,给人一种威猛而神秘的感觉。海洋探查模拟装置:在动感的座椅上体验蛟龙号的下潜海底探测!


三.一项微项目

1.项目由来:二年级学生会经常听到“材料”这个词,也接触到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材料》这一单元更是让他们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索。为了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材料”的认识,本次微项目以认识常见物质的材料、使用各种工具为契机,以“小怪兽”为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知材料、用材料,爱制作、知原理,增强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驱动性问题:学习了《材料》单元,你想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制作一个“小怪兽”吗?

3.学习实践:

1)说一说常见物体的用途等,如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手套、吸管、橡皮筋等

2)说一说每件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材料的特点。



3)学一学制作“小怪兽”的原理和方法。

制作方法:用彩纸画5个小怪兽和一个嘴巴,粘在一次性手套上,将手套套在

纸杯上,纸杯下面戳个大小合适的洞,插上吸管,吹起就可以了。

实验原理:当我们吹气的时候,给袋子注入了空气,空气会推着袋子往外涨,袋

子就鼓了起来。所以我们往里面吹的气越多,袋子就涨得越大,“小怪兽”也会

变得越大。

4) 做一做、测一测“小怪兽”。

5)展示“小怪兽”,并说一说它的原理和独特之处。


4.项目收获

       本次作品的制作由小朋友在规定时间里独立完成。制作时他们遇到各种问题,但大部分都能及时找到问题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一个个有趣的小怪兽背后是一份份坚持不懈的尝试。以微项目为载体,设计能撬动每个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在学科能力上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最后编辑何莎 最后编辑于 2024-08-20 20:52:11
TOP
35#

暑假过的好充实,给自己充充电
TOP
36#

暑期科学汇

蓄力前行,假期“充电”正当时

                                                                                                                                                                 诸暨市暨阳小学 冯昕怡

    炎炎夏日,在放松的假期里,我们不但可以游山玩水,感受大好河山,也可以遨游学习海洋,给自己充电蓄力,让自己的假期充实而有意义。

  一、精读一本专著

    

指向理解的科学教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郑青岳老师的《指向理解的科学教学》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论著,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分论,最后还有附录课例。这本书让我赞不绝口的是作者每表述一个理论概念都会用多个案例来支撑,帮助读者的理解。但其中的案例大多为初高中的科学内容,读起来会比较深奥。所以,整个假期,我粗略读了一遍,略有一些所思所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认为的“理解”是学生把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并能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该书中,郑老师详细地表述了“理解”的特征,即具有内隐性、建构性、生成性、关联性、迁移性和层次性,通过他的多个案例的解释,也让我对真正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线教师,我更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的相关策略。在这本书中,郑老师进行了详细地讲解阐述,让我受益匪浅。

一、聚焦大概念,建立知识关联。

  书中指出,大概念是具有更高抽象程度和更大适用范围,能够将众多小概念统整起来的概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关注碎片化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揭示隐藏在深处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小概念进展到大概念,运用大概念的眼光俯瞰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超越具体情境和事实,对大概念涉及的相关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

  为了清楚认识不同知识之间内在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书中还建议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以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建立理解知识的框架,防止使各个具体的知识成为一个个“知识碎片”或“知识孤岛”。比如,初中科学中,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就可以用概念图表示。


二、明示教学主题,揭示知识疑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学主题处于隐形状态,盲目地设置悬念,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反而不知所措,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并不清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是盲目地被老师领着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茫然的。

  郑青岳老师说,学生上一堂课,就像阅读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有导语,有正文,有结束语。正文部分可以分为若干个部分,涉及不同的子问题。所以理解性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明示活动涉及的主题,帮助学生把潜在的疑难问题都揭示出来,使学生从无疑为有疑,带着有准备的头脑主动地介入学习,从而深刻地理解学习活动和所获得的结论。

三、利用实验手段,创造探究机会

  科学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证性,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建构知识和深度理解。但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把控课堂进度,教师往往会把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一一呈现,让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只是把知识以成品的形态呈现给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教师想要学生得到的东西。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包括科学实验,将事实与原理建立联系。当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科学、思考科学问题时,他们能对科学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四、借助类比方法,追溯知识本源

  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导我们前进。”许多教师常常会通过建构恰当的类比,软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借助类比方法,我们也可以尝试了解知识形成的背景,知识形成过程所用的策略和方法等等,从而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

  例如,电压概念的理解学习中,教师可以用抽水机转动引起水流的模型做类比。抽水机转动时,会对水产生推动作用,使水沿着水管做定向流动形成水流,从而推动涡轮的转动。类似地,电源也会对导线中的自由电子产生推动作用,使自由电子沿着导线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使电灯发光。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电压就是电源对自由电荷的推动作用,它是电路产生电流的原因。

五、构造辅助问题,提供辅助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比较陌生、复杂,学生难以分析理解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面临的问题建构一个与之相关、相对简单或熟悉的辅助问题,或者适时提供一些辅助知识,启发帮助学生对原问题的理解。因此,辅助问题或辅助知识是帮助学生达到对原问题理解的桥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粗读一遍书,我自知思维水平达不到作者的深度,虽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也让我对一些理论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指导一项活动

  假期前,我下发了小学生暑期科学汇活动倡议书,鼓励小朋友在假期里积极参加,动手动脑,开展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


  

三、总结一个项目

民俗科技——酿酒工艺的探索

一、项目简介

诸暨——越国古都

在这座古城里,

飘荡着延续千年的馥郁沁香,

吸引前贤今人沉醉其中。

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越国的酒文化也传承至今。

因此,五年级的同学们将开展探索酿酒工艺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老酒”文化。

二、驱动性问题

     家乡的“老酒”是如何酿造出的?

三、核心概念

1.实践是最有效的验证方式。

2.走访调查、实践操作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学校资源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劳动技能。

四、学习目标

1.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老酒”的酿造原理,鼓励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探究解释身边民俗文化。

2.数学:在制作甜酒酿过程中,也有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环节,如酒曲与糯米质量的比例问题、加入的水量、发酵的时间等。

4.劳动:学生通过感受民俗文化,尝试制作甜酒酿,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5.技术:“老酒”的酿造和甜酒酿的制作都涉及了很多技术问题,如对温度的把控,材料的选择,发酵蒸馏的时间,仪器工具的选择使用等等。

预期成果与评价

本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包含多角度综合评价和多样化展示评价,其与成果的呈现紧密相连,注重对过程性和成果展示的评价。

1.多角度综合评价

不仅针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各环节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也需要得到评价与反馈,即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项目任务分解

本项目分为三大主题:知酿酒文化,观酿造工艺和制手工酒酿,项目时长约9课时


子任务

子任务名称

学习任务安排

支持性工具

任务一

知酿酒文化3课时

同学们走访身边的民间酿酒户,探寻家乡的各种各样的“老酒”,感受家乡千百年的酒文化。

1.上网查找资料2.访问调查

任务二

观酿造工艺3课时

同学们参观酒厂的酿造工艺,了解“老酒”的酿造的原理,感受每一滴酒的来之不易,感知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1.现场观摩2.感受体验

任务三

制手工酒酿3课时

同学们亲手体验制作甜酒酿,在科学探究中,了解其科学原理;在品尝美味中,发现其成功秘诀。

1.调查访问2.现场实践


、项目实施

任务一知酿酒文化3课时

1.阶段性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家乡“老酒”的来源以及历史文化。

2)通过走访访问身边的民间酿酒户,探寻家乡的各种“老酒”,了解家乡“老酒”的发展故事

2.核心问题

关于家乡的“老酒”有哪些历史文化?

3.核心任务

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民间酿酒户,了解关于家乡“老酒”的故事,并记录在调查单里。

4.支持性活动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酒的起源。

回家询问身边的酿酒户,了解酒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确定调查方向,收集资料,教师适时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

任务二观酿造工艺3课时

1.阶段性目标

1)通过现场观摩,了解古法手工的酿酒工艺

2)了解“老酒”的酿造原理。

3)感受美酒的来之不易。

2.核心问题

家乡的“老酒”是如何酿制出来的?

3.核心任务

观摩酒的酿造过程,了解酒的酿造原理,并记录在记录单中

4.支持性活动

学生通过观摩家乡酿酒户的酿酒过程,从古法手工到现代机器化,了解酒的酿造工艺,学习酒的酿造原理


设计意图: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感受每一滴酒的来之不易,感知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任务三制手工酒酿3课时

1.阶段性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甜酒酿的制作过程

2)亲手体验制作甜酒酿,在科学探究中,了解其科学原理;

3)品尝甜酒酿,感受收获劳动的喜悦。

2.核心问题

我们如何制作美味的甜酒酿

3.核心任务

收集资料,准备材料,动手实践制作甜酒酿。

4.支持性活动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最终确定制作甜酒酿的相关材料和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实践,亲手体验制作甜酒酿。

学生品尝甜酒酿,及时进行点评,反思不足之处,交流成功秘诀。




设计意图:理论结合实际,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调查确定制作方案,合作动手实践。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品尝过程中,对劳动成果进行点评,反思不足之处,交流成果秘诀

十、项目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孩子们了解到学习知识不只是从课本中,也可以有很多方式,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摩等。经历此次项目化学习,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也意识到学习可以从讲台上的学习转换到生活中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体会科技魅力,主动探究,团队合作,体验学习的快乐。

2.锻炼了教师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标开发学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阅读、学习、交流与记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发展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分享交流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教师意识到综合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十一、项目反思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体验了快乐,收获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活动中由于时间限制,需要花费额外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活动进度比较慢,导致有些环节落实不到位,比如知酿酒文化环节,由于身边酿酒户所酿的酒各不相同,所以学生了解的酒文化故事也是不一样,学生记录不够详细,该环节因此存在走形式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项目化学习中仍需要不断改进。

  

          轻松愉快的假期也即将接近尾声,面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仍会踏实前行,不断学习。


最后编辑冯昕怡 最后编辑于 2024-08-21 13:51:26
TOP
37#

行思相融悟进同行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
赵烨

夏日炎炎暑未消,在这热情似火的季节里,我们可以遍访祖国的大好河山,修身养性;也可以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赋能。

一、读:学有所思,悟有所得


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喻伯军老师主编的书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这是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的著作。该书籍以课例式解读的方式,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喻伯军教授从修订背景、主要特点、主要变化、学习建议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新标准的核心内容和实施要点。书中不仅包含了理论层面的解读,还通过具体的课例展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标准。

从书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课例式解读: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指导,使教师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标准在教学中的应用。②全面深入:从多个角度对新标准进行了全面解读,包括修订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等,为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解框架。③注重实践:书中不仅有理论解读,还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教学建议,帮助教师将新标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④针对性强:针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图是我的读书笔记)


二、行:赋能成长,蓄势前行

在暑假,我改进了五年级上册心脏跳动实验,教材中首先通过“反复挤压洗耳球”模拟“心脏跳动时运输血液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心脏持续跳动才能促血液在身体里面循环流动;再借助脖子或手腕测量自己安静时和运动后的不同心跳与脉搏,比较了解心脏在应对不同身体需求时的反应。但实践发现,洗耳球仅能模拟血液流动的单向通道,难以解决“心脏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脏舒张,血液流进心脏”过程中血液“循环、往复流动”的难题。此外,由于肥胖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会出现找不到脉搏的情况,所以我从两个方面改进了这个实验。


1、模拟心脏跳动

“双孔洗耳球 ”模拟“心脏 ”,内含红墨水模拟“血液 ”。按压双孔洗耳球时, “心脏 ”发生收缩,血液会从右侧单向阀流出,流向身体其他部位;松开双孔洗 耳球时,“心脏 ”发生舒张,血液从左侧单向阀流进心脏。


2、测量心脏跳动

当手指触碰传感器时,电容灯光射向皮肤,透过皮肤组织反射回的光被光敏 传感器接受并转换成电信号,带动 led 灯随心跳而闪烁。此外,再使用编程软件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根据血液的吸光率算出心率,无线显示在屏幕中。

三、践:智引未来,师生共融

在暑假里,小朋友对科学的热情只增不减,所以我们进行了多样化的家庭实验。

实验一:会飞的纸屑

实验材料:碎纸屑、盐(可以不放)、气球

实验步骤:

①盘中倒入2勺盐。

②然后撒上一大把碎纸屑,搅拌均匀。

③吹一个气球,并把气球放在头上摩擦。

④将气球放在碎纸屑上空。

实验现象:看到碎纸屑飞上来吸附在气球上。

实验原理:气球与头发摩擦时产生静电作用,使气球带电,而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实验二:鸡蛋叠罗汉

实验材料:鸡蛋两个、盐少许、一个瓶盖

实验步骤:

①将第一个鸡蛋一端放在瓶盖里,使它竖立(困难版:将鸡蛋一端蘸取少许食用盐,该端朝下尝试在平整的桌面上立起一枚鸡蛋。)

②尝试在竖着的鸡蛋上方放另

一个鸡蛋,发现放不住。

③在第一个鸡蛋顶端放少许食

盐,再尝试将第二个鸡蛋横卧在第一个鸡蛋顶端。(注意:叠鸡蛋要耐心,寻找平衡点)

实验原理:食盐的使用增加了鸡蛋与桌面、鸡蛋与鸡蛋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使之成为一个稳固的支撑。



通过有趣的实验,小朋友们也收获满满。


学习如逆水行舟,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编辑赵烨 最后编辑于 2024-08-22 20:58:22
TOP
38#

学习促提升  蓄力共成长


                      诸暨市暨阳街道城南小学  许舒婷



一、精读一本专著

  暑假,我阅读了《科学论证怎样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一书。这本书通过六个关键点来讨论和说明如何将科学解释融入课堂,并给出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科学论证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科学论证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印象最深刻的是“支持学生开展科学对话和写作”章节,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只是倾向于关注小组互动中的表面现象,流于形式。例如,在从一个小组走到另一个小组,实验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等。其实,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很重要,我们可以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这有助于理解他们的思维,特别是识别学生理解和构建解释时存在的困难。当学生进行科学解释时,对话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为学生搭建支架。




  当教师设计写作支架时,要考虑四个因素。

      1.一般性支持和内容支持。一般性支持给出框架提示,而特定内容为学生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或任务做出提示。当同时得到这两者支持时,他们的书面解释会有很大程度的进步,这在平常的低中段教学过程中也比较常见,如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中,学生实验记录时使用的支架,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空气问题的科学论证。






2.考虑提供支架的细节和长度。如果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足,就可以提供较长的支架来寻求帮助。

3.支架要逐渐撤去,学生才能写出更有说服力的科学解释,合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帮助学生内化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中。

4.什么支架结构在课堂上最有效,这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使用框架的经验,从而把控支架的细节数量。

科学论证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将科学论证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

二、改进一个实验

  五年级上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摆放要求是卡纸之间间隔15cm,且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原本的实验材料是卡纸通过蝴蝶夹来固定在桌面。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对于“直线”这个问题,手动摆放还是存在基于实验的方便与数据准确性,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卡纸可以通过固定的滑槽进行左右移动,变换位置,从而确保卡纸在同一直线上。






三、指导一项活动

  暑假期间,同学们也度过了一个有意义、有成长的假期生活。他们有的走进科学场馆、生产基地,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展品,如航天飞行器、新能源车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也有的同学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验,制作科技作品,如生态瓶、种子贴画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增长知识。















    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用知识的力量点亮学生的智慧之光,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科学学习体验。

最后编辑水蜜桃奶芙 最后编辑于 2024-08-22 21:38:28
TOP
39#

充实的假期,非常有意义
TOP
40#

暑假研修收获满满!
TOP
41#

勤学勤思,笃行致远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杨林泽

   长长的暑假,耳边少了些许校园的叽叽喳喳,心更容易静下来,是学习充电的好时间。

   一、精读一本专著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诸暨小科团队推荐的《科学论证怎样教》这本书进行阅读,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了科学论证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看完之后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是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不仅仅是关于事实和数据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这一点让我意识到,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要转变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也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实践和推理,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从而限制他们的科学学习和思维发展。

   第二点是形成了科学解释框架。154四页的书将科学解释讲的很透彻。其实之前我也在课标中看到了类似的话,比如“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但是没有系统思考过。看完之后,我的脑海里也形成了科学解释框架,那就是观点、证据、推理和反证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用书本中的一幅图就更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第三点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的方法。书中,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他提倡使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证据、构建论证,并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具体的案例我看到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将科学论证融入到我的日常教学中,设计好的驱动性问题。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我的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出更加严谨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二、改进一个实验

   这次暑假很荣幸有一个机会到绍兴去参加实验技能大赛,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改进一个实验,录制实验改进说课视频。不得不说突然让我改进一个实验脑袋里一片空白,功夫下在平时这句话真是没有说错。这次比赛让我发现了小学科学教学论坛里面的好多优秀的教学感悟、实验改进的帖子,这就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最好的学习资料,当然平时在教学中要多观察、多反思,更要多记录。有时候上完一节课有一些想法但是没有及时记录,想法一闪而过很快就忘记了。




   三、指导一些探究   长长的的暑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间,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以用来开展一些长时间的研究实验。三年级的学生中有的因为饲养蚕宝宝而爱上了昆虫,在暑假里饲养了凤蝶,观察了从卵到幼虫到蛹再破蛹而出的过程。还有学生认真开展了暑假作业本上的科学拓展实验,制作了简易日晷,研究了不同材料的虹吸现象。





   新的学期,新的挑战,相信能用更加从容的心态和更加扎实的专业素养走上讲台,在课堂中将假期所思所想落地。
最后编辑杨林泽 最后编辑于 2024-08-22 22:39:15
TOP
42#

充实、扎实。
TOP
43#

2024年“暑期科学汇”活动总结

2024“暑期科学汇”活动总结

诸暨市浣江小学黄斌飞

  学习是最好的修行。根据祝老师的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畅游浩瀚书海,开展探究实验,探索生命世界,给假期增添了一份趣味,度过了一个充实和难忘的暑假。

精读一本专著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向标,暑假里我主要阅读了新版课程标准,为下半年的教学做准备。首先我再次仔细阅读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其重要部分做好摘记,对课标重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然而作为一个新教师,只阅读课标其实对其内涵无法做到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我结合喻伯军老师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例解读》,对新课标再次进行了阅读,此时对新课标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个层次。通过阅读《课例解读》,之前脑海中一个一个的疑惑逐渐散去,对如何使用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于此我结合课标中“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一点进行深入思考并撰写了学习心得。




  新课标的阅读就是为了我们的教学服务,因此需要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真正做到会读课标和会用并且用好课标。除了阅读新课标,我还阅读了其他教学杂志并完成阅读摘记。




指导一项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暑假是放松的,但却也是充实的!漫长的暑假,怎么能没有科学活动实践来丰富一下。在团队教研员祝老师的牵头下,我们组织、指导、落实了学内学生开展“暑期科学汇”活动(学生版)。

  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科学,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暑假里同学们阅读了自己感兴趣的科普书籍,观看了科普电影,并且以读后感、读书小报、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记录了自己的阅读过程,可谓收获满满。




  学会专题实验研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较好体现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暑假里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一些简单的探究计划,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专题科学研究能力。







TOP
44#

暑假学习不打烊,师生“科学汇”活动持续中

暑假学习不打烊,师生“科学汇”活动持续中

诸暨市西子小学 郭小丽

一、读书体会




  暑期阅读了《科学论证怎样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一书,由美国的教育专家编著,国内的何燕玲、孙慧芳翻译而成。这一书成为教师开展科学论证教学的有益工具。

  课堂中的科学解释支持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在完成讨论和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科学解释框架包含四个要素:观点、证据、推理和反证,帮助学生参与构建科学解释,帮助学生进行解释驱动的科学讨论和写作。如何进行包含科学解释的教学设计?一个关键要点是创建连贯的科学内容故事线,聚焦整体目标,对科学概念排序,为学生构建科学解释机会。为了帮助所有学生参与构建科学解释的各种策略,利用对话策略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鼓励他们理解科学概念,并提供与同伴互动互助的机会。书中还介绍了各种帮助学生进行书面科学解释的支持,包括写作支架、可视化呈现、选择式学习单,以及检查和论证证据。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鼓励他们理解科学概念,并提供与同伴互动互助的机会。书中还描述了帮助学生参与构建科学解释的教学顺序:评价先前的知识;提出问题;做出预测;收集、记录和解释数据;构建科学解释。

  该书能帮助教师对“讲科学解释融入对话和写作中”达到清晰的认识水平。此外,各种策略和工具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科学解释,从而构建一个个小小科学家共同体。


二、创新一个实验


  三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中的“纸团不湿”实验,激发起了学生的积极兴趣,从探究中发现“空气的确能占据空间”。我的创新实验:自制简易“饮水机”是基于此基础上的实践和应用。


  具体操作:在矿泉水瓶的底部扎一小孔,再插入吸管,用热熔胶枪固定住,防水流出。再在外围用纸板封好,做成“饮水机”的外观。打开瓶盖,水从吸管中流出;拧紧瓶盖,水不流出。本实验创新由于制作方便简单,又富有创意性,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三、指导学生活动

  炎炎夏日,学生的暑期汇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造船:





2.纸风扇:




3.过山车:




4.参观科技馆:


5.制作科学小报:








  暑期是一个静下心来、养精蓄锐、反思教学的好时机,我和我的学生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前行。

最后编辑开心就好7556 最后编辑于 2024-08-23 21:18:50
TOP
45#

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
TOP
46#

学有所思 行之有向

学有所思 行之有向——2024年暑期科学汇总结

——诸暨市浣东小学 杨晨

  教师这份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时俱进。暑假我们不仅要放松身心,更要给自己充充电,丰富和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精读一本专著

《科学论证怎么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认真阅读了诸暨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推荐的阅读书目:《科学论证怎么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收获颇丰。

书中认为,孩子是有能力的小小科学家,他们有能力进行科学推理和实践。学生构建科学解释的益处颇多:当他们构建科学解释时,思维变得可视化,同时学习了重要的科学概念,他们使用证据证实观点和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受到积极影响。

为了支持学生进行这种复杂的实践,书中提供了科学解释的框架(CER),它包括四个要素:观点、证据、推理和反证。对小学生来说,通常关注框架的前两个要素(观点、证据)或前三个要素(观点、证据、推理)。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方法策略,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构建科学解释。
  


例如,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凯尔老师在二年级学习磁铁相关的内容,“探究有些磁铁的磁性会比其他磁铁的更强吗?”凯尔老师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法:“直接吸起来回形针的最大数量”、“吸起的链状回形针中回形针的最大数量”、“能吸引回形针移动的最远距离”帮助学生来比较不同磁铁的磁性。这样学生在解释他们的观点时有了更多的证据。反观自己当时的课堂,只用了“直接吸起的回形针的最大数量”一种方式来比较磁性,显得证据有些单薄了。
这一教学片段还带给我一些思考,实验后的课堂讨论交流分享的目的是什么?在自己的课堂中,交流分享环节往往是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然后学生说一说结论。忽视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怎样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而本课中凯尔老师不断用对话引导,“你的证据是什么?”、“能给出一些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吗?”、“这些数据与我们的观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语言的不断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基于证据的解释。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推理沟通交流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概念学习并理解科学本质。
科学对话和写作是学生构建科学解释的重要方式。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也将从这两方面为学生进行支持和引导。为学生创设轻松、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通过对话策略为学生搭建科学对话的教学支架。通过提供写作支架支持学生的科学写作。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然而如何将它运用到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去才是重点和难点。我会积极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积极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整理一节说课

  利用暑假,我对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一课进行了重新梳理,调整课件,撰写说课稿。


  

      

  

三、指导一项活动

暑假里,孩子们的时间宽裕,学习压力小。在暑期科学汇的号召下,孩子们也动手探究,收获满满。

     

最后编辑沁心 最后编辑于 2024-08-23 22:54:09
TOP
47#

随心,重新---2024暑期汇小结

这次的暑期汇活动,我将它的主题定为“随心,重新”。因此,我和孩子们的暑期活动也由原本的“下列活动”向“自由活动”转变。由学生发来的前线作业可知,他们最喜欢的还是直观的实验现象,具体的实验器材,鲜活的生物呈现。许多同学的科学暑期活动地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科技展馆。








作为教师的我,基于课程标准,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期待从中收获一些教学灵感。


在这里,也分享一个自己不成熟的实践案例--利用地球仪灯进行昼夜交替模拟实验。

设计初衷:

在进行昼夜交替教学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实验室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故障,准备的科普视频没有办法播放。进行实践模拟实验时,由于窗帘的遮光效果有限,以及小手电的照明范围较小,常常使昼夜交替过程明暗现象不够明显,或者晨昏线不稳定。

模拟实验片段:

一位同学举着大地球仪,另一位同学拿着手电筒模拟发光发热的太阳。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地区也发生了变化。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发现由于手电筒的光照太微弱,当它距离地球仪比较远的时候,光照现象太微弱,即便是拉上窗帘也很难观察清楚。当它离地球仪比较近的时候,照射到的地球仪的面积有很小,不能体现地球几乎一半被照亮的效果。给我们的观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改进过程:

1.内部遮光法:打开地球仪灯的内部,用不透光的物质遮住一半球体,这样从外面看就可以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的现象。

实验结果:失败。

实验原因:转动台灯的时候整个黑暗部分也随之一起转动,导致陷入黑暗的地区总是迎接不了光明的到来,这显然与自然现象相反。

2.外部遮光法:选择不透光的物品遮住地球仪外部。

实验材料一:黑色塑料袋

实验结果:失败。

实验原因:黑色塑料袋材质太软,转动地球仪的 时候它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观察不方便,并且会阻碍球体转动。

实验材料二:快递盒

实验结果:成功。选取球体刚刚可以嵌入的快递盒。既不用人工支撑又可以恰好遮住球体的一半,通过调整快递盒的嵌入方向,还可以模拟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方向。

实验不足:从侧面或远处看效果较好,但是近看快递盒能够透光。

解决办法:利用黑色卡纸将快递盒从里到外完全包裹,是另一半完全陷入黑暗。同时,将碎纸屑塞入黑色塑料袋,扎紧口袋放入快递盒中,将快递盒内部与地球仪球体之间的空隙完全填充。

实验改进材料:

纸箱,黑色卡纸,地球灯等


    仔细想想这个模拟实验存在许多漏洞,例如容易误导地球本身会发光这样的认识性错误,还是应当加上模拟太阳发光的道具。暗箱的存在让夜半球的观察陷入困难。但不经过尝试怎么能看到缺陷?不重新出发怎么能保持前进呢?
TOP
48#

暑假充电好时机
TOP
49#

太优秀了
TOP
50#

有收获的假期
TOP
51#

“暑期科学汇 充电正当时

诸暨市海亮小学 杨凯雯

一、专著阅读——《科学论证怎么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





   论证和对话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之后进行的汇报交流内容总是没有办法将证据与观点联系紧密地,富有逻辑性地进行表达,他们总是会给出一个相关的太具体或者太笼统的回答,也很难激发其他学生进行观点的完善,共同将观点描述得更加准确。所以本书提倡由教师构建科学解释的框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进阶开展了大量课例的经验分享,引导教师从这些实例中有所发现,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科学解释框架”,让学生能够较充分地理解科学概念,应用科学概念解释自然现象,构建基于证据地解释和论证,更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这样地科学课堂还能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21世纪技能”。

      本书分别从介绍科学解释框架、进行解释驱动的科学教学设计、支持学生开展科学对话和写作、将科学解释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设计评价任务和标准、培养小小科学家共同体等方面该采取怎样具体的措施,展开了详细的阐述指导。每章的结尾都会有关键要点的提炼和阅读反思与实践,引发读者教师更深入的思考。

   初步的阅读使我意识到了构建科学解释框架对于学生推理论证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带着书本中的这些课例与前辈们总结出的“公式”,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与反思,进一步内化为我自己的所思所悟,希望能在这些经验指导下,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们都有收获新的突破。

诸暨市海亮小学 杨凯雯

二、学生活动指导

  围绕这对各种各样星座观测的模拟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模型制作。




三、选修:录制说课视频
   再次阅读新课标和课例解读的基础上,对这学期的一节公开课,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反思,录制了相关的说课视频。

TOP
52#

暑假研修真的花了很多时间,相信对接下来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TOP
53#

暑期充电时光,知识满格一夏

暨阳小学
顾成宝

一、精读一本专著


暑假期间,我着重阅读了关于跨学科、项目化方向的两本专著,分别是张丰主编的《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以及刘玲等著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读后感

当读完刘玲编写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本书后,心中涌起诸多感慨与思考。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为教育者在探索跨学科实践活动的道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在当今知识融合、学科交叉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培养出更具综合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书中详细介绍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目标的设定,从资源的整合到评价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指导和案例分析。这让我们在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时,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步骤。例如,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整合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实践机会。

同时,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迁移和整合,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此外,书中的案例分享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个生动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展示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巨大潜力和魅力。

总之,《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积极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实施更多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一项活动

因学生暑期有较长的自由时间,所以对科学感兴趣的同学,让其购买了科学实验拓展材料包,并且利用暑托班和在线指导两种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




TOP
54#

夏日充电研科学,学思践悟共成长

——诸暨市暨南小学 毛卓滢

今年夏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的暑假。上海之行,玩耍的同时,去到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参观学习,为正在研究的天文领域课题积累素材;云南之旅,体验感受到海拔升高后地形、植被、时差、身体等等的变化;绍兴科技馆培训之行,听讲座、参观实验室、小组设计项目,收获满满。暑假“宅”在家的时光,同样舒畅与有趣,我完成了暑期科学汇的两个必修项目和一个选修项目。

一、研读学科专著勤思考

七月上旬我研读了《科学论证怎么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这本书也刚好是我们学校里下发的指定暑假书籍,边读边标注,对自己实际课堂中适合实施尝试的地方进行摘录标记,期待新学年可以选择几点应用于科学课中。



八月下旬我再次精读《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常读常新,结合过去一年的科学专职教学工作,产生了许多新思考和新感悟。


一、指导学生活动趣味多

暑假前,我在任教的六个班级(三四五年级)中下发“暑期科学汇”倡议书,每个年级1+1模式开展实践。首先是参观一个和科学有关,且自己感兴趣的场馆。咱们学校的爸爸妈妈们也都非常支持,上海天文馆非常难预约特别是暑假,有几个小朋友的家长便约好一起抢票一起参观;一些小朋友在旅行时打卡当地的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航海博物馆;许多家长虽工作较忙,便在休息日带孩子到相对较近的绍兴科技馆、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等等地方参观。







第二个一是制作一个科学作品,三年级——观察几种夏日昆虫,通过上网、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它,制作自然笔记。





四年级——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方式查询了解“灌溉水车”的运作原理和制作方法。因为学校里刚好有梦想农场,便想到了这个内容。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个灌溉水车模型,大小不限。制作过程中可以画一画设计图,请爸爸妈妈帮忙拍下制作过程的照片和小视频。





五年级——利用五年级上册学习的《光》单元知识,制作在灯光环境下产生有趣效果的皮影道具。皮影有一定的主题,如小动物、文学作品人物、科学家、科技作品等等。关于材料的选择,能满足透光要求的兽皮、油纸、纸板、塑料、木棒等材料均可。同时可用照片、视频、小报等方式记录制作过程。




暑假里陆陆续续收到爸爸妈妈们发来的照片,还有同学们和我分享的发现、趣事、疑问,真的超级感动,因为孩子们很用心,爸爸妈妈们也十分支持。

一、改进科学实验践创新

工作三年来,四年级我教过两次,《运动和力》这个单元孩子们非常喜欢,因为它动手操作性强,还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实际课堂教学与听课中,我发现小朋友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因而产生创新实验的想法,使其更适用于我们学校梦想娃的教学:

1.小车前进时容易走歪,方向不好控制;2.在松开车轮前,缠绕的橡皮筋容易松开,实验效率不高;3.部分孩子容易数错橡皮筋的缠绕圈数。

于是我做了以下改进:1.在小车的一端安装一个短小的螺丝钉,用于固定橡皮筋;2.把燕尾夹夹在刻度尺零刻度的一端,把橡皮筋固定在燕尾夹的尾巴处;3.组装好小车后,再将橡皮筋拉伸到制定长度,轻轻释放小车;4.可改变橡皮筋拉伸长度(通过刻度尺直接读出),探究其长度与行驶距离的关系;5.可换成不同的橡皮筋,探究其粗细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与原实验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创新点:1.易推广:装置中增加的直尺、螺丝钉、燕尾夹等材料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易获取;2.易操作:不需要缠绕橡皮筋,降低了实验难度,提高效率。刻度尺与橡皮筋一体,在拉动的同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橡皮筋的拉伸长度,非常方便;3.易探究:可以探究定量的橡皮筋拉伸长度与运动距离的关系,更换不同橡皮筋,也能探究其粗细与运动距离的关系,一装置多用。



TOP
55#

学无止境,行以致远

诸暨明德小学何铖熹

一、“悦”读


暑假的时光总是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学习。在假期里,我阅读了《科学论证怎样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一书,这本书给予了我不少启发。

书中深入探讨了科学解释的重要性。我了解到让学生主动构建科学解释,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概念、参与科学实践,学会用证据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提升了我的教学效果,也让我的学生得以更好地掌握并运用科学知识。

在具体实施方面,书中提供的科学解释框架尤为实用,观点、证据、推理和反证四个组成部分简洁明了,且逐步增加复杂度的变式案例具有指导意义。我尝试将这些框架融入我的教学设计中,结果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科学内容上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讨论生态系统时,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证据,逐一推理,最后整合成完整的科学解释。

此外,书中提出的通过连贯的科学内容故事线进行教学设计,也为我的课程增添了趣味性和逻辑性。我开始重视科学数据和原理的讲解,以及学习表现和教学案例的展示,这些内容的加入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书中还强调了同伴讨论和科学写作的重要性。实现全班讨论到小组讨论的过渡,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学解释的构建中。我提供了多种写作支架,并鼓励学生进行可视化呈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促进了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将科学解释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也是我深深感受到的一大挑战。书中的教学策略如使用KLEWS)图表,评判教师提供的解释样例,以及对同伴提供的解释进行辩论,这些内容指引我有条不紊地推进课堂教学,确保学生能在有序的环境中构建科学解释。评价任务和标准的设计则是另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书中的步骤,我学会了确定内容标准,选择科学解释的复杂度水平,并据此设定学习表现,编制评价任务。这一流程化的操作,使我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并能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培养小小科学家共同体的概念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教育的温度。书中提倡的积极倾听、对话模式、建设性批判文化等,都是建立学生科学讨论规范的有力措施。我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这不仅仅让他们学到知识,而且收获更多。读完这本书,我期待将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反思与改进,让学生在科学的世界中更加自如地遨游。

二、实践

1、制作农场介绍牌

  通过学习并与其他老师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农场介绍牌制作活动。



    


2、微课制作

  在暑期里,我也尝试制作了一节微课。


三、“知”用

  漫长的假期,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许多同学都在暑期中参观各类博物馆,阅读科普书籍,动手做小实验,还有人去参加“天眼学习队”了呢。


  


四、“游”学

  在暑期中,出门游玩必不可少。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能收获到很多平时不注意的科学知识。比如,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水上雅丹也是书本或其他途径经常看到的,但具体了解的并不多。来乌素特水上雅丹看过,才会有更多的了解。它是由于2007年源于昆仑山的那凌格勒河因洪水爆发,河水改道,最终在柴达木雅丹地貌群中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乌素特水上雅丹景观。又比如我们常说的七彩丹霞指的是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层理交错、色彩斑斓。



最后编辑爱吃的橙子z 最后编辑于 2024-08-24 17:13:32
TOP
56#

亦有收获亦笃行

亦有收获亦笃行


诸暨市暨南街道王家井小学杨立元


又是一年暑假时,又是一段研修路。学习氏最美的遇见,成长是最好的风景,教育路漫漫,必将上下求索,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反思、研讨和实践,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一.精读一本书《科学论证怎样教》


本书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紧紧围绕科学论证的四要素(观点、证据、推理、反证)。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铺展开来,书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本书系统讲述了科学解释,如何构建科学解释,怎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支持学生构建科学解释,并给出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可以通过这些案例延伸到自己的教学案例中去。接下来我将从其中的几章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的重要性

首先,让儿童在参与真实的科学实践和讨论中构建和批判基于证据的解释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推理以及沟通的能力。其次,构建科学解释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概念学习并理解科学本质,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公共事物中做出基于证据的决策很重要。再次,科学探究不仅要修学生收集数据和分享结果,还要求通过对话和写作表达,建立联系,解释现象,理解概念。

口头解释和书面解释相辅相成

我们在进行研究的科学课堂中,口头解释和书面解释是相辅相成的活动。例如,先让你学生讨论他们的想法(如进行预测),再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单上,这些结果将作为支持学生科学观点的证据。或者,先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发现规律,写下最初的观点,进而通过研讨交流共同从证据中得出的观点。

让学生讨论想法→记录单及结果→证据中发现规律→最初观点

构建基于证据的解释并进行交流的能力,依赖于所有基本的科学实践:设计、实施公平的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合理地呈现数据等。遗憾的是,小学科学的课经常以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而告终,课堂并没有进行下一步——构建基于证据的解释,这限制了学生参与基本的科学实践机会。

悟:结果只是数据(证据),我们要用证据去解释现象和本质,并能够再进行合理的推理!




(二)支持学生开展科学对话和写作

1.科学对话和写作之间相互促进

应逐年提升学生写作中语言应用的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组织和发展概念的能力以及处理复杂内容的能力。

撰写科学解释前:讨论预测、分享数据、模型检测、构建观点。

搭建科学对话的教学支架

支架既可以是个人提供的支持,如教师或同伴,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课程材料或技术支持全班讨论。

1)所以让我看看,我是否理解你的想法,你说的是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他说的嘛?

3)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他们?为什么?

4)有人想补充吗?

5)你为什么这么想?是什么证据帮助你得出结论的?再多说点。

对话策略可以作为一种支架,因为当学生习惯于被问及“你的证据是什么?”时,他们会自动开始讲证据作为讨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问这种问题的频率越来也低,也会逐渐减少使用这个支架,直至消失。

2.参与小组讨论

在科学教学中,特别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倾向于关注小组互动中的表面现象。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新手教师从一个小组到另一个小组,问一些问题:如你在做什么?进展如何?记录数据了吗?


框架支持小组讨论

重新聚焦核心问题
这对我们的回答有什么帮助?

寻找数据中的规律
你在数据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提出初步的观点
基于目前的数据你能提什么观点?

考虑其他观点
是否有不同的观点能更好解释。      

       做出预测
基于结果,你能预测接下来发生什么?






      形成“基于证据、推理构建和辨论观点”的科学课堂文化是需要时间的。构建科学解释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老师把口头讨论和书面科学解释的策略融入课堂实践时,对自己保持耐心很重要。



二.辅导一项活动

假期生活不只有语数英,也有我们的小学科学,使得假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主要分为两项,一是博物馆的参观,聆听历史故事,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默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历史文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大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二是设计制作保温箱及船模,磨炼了耐心和专注的意志品质。







三.选修一个项目——搭建科学写作支架

科学对话是帮助学生书写科学解释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当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对话,他们就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口语上的帮助。各种写作支架和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合理的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支持既能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探究活动,也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还能对学生小论文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写作支架设计的关键点

  

设计的关键点

  

关键点描述



内容支持



提供有关学生识图回答的具体内容或任务的提示



细节和长度



对语言能力不足或解释经验不足的学生能从详细的支架中获得帮助



逐渐撤去



随着学生对解释框架的经验增加,关于支架的细节描述应该减少



结构



根据学生的不同经验,选择不同的结构可能效果会更好,解释是对解释框架要素的描述,句子开头语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问题提示学生思考特定要素的内容。



例:五年级下册船的历史


  

解释框架要素

  

说明



句首语



问题



观点



写一句话,说明哪种船首阻力更小。




  

船首在水中的阻力更 小




  

什么船首在水中阻力更小?



证据



提供科学数据支持观点。(在水中行驶的速度)



我的证据支持我的观点:

  

在同样的赛道,同一时间出发用船首到达终点的速度更快。



什么样的科学数据支持你的观点?



推理



解释为什么证据能够支持观点。描述什么是阻力,为什么你的证据让你确定哪种船首阻力小。



阻力小的是,我的证据支持我的观点:阻力小,因为。



为什么你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什么是阻力?你如何知道哪种阻力小



备注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老师,要做将教学记在心里的老师,要做学生能够记住的老师,相信只要我们且行且思,在“教与研?的这条道路上就能不断进步。幸福的教育是奋斗出来的,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最后编辑杨立元 最后编辑于 2024-08-24 22:38:19
TOP
57#

这样的暑假研修活动充实有意义电量很快就满格了
TOP
58#

暑练锋芒,学思并进

暑练锋芒,学思并进

诸暨荣怀小学    祝锦晶

炎炎夏日,我的暑期生活也悄然拉开序幕,与我暑期生活一起开展的是我们传统的暑期“2+1”即必修两项加选修一项的暑期活动。

一、精读课程标准,拓展教学技能

暑期中我再次翻开了《科学课程标准》,它是一本让人常读常新的书,每次打开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课程标准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共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相关的读后感。


除了阅读课程标准之外我还阅读了《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案例》,从本书中我学会了从单元的视角去研读教材,并将其与科学概念进行结合,让我对科学的探究本质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本书不仅展示了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科学探究案例,还深入剖析了这些案例中蕴含的思维型学习理念,为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二、立足新课标,解析教材内容

教学中不仅要有理论之石,也需要实践加以辅助。除了阅读计划之外,我还对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进行了说课。




三、动手实践、创新无限

在这个暑期中,我指导学生们进行了堆肥的活动,这次堆肥活动的经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自然循环的奥妙,也让我作为教育者有了深刻的感悟和收获:1.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在准备阶段我为学生提供了堆肥的原理,材料的选择、比例搭配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自然循环的神奇与魅力。2.团队协作的力量,堆肥活动并非一人便可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自发地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增进了彼此健的信任。3.环保意识的培养,堆肥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环保行为,它让学生意识到废弃物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每一本书、每一项活动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我深刻体会到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

最后编辑祝锦晶 最后编辑于 2024-08-25 17:30:46
TOP
59#

科学素养于无形中提升
TOP
60#

蝉鸣深深   收获满满

蝉鸣深深   收获满满

荣怀小学     何恒  

项目一:精读一本专著

读后感:《科学论证怎样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科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论证怎样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探索道路上的方向,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论证,构建属于自己的科学解释,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明确目标:培养未来的探索者

翻开这本书的初衷,我怀揣着一个清晰的目标——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成为勇于探索、善于论证的未来科学家。这本书恰似一位智者,耐心地向我阐述了科学论证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

主题深探:科学论证的力量

书中对科学论证的阐述深刻而全面,它不仅仅是实验数据的堆砌和理论公式的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作者强调,科学论证是一个从问题出发,通过假设、实验、观察、分析到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评估结论,并勇于面对可能的错误与修正。这一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我的看法:实践出真知

我深感赞同书中关于做中学的理念。科学论证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应更多地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学论证的全过程。例如,在教授光合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机制。

具体例子:点亮思维的火花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生动的教学案例,其中一个关于水的循环的探究活动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水的循环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河流、湖泊、海洋、云、雨、雪等,然后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循环的?学生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模拟水的循环过程,最终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科学解释。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水的循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和探究。

思考与判断:教育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坚信,科学论证的教学不仅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一个懂得科学论证的人,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更加灵活地解决困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将科学论证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启航未来的科学之旅


《科学论证怎样教?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不仅是一本教学指南,更是一盏照亮教育未来的明灯。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使命所在。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们在科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共同书写属于他们的科学传奇。

项目二:指导一项活动

科学实验中有许多需要使用的仪器,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次数少,但是兴趣极大,在暑假期间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仪器。





项目三:总结一个项目

制作精准水钟

一、项目简介

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能够粗略制作水钟,但计时效果和精准度不理想。基于此,本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一款富有创意且计时精准的短时计时工具——水钟。项目设6课时,涉及科学、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驱动性问题

课堂上,设计的水钟计时不准确,且学生制作的水钟类型、结构单一。如何设计并优化水钟,使其既精准又富有创意?

三、项目目标

科学观念:

水钟通过一定装置,能够保持水在一定时间内规律流动,从而用于计时。

用多种方式改进水钟,使其计时精准。

采用多种创意构思,设计富有特色的水钟。

科学思维:

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完善的探索过程。

探究实践:

运用画图、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态度责任:

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项目制作的乐趣。

体会到在项目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开展探究的重要性。

体验到完成一个项目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四、项目实施

1. 入项准备

任务一:收集资料,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古代的水钟,认识水钟的类型。

任务二:通过研究用水计量时间的实验,发现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则水流速度不变;水位降低时,水流速度变慢。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2. 提出问题

课堂上,学生发现设计的水钟计时不准确,类型、结构单一。如何设计计时精准、富有创意的水钟?

3. 确定设计方向

确定计时范围:通过交流讨论,不同小组确定了不同的计时范围,如3分钟、4分钟、5分钟等。

确定水钟类型:多数小组选择制作受水型水钟。

思考影响因素:影响水钟计时精准性的因素包括水流速度、刻度的紧密程度、容器的类型等。

思考创新点:外形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等。

4. 制作水钟

绘制设计图:小组合作,根据讨论结果绘制设计图纸。

制作水钟:根据设计图纸准备材料并制作水钟。

测试水钟:记录测试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改进设计:根据测试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修改设计方案,重新制作并测试。

5. 成果展示与分享

学生展示自创作品并解说:学生呈现初代、二代作品,以对比的形式进行讲解,分享初次设计时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收获和经验,以及新作品的优点。

演示测验:各组进行演示测验,全班观摩,提出疑问或建议。

完成微说题视频:学生结合作品和练习题完成微说题视频,展示学习成果。

五、项目成果

学生作品:学生完成多款创意十足、计时精准的水钟作品。

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显著提升。

情感体验: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六、总结与反思

本项目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学生在设计、制作和测试水钟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时间计量的原理和方法,还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项目化学习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将项目化学习深入日常教学,充分润泽学生。

最后编辑何恒 最后编辑于 2024-08-25 17:39:3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