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理解的科学教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郑青岳老师的《指向理解的科学教学》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论著,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分论,最后还有附录课例。这本书让我赞不绝口的是作者每表述一个理论概念都会用多个案例来支撑,帮助读者的理解。但其中的案例大多为初高中的科学内容,读起来会比较深奥。所以,整个假期,我粗略读了一遍,略有一些所思所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认为的“理解”是学生把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并能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该书中,郑老师详细地表述了“理解”的特征,即具有内隐性、建构性、生成性、关联性、迁移性和层次性,通过他的多个案例的解释,也让我对真正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线教师,我更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的相关策略。在这本书中,郑老师进行了详细地讲解阐述,让我受益匪浅。
一、聚焦大概念,建立知识关联。
书中指出,大概念是具有更高抽象程度和更大适用范围,能够将众多小概念统整起来的概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关注碎片化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揭示隐藏在深处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小概念进展到大概念,运用大概念的眼光俯瞰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超越具体情境和事实,对大概念涉及的相关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
为了清楚认识不同知识之间内在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书中还建议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以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建立理解知识的框架,防止使各个具体的知识成为一个个“知识碎片”或“知识孤岛”。比如,初中科学中,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就可以用概念图表示。
二、明示教学主题,揭示知识疑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学主题处于隐形状态,盲目地设置悬念,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反而不知所措,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并不清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是盲目地被老师领着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茫然的。
郑青岳老师说,学生上一堂课,就像阅读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有导语,有正文,有结束语。正文部分可以分为若干个部分,涉及不同的子问题。所以理解性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明示活动涉及的主题,帮助学生把潜在的疑难问题都揭示出来,使学生从无疑为有疑,带着有准备的头脑主动地介入学习,从而深刻地理解学习活动和所获得的结论。
三、利用实验手段,创造探究机会
科学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证性,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建构知识和深度理解。但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把控课堂进度,教师往往会把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一一呈现,让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只是把知识以成品的形态呈现给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教师想要学生得到的东西。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包括科学实验,将事实与原理建立联系。当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科学、思考科学问题时,他们能对科学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四、借助类比方法,追溯知识本源
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导我们前进。”许多教师常常会通过建构恰当的类比,软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借助类比方法,我们也可以尝试了解知识形成的背景,知识形成过程所用的策略和方法等等,从而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
例如,电压概念的理解学习中,教师可以用抽水机转动引起水流的模型做类比。抽水机转动时,会对水产生推动作用,使水沿着水管做定向流动形成水流,从而推动涡轮的转动。类似地,电源也会对导线中的自由电子产生推动作用,使自由电子沿着导线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使电灯发光。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电压就是电源对自由电荷的推动作用,它是电路产生电流的原因。
五、构造辅助问题,提供辅助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比较陌生、复杂,学生难以分析理解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面临的问题建构一个与之相关、相对简单或熟悉的辅助问题,或者适时提供一些辅助知识,启发帮助学生对原问题的理解。因此,辅助问题或辅助知识是帮助学生达到对原问题理解的桥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粗读一遍书,我自知思维水平达不到作者的深度,虽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也让我对一些理论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指导一项活动
假期前,我下发了小学生暑期科学汇活动倡议书,鼓励小朋友在假期里积极参加,动手动脑,开展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
三、总结一个项目
民俗科技——酿酒工艺的探索
一、项目简介
诸暨——越国古都
在这座古城里,
飘荡着延续千年的馥郁沁香,
吸引前贤今人沉醉其中。
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越国的酒文化也传承至今。
因此,五年级的同学们将开展探索酿酒工艺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老酒”文化。
二、驱动性问题
家乡的“老酒”是如何酿造出的?
三、核心概念
1.实践是最有效的验证方式。
2.走访调查、实践操作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学校资源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劳动技能。
四、学习目标
1.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老酒”的酿造原理,鼓励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探究解释身边民俗文化。
2.数学:在制作甜酒酿过程中,也有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环节,如酒曲与糯米质量的比例问题、加入的水量、发酵的时间等。
4.劳动:学生通过感受民俗文化,尝试制作甜酒酿,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5.技术:“老酒”的酿造和甜酒酿的制作都涉及了很多技术问题,如对温度的把控,材料的选择,发酵蒸馏的时间,仪器工具的选择使用等等。
五、预期成果与评价
本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包含多角度综合评价和多样化展示评价,其与成果的呈现紧密相连,注重对过程性和成果展示的评价。
1.多角度综合评价
不仅针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各环节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也需要得到评价与反馈,即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八、项目任务分解
本项目分为三大主题:知酿酒文化,观酿造工艺和制手工酒酿,项目时长约9课时。
子任务 | 子任务名称 | 学习任务安排 | 支持性工具 |
任务一 | 知酿酒文化(3课时) | 同学们走访身边的民间酿酒户,探寻家乡的各种各样的“老酒”,感受家乡千百年的酒文化。 | 1.上网查找资料2.访问调查 |
任务二 | 观酿造工艺(3课时) | 同学们参观酒厂的酿造工艺,了解“老酒”的酿造的原理,感受每一滴酒的来之不易,感知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 1.现场观摩2.感受体验 |
任务三 | 制手工酒酿(3课时) | 同学们亲手体验制作甜酒酿,在科学探究中,了解其科学原理;在品尝美味中,发现其成功秘诀。 | 1.调查访问2.现场实践 |
九、项目实施
任务一:知酿酒文化(3课时)
1.阶段性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家乡“老酒”的来源以及历史文化。
(2)通过走访访问身边的民间酿酒户,探寻家乡的各种“老酒”,了解家乡“老酒”的发展故事;
2.核心问题
关于家乡的“老酒”有哪些历史文化?
3.核心任务
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民间酿酒户,了解关于家乡“老酒”的故事,并记录在调查单里。
4.支持性活动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酒的起源。
回家询问身边的酿酒户,了解酒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确定调查方向,收集资料,教师适时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
任务二:观酿造工艺(3课时)
1.阶段性目标
(1)通过现场观摩,了解古法手工的酿酒工艺。
(2)了解“老酒”的酿造原理。
(3)感受美酒的来之不易。
2.核心问题
家乡的“老酒”是如何酿制出来的?
3.核心任务
观摩酒的酿造过程,了解酒的酿造原理,并记录在记录单中。
4.支持性活动
学生通过观摩家乡酿酒户的酿酒过程,从古法手工到现代机器化,了解酒的酿造工艺,学习酒的酿造原理。
(设计意图: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感受每一滴酒的来之不易,感知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任务三:制手工酒酿(3课时)
1.阶段性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甜酒酿的制作过程;
(2)亲手体验制作甜酒酿,在科学探究中,了解其科学原理;
(3)品尝甜酒酿,感受收获劳动的喜悦。
2.核心问题
我们如何制作美味的甜酒酿?
3.核心任务
收集资料,准备材料,动手实践制作甜酒酿。
4.支持性活动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最终确定制作甜酒酿的相关材料和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实践,亲手体验制作甜酒酿。
学生品尝甜酒酿,及时进行点评,反思不足之处,交流成功秘诀。
(设计意图:理论结合实际,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调查确定制作方案,合作动手实践。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品尝过程中,对劳动成果进行点评,反思不足之处,交流成果秘诀。)
十、项目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孩子们了解到学习知识不只是从课本中,也可以有很多方式,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摩等。经历此次项目化学习,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也意识到学习可以从讲台上的学习转换到生活中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体会科技魅力,主动探究,团队合作,体验学习的快乐。
2.锻炼了教师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标开发学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阅读、学习、交流与记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发展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分享交流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教师意识到综合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十一、项目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体验了快乐,收获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活动中由于时间限制,需要花费额外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活动进度比较慢,导致有些环节落实不到位,比如知酿酒文化环节,由于身边酿酒户所酿的酒各不相同,所以学生了解的酒文化故事也是不一样,学生记录不够详细,该环节因此存在走形式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项目化学习中仍需要不断改进。
轻松愉快的假期也即将接近尾声,面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仍会踏实前行,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