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外科教 | 金晓婉 于伯阳 丁邦平:将工程设计融入科学课堂的... [复制链接]

1#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谢谢分享!
TOP
3#

感谢分享,有收获
TOP
4#

继续学习,感谢分享
TOP
5#

感谢分享
TOP
6#

感谢分享,学习学习
TOP
7#

StLE项目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TOP
8#

收获满满
TOP
9#

stem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TOP
10#

努力学习后肯定会有不少收获。
TOP
11#

感谢分享,值得学习
TOP
12#

感谢分享,学习学习
TOP
13#

后现代科学时代,“纯”科学教育必然让位,寻求理科教育“整合”路径的大科学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TOP
14#

一、来自学习理论的支持:StLE项目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工程设计可以使科学概念教学情境化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工程设计可以分散科学理解的认知负荷

二、集体智慧的合作工程:StLE项目的课程开发

三、挑战与应对:StLE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一)点题:疏离又纠缠的探究与设计

(二)破题:通过“基于案例的推理”,实现科学与工程两种“思”的有意义融合

(三)解题:直面可行性担忧,为基于工程设计的科学教学建立支持机制

四、结语:进一步探索走向“整合”的大科学教育
扔块砖头,换点玉
TOP
15#

采用乐高机器人套件(作为支持学生工程设计的教学工具,是StLE项目课程的核心特色之一。一是乐高机器人套件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及优势。它不仅具有市面上常见的联锁结构积木所具备的易拼插和重组的便捷性,其机械部分还可以与微处理器和电子传感器兼容,允许设计挑战和数据收集交织在一起,契合学生在新课程中的活动需要。
探究与设计之间这种无法忽视的既疏离又纠缠的微妙关系,认为与其坚持用二分法把这两种无处不在的课堂活动对立起来,不如转换视角,将课堂探究和课堂设计之间的关系描述为一个连续体。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形式,这个设计/探究连续体的一端指向仅有探究,另一端指向仅有设计。
在时间和材料足够充分的情况下,年幼的学生更倾向于绕过规划和反思,以“试错法”对他们的设计进行“修修补补式”的迭代。
学生必须在计划、建构、测试、解释、分享和反思他们设计的人工制品时,以“动嘴”或“动笔”等表现形式保持记录。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关于设计的话语,即分享记录、讨论和理解的方式。
“学生工程师日志”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每个单元的工程实践过程。每节课的日志都会提供开放式问题、建造和观察指导、数据记录提示和反思问题。日志的一个主要优点是能促进学生以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科学观点,并鼓励用文字和绘图(特别是带标注的绘图)表达。日志中的提示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进行口头表达的良好开端。
TOP
16#

感谢分享,慢慢学习
TOP
17#

容易乐高工程技术的科学,新奇又熟悉
TOP
18#

很好的教学资源,感谢分享
TOP
19#

学习了,谢谢分享,stem教学很适合引入科学教学中
快乐科学
TOP
20#

感谢分享
TOP
21#

拓宽视野,感谢分享
TOP
22#

努力学习国外的STEM,提升学生的能力。
TOP
23#

其一,“整合”需要系统思考和精心安排。如前所述,StLE项目从开发阶段的理论溯源对实证文献的分析,到设计阶段的多维考量着力解决新课程与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匹配性问题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的可行性担忧,再到实施阶段建立切实的支持机制,都离不开项目团队的深思熟虑和精细安排。受此启发,建议我国在开发“整合”的大科学教育项目时,汲取StLE项目的有益经验,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在深人思考的基础上,精心安排,不仅关注“做”的层面,更要关注“思”的层面,以开发真正有效的“整合”项目,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助力。同时,也应注意,“整合”虽好,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面铺开,不必将现有的所有小学科学单元都改编成基于工程设计的模式,把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转化为设计问题。正如StLE项目团队所指出的,工程设计在促进学生科学理解的效果方面因科学领域而异,并非所有领域或者所有科学概念、思想的学习都适合融入工程实践。

其二,研究界和实践界的沟通与合作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大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从StLE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CEEO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及学区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和深人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现实中,研究界和实践界之间的壁垒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教师并不了解科学教育研究大厦的全貌,而研究者也不能及时了解来自一线的声音和需求。因此,有必要搭建研究界和实践界之间的桥梁,以推进“整合”的大科学教育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CEEO所搭建的网络共享平台为例。该平台以服务教师为导向,教师既可以在平台上下载教学资源,浏览CEEO以往的研究介绍、成果文献、实用教学策略和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平台发布的专业发展计划,或参与即将开展的研究项目。受此启发,建议我国在沟通研究界和实践界方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我国五级教研体系的优势,统筹规划、合力联动各级各类的教师实践社区,建立起广域的网络科学教师实践社区。一方面,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自由,把学习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还给教师,最大限度地保护教师的教育探索热情,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的方式,自主进行专业学习;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可以作为社区成员参与互动,随时了解一线需求和实践经验,解答教师疑问。此外,还可以在社区中发布研究议题,吸引和招募真正有参与意愿的学校和教师,达成有益的合作研究。通过这样的广域网络教师实践社区,无论是“边缘性参与”(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充分参与”(full participation),还是“中心参与”(central participation),每位科学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社区中自如地进行专业提升,而研究界和实践界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TOP
24#

感谢分享
TOP
25#

“整合”需要系统思考和精心安排,研究界和实践界的沟通与合作是实现有效STEM整合教育的重要前提。很赞。
TOP
26#

美国一直在做,我们加强学习。
TOP
27#

感谢分享,认真学习!
TOP
28#

感谢分享
TOP
29#

国外科学里有一块是工程和科学实践,包括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设计。这两块内容我们国内比较欠缺。
TOP
30#

感谢分享,有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