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91#

《认真+实干+担当+思考》——一名普通科学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
——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杜百顺
    重剑无锋,在朴实无华的题目背后体现的是当下老师们比较欠缺的精神,在社会当下的大背景下,教育人多多少少会被 一些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所影响。杜老师在这节点开设此话题,意义深远,令我深思!
    讲座从杜老师的三阶段经历中展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一、在某次公开课中,杜老师给每一小组准备的材料有41种之多,可见其准备之用心!
二、在每个阶段都秉承着“务实”二字,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坚守自身的内心的信念,相信总有花开日。
三、懂得与时俱进,懂得修炼内功,懂得见贤思齐(如向大连学教学等)
    在点滴收获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学力”真的要远远大于“学历”,学历只是暂时的,而学力是能给予你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想现在的资源如此的丰富,各类专家的视频讲座,各类专业的书籍,确实需要静下来好好规划,争取每个学期能抽出时间来精读一到两本书籍,将大家的一些做法自己理解后应用于课堂教学,也许会发现新的大陆。
   在个人感悟中,杜老师强调了德能配位,其实我觉得不仅仅德要能配位,能力也必须要配位。当我们越往上爬时,越觉得自己渺小,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补充,不然根本无法突破瓶颈,其实也就是杜老师后面所提到的,肚子里要有实东西,才不会心虚,不会越讲越冒汗。此外,杜老师也提到我们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中冥思苦想到茅塞顿开,我想这也是今后我个人需要修炼的地方—激情碰撞,理性思考!
  最后杜老师提到了两个令我深思的问题:1.自己时孩子是想要遇到怎样的老师?2.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我想,想明白这两个问题了,也许今后我的教学思想观念应该也会有一些转变吧!今天这次每月研修,虽然不是科学专业的教学技能或者一些前沿理念的培训,但是整体停下来给我的感受和启发却不小,教育之路漫漫,需要不停的修炼!
(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92#

2024.02.15每月研修学习感悟:
2024年2月15日,依旧跟着每月研修一起学习、思考、感悟。这一期是由辽宁省锦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百顺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认真+实干+担当+思考——一名普通科学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杜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成长经历、点滴收获和个人感悟,对此我有很大收获。
杜老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介绍到自己的点滴收获,最后对自己成长经历总结了一些感悟。我特别喜欢杜老师的每一天个人感悟,虽然我的教龄只有6年,但在这6年中有收获,也有困难,其中也有不少感悟。因此杜老师的一些感悟让我觉得字字珠玑,非常感同身受。我觉得我们是幸福的,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杜老师的个人感悟不正是教师生涯的“武功秘籍”,有了这些“武功秘籍”能帮我们解决不少工作中的问题。
例如在杜老师的个人感悟中的第一条:要保持好的心态,教师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不能解决全部人的问题。当一开始踏入这个行业时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到后来“事事斟酌,样样操心”的心态,其实在职业生涯中会不止一次地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阶段。但是我依旧觉得,保持好的心态引领学生看世界风景仍是我对这份工作的态度,只有这样我的生活才会晴朗阳光,同样的这份阳光才能感染那一张张在初见世界“求知的脸”。
诸如此类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悟还有很多,比如要“实”不要“虚”、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品味、不苟且、多读书、多户外运动、多到海边和山上等等。这些朴素的词语组成的感悟,确是字字深刻、句句精华,我也会努力践行,做一名认真、实干、有担当、会思考的科学老师。                                     汇宇小学   陈媛
TOP
93#

2024年2月15日
劲松小学 邵晨曦

本次每月研修,我们聆听了辽宁省锦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百顺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认真+实干+担当+思考——一名普通科学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

杜老师首先总结了对“认真+实干+担当+思考”的个人理解,“不糊弄、不苟且、不藏奸、不空谈、不推诿、不抱怨、不盲从、不肤浅”认真秉承一个念头“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杜老师的这个念头坚持了许多年,从一以贯之,而这是我们需要一直努力坚持做好的核心信念。杜老师从“成长经历”、“点滴收获”、“个人感悟”三个方面展开,用自己一路走来的点滴经历,向聆听的老师们传达了十个“要”的信念。“好心态、要坚守、要坚持、要实干、要风格、要品味、要清醒、要付出、要真做、要担当”杜老师的共勉之言道出了平凡教师非凡的发展之路——也许我们错过了许多精彩瞬间,但没有错过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也许我们活的不够轰轰烈烈,但我们的人生依旧在平凡中闪光!一名教师的自我成长充满了挑战,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始终保持教育情怀、树立终身学习是的观念。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进科学教育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自己所教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只有做实做深、坚持初心,才能帮助自我真正地快速成长。


最后编辑锦绣沙拉酱 最后编辑于 2024-02-24 17:05:07
TOP
94#

2024年2月15日,每月研修日并未因春节而停止,于是在假期中有幸聆听了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百顺老师的《认真+实干+担当+思考——一名普通科学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讲座分享,收获满满。
杜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成长经历、点滴收获和个人感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自我成长并不断的反思复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印象深刻的是杜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认真:不糊弄、不苟且;领导同事都说好,但自己总是感觉还差点儿;实干:不藏奸、不空谈;干活时,不管有没有领导来,都闷头使劲干;担当:不推诿、不抱怨;承担许多额外任务,却无额外的收获或回报;思考:不盲从、不肤浅;学习、培训之后,有思考,有想法,有思想。我深入地体会到了“认真、实干、担当、思考”这八个字的真谛。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我认识到自我成长的旅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我首先体会到的是“认真”的重要性。每一次学习,我都全神贯注,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思考。我发现,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认真的态度,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其次,我深刻理解到“实干”的意义。理论是基础,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关键。我尝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实践让我更加明白,教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实践。
此外,“担当”也是我在这次研修中领悟到的一个重要品质。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克服困难,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过去,我可能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很少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但现在,我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只有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进步。
这次研修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以“认真、实干、担当、思考”的态度,走好自己的成长之旅。(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陈飞琴)
TOP
95#

202403每月研修有感:
      李老师以关于“溶解”两课为例(时隔22年),通过把这样两节课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它们有共同的逻辑起点。首先第一节课,它注重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22年后,更加侧重于基于探究的教学程序。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惯性占据主动,尽管采取的路径有些不同,但是教学中显现出相同的做法。课堂中学生什么时候动手,怎样动手都是可以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因为老师心中对“溶解”是什么心中非常清楚,所以为了把“溶解”更加清楚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于是老师就会主动去控制学生的一些做法。
      习主席关于中共中央第三次全体学习时强调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李老师也进行了理解,并结合课标进行了阐释,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好奇心是指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动力,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特人才的重要特质。想象力是一种认知能力,通过思维和想象来探索和表达各种可能性,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技术。探求欲是探究、探索未知的欲望,对新鲜事物探求的一种欲望。它就要发现、无畏、奋进等特征。当我们把这样一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和具有发现、奋进等特征联系起来的时候,再去想一想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探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对这个话的体会反馈到我们科学教育,就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创造力的一种期待,需要激发保护。而不是急功近利、过度的灌输以至压制。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96#

学习《科学课堂教学之思》有感
        学习了《科学课堂教学之思》讲座,学习了李老师的课堂之观、课堂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受益匪浅,李老师以课例的形式进行交流,使我们学习者也易理解和内化。
       课堂之观,新概念新做法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要做持续的发展会面临很多困难。以课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展示了认知路线,课例《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概念形成的基本流程,基于认知到基于探究,科学课堂总是反映着科学教育在不同的时段的发展要求,理解并实践这些精神是教师的必修课。相同内容,不同的老师总会有不同的课堂呈现,教学行为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教师对课堂的理解。课堂之变,到现在核心素养,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素养本位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科学观念。课堂形态走向块状结构,教学路径改进情境创设,结合科学学习的活动特点进行创设。
       学习要为提出观点做好准备,整理、判断要为交流观点做好准备,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实现意义建构和素养提升。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着重培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花功夫,把探究实践能力和分析、评价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党山小学 陆丽芬)
TOP
97#

2024.3.15又迎来了每月研修的日子。今天的研修专家是李德强特级教师。说来很巧,这是我唯一有幸线下见过的专家。李老师线下也十分亲易近人。这次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李特从三方面“观”—“变”—“突破之思考”。通过对比老旧新教材,观教学路数,分析课堂变化。现阶段关于教学逻辑的起点——素养本位。而素养本位的发展历程是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指向素养本位的。课堂的形态也从基于知识的点线指向整体构造。而途径则为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整体教学等等。我们要转变观念: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并不在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们结论,也不是直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去验证,而是在一些情镜中去找到验证实验结论的方法。做一些探索,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能增加主动学习的动机。尤其关于改进观点中的“立于互动,达成共识”的例子,是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老师通过不断叫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看法,来寻找增加想要的答案,而忽略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补充。这样的问答得出结论的方式太过单一,也会造成学生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创造力以及表达力有所缺失。听了李特的课,我在思考自己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有时候课堂的交流研讨环节,我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完,然后就让下一个同学表达。现在意识到,没有让同学们交流起来,质疑起来,讨论起来,形成共识。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课堂观这一概念。一直在上课,经历磨练等等,但对课堂观不知如何入手,属于我的课堂观,打磨自己特色的课堂,应该是有意识的,也应该是有计划的。路很长,要有目的的前进!(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98#

2024.03.15每月研修学习感悟:
2024年3月15日,每月研修如期而至,本期为我们带来讲座的是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特级教师。李特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主要分为三方面: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认真聆听过后,感受良多。
首先是对于课堂的理解,也就是关于课堂的路数。在听课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透过课的表现与表象,去深入认识思考课的思路,执教者上课的指向。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总会有不同的课堂表现,教学行为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好的课堂就是教师有着正确、清晰的课堂观,反之,则会比较混乱,不知原因。
然后是关于大背景的改变,课堂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我们的课程目标从双基到三维到四维再到核心素养,目标在不断的演进,课堂的要求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进步。课堂教学追求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真正呼应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课堂需要以素养本位作为起点,在有效情境创设的路径下,走向整体的块状结构。
最后关于课堂更新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着眼长线,权衡课堂,有意义的建构需要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堂教学。教学中需要立足思考,让主体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互动,相互学习,同伴互学,达成共识。(长沙小学 方佳)
TOP
99#

2024.03《科学课堂教学之思》学习反思
(李德强: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长)
又到了每月研修时间,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关于科学课堂的教学反思。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发布,有很多教学概念应运而生,而这些教学理念最终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知识、技能、关键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而科学课堂上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呢?以李老师的介绍为例,从卵石的概念→卵石形成原因→介绍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风化)→推想山洪暴发结果(搬运)→卵石的形成原因→推测高山的未来……在这样层层的递进中,教育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也在这些实际问题的思考中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高阶认知方法,建立基本概念,是概念建立的基本流程。现在教材的思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则更容易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进一步研讨和探究活动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也更强调实践性。从认知基础学习,到基于探究的学习,在这两种方式的课堂上,教师起到的引导作用都非常重要。我们老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城东小学 孙萌)
TOP
100#

2024.03《科学课堂教学之思》学习反思
       李特从课堂之观、课堂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三个方面进行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学生-课堂-未来,课堂连接着孩子和未来,一端是学生,另一端是民族的未来,李特的观点具有极大的格局与视野。而课堂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的思维碰撞,我们的课堂改革应该尝试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科学课堂不应该是我们希望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我们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要学什么,准备怎么学。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实践型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李特结合课例的形式进行交流,以课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展示了认知路线,内容梳理:
       1.依据经验,告诉什么是卵石。
       2.提出问题,卵石为什么是光溜溜的?
       3.提供资料,河道、河滩上的岩石大小、形状有什么规律?两岸高山上的岩石状况及山脚下的碎石分布。
       4.依据资料,研究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风化作用。
       5.进行推想,假如山洪暴发会怎样?提出搬运作用。
       6.模拟实验,研究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提出磨圆作用。
       7.进行总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8.进行推想,今日之高山,未来会怎样?      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并不在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们结论,也不是直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去验证,而是在一些情镜中去找到验证实验结论的方法,让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更加会有学习动机。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之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不仅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前提与基础,更对创造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最后,小学科学的评价要评价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但更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而我们的课堂、我们老师,应该是要为学生服务的。课堂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知、经验、进度等方面开展,让他们尝试、试错、思考。(市心小学  戚喜乐)
最后编辑戚喜乐 最后编辑于 2024-03-16 21:40:45
TOP
101#

2024年3月15日每月研修——李德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
李特主要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方面展开本次讲座。
对于“课堂之观”,李特提出我们在教学时要看到教材背后的逻辑,特别是指向的大概念,梳理出一条基于学生立场的认知路线。李特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一观点:从卵石的概念→卵石形成原因→介绍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推想山洪暴发结果→卵石的形成原因→推测高山的未来……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关于这一点,我深感赞同。作为老师,因为会提前备课,对教材内容也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时,不自觉地就会“牵着”学生往我预设的路去走,总是想快点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揭示出来,没有关注到学生真实的思维发展过程。遵循新教材“聚焦——探索——研讨—总结”这样的教学思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有益于他们建立概念。
关于“科学课堂之变”,李特强调了现阶段科学教学的逻辑起点——素养本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去纠结他们回答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学生的结论和我们预设的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间进行“辩论”,在一来一往的质疑、反驳中,我们想要的答案可能就出来了。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有时候在课堂研讨环节,当学生的想法与我的“正确结论”相左时,我会直接指出他观点中的问题,而不是让其他的同学来思考和质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最后是关于课堂突破的思考。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接受孩子们的胡思乱想,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要通过情景设置,将科学概念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港小学 楼倚春)
TOP
102#

《科学课堂教学之思》学习体会 ——2024.03.15 每月研修总第131期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德强

每月研修,月月精彩。今天有幸聆听学习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特级教师分享的《科学课堂教学之思》讲座。

讲座伊始,李特就讲述了选题的由来是基于以下2个问题的思考,“我们的课堂过去和现状存在哪些问题所以才需要变革?”“从课堂出发的变革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中朝哪个方向进发?”随后杜特便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之“观”,这个“观”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当下科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二是自身对科学课堂教学的观点。李特说在新一轮的新课改和新课标的推进过程中,蜂拥而至的新概念、新做法,让人目不暇接,其背后的逻辑却易被忽视,要从“路数”看课堂。李特剖析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水能溶解别的物体》2 个课例,听课评课不能仅看到课的表现和表象,更要深入思考课的思路,上课教师设计课的理念指向。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课堂观,课堂观的不同也反应着不同老师对课堂的不同理解,没有清晰、正确的课堂观,课堂学习便会低效且混乱。

科学课堂之变,科学课程目标在演进,科学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新课标提出科学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科技强国建设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特提出科学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围绕素养本位,课堂形态要走向块状结构,教学路径改进要从生活情境出发进行创设。

课堂突破之思考,所谓突破,意指打开缺口、超过、打破,意味着冲出固有的“围”。如何突破?可以从学生、课堂、教师三方面思考。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要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同时要立足思考,成就主体,立于互动,达成共识。

“观”、“变”、“破”,李特讲座干货满满,深受启发,为改进优化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思考新名词、新概念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素养本位展开教学,不断打磨优化我的科学课堂。(萧山区闻堰小学  裴玲燕)

TOP
103#

3月15日,听了湖北宜昌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老师德讲座,主题为《科学课堂之思》,其中提到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联想到我们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到了“3支队伍”建设,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专职教师,首先本分的工作便是需要将科学课堂上好。李老师首先提到了课堂之“观”;他举了2节课例,虽然间隔22年,虽然一节侧重概念的形成,一节侧重基于探究的教学过程,但都是基于知识,即学生什么时候实验,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的,李老师通过引用刘默耕先生的例子说明正确清晰的课堂“观”需要真正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纵观科学课堂发展的历史,其改变都具有时代的背景,从教学逻辑起点角度来说是从知识本位(知道一个知识)到能力本位(做一个实验)到素养本位(应用解决问题);从课堂形态走向来说,是从点状到线性到块状(将问题转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问题或任务)个人理解为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情境完成有些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教学路径角度来看,主要有了情境的创设,提出需要从生活情境出发,结合科学学习活动特点进行创设,即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指向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炼制一种更恰当的概念。
那该如何突破呢?李老师提到需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可以让学生,开始“胡搞”通过教师一节节课的指导,让学生慢慢“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同时需要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程与教学。李老师还提出需要立足思考,成就主体,作为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前提下,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评价需要立于互动,达成共识,课堂关注了证据和解释,但是达成共识阶段,常常是草草收场,需要关注学生交流质疑的能力水平。(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104#

2024年3月15日
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
劲松小学 邵晨曦
今天聆听了湖北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李德强老师的讲座。李特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个方面展开,以课例形式分享科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思考,让我们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受益匪浅。课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从从卵石的概念、卵石形成原因、介绍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推想山洪暴发结果、卵石的形成原因、推测高山的未来这一过程,展示了认知路线。课例《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也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即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基于知识的教学惯性占了主动。李特的分享让我对科学课堂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之变,到现在核心素养,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鼓励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的核心在于学生,我们的科学课堂不应局限于我们所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是应当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实践导向的学习环境,真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科学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TOP
105#

2024.03.15每月研修学习感悟:
     2024年3月15日,依旧跟着每月研修一起学习、思考、感悟。本期为我们带来讲座的是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特级教师。李特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主要分为三方面: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讲座之后,受益匪浅。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能力。通过有序的教学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确保学生在探索科学的奇妙世界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出发点,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想这才能将课堂转换为教素养的课堂。以李特所讲的课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卵石的概念→提出问题(卵石成因)→提供支架(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推想山洪暴发结果→根据信息解释卵石成因→推测高山的未来……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是至关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它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实验和推理来发展科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入科学概念,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也至关重要。科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基础的观察到复杂的理论,从简单的实验到综合的分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时间掌握正确的概念。通过有序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汇宇小学 陈媛)
TOP
106#

20240322萧山区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感:
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坚定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方式。当然跨不是培养一种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而是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那个人,所以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就是要有素养,那我们的教学要要从素养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怎么样教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他这个发展的更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素养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做一个手电筒》活动中,李老师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活动,结合成本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通过作品的效果呈现对比,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比如两个电池的手电筒亮一些等等。《在做一个指南针》的学习活动中,孙老师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在实验中结合指南针校准水浮式指南针,通过问题追问,提升学生对指南针的设计思维。当然,指南针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两节课都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但是“跨学科”味不浓,我在想如果要融入跨学习的方式,那可能就是“美化”作品,但是一节课是比较难实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还有待实践考证。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107#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学习了《做一个指南针》、《做一个手电筒》两节课,指向跨学科主题下的课堂学习:
1.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或科学研究活动,在《做一个指南针》是基于生活中碰到断电情境下需要点亮手电筒的生活场景,《做一个指南针》是在基于生活如何辨认方向要用到指南针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制作。
2.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与学科整合:两节课以科学学科为主导学科的基础上展开跨学科学学习,在驱动问题下开展学习活动,并设计支持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做中学,做中思。
3.有一个跨的载体:设计制作是两节课的共同点,做一个指南针和做一个手电筒对于相应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一定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在不同的学科中调用,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
在夏雪梅《跨学科学习》一书中学习到,跨学科样态在解决问题时,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融合在一起,可以单独拆解每一部分知识,但只有交融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党山小学 陆丽芬)
TOP
108#

20240322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修活动(文博小学)
本次活动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教研主题,不仅有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领域的大拿——郭华教授的高位引领,还聆听了吴旭辉和董晨晖两位老师的实践经验分享,并有李佳瑜和孙萌老师的课堂展示,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1.运用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这是郭华教授提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种基本类型,两位老师的课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李佳瑜老师执教《做个手电筒》一课,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通过密室逃脱需要借助手电筒来照亮环境这一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电路知识来解决问题;孙萌老师执教《做一个指南针》的课,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指南针的作用,也掌握了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动手制作的兴趣。
2.评价设计:两位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李佳瑜老师的评价量表设计清晰明了,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任务要点,这将有效引导他们进行设计、制作和反思,这样的评价设计旨在围绕学科知识培养学生问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孙萌老师在活动前出示了制作指南针的评价标准,在探讨环节通过投影将全班各个小组的作品一同展示出来,再依次按照评价标准的内容,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判。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也能有效促进制作失误的小组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所在。
3.材料准备:两位老师都为学生活动准备了丰富、可选择的材料。李佳瑜老师的材料准备有结构性,比方电池是1节还是2节,开关是松开就断开还是要再按一下才断开等等,这能驱动学生在设计环节选择材料时进行认真地思考,将材料与其能发挥的功能关联起来。李老师还给每种材料设置了价格,并在任务里明确了不超过6元成本的要求,只不过这样的要求在学生实际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似乎意义不大。孙萌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种可用来支撑小磁针的材料,猜想本来孙老师应该是想能够呈现出不同效果的作品的,但从最后的小组作品来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吹塑纸,原因可能是这个吹塑纸的形状跟指南针的磁针一样,学生没有去思考其他材料的可能性。
短短40分钟想要能充分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元素是不现实的,但是将“跨学科”作为学科教学组织方式的实践样态,可以增强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获得统一、整合的观点、理解和经验,是很有价值的。(信息港小学 楼倚春)
TOP
109#

跨学科探索之旅:融合多元知识体系,激发创新潜能——20240322文博小学期初教研活动学习体会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拂面,又见科学。2024年3月22日,萧小科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初教研活动在文博小学隆重举行,主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两个“智”分享,两节课堂展示,一个专家讲座,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都让我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了何为“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教育方法,它强调在多个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或探索共同的主题。

       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制作一个手电筒》一课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和实践的平台,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次有效实践。李老师创设密室逃脱停电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引出驱动性任务“制作一个手电筒”,给与适切的学习支架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和制作。特别是成本不超过6元,给了学生一定的限制,但也让学生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有了更多的创意,这也需要学生调用数学的计算能力,与数学学科建立联系。在教学实施方面,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手电筒的展示环节,成功小组分享的经验秘诀就是都进行了分工,都进行了高效的合作学习。在交流展示研讨环节,不同小组间的互评,例如比较成功小组的不同之处,指出不成功小组的问题之处,提出不成功小组的改进之处等,都体现了学以致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本课的学习成效体现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跨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孙萌老师执教的《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一课是一次将地理、物理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该课例通过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这一具体任务,评价先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完成设计、制作和评价。特别值得学习的是研讨的评价环节,孙萌老师带领着孩子们针对评价标准,逐条检测各小组的指南针是否达标。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本小组和其他小组的作品,并通过学习其他小组的成功经验再改进自己小组的作品,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两节精彩的课例展示更让我对课堂教学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了明确方向,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去实践。(萧山区闻堰小学 裴玲燕)

最后编辑胖胖裴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11:21:44
TOP
110#

2024年3月22日,在萧山区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聆听了两个观点报告和两节课,主题都是有关于跨学科学习的。
首先是两个观点报告,吴旭辉老师和董晨晖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关于跨学科学习,我觉得慢慢会成为今后学习方式的主要变革方向。将多学科元素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必须综合应用,最终有素养的提升,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两节课分别是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手电筒》和孙萌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这两节课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的逻辑,但是教学的学生年级不同,所以在实施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做一个手电筒》从密室情景开始导入,快速聚焦到核心任务。在认识完毕材料后,确定评价标准:正常发光、控制亮灭、安全牢固、6元成本。再是人人设计,合作制作,展示交流。整个过程中都非常的流畅,其中最让我感触深的是对每一样材料注明了价格,学生们在选择材料时是由资金的限制,充分联系到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做一个指南针》在课前谈话时,孙老师就让学生使用指南针判断好教师的东南西北,并且标注出来,帮助同学们后续的制作。虽然同样是一节设计制作课,二年级的学生和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水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孙老师细心的引导,清晰有效的展示,图标的评价,都是很关注学生真实状态的,很合适二年级的学生。(长沙小学 方佳)
最后编辑波动的点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12:51:48
TOP
111#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架构是建立在“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的基础上,因此在不管是在课前小活动,还是在聚焦环节,都强调了指南针的结构(磁针、方位盘),以及它的作用(指示方向)。课前小活动“认方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辨认方向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指南针的作用,复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为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时的“标注南北极”环节做准备。聚焦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由来,接触罗盘、司南等能指示方向的不同工具,再通过这些工具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点(磁针可以自由转动),为之后的制作指南针做铺垫。
      在探索部分,以“制造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从指南针核心结构入手,让学生不断面对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已有认知思考解决方法,教师进行适当补充,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探索内容的内容和指南针的评价标准始终围绕“指南针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核心概念。评价标准也尽可能简化,降低二年级学生理解难度。在标注磁极的方法中,对指南针进行了处理(去掉方位盘,直接在磁极上标“北”),尽可能减弱“指南针的使用”对学生制作的影响,降低方位判断难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上。
      评价环节,根据黑板上出示的评价标准,一条一条对照学生制作的指南针进行评价,如果未达标的指南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改进。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即如何改进指南针?)。通过投影,将所有小组的指南针展示出来后,可能会对一些学生有启发,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指南针。
改进点:
1.聚焦环节关于“自由转动”的共同点,是否可以通过修改ppt的方法,呈现工具使用动图,直观清晰的看出,这些工具都在【自由转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2.制作前,关于【标注磁极】这一部分,引导的不够,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标注磁极,用贴纸标注方向也是在尝试了很多遍后我选择的一个方法,学生操作难度不大,标注也清晰,但是很多学生好像还不太清楚贴纸的作用。在思考是否同时提供【贴纸】和【笔】这两种标注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笔的启发性更大一点,但是操作难,而且材料一多,是否又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干扰,增加实验的难度?这些问题还要通过尝试,再做考虑。
3.改进指南针这一部分,研讨的不够充分。比如,大部分孩子的指南针都是直接放在漂浮物上的,只有个别小组有固定,这一点可以作为研讨的点来展开讨论:如何将指南针制作的更加牢固?学生可以针对此问题充分发表想法。我也在思考,是否要将“牢固”这一点加入评价标准,
4.材料方面,为了避免现场的多重干扰,我选择了更大一点的钢针进行制作,是否可以选择更大的容器进行实验,避免容器壁对磁针自由转动的干扰。如果碗变大了,那展示方式可能就要进行改变(投屏范围限制),可能改为拍照,上传,分析照片更好。
 (城东小学 孙萌)
TOP
112#

2024.3.22日
在萧山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深化课程改革”。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吴旭辉老师与董晨晖老师关于跨学科主题观点的分享、后续是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手电筒》和孙萌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都是以跨学科为主题的教学。杨老师也明确指出来本学期的教研方向为跨学科,很有幸在学习这次活动中进行了粗浅的观点分享,还有很多欠缺。
关于李老师一课、与之前的电路教学模式不一样,任务为做一个真实的手电筒。真实的任务往往能生成更真实与深度的学习。这是一节跨科学与技术的课。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的教学形式令人深思。正如夏雪梅老师《跨学科学习》一书中提到的跨学科关键之一:跨学科学习要有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目的,就能发生真实素养的生成。
关于孙萌老师一课,《做一个指南针》。在跨学科中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过程。根据标准进行设计制作,再根据评价研讨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让学生经历这样制作产品的过程,发展其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也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优点。这正是素养本位的体现。
本次教研活动开启了新的眼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浪潮中,我们要紧紧跟随新理念。尝试跨学科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能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113#

20240323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李佳瑜老师将科学课《点亮一个小灯泡》与劳动、技术进行跨学科融合,开设了《制作一个手电筒》一课。李老师虚实结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密室逃脱主题作为教学切入口,又结合真实的“断电”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关注教育的“真实”,又发挥了“虚拟”的作用。再以“制作一个手电筒”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从“手电筒需要什么”到“利用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如何制作”,这一个个小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推进了课堂的教学,渗透了最为常见的几种电路元件以及点亮小灯泡最为关键的闭合电路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孙萌老师从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学生感觉有兴趣有探究过程的教学活动,同时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从提出问题,到收集材料,到设计方案,然后自己动手实验,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工程。最值得学习的是完整的评价过程,每个小组的作品都对照着评价标准被一一点评,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持续获得改进,是学生获得知识、突破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评一体的有效操作。
【我的思考】培训的两节课不由让我想到起初学校组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项培训,导师陈晓萍教授讲到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要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探究具有真实意义的、与学科知识应用相关的难题,并整合相应观点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教学案例,其中讲到可以与SDG“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的案例,将科学素养向外拓展到更高的态度责任,有机会可以在课堂实践中进行尝试。


最后编辑戚喜乐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23:21:06
TOP
114#



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2024.03.李德强.总131期)
李德强: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长。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从事小学科学(原自然)教学、教研工作四十年。


学生-课堂-未来:我们课堂的改革也应该基于学情和教情,交流探讨还有争论,所以要把孩子放到儿童中间去,而不是一个在家学。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课堂连接孩子未来,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民族的未来,这个好有格局。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科学课堂不应该是我们希望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我们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要学什么,准备怎么学。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实践型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梳理:
1.依据经验,告诉什么是卵石。
2.提出问题,卵石为什么是光溜溜的?
3.提供资料,河道、河滩上的岩石大小、形状有什么规律?两岸高山上的岩石
状况及山脚下的碎石分布。
4.依据资料,研究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风化作用。
5.进行推想,假如山洪暴发会怎样?提出搬运作用。
6.模拟实验,研究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提出磨圆作用。
7.进行总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8.进行推想,今日之高山,未来会怎样?
现象、资料、活动、认识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教学思路层层递进,思考逻辑层层递进,教学的本质,最底层的逻辑是我们更要关注的。
观察—比较—抽象—概括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发表于2024-03-1522:37|只看该用户
最后编辑琼琼 最后编辑于 2024-03-24 10:20:13
TOP
115#

     2024年3月22日,有幸参加了今年的第一次全体联合体活动,听到了北京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文博小学的李佳瑜上的《做一个手电筒》也很精彩,全课运用了项目化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密室大逃脱,别说学生了,我也觉得很有学习的激情。评价标准前置,并且在价格上有了限制条件不超过6元,真正把项目成本的理念在实践中有效渗透。整个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特征,引导学生从简单电路的连接深入到立体的导线与开关的关系和位置设计,从串联的特征到手电筒的具体融合设计和安装,真正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孙萌老师的《做一个指南针》也是非常有趣,带领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出现问题的小组可以清晰表达自已的问题愿意接受他们的建议,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老师们都真正做到了跨学科的融合,这也激励着我们一线教师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更用心去推动学生发展。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最后编辑琼琼 最后编辑于 2024-03-24 10:33:53
TOP
116#

2024年3月22日
劲松小学 邵晨曦
今天有幸在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区级的教研活动,聆听了《做一个手电筒》和《做一个指南针》两堂精彩的课堂,学习了郭华教授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讲座,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了清晰的概念认知和融入课堂的体验。
文博小学李佳瑜老师基于《点亮小灯泡》的课内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了《做一个手电筒》一课。李老师先从“密室逃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切入,让学生理解“做一个手电筒”是一个真实的需求,提出了“主题”。随后,李老师基于课本中电路的基础知识,提出了本课的主题要求:设计并制做一个能够点亮的手电筒。李老师提供了非常丰富且开放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在设计中提出考虑“成本”的真实需求,先人人设计,再合作制作,为最终制作呈现出不同问题、不同效果的手电筒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及理论基础。对于材料的设计,本节课也亮点多多,用胶布作为固定的材料,节约空间的同时,还能为电路组合提供开放式的组合可能,用开合式的手电筒身,可以方便学生和老师共同展示检查电路连接,还有开关、后盖……细节满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郭华教授提出的学科中百分之九十的学科学习和百分之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落点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上面,让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更为积极的进行实践。
TOP
117#



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2024.03.李德强.总131期)
李德强: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长。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从事小学科学(原自然)教学、教研工作四十年。


[font=&quot
琼琼 发表于 2024/3/24 10:18:05
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课堂连接孩子未来,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民族的未来。
TOP
118#

老师的思路非常好 值得借鉴 真棒
TOP
119#

20240415每月研修有感:
叶特关于课堂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讲座中,他从活动设计、交流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要考虑课堂主要活动的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强调了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在主要活动过程中,他的探究记录单的设计,这个探究记录单既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记录单。也是学生主要活动以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交流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他们的主要活动当中所记录的,所想到的,所思考的,或者说产生的问题都能够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叫了一两个组交流,那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叶特在讲座中指出课堂要从实践走向理解。即要让学生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去,所以课堂主要活动要让学生持久、深入,“持久”其实对孩子们来讲,不是在于研究时间的长,因为如果长时间的只是在浅表化徘徊,那这个时间就没多大价值了,要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真正深入的去思考,那其实记录单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叶特的两份实验记录单的对比,明显是第二份记录单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有话可说。
赭山小学 沈菲
TOP
120#

2024.4.15每月研修《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提供什么》
       在叶特《科学课该为孩子素养发展提供什么》中学习到,教学中在交流研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1.学生没有问题;2.学习活动设计指向结论;3.交流研讨追求结论;叶特以课例的形式分享了课堂交流研讨如何开展。如《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先探查学生前概念,画热水和冷牛奶温度变化折线图;设计实验;交流:学生小组汇报主要活动中的发现;研讨:认识热传递规律+热量去哪里了。学习了叶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很细致的,对于交流研讨非常充分,从现象出发慢慢交流促进学生深度交流。到最后试管内温度比烧杯温度高,来认识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问题传递,最后趋向于平衡,并用热成像仪,直观看到热量传递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验是为交流研讨做准备的。研讨交流属于活动后信息处理加工,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组成果展示、过程视频或者图片、活动的数据方面,提供学生研讨交流的支架,促进学生研讨交流有效发生。教学中,交流环节要注重澄清事实、呈现数据,研讨环节要侧重对现象表达看法、形成观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概念,还要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交流研讨是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党山小学陆丽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