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3学年共同体傅蒋专帖(六年级) [复制链接]

31#

一课一思
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生物体细胞,知道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初步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物细胞的多样性。
探究实践: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细胞,能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态度责任:愿意分享观察发现,倾听同伴的意见,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对教学意外的及时捕捉特别有教育意义,在上一节课中,刚好有个学生不小心弄出血了,然后立即让这个组的同学观察了血液红细胞。
通过观察,发现血液红细胞颜色特别淡,我本身有写色弱,根本看不出红色,跟实际想象的区别挺大的。但聚集在一起后,就变鲜红色了。
TOP
32#

一课一思
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科学观念:通过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知道水中微小的生物形态各异,认识到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科学思维:能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来分析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态度责任:愿意分享观察发现,倾听同伴的意见,发展观察研究微小生物的兴趣。

本节课的观察对像有了一个极好的创意,利用五年级做的生态瓶,观察生态瓶里的微生物。可惜去年的五年级不是我带的,所以发现很多学生的生态瓶用的不是自然界的水,造型观察不到微生物。
TOP
33#

一课一思
1.我们的地球模型
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
科学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
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态度责任: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今年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做海陆分布模型时,就是随便贴了几块绿色上去,跟实际的地球仪一点都不一样,问他们那边是亚洲,根本答不上来。去年在教学的时候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以后教学时应该对这点做特别提醒。否则的话,用这个模型进一步做自转模型的话,南北极插地轴就变成随便差了,这样的模型太不严谨了。
TOP
34#

一课一思
2.昼夜交替现象
这节课的教材要求其实比较低的,只要能通过模型发现四种假说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就可以了。但心中始终是疑惑的,做了这么多假设,结果都能形成昼夜交替,那么这个模拟实验的价值在哪呢?仍旧无法确定到底哪个假设是准确的。去年我是第一次上这节课,浑浑噩噩的,自己都搞不清楚前三种假设的问题,今年再上这节课,总算清楚了。
尽管最后上课的结果明显超出教材要求了,但自我感觉还是挺有意义的。


分析问题的关键源于两个点,
第一点是在地球模型制作一课中,将海陆模型和地球自转模型整合了,这样一整合,地轴的两个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能随便插一根地轴了,而是要在模型中明确地从南极点插到北极点。于是对地轴的两极,给了额外的关注。教材用的是两个半球的橙子外皮,因为分成了两个半球,所以插的时候肯定不会插错,但作为一个海陆分布模型,就要仔细寻找两个极点了。(另外学生海陆分布模型很多乱做了,大多是随便贴了点绿色的代表陆地,并没有跟各大洲对应。)
特别是开课我问了学生,研究昼夜问题可以用第一课中的哪个模型。那么当然是自转模型,所以额外关注到了自转轴以及两极的问题。


第二点是本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刚好是秋分,秋分白天和黑夜是一样长的,所以额外关注到了昼夜时长的问题。顺便也为后续的课作一些衔接。

我让学生在思考时额外关注了这两点,于是马上发现了假说存在的问题。
假说1和假说2 太阳和地球一个不动另一围绕着转。
问题1:如果我们把观察点放在地轴的两极呢?
学生很快发现,此时地球正上方与正下方的区域始终处于昼夜交替之间,一直是日落或日出的时间,没有形成白天和黑夜,这显然与实际是不符的。
问题2:如果我们观察昼夜的时长,会发现不管怎样,昼夜都是一样长的,半圈半圈,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昼夜有长有短也是不一致的。
问题3:如果按照公转的时间,这种运动昼夜交替需要一年时间,而不是24小时。




假说3,只有地球自转。
有了假说1和2的问题分析经验,学生很快发现即使地球自转,但自转轴的两极还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昼夜变化,因为自转轴是倾斜的,思维活跃的学生还一下子就发现了两极要么一直白天,要么一直黑夜,这与实际也是不符的。

经过这样的分析,虽然最终结果比教材要求高了不少,但明显感受到了模型对问题研究的价值。原本上完这节课,四种假设一种也没有排除掉,那么模型研究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也确实有很多疑问,那到底怎么才能证明前三种假设是错误的呢?感觉整个单元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要求拔高了,但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主动发现了,教师并没有去灌输什么,我只是提了两个关注点,1关注地球上是否每个位置都形成了昼夜交替。2关注昼夜的时长并做比较。
TOP
35#

一课一思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探究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态度责任: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证据意识,并能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可以设计成一个哲学研讨问题,怎样去评价日心说和地心说两个学说,从两个学说当时的背景以及学说的观点,批判性地看这两个学说。

其实地心说还是有很积极意义的,比如明确提出了地球是个球体,日月星辰做的是圆周运动,这和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TOP
36#

一课一思
4.谁先迎来黎明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科学探究: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这节课首先要给学生补充基本的方位地理知识,不然学生摸不着头脑。
第二这个谁先迎来黎明,太阳的初始位置必须在两个城市之外,不能在两个城市之间,否则结论就出错了。这个得特别强调,希望有更好的教具改进这个教学
TOP
37#

一课一思
5.影长的四季变化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并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科学思维:用建构模型的方法,认识同一物体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探究实践: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性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在模拟实验中能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同一物体在四季的影长。
态度责任: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

在这节课中,应该要补充光线照射角度和温度的关系,直射温度高,斜射温度低,建立照射角度,影长,和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四季的形成学生就只是记住结论,不理解真正的成因。
TOP
38#

一课一思
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科学思维:运用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方法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及了解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探究实践: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通过分析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无关。
态度责任:在模拟实验中,能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在交流研讨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保持继续探索地球运动及四季成因的热情。

地球的公转变化中,必须要判断光线的直射与斜射,今年的教学中,引入了一个数学工具,当光线延长经过圆心时,这束光线就是直射到地面的,这个数学工具非常简单好用,可以继续推广。
TOP
39#

回复 33楼傅蒋的帖子

可以把地球上的几块陆地形状打印出来,涂色后贴上去,这样的效果还可以。
TOP
40#

创意赋能——记2023年浙江省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5877.aspx
TOP
41#

摆的等时性是摆动一次时间相同还是时间一定摆动次数相同 大家怎么看http://lt.zjxxkx.com/showtopic.aspx?topicid=65992&forumpage=1&typeid=-1&page=1
摆的等时性是摆动一次时间相同还是时间一定摆动次数相同 ,大家怎么看?

我没有教过五年级的老教材,不知道大家以前怎么教的,新教材的五年级帮其他老师执导过一节课,发现很奇怪的事,单摆等时性概念发生了转变


老教材的教参里是这么写的,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
老教材的课本后面的资料库阅读是这么写的
只要摆绳的长度一定,摆动一次的时间就一定,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
尽管做的实验也是数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但概念上的定义就是摆动一次的时间。
我不知道大家老教材是怎么教的,但不管教材还是教参,对等时性的描述,明确地都写出了摆动一次时间相同。


但新教材却变味了,摆的等时性变成了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
TOP
42#

摆的等时性是摆动一次时间相同还是时间一定摆动次数相同 大家怎么看http://lt.zjxxkx.com/showtopic.aspx?topicid=65992&forumpage=1&typeid=-1&page=1
摆的等时性是摆动一次时间相同还是时间一定摆动次数相同 ,大家怎么看?[font=&
傅蒋 发表于 2023/11/25 22:12:14

我觉得等时性的概念也应该是每摆动一次的时间一样,教材修改估计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这样处理学生更容易明白。
TOP
43#
TOP
44#

一课一思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科学观念:通过“取核桃仁”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
科学思维: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在“取核桃仁”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工具,描述使用效果和感受。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取核桃仁”的活动中感受正确使用工具和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难点:正确评价工具的使用效果,学会经验和技巧的迁移。


这节课中,对教学材料做了修改,给每人发了一段小铁丝,然后自己选择工具,画设计图并做一个简单的造型,但是预期效果不及想象的明显,关键还是学生那钳子抠铁丝水平较低,比直接用手好不到哪里去,下次尝试换成简单的几何图形,不要完全自主设计图形。
TOP
45#

一课一思 斜 面【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践活动,知道利用斜面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和从下往上搬运物体都能省力,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并且能以实验数据为证据,说明斜面能省力。
探究实践:通过搭建斜面模拟向下和向上搬运物体,对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态度责任: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认识和研究斜面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塑料槽、塑料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这节课教学比较顺利,应用了生活中很多斜面的使用视频,给学生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
TOP
46#

一课一思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杠杆实验,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认识到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用比较大石块能否被撬动的方法,能区别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
探究实践:在用杠杆撬动大石块的过程中,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会分享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通过杠杆实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杠杆这一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示记录撬动大石块的装置。
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的装置。


本节课抛弃了复杂的杠杆测量,以及古怪的杠杆撬石头的实验,只是给了四个支点,直接用手感受力的大小,用大,很大,小,很小,适中,等词语形容,学生很容易理解支点与力的大小变化。
节省了时间,引入了手臂结构的杠杆剖析,非常有趣的一个分析,让学生认识的费力杠杠的真实存在与真正作用
TOP
47#

一课一思 4.改变运输的车轮科学观念:通过使用带有车轮的工具,认识轮轴这一类简单机械,了解工具安装车轮后具有省力、灵活等优点。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平板和小推车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道路上的使用感受,归纳带有车轮的工具所具备的优点。
探究实践:能结合不同工具特点,分析并设计对比方案;通过参与工具的使用过程,总结体验感受。
态度责任:能基于探究体验中的证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工具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了解工具安装轮子的优点。
难点: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判断运输过程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材给人很大的疑惑,车轮并不都是轮轴,而教材中将车轮全都当做了轮轴。

关于变式的轮轴,曾经发过一个帖子,也相当有意思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2655.aspx,并一定对,但是非常便于理解,一步一步减少组件,最终还是轮轴
TOP
48#

一课一思 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剪刀的观察和使用体验,理解剪刀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综合结构特点,认识到工具的创造能满足生活的不同需要。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体验和比较的方法,发现剪刀的材质、结构特点,认识到工具的结构与功能具有一致性。
探究实践:在实践探究中,能够记录工具之间的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并评价使用的效果。
责任态度:在实践过程中,能基于实际观察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乐于创新发明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使用剪刀,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价剪刀使用的效果,理解剪刀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难点:使用解剖剪模拟外科手术,感受特定工具的独特设计,理解特定场景下人们不断创造新的工具,特定工具也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


这一节引入了很多真实的剪刀,包括裁缝剪,镊子剪刀,树枝剪刀,超迷你剪刀等,最后还举行了一个小型比赛,用裁缝剪,普通剪刀,超迷你剪刀看谁先把A4纸对半剪开,有一个班还是普通剪刀的同学赢得了比赛,学生得出用裁缝剪的同学技术不过关,才导致了比赛失利
TOP
49#

一课一思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体验活字印刷术,知道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认识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让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分析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优劣。
探究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制作一页“书籍”,能合理估量手工抄写和模拟活字印刷完成同样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并进行评测。
态度责任:在体验模拟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能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学习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活字印刷并印制一页印刷作品。
难点:对比分析手抄和印刷的过程,认识到工具和技术对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具有很大改进,工具箱里的不是颜料盒还是红色的印泥,用的泡沫作为基质,涂一涂就能给字模上墨,非常干净,方便几个班连续上课
TOP
50#

一课一思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制作独轮车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书本信息和电子信息在制作活动中的不同效果,辨析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的差异。
探究实践:借助信息传播工具(书本或电脑)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态度责任:在合作探索“制作独轮车”的过程中,积极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难点:实践活动后能客观描述、比较不同工具传播信息的差别。



这一节在介绍时,重点讲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权贵掌握了学习的权利,普通老板姓很难有书读,当印刷术和造纸术大幅改进了,才促进了文化的大面积传播,所以印刷术才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