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3学年共同体李尔敏专帖(三、五年级) [复制链接]

31#

回复 29楼小卫的帖子

论坛真是学习的好地方,这个方法很实用,感谢分享
TOP
32#

《水结冰了》这一课的碎冰,我是麻烦家长去奶茶店弄来的,如果怕化掉可以在冰箱里冰一会,最好盖一块布头,防止表面的冰粘合在一起,当上课的时候稍微用榔头敲一下就行。
191363

李尔敏 发表于 2023/9/16 12:50:01
食堂冰箱中放几瓶水,一直可用。
TOP
33#

回复 32楼上虞水手的帖子

办公室这个简易冰箱实用性发挥出来了
TOP
34#

回复 26楼李尔敏的帖子

这个实验,李老师从课前办公室的实验器材准备到实验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TOP
35#

回复 24楼李尔敏的帖子

这么量大的冰块,建议科学组分享用,建议放在办公室冰箱内储存
TOP
36#

回复 30楼金旭峰的帖子

将阔华里的试管盖子,用螺丝刀戳破,就可以把温度计塞进去了。不过要戳的比较中间一点,否则温度计放进去歪掉,就会碰壁。  这个方法我在也学习一下。
TOP
37#

回复 22楼王丽琴的帖子

有时候按安安静静的做实验,比大声喧哗的做实验效果好,这个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和强化。
TOP
38#

回复 22楼王丽琴的帖子

有时候按安安静静的做实验,比大声喧哗的做实验效果好,这个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和强化。
王京wj 发表于 2023/9/19 14:52:54 是的,声音这单元,在做耳廓实验时,老师敲鼓控制声音,孩子们集体安静仔细的听,效果不要太好哦。
TOP
39#

《水结冰了》这一课的碎冰,我是麻烦家长去奶茶店弄来的,如果怕化掉可以在冰箱里冰一会,最好盖一块布头,防止表面的冰粘合在一起,当上课的时候稍微用榔头敲一下就行。
191363

李尔敏 发表于 2023/9/16 12:50:01 只有用心去教,什么办法都行,目的达到了就好。
TOP
40#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5494.aspx《水结冰了》《冰融化了》课堂时间不够?我这样调整
TOP
41#

每次都外卖买奶茶,让老板多送一些冰块
TOP
42#

还到肯德基里去要过冰块,店员都很好,😂
TOP
43#

回复 35楼王京wj的帖子

冰块太多冰箱太小,且冰箱制冷能力较差,是保存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TOP
44#

回复 24楼李尔敏的帖子

我发现超市买海鲜的地方也有碎冰,做实验效果肯定很好
TOP
45#

五上1.7《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
难点:制作简易潜望镜
二、教学简要过程
1.游戏导入:两面镜子看物体。
课开始所有同学坐在座位上看一体机上方的国旗,看到了。全部躲到桌子底下能看见国旗吗?不能。你们能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两面镜子,使得躲在桌子底下的同学看见国旗吗?通过游戏得出,想看见国旗需要两面镜子平行放置。



2.分析潜望镜原理。
打开一个潜望镜,分析潜望镜核心部件是两面平行的平面镜,除了平行,还有什么特点?观察得出45°倾斜+镜面相对。
3.制作一个潜望镜。
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制作一个潜望镜。请同学上黑板画出潜望镜中光的行进路线。
4.说明潜望镜的应用。
三、教学反思
1.刚开始的游戏学生玩的很开心,两面镜子看物体稍微有点难度,但也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请成功的小组帮一帮未成功的小组,也很有成就感。
2.学具袋的潜望镜太小,可以准备一个大的潜望镜供学生观察,应该会更有兴趣。
3.即便讲了两面平面镜的放置方法,但是画图的时候还是有错的,比如镜面没有相对,光线剪头相反,需要多练。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09-30 19:15:08
TOP
46#

五上2.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教学简要过程
1.观察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用几个形容词形容地球表面的地形。说明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以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大小。除了蓝色,其他颜色都代表陆地。海洋多,陆地少。
2.观察中国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亚运会城市——杭州的地形,发现不容易寻找。引出中国地形图,探索中国地形的特点以及杭州地形的特点。得出五种基本都地形,再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上虞地形的特点。说明我国五种地形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山地。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观察几种特殊地形,根据特点猜想这几种地形形成的原因。

海洋地壳和陆地地壳哪个厚?海洋地壳约6km,陆地地壳为33km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4 12:34:01
TOP
47#


我国五种地形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山地
TOP
48#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地区,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有利于形成降水。西高东低的地势使中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入海,沟通了中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的交通。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与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就是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海底的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大陆架。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
TOP
49#
TOP
50#

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同时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1)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2.地形:黄土高原位于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3.土壤:由粉砂物质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4.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的保护性差。

(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

1.历史因素: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开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明王朝时期,大规模的开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清朝推行奖励垦荒制度,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百万亩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2.过度樵采。

3.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4.开矿,开挖漏填煤矿。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06 17:00:00
TOP
5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法
1.提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
治理水土流失,关键是要树立全民水土流失忧患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2.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双管齐下,加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林是以保持水土、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防护林,在土地贫瘠的地区采用灌木相结合,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应禁止放牧,实行乔灌木结合营造坡地水土保持林等等。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因地制宜,进行科学植树种草,提高林分质量,变单一林种树种为多林树种,发展混交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消灭裸地和荒芜,发展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效益。在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能保持水土的整地方式。此外,大力开展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3.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群众及社会各界,始终把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4.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是水土保持工作多年来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意义,从而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5.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
TOP
52#

加油,朝着目标前进
TOP
53#

五上2.2《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难点: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图片导入:出示一张火山口的图片,用几个词语描述看到的情况。
生:炽热的,有岩浆
师:从火山口往里面看,我们好像看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视频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让学生说分由外向内分为哪三层,记录每一层的厚度。指明地壳有薄有厚,平均厚度约17km。海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过渡: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层?
3.了解地壳的组成。
视频介绍三种岩石及其成因,观察三类岩石的特点,比如岩浆岩充满气孔,分析气孔的由来。通过沉积岩的形成原因分析,这类岩石很有可能出现化石。说明三种岩石和岩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4.了解地壳的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有时候会发生扭曲,这是为什么?用课本模拟岩石,书页模拟岩层,试一试,如何让书页弯曲变形。
分析:你是如何让书页扭曲变形的?生:两只手往中间使劲挤压。
大自然中是什么力量让岩层扭曲的?生:地壳运动。
说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这种力量能使岩层弯曲。
5.做一个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学生自带红黄蓝三种超轻黏土,老师准备切割工具——细绳。
三、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课——强调了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地壳最薄,地核最厚,地幔中间,于是学生做的模型是这样的:
问题:厚度依然没有把握好,地壳有点厚,层次不明显。


第二次上课——强调了哪两个相邻圈层之间的差距小,哪两个相邻圈层之间的差距大,并让学生带一只粗的荧光笔作为擀面杖的功能,将地壳擀的薄一点(不需要均匀,代表地壳有薄有厚),于是学生做的模型是这样的:改进后发现: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比例更接近真实情况。
学生对自己模型的改进:有同学发现自己做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中地核太小时,会在切面上覆盖一片红色的超轻黏土,扩大地核面积,使得模型比例更接近真实情况。
遗憾:用棉线切超轻黏土,把棉线蹦的紧一点,切的稍微慢一点可以保障切面较光滑,但是切到最下面的时候会比较难切,向下的一股力量使得球体底部变瘪,切面较粗糙。是不是可以用更细的鱼线代替,切的时候不依靠在桌面上,悬空切,或者等超轻黏土比较干后再切会更好?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4 12:33:20
TOP
54#

五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境以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简要过程
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感受强大地震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2.了解地震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模拟地震的成因,知道各部分材料模拟什么。只不过这个实验我没有做,是给学生看了实验视频。
3.了解地震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会形成堰塞湖,强调堰塞湖的成因是地震。
4.地震来时如何自救。
三、教学反思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 出生,视频能一下子把学生代入那个场景,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有利于接下去对地震成因的探索。
觉得泥土会弄得很脏,就没有做分组实验。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4 12:43:58
TOP
55#

三上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二、教学简要过程
1.故事导入:小毛驴驼盐的故事,分析为什么小毛驴跳到水里后,盐袋变轻了?说明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强调“溶解”而不是“融化”。
出示小苏打,很多同学在厨房里和外面的科学培训班里都见过小苏打,知道小苏打可以去污,它可以溶解在水中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到底谁强?
猜测:大部分认为是小苏打强
2.设计对比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强调对比实验的要求,提示:为了比赛的公平,哪些条件要保持一样?
不同的条件是什么?这里学生会有溶解的份数不一样,这不是条件,这是结果,所以需要纠正一下。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发现食盐有8-10份,小苏打1-2份,说明谁的溶解能力强?为什么每小组的数据不一致?
生:可能是一平勺不准确,可能水量有些不一样,可能水有溅出,可能勺子里的物质没有倒干净。
食盐最多溶解勺,为什么不能溶解20勺?说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反思
1.创设比赛的情境,强调公平性,降低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难度。
2.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对比实验,逻辑思维增强
3.看到有学生为了玻璃棒不碰到烧杯底和壁,采用了这个方法,很严谨。为这样团结的小组点赞。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4 13:11:49
TOP
56#

三上1.6《加快溶解》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影响食盐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
二、教学简要过程
1.想要加快感冒药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你有什么方法?热水,搅拌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冰糖块的提示,得出还可以改变颗粒大小。
2.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强调对比实验的要求,比如研究温度,温度就要不同,其他都相同。研究温度的时候可以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为了提高实验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可以都不搅拌。
3.分组实验
只做了探索搅拌对食盐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影响。热水实验是演示的。

三、教学反思
热水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口,所以这个等待的时间可以做作业本,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到下课前可以看出一些区别,实在不行就看视频。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4 13:31:28
TOP
57#

平行班多,有时候材料用不过来,布置李老师有什么诀窍没有,像三年级里使用烧杯,第一节上过接着上第二节根本来不及准备。
TOP
58#

平行班多,有时候材料用不过来,布置李老师有什么诀窍没有,像三年级里使用烧杯,第一节上过接着上第二节根本来不及准备。
润羽 发表于 2023/10/14 15:42:56
1.材料够多2.前后两节课不平行上(因为冲掉课等原因)这节课这个班第五节,下节课下节课下个班是第六节
TOP
59#

三上1.7《混合与分离》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二、教学简要过程
1.现场操作,聚焦问题
出示一杯沙子和一杯食盐,现场将两者混合,问:如何将两者分开?
生:用筛子
师:筛子的孔有什么要求?
生:发现两者颗粒大小接近,筛子不能分离。
2.设计方案,探究问题
生:加水,让盐溶解到水中去
师:沙子在底部,上方是盐水,继续怎么分离?
生:直接把上方的盐水道倒出?
生:万一把沙子也倒出来了
生:倒在手里,让盐水从手指缝隙中漏出,沙子留在上面
师:万一不小心手指张开了。你们都想到了让盐水通过,沙子不能通过的方法,有什么工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生:纱布师:实验室中有类似纱布过滤功能的物体叫滤纸,滤纸的空隙非常小,可以让盐水通过,沙子不能通过。
过滤之后,滤纸上留下什么?接水杯中是什么?如何把盐从盐水里分离?
生:太阳下晒
师:可以,但是太慢了
生:酒精灯加热,让水蒸发
师:盐会蒸发吗?
介绍三个步骤的装置,讲明操作要点,完成溶解和过滤实验。
强调:实验过程中最注意卫生,最安静,做的最快最好的小组的成果(盐水)拿给老师做蒸发实验。
3.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怎么分离?




三、教学反思
教材中的过滤装置非常简单,一张滤纸架在烧杯上方,但我还是利用了漏斗,将滤纸裁成合适大小,让学生自己折叠放入漏斗中,下面接一个接水杯,反正都是不规范的操作。
蒸发实验有点危险,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间移出酒精灯,盐颗粒就会飞溅出来,引起学生恐慌,所以就用演示法。但是学生看不见蒸发皿中的情况,就一批批叫表现好的同学上来观察。等到有大量白色颗粒析出的时候,我并没有及时移开酒精灯,而是让学生看到了“飞溅”的情况,这样学生会印象更深,什么时候应该移开酒精灯。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20 20:06:41
TOP
60#

三上1.8《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变化和橡皮泥、纸发生的变化。
难点:交流这些变化的异同点。
二、教学简要过程
1.折一只仙鹤,折纸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物理变化的概念,举例你所知道的物理变化。
2.聚焦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重点讲解物质的热胀冷缩是物理变化。
3.演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固体液体有热胀冷缩吗?指明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4.播放视频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恢复干瘪的乒乓球。
5.有些变化前后生成了新物质,引出化学变化,举例。



三、教学反思
1.材料准备合理:保温杯里带去了刚烧好的热水,还准备了8粒冰块放到自来水里,所以热胀冷缩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2.也许烧瓶太大了,虽然热水中的气球鼓起来了,但是没能立起来,如果一个耷拉干瘪,一个立着饱满,对比就更明显了。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1-04 13:22:1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