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节课对应的2017版课程标准是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然而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像教材这样0℃结冰是几乎不可能达成的。但是在很多老师根深蒂固和生活经验中,一直都认为0℃结冰才是很正常的,不是0℃结冰才是不正常的。
那么我们来看很多图片,像教材这样实验0℃结冰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我再次强调,像教材这样实验,是不可能完成的。如图:


想一想,是理论错了还是实践错了呢?
其实这是一种“过冷水”,过冷水是因为水中缺少凝结核,或其它原因,在0℃以下还保持着液态,这样的水叫过冷水。如果把一瓶自来水,放进冰箱冷冻2-3小时,然后轻轻拿出来时,你就能得到一瓶过冷水。如果你把这瓶水摇晃一下,这瓶水就能迅速结冰。
所以,使用教材这样的方式来结冰,往往开始结冰的不是0℃。科学要讲究实证的,如果这样打不成课标要求。
所幸的是,2022版课程标准已经降低这一要求,课标中关于三态变化已经这样描述: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课标中的必做实验也是这样描述:观察水沸腾和结冰的现象。新课程标准已经不要求测量改变物体状态时的温度。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个杯子中,既有冰块,又有水,那么这个往往被我们称为冰水混合物,那么这里的水温是0摄氏度吗?这个答案就不解答了,有兴趣老师自己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