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舟山定海小学科学活动贴(6):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讨活动画...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4月18日上午,定海小学教育集团教学共同体科学组在昌东校区开展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例研讨活动。教共体成员单位定海小学教育集团昌东校区、海滨校区和柳行中心小学的科学教师共同参与了活动。

  本次研讨一共推出了两堂研讨课,分别是海滨校区的高级教师、区骨干教师王文斌老师执教的三下科学《地球的形状》和海滨校区青年骨干教师谢丽丽老师执教的五下科学《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两位执教老师的课都能紧紧围绕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两堂课的教具准备也体现出一定的匠心,如谢老师测温时增加了一个泡沫盖子,解放了孩子双手,增强了装置的稳定性和实验效果;王老师采用了激光切割、乳胶粘贴的木质立体船模来做船在球体上行驶时的实验,既直观又坚固,效果突出。

  其中谢丽丽老师执教的《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把凉牛奶浸在热水里泡一泡牛奶变热了”出发,聚焦本课探索的核心问题“热水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引领着学生经历“猜想-实践-研讨-结论”的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观察温度变化过程和对温度变化的数据分析上,通过层层递进的讨论分析,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热量传递”的规律和特征。

  王文斌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一课,带领孩子们“穿越”到古代,从古印度带有神话色彩的“象背驮着碗状地球”到中国的“天圆地方”,再到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形,沿着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足迹,从想象到猜测再到事实,把教学重心放在模拟实验、寻找证据和用证据验证猜测上。整堂课教学过程环环紧扣,逻辑清晰,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兴趣很浓厚,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

  在评课与反思环节,两位执教老师分别就各自课的教学设计做了详细阐述,并结合今天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听课老师结合前段时间的新课标学习活动和对研讨课教材的预先研读,在点赞优点的同时,对两节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次教共体科学组活动是继上次“请进来”后采用的“走出去”方式,执教老师面对的都是不同校、不同程度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备课难度。通过活动,让老师们对新课标与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教学问题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指明了新方向。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TOP
4#



TOP
5#

定海的活动很活跃。
TOP
6#

围绕新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地开展活动共同的追求了。
TOP
7#

数据最容易说明问题,学生能感觉到
TOP
8#

很想看看这节课的实验数据如何
TOP
9#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这个内容的数据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但是带着学生分析很有意思
TOP
10#

把数据绘制成折线图,通过建构模型,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温度变化的规律。
TOP
11#

新课标,新实践,新思考。作为本次活动的亲历者,再一次深刻认识到要成就一堂好课,关键还是要多“磨”,带着问题去实践和反思,并不断改进。虽然中间的过程繁琐而艰辛,但当你看到学生在自己认真准备的课堂中那兴奋的眼神和满足的表情后,你更多的还是欣喜和成就感,辛苦付出很值得!什么是好课?最表象的,就是能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讨论、分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衔接、点拨等作用。
最后编辑千岛海韵 最后编辑于 2023-04-20 10:35:19
TOP
12#

第一节课我们听了谢老师的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谢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用热水加热凉牛奶的情境出发。引领同学们进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实验。在实验中同学们相互合作,记录数据,最后绘制折线图。最后在黑板上呈现各组的折线图。同学们通过观察黑板上的折线图发现了热量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的证据。经过大家的认真研讨同学们知道了,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这就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时候发生的热传递现象。
TOP
13#

第二节课,我们听了王老师的地球的形状这一节课  王老师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一步一步推进,课堂中聚焦现在的人们证明地球形状是球形的种种证据。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模拟实验去收集证明地球形状球形的证据。王老师的课逻辑通顺连贯,整堂课很流畅,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TOP
14#

扎实的课堂,扎实的教研活动
TOP
15#

王老师情境化课堂,让孩子们穿越古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TOP
16#

温度变化折线图很清楚展示冷、热物体接触后温度变化的趋势。
TOP
17#

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或极大的兴趣。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
TOP
18#

定海小学教共体本学期活动组织得非常好!
TOP
19#

回复 3楼翁昌舟的帖子

看到学生如此专注的小眼神,这堂课肯定非常受学生欢迎。很好奇,王老师用了什么材料来表示球形的地球,为什么通体黑色的?
TOP
20#

回复 19楼屠琴的帖子

黑色球是问体育组借的小号的篮球。
TOP
21#

当老师遇到优秀的学生时,老师应该跟着学生走,虽然有自己的预设,但是当学生走在你的前面时,就要随时改变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当然这里跟着学生走但大的方向还是老师把握,就是朝着教学目标结合着学生实际学情把课堂向前推进。努力地争取在每一堂课中把时间还给学生,给足学生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时间。
TOP
22#

听了地球的形状一课收获满满,课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引领学生经历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最后又通过空间站展示了地球真实的形状,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可谓是点睛之笔。
TOP
23#

这样的小型教研活动研讨会更加深入,学校教研组把日常的校本教研搞扎实,这份用心不易!
TOP
24#

虽然没现场听两位老师的课,但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学生认真关注的神情,非常认真
TOP
25#

王老师 通过不同情境的巧妙转换,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探索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TOP
26#

很好的分享 学习了
TOP
27#

在《地球形状》这一课中,王老师注重孩子们科学思维的培养,寻找证据论证推理。
TOP
28#

教工体是个同心圆,这个比喻很贴切。围绕共同的圆心,倾力学习和研究,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贡献每一份力量
TOP
29#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体会
TOP
30#

研讨氛围真好,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得到了提高,老师们也学习到了很多啊,在研讨中进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