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足科学观察,建立认知联系 ——观2021年浙江优质课《食...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王老师的这节课,导入环节和传统的大同小异,探索部分却大不相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享 转发
TOP
2#

1.基于前概念,初识消化器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前,了解、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走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王老师在课前谈话中,让学生品尝面包,感受面包被消化分解的初步过程。

通过谈话发现,本班学生普遍对于消化系统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轻松描述出消化器官的名称与消化顺序。于是王老师基于前概念,出示器官面包被消化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消化器官让学生表达交流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用拼图来回答。通过拼图,不仅能显示学生的前认知,还能很好的反应科学概念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方法迎合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

通过学生自己的前概念和科学家经解剖后建立真实的消化顺序图做对比,修正可能存在的偏差或小错误。


TOP
3#

2. 立足科学观察,弱化模拟实验

教科书设计了“用软管模拟食道输送食物”、“用塑料袋模拟胃的运动”两个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食道和胃的特点及作用。但书本上的这两个实验存在着问题:用软管模拟食道输送食物,食物的确能快速通过,但食道输送食物的关键在于食道肌肉对于食物的挤压,而非其直筒形的构造,例如人在倒立时也能下咽食物;用塑料袋模拟胃的运动,的确能通过挤压塑料袋压碎食物,但真实的胃壁非常坚韧厚实,而不是像塑料袋这么薄。王老师对待模拟实验很严谨,将教材的两个模拟实验进行了弱化处理,
只是做了个演示实验:塑料袋模拟胃的蠕动碾压食物。并研讨:真实的胃是否像塑料袋一样这么薄?

更多的是将真实的消化器官(猪的食道、胃、小肠、大肠)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这些消化器官的特点,思考其作用。王老师立足于科学观察,而不应去做那些似是而非的模拟实验。

科学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在平时上课中也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观察材料。活动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多种器官并用,捕捉事物的微小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TOP
4#

3.找资料、优化实验记录单。

这是实验记录单,可以看出,设计的很有指向性,目标很明确。根据观察结果层层递进,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器官的什么特点,特点有什么作用。

王老师给出的资料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虽然简短,但是处处点明要点。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和信息,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科学观察真实动物器官的结构特点,根据给出资料,分析结构特点的作用交流讨论最终建立消化器官特点与作用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TOP
5#

4.分析结构与功能,建立器官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特点与其作用是有联系的”,这是指向《新课标》四个跨学科核心概念之一“结构与功能”和学科核心概念“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恰好提供了优秀范例:生命系统是由多种器官组成的,不同的器官有着不同的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器官的特点与其发挥的作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经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之后,初步理解了人体消化器官的“特点与作用相适应”,为其以后的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TOP
6#

方老师学习的很深入,点赞!
TOP
7#

立足科学观察,弱化模拟实验,这点感同身受
TOP
8#

王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的将科学素养落实到位
TOP
9#

书上有些模拟实验模拟得太假了,其他地方也存在这个问题,立足科学观察,弱化模拟实验,确实也是很不错的教学思路
TOP
10#

经典的课,越研究越有味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