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4-3心脏和血液
一、教学思路:
1.聚焦:心跳
邀请几位学生参加一分钟较为剧烈的小游戏(萝卜蹲游戏)。
提问:参加完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变快了…)
设问:你怎么知道心跳变快了?让我们使用听诊器找一找心脏的位置,听一听心跳,并用秒表计时,来比较一下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使用听诊器与同学配合互相听心脏跳动情况,从中了解心脏的位置,及心脏不停跳动的情况,并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也可用手感受桡动脉或者颈动脉来测量心跳数。
心脏跳动情况记录表 |
运动前(每分钟跳动次数) | 运动后(每分钟跳动次数) |
|
|
学生小结:运动后一分钟内心跳次数更多,心跳确实变快了。
教师小结: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我们把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称为心率。
2.探索:血液循环系统
认识血管
找血管
谈话:我们的运动部位是手和脚,而心脏在胸腔里跳动,是怎么把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呢?(预设:依靠血管)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找找身体上的血管,时间30秒,找完之后组内讨论两分钟,看看哪组同学找得又准又多。
谈话:正如同学们找到的,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可以把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讨论:你对血管有哪些了解?又血管输送出去的血,最后都去了哪里?
教师小结(PPT演示):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按照构造功能分,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将心脏的血液运到身体各组织,静脉将身体各组织的血液回流到心脏,毛细血管为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提供场所。人体的所有血管连接起来,长度足足有9.6万多千米,大约可以绕地球两周半。
谈话:血液经过了这么漫长的旅程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小结: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可以将养料和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将携带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提问:血液要流过如此漫长的血管,是谁为它提供了动力?(心脏),心脏是怎样提供动力的?
教师介绍模拟实验方法,学生实验,
3.认识心跳的意义
讨论运动之后心跳加快的意义?
教师小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4.拓展:保护我们的心脏
发现心脏功能的差异
提问:比较不同同学心率从运动后到正常状态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对于保护我们的心脏,让它可以充分的休息,你有哪些建议?
教师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我们的心肌更加强健,降低心率。同时,睡眠时,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较少,心脏工作的强度相对较低。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二、重难点:
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三、亮点:
①刚开始的小游戏很能调动学生的气氛,学生都认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②让学生亲手挤压洗耳球一分钟非常具有体验意义,学生在平时可能根本不会体验到心脏的工作时多么劳累,更能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四、改进点:
开始的萝卜蹲小游戏虽然效果很好,但只有几位学生参与,其他同学只是看别人在课堂上玩游戏比较开心,自己没有实际的体验感,下次应该要换做能集体进行的较为剧烈的游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