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科版三年级教学点滴----09学年李愉均版本 [复制链接]

1#

教科版三年级教学点滴----09学年李愉均版本

三年级,是一个从未接触到过的年级,下周县里将有专题培训,一定认真去学习。


在论坛的另外板块中曾有自己的思考,在此摘录过来成一贴。


 


 


我第一次接触三年级教材,很想了解三年级学生在科学学习能力方面培养的一个层次,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教材,在学习习惯等方面侧重注意些什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一过程中,三年级是处于怎样一个起点上。


 


 


没有人来回答我,我就这些天的思考,自问自答吧:


我认为从三年级开始,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此次经过家长的反馈,学生在这点上已经收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对实验室上课非常期待。课堂上我也曾问学生,你认为的科学课是怎样的?学生认为是创新的、实验的、发现的、有趣的……回答的多好,我们的课堂首先要成为与学生期待的相符,这样才能在“正常”的期待中得到呵护。否则就是空话一句。


其次,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认真倾听同学间的交流、发言自觉起立、养成自觉记录习惯、实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看、闻、尝、摸、听,在正确的观察习惯下逐渐养成科学的记录、交流、解释,使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乐趣的前提下又充满科学精神。


教师利用有“诱惑性”的评价方式(学生语),使学生在被激励的过程中自主开展那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充满激情的学习探究科学,而不是被动参与,压抑性的学习。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到位,还是敬请大家的指点。再次先行致谢!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不断补充!


(摘录本论坛: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055


 


在三年级教科版上册教参第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教学建议:大标题是:图片上的大树、回忆观察过的大树、实际观察大树、制定观察计划、校内大树观察。


由于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科学,没有教材和教参,使用的是千年的,我有一不懂:第前三环节每次交流教师都要板书并比较每次观察的不同,那第三环节是实际观察后,在交流中发现盲目观察的不可取,然后讨论计划,并再次实际观察,获取更详细的观察结果---------这是编者的编写意图吗?还是我的理解出错呢?(不要批评我的教条,我想了解教参的真实意图,请指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忆观察过的大树,制定观察计划】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要完成以上李愉均所说的教参上的这些步骤,那这节课就要分为2课时了。我刚上了这节课,让学生快速完成观察大树信息,我的处理是,第一要明确观察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用眼(颜色、形状、大小、多少),用鼻(气味),用耳(听声音),用手(粗细、软硬),用尺子(量粗细)。第二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树干、树叶、果实、其它发现。第三要有范例,作业本第一题就是要学生填写观察大树的特点,用简短的语句来描述。我的范例是:树皮粗糙、干裂,大树有2层楼高,树叶绿色和深绿色,树叶椭圆形、小,果实坚硬,果实光滑,果实清香,敲击树干有沉闷声,树干有101厘米粗。如此学生就有模仿性,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不会无目的观察,并且效率会比较高。
TOP
3#

我还没上呢,但我看了一下教材,第一课里有"观察真正的大树,在第二课里又要"观察记录一棵树",我们学校里就只有一棵大树,那这两次观察活动如果都在同一棵树上观察,这样学生的兴趣是否会减弱,而且观察的内容是不是也会重复呢?希望大家能给我提示一下,应该怎样上好这两课。


期待之中……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4#

"我们学校里就只有一棵大树",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刚改版时,专家出的一篇文章

























《没有蜗牛怎么办》
今天借机重温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四册第八课《蜗牛》)


    就《蜗牛》这一课,不少老师问道:“找不到蜗牛怎么办?”
    这使我想起一件旧事:10年前有位老师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自然》教材用茎繁殖植物这一内容。教材上选的材料是天竺葵,正好学校没有。这位老师非常认真,于是请示领导到处购买,算是把课上下来了。事后自己也觉得奇怪,当时居然没有想到当地种植甘薯全都是用茎扦插!
    现在看起来似乎觉得有点儿好笑,但那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当时尽管自然课改革进行快10年了,可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概念的影响还很大,不少人还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抓纲(大纲)依本(课本)”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敢离开课本半步呢?所以,应该看到,那时出现那种现象的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产物,是不能简单地一笑了事的。解决“没有蜗牛怎么办”的问题,恐怕也得从这里说起。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而编写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简单说来就是用科学的态度积极地对待生活,《科学》课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教材中的知识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来选用的,也仅仅是举例性的。所以。《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明”的第一条就是:“实验教材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并提出:“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这就在提醒我们:教学时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主要目标上,而不是仅仅盯住具体的知识。这就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问题。
    当然,教材选用这个材料,自然有编者的想法,这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蜗牛“往往被大家忽略”,“原来也隐藏着许多观察内容”;而“所希望完成的任务”则是:“以科学课观察活动的名义使孩子们的一系列活动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励;以对蜗牛、蝗虫、蚂蚁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孩子们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从这里可以看出,编者选择蜗牛作为材料,主要不是让学生得到蜗牛的具体知识,而是重视蜗牛“隐藏着许多观察内容“,重视“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明白了这一点,把教育观念变过来,不斤斤于具体知识的传授,真正着眼于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即使当时当地找不到蜗牛,也就会找到可以代替蜗牛来达到上述目的的材料或办法了。
    (就这一课的具体情况来说,最好不要找昆虫类动物来代替蜗牛。因为在《蜗牛和蝗虫》中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这是稍微注意一下教材就会发现的。)
    再说开去一点,如果教材上选用的材料不难找到,而你发现了一种别的材料能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的目的,换不换材料呢?我主张换。这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具体反映,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遇到“找不到蜗牛”这类问题,就不会再感到为难了。


摘自科学探究网

谢谢提供讨论话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9:27:05编辑过]

TOP
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9:22:07编辑过]

TOP
6#

谢谢易慈溪的开导,看来马老师麾下皆强将啊,慈溪的展达就是我所了解的高手,看看你介绍的文章,会让钻入牛角的我感到有一丝清新。


我们的论坛上应该经常要有这样的专门理念性文章学习活动,在困境中指明方向-------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同时感谢一品轩,你的做法真是很及时,明天我就开始上这一课了,现在让我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了。三年级的培训你们两位提前给我做了,感谢,收获颇丰!


下周的县培训活动,我将在此做一个播客。我相信我也能有较好的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20:36:16编辑过]

TOP
7#

我刚好跟你一样,今年上三年级和六年级的课,不过我今天明天的课都被因外出而取消了,所以会比你迟些上,让我们共同努力!
TOP
8#

三年级今天还是没有正式展开教学内容,实验分组受到班级座位调整的影响,并且带领到实验室花费了较多时间,就再次进行了实验室学习制度的介绍,以使三年级这个初涉科学的孩子们有一个整体概念性认识,总有感觉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不能太慌张的未准备充分就开展,这样相信学生对实验小组、实验室学习、课堂活动形式都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后,能够更好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磨刀不误砍柴工!希望自己的考虑不是多余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4 16:12:39编辑过]

TOP
9#

只是如果我们不观察蜗牛,而观察蚯蚓或其它的低等动物,不养蚕而饲养蝌蚪等其它小动物,不植凤仙花而植其它的植物,虽与科学大纲的精神融合,可是期末统一的区镇级考试,还是以知识为主,考蜗牛、蚕、凤仙花等书本中的知识?不知三四年级的周课时是否仍为2节,上完此本书实在有点紧张。
TOP
10#

今天开讲了。在一品轩的指点下,先让学生汇报了主要的5种观察方法(学生居然能够说的出来),然后对照片上的大树进行观察,要求一次说三种及以上,同时说出自己的观察方法,学生开始总是把联想的当成观察的,说三种还是难以完成;接着回忆曾经观察的真实大树(居然很多学生没有观察过,看来观察大树还真是有必要,我清点过2班,只有8名学生举手)受教材的启发学生说出了很多的观察内容;在前两项的帮助下,制定观察计划时,学生对于树叶的观察,启发了学生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叶脉、叶柄、叶缘(后三项是学生前面的观察就以得出,看来学生的知识面还是丰富的)预留了10分钟的实地观察时间,观察后的交流要等到下节课了。根据了解,学生观察的内容还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观察记录了十几项,有的只有五六条。


从整个效果来看,学生观察一颗真实的大树,还是比较好的。


今天的课堂下来,整体感到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要注意观察内容的计划、要联系方法和内容、要注意外出的小组纪律和组织形式、还要注意记录方式的提醒。第一节的科学观察课,让学生感到有方法、内容、记录、计划,还是让我感到匆忙。第一节科学课开展起来比较困难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8 12:21:53编辑过]

TOP
11#

校园的树木


今天这一课的学习,最大感受是任务要单一、清晰,如果任务过多,一定要细分到小组的每一个人,避免任务落实到个人头上太多,否则操作很难---------三年级学生外出探究,任务过多不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当任务单一时执行速度快、成就感强。


今天就把远看画出大树外形、近看闻闻树叶树干气味、量一量树干粗细、拓一拓树干、捡一捡落叶和果实。将这几项活动有小组长分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任务简单易操作,很快完成任务。回来后,学生小组综合信息完成观察记录单的整理,相互依靠人人有价值体现。这一做法还是三2班的何舒睿同学在当堂给予的提醒,真感谢她,学生是我的老师,让我有了了解学生的一扇窗。(也显示了对学生、对活动掌控的一些粗陋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1 15:17:08编辑过]

TOP
12#

一直在·4.5转悠 今年也下3了  以后多向你学习呵呵


 

教科学之后,原来很爱收拾的我现在变“乱室佳人”了~
TOP
13#

我的做法和你完全不同 等空了整理请教吧 呵呵
教科学之后,原来很爱收拾的我现在变“乱室佳人”了~
TOP
14#

大树和小草---------很匆忙的一课。


在简单介绍引入后,发放了狗尾巴草,让学生根据记录单进行观察-----图画记录和特点记录。回报的时候发现学生不知道怎么样观察,狗尾巴草的特点出现了诸如:狗尾巴草放在脖子上有痒痒的感觉,像什么什么尾巴之类。看来对学生的了解、对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指导很欠缺,三年级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并给予相对清晰的指导。第二个班级,在观察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你认为狗尾巴草有什么特点:有叶子……、有茎……、有果实毛茸茸的……、有种子……然后简单板书,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进行观察和绘画记录,并用文字有序记录狗尾巴草的观察特点。巡视过程中对于观察认真、记录准确的同学马上进行表扬,汇报的时候直接让这些学生汇报,相对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在大树和小草的观察中,让学生根据汇报的情况和小草的观察结果,进行对照性的观察,学生观察也是较好。韦恩图的填写,学生观察能力较强-------一看就知道了中间是填写共同点的。不错。


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有序性的指导、记录方法的指导,显然在这个时候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不能轻视、不能高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5 13:34:16编辑过]

TOP
15#

今天三2班同学在实验室学习了水生植物-----金鱼藻和水葫芦的探究。


总体感觉,学生对于植物的观察还是缺乏头绪,不知道观察什么,尽管课前已经复习了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来过渡旧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描述习惯么有建构起来,经常使用  @@@@  像  &&&&& 这样的句型来进行表达。表达受制于观察,观察受制于方法和内容,对于生命体的概念----植物生命体的六大特征,还是未能较好的得到感受。


该课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金鱼藻和水葫芦,实在难找,幸好昨天赴三小进行了该课程的培训,培训指导师----明珠小学的高惠忠老师已于上周二到梅城十里埠捞到一些,嘿嘿,我就到他养殖的学校池塘里抢了一些,今天三2班学生就有幸看到这东东,否则更惨了------只能读图了,只是数量有限,也只能讲台上观察了,希望在学校的室内池塘里繁殖一点,能够让学生自由观察。不知道学校会不会同意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8 9:22:10编辑过]

TOP
16#

“今天就把远看画出大树外形、近看闻闻树叶树干气味、量一量树干粗细、拓一拓树干、捡一捡落叶和果实。将这几项活动有小组长分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任务简单易操作,很快完成任务。”李老师的这个做法非常节约时间,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值得借鉴。


 


从李老师的这几课的教学反思中看出,您的领悟很强,善于应变,通过2节课的教学马上领悟到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并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来进行调整课堂教学。个人认为三年级孩子初次接触科学,他们对于科学的观察、记录、表达、概括能力都还非常弱,甚至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观察。三年级孩子的科学课首先要养成一些习惯:记录的习惯(图画、文字、表格……)我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记录的能力,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会记录的孩子以后到了高年级学习科学会更严谨。第二要启发和模仿,针对他们对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还处在模糊状态的时候,教师要有示范,能让他们模仿观察的内容。启发则体现在课堂中,能让学生跳跳摘到桃子吃的问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第三:在三年级科学课中要渗透一种科学的思想:科学是真理,科学要讲究证据,科学要讲究实事求是。科学不是随意地猜想,不是随意地比喻。


哈哈!说了一些自己点滴观点,不足之处请李老师指正!

TOP
17#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09-9-19 12:45:00的发言:

个人认为三年级孩子……甚至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观察。三年级孩子的科学课首先要养成一些习惯:记录的习惯(图画、文字、表格……)我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记录的能力,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会记录的孩子以后到了高年级学习科学会更严谨。第二要启发和模仿,针对他们对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还处在模糊状态的时候,教师要有示范,能让他们模仿观察的内容。启发则体现在课堂中,能让学生跳跳摘到桃子吃的问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第三:在三年级科学课中要渗透一种科学的思想:科学是真理,科学要讲究证据,科学要讲究实事求是。科学不是随意地猜想,不是随意地比喻。


一直都得到了一品轩老师的指点,让我对三年级的科学教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很感谢论坛这样一个平台,也跟感谢版主等老师们的读帖会回帖。红色标注的希望自己能够经常思考并提醒自己的教学。上周参加本县的三年级新任教师培训活动,也一并把培训收获粘贴此处。供大家参考,也一并求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1 14:06:25编辑过]

TOP
18#

 


    昨天,2009年9月16日,我抱着虔诚的虚心学习心态,跑到桥南新安江第三小学参加市教研员邓laoshi组织的2009学年分年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我们三年级组的培训导师是明珠小学高级教师高惠忠老师。培训细致并有自己独到的课程见解,使我开窍了许多,原本我带的问题都在他的培训讲座中得到了解决,更幸运的是还从他那儿搞到了今天上课的-----水葫芦和金鱼藻,真实不虚此行啊。


    培训前是带着许多的困惑和疑问去的:生命体特征如何建构?三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怎样的过程性培养目标?第一单元中前几课我已经上完,对于观察方法如何指导,指导到什么层面?韦恩图的使用注意事项?这些高老师都给我们很实在的指导。


    首先高老师提出生命体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是植物体作为生命体的六大特征,在三年级学生初涉科学的前几课,就出现了,是很突然的,怎样建构,需要教师指出来,否则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经验和背景知识来探究和学习。但是建构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渗透,让学生通过捏一捏软硬、摸摸粗细、折折硬度、比比粗细,使得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比较中获得建构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新生事物的出现不会太过突然,让学生有一个接受的和认知的过程。


    其次,整个单元最重要的目标是观察,“观察”的出现,颠覆了学生就有的观点:观察=看,但是第一节课上不要出现“尝”这一方法,让学生对于方法上也有一个逐渐的建构过程。第一课通过闻闻撕开的树叶树皮、听听树的声音、量量树干的粗细等,让学生了解到这就是有生命的表现,暗示有生命的要爱护。听了高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方法在第一节课是指出,是粗粗的用方法去观察,主要是实践观察的方法。第二课才是有更有目的的去观察一棵大树,用第一课的方法,进行细致的观察,两课的着重点有差别。


第三,高老师指出了学生不知道怎么去观察,此时我们教师要交给方法。这很重要,也很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到现在我上到了第四课,高老师所指的问题还是存在,确实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还存在着不知道怎么描述、不知道怎么表达,更不知道怎么记录,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指导的时候就需要更加得到位、细致,需要我们更加关乎学生的这些细节,科学素养及精神,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的。


    韦恩图,高老师的讲座,使我懂得了:这是帮助学生建构生命体共性特征---生命体特征的主要工具,通过韦恩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概括、归纳、整理的能力,为今后思维的递进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先我只是认为使用韦恩图来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于帮助学生建构整个生命体的特征这一认知不是理解很到位,。现在想来,要学习植物,首先了解他们也具有生命,然后通过认识大量的具体植株个体,在具体植物中蕴含着生命体的哪些生命特征,归纳概括这些生命特征。同时渗透观察方法来获得者方法。这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系大致也是这样如此的。韦恩图的填写,高老师指导的非常仔细,先写一个植物特征,然后写另一个植物的特征,并把两者共同点归纳出来,写中间,相同点也就让其先在此存在三个框中,让学生有一个渐进的学习积累的过程。


    第二单元:动物体的生命特征------呼吸、摄食、应激性、运动、繁殖,这些系统的了解,让我感到有效,另外高老师还指出了该单元更注重得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该单元出现了“悄悄的”3次,“静静的”5次、“轻轻的”6次,高老师细致的备课让人钦佩,这些词语都显示了该单元的哦不同。


渗透完成教学目标,是高老师多次提出的,对于教学目标上的设置以及达成,高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提出很多目标并不是直接达成,而是通过学生观察活动来得以渗透达成的。


    该单元的诸多生物体知识,高老师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列举了诸多老师们都未必知晓的的提纲,对于老师的教学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此次的三年级新课程新任老师培训,非常经典,堪称高效,教研员邓老师此举是针对性强、实效性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1 14:14:21编辑过]

TOP
19#

    从对三年级教学的理解,本人教学中存在着“观察内容”指示清晰度不明;“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匹配不明晰,在树叶观察中存在此类现象较为明显。例证如下:


    课始:同学们带来自己捡的落叶,请大家取出来,仔细观察并完成黑板上作业:我捡了()片叶子,有()种树叶;我们小组共有()片树叶,共有()树叶。反馈情况发现,学生简单汇报了数字后,请小组取出同一种的树叶,并说说为什么是同一种的原因,结果学生无从说起。第一个班我请一个小组举着树叶,然后请其他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同一种。第二个班的做法是分出几片几种后,小组再次讨论同种树叶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种树叶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还是出现“同一棵树捡的、都像……”(我有几次都让学生据实描述,不要使用‘像什么什么’的句式来描述。但现在看来学生很难做到。另外不知道这样的引导是否合适)


    现在认为的纠正方法:


1.树叶同学们大家都捡了很多。先请放抽屉里。同学们想想,一片树叶我们可以观察哪些内容呢?(树叶的颜色、形 


   状、大小、边缘、粗糙程度、气味),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观察呢?


2.同学们请看黑板,这是今天第一项观察任务。注意还要说说原因。比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这样的步骤:使学生了解到了观察内容,从哪里开始观察,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免得使活动变得盲目。很重要 


  的是要开始培养学生观察更多细节的习惯,现在孩子们有站起来回答一个内容,没有养成观察多个内容,这里问题是


  学生记录的习惯,把观察的内容记下来,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上述是一个导课问题,由于理念和行为的脱节,教学行为上没有更为细节的方法来落实,理念到头来一场空。三年级科学教学应该从细节抓起,从小习惯养成抓起。一蹴而就的心理是导致目前三年级教学的桎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4 10:41:12编辑过]

TOP
20#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始有了对三年级的教学有点感觉了。今天根据教材对学生讨论、思考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修改,在学生思考讨论植物在秋天会发生什么变化时,首先出示了一张表格:


 





















植物发生变化的内容


我们使用的观察方法












根据这样的一张表格,学生根据秋天的季节,思考植物所发生的变化内容有了一定的框架,理解起来相对较好。(不过课堂发展到后来,还是决定在表格左栏中,先让学生讨论,植物哪些部分会发生变化:……然后一一将这些都添上左边栏。这样对于思考更具有指向性、明确性。)


-------三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先让他们清晰的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有哪些方法上的选择。才符合这个年级的学生。


自己多年未接触到六年级以下的年级学生,对教学的问题设置、教学组织的程度,都不很清晰了。这一个单元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了。呵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7 13:10:20编辑过]

TOP
21#

记录点滴的感想,积累成厚厚成果,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TOP
22#

今年也教三年级,李老师的教学思考对我很有启发!

TOP
23#

    虽然教学反思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但还是在学习同仁的回帖、反思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了自己,这里想到的还是一品轩还有wx88852356的指点,感到了一种自己思路外的新天地:分析数据前先按需要整理数据、教材理解注重重难点上的分析和教学突破的策略、教学反思按照教学得失来整理等等,就是学习教学反思后的几点收获,虽然不多,但是还是觉得够用了。


    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关注自己的反思贴是否存在着浅显的、不够深入、教学单调、缺乏理念支撑等等的想法,怎样得到更多数老师和专家的指点是自己撰写教学反思不断继续的动力源泉,其中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的教学反思贴能否“加精”也成为了自己的关注点,还有得到喻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也是自己内心深处不断渴望的,从没有今天这样清晰的知晓自己的需求,在今天看到“加精”以及喻老师的点评后,总有些许的激动,看来自己还是很稚嫩,还是很浅薄。但也是很需要有鼓励和支持的人,相信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回帖就是自己不断坚持撰写的不竭动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9 21:03:20编辑过]

TOP
24#

昨天看了章鼎儿老师的报告幻灯片,真的让自己震动很大。科学课的老师-------自己是吗?科学课的特征是什么?自己的课堂是吗?自己教学的追求是什么?是科学课的追求目标吗?自己教学反思写了这么长时间,有想过自己在上科学课吗?还是科学知识课?是科学指导课?还是科学活动课?还是科学探究课?……


今天是三年级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了。很想在最后的单元终点上回首望望自己的足迹,可否重新编写教案,但是学生可否重新编写学案呢?


单元总结课------更难上。


单元总结怎样上出探究课来呢?在三年级又怎样上出探究味道来呢?我现在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设置问题,让学生总结。不怕学生不会说,而是学生说的天花乱坠--------结果还是不着边际。也许是我问题设计有问题,也许是有用科学知识课来归因了。总的来说,都有这样的意思。但是考试这根筋,这根弦,确实是存在着羁绊我的课堂,要学会慢慢的改变,上出章鼎儿老师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课”。


科学三年级的单元总结课,怎样上出探究味……怎样上出有学习价值的高效探究课……(个人疑问记录,敬请走过路过留下星星点点,整块蛋糕更是求之不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9 21:14:45编辑过]

TOP
25#

非常欣赏李老师的这两点反思,真正意义上的反思:1.自己教学反思写了这么长时间,有想过自己在上科学课吗?还是科学知识课?是科学指导课?还是科学活动课?还是科学探究课?……2.科学三年级的单元总结课,怎样上出探究味……怎样上出有学习价值的高效探究课…。这是每个科学老师需要学习的地方。
TOP
26#

学生参与数学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时间保障是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怎样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学习、科学小论文研究、科学小制作创新活动、课外科学研究实验等等,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我把学生所有的能够了解到的事迹、成绩、成果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博客上,我的最大希望是调动学生参与这个科学的活动中来,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生多大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乃至家长,怎样提升网页建设的效果模式,让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投入、产生更多的兴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自主进入到科学相关的活动来。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作业写、交;还有上课主动有效参与;课外主动研究的欲望和行动;这些都未能产生我所期望的效果,怎样有效的策略来获得呢?


学校认为我们技能学科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这其实是我科学专职一年来的最困惑和难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有否良方,形成强有力的刺激,让学生能够悄悄缓解然后不知不觉的参与进来,慢慢的增加时间,提高科学学习真正的一种研究性学习。


请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0 11:51:49编辑过]

TOP
27#

    看了李老师的反思,感觉受益匪浅,也想请教几个问题。

    第四单元第一课水共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要渗透网状图。二、识别水和其它物质。三给物体分类。

    我感觉这课内容太多,要建立的概念也太多,要讲网状图的记录方法,要识别水的性状,要建立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气体没有固定形状的概念。如果一节课完成,什么都是蜻蜓点水,不扎实。而且对于网状图的建立真正要让学生建立起来,最少要花费半节课的时间,后面就会研究的不充分。

    我如果对第四单元进行重组。多加一节起始课,把对水的了解和对空气的了解合并为一节起始课,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因为本单元主要研究的就是空气和水,这样就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后面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所以,这节课我打算这样设计。这节课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梳理水的知识,搞清水的隶属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水的网状图,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网状图的方式把对空气的了解记录下来,对网状图的使用进行强化训练。同时也为在研究空气的时候,节约时间出来研究空气的性状和验证空气的存在。最后,对比分析本册书出现的三种处理信息的工具:气泡图、维恩图、网状图。提问:在本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处理信息的工具,气泡图、维恩图、网状图。大家觉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工具最合适?帮助学生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出不同的记录方式。
TOP
28#

想说4点:


1.学习你综观教材的意识和习惯。(我都是走到哪看到哪,缺乏提前阅读和整理教材的习惯,可能也是进步较小的原因。)


2.三年级的教材理解、三年级乃至小学阶段中学生每一项的技能所应达到什么水准,我不知道,也是本学期最为担心的问题。(气泡图----就像韦恩图一样是一种探究工具,在第一次使用中,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中心,理应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了解到这样一种工具以及怎样使用的工具,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半节课时间,我想只要5分钟的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在这之中能够领会其使用方法及其使用作用的!)


3.我认为的重点是第二个环节,学生对“水”性状的探究活动,保证15分钟,最后环节,对于液体、固体、气体的简单认知,这实质上学生早就知道了,但是在本节课又是不可能知道为什么这样划分的,仅仅是一个经验的反馈!(突然想起兰本达“探究教学”书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类似课例:觉得可以借用。学生先通过教师的中介想办法来认知-------也即观察方法的先行思考以及方法和观察内容的对应,然后8分钟就可以完全搞定了,实质上探究活动是非常简单的。)


4.我不认同空气的认知在这一节课的做法。而且我还认为学生事先需要根据任务了解水的的特性,课堂上不要思考直接是交流表达,争取在10分钟内必须完成(教材的气泡图不一定要学生全部都能够填写完成!教材仅仅是一个参考)。保证15分钟的探究阶段。最后10分钟的交流活动。(我们的课堂是35分钟)


使用一些观察方法简单了解水的特性是重点=经验回顾+实验探究+交流表达


 


个人观点,不知道对否???请大家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8 17:03:06编辑过]

TOP
29#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09-10-9 0:53:00的发言:

第二,不同意李老师的另一个观点:考试,这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的,往往探究实验活动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只是要与李老师商榷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之后,对探究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概念是否有一个总结的过程


第三,………………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实验的成功率是多少,实验材料的准备是否合理和到位。二是课堂纪律是否组织得好,如果这两点达到的话,对于35分钟来说也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提醒:学生带进实验室的时间最好能在上课前就进入,否则这几分钟时间也是非常宝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9 0:53:56编辑过]

1.活动后的活动-------总结探究交流活动,这是我最为高兴又是最为棘手的-----学生激动万分滔滔不绝,十分钟是绝对说不够,但是很容易陷入表达的天马行空------这也是一品轩说的课堂预设没有更为科学合理导致交流活动不能形成清晰的指向性;


2.实验材料-----真的是我最为头痛的,有好几次,都是材料:五年级时橡皮泥研究沉浮、六年级的滑轮组和电磁单元内容……由于材料问题实验都不能说明或较为明确的指向一点,实验往往导致了第一点的不及时,导致了考试的不够理想。


3.课堂纪律----这是我第一年科学专职中遇到的最大敌人,现在第二年了,这个情况稍微好点,三年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时间很容易分散,课堂上除了简单整顿还时刻加上即时性表扬,还要加上一些评价杠杆,很累感觉。六年级的课堂纪律现在稍微好点,他们自控能力和注意力时长都较好,但是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邵老师,感谢你,把这些问题更为清晰的条理指出来,这些都是我教学中,我认为也是比较多的科学专职新任教师的常见问题,交流让我成长不少!


(为了自己的私立,把这个回帖移到了本人的反思帖中去了。)

TOP
30#

在紧张中完成了第一单元-----植物单元的教学,为了能够梳理自己教前的紧张以及教后的想法,简单记录如下:


1.“观察”------重点学习项目的实践。


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开始了解什么叫观察,以及实践。从科学教学的发展进程来看,三年级第一单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观察方法,然后从第一节课后教师要有意识的不断重复: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


最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要指定观察内容,观察内容要单一或简单,第二课第三课的观察,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板书或直接出示观察内容,让学生在范例中学习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


2.“记录”------从开始培养的习惯


第一课开始,学生参与观察后就着手进入到科学记录-----画图、词语的记录。我认为第一单元就主要进行画图记录,文字记录(包括词语、短句)我认为尽量简略,一是学生不适应,二是课堂时间不大允许。


所以,我认为第一单元前三课的记录环节,学生自己活动,统统采用画图,在交流活动中教师用词语来记录,让学生在范例中学习,到了第三课第四课开始词语+画图两种方式进行记录,让学生以“抓关键”为主要的记录方法,也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录的重要。


3.“韦恩图”--------科学分析的开始


比较物体的异同,这是学生学前就有的经历,但是我认为使用韦恩图,主要特点是进行全面比较。第三节课大树和小草的比较,第一次使用时,教师用板书板式让学生了解怎样使用,使用后有什么作用,明白使用方法是第一次的重点,在多次使用后明白这是一种比较分析的主要工具,这是不断渗透的要点。


4。认识大自然------渗透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开始,学生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动植物,但教材上是几种,提供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几个点上,我认为在课堂机动课上,可以开展根据草质茎、木质茎、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比较异同等方面进行植物的辨认活动课,丰富学生的认识面,另外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让学生在课外更多的主动去认识。


5.知识点-------教学中的重点渗透


在以往的自然教学中,是有专门的教学内容专门认知植物的六大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但是在这一个单元中,这些认识都是间接出示的,学生需要在异同比较中渗透这一认识。


首先最早出现是在第三课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中,教师在这一节课中就要有意识的出示名称,当学生认为大树的“树干”高大,就要出示“茎”这一概念,当学生出现树冠大小草小,就应出现叶子、树枝,大树会开花狗尾巴草看不出到,就出现“花”,这一节课上尽量能够全数出现但是不点明,第四课时,教师有意识的回忆或者让学生回顾比较大树和小草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进行的,使学生不经意间建立这样的认知。


6.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初涉“探究”浅尝辄止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科学活动,但我认为还仅仅是参与科学活动,参与科学观察活动,没有进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也许有观察的探究,但是从观察问题的提出、观察计划的酝酿,都是以教师为主,都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的,而主要的任务就是获得真实的“观察内容”,为观察后的交流活动做准备,我认为这还只是观察活动的初级阶段,称不上,但是最重要的准备阶段。


 


以上是一月来教学上的教学点滴,考试,我估计就和 晓秋 所言,恐怕是一个比较惨的结果,等学生开展后再说!大家有想法请提供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9 15:19:33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