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科版三年级教学点滴----09学年李愉均版本 [复制链接]

1#

教科版三年级教学点滴----09学年李愉均版本

三年级,是一个从未接触到过的年级,下周县里将有专题培训,一定认真去学习。


在论坛的另外板块中曾有自己的思考,在此摘录过来成一贴。


 


 


我第一次接触三年级教材,很想了解三年级学生在科学学习能力方面培养的一个层次,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教材,在学习习惯等方面侧重注意些什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一过程中,三年级是处于怎样一个起点上。


 


 


没有人来回答我,我就这些天的思考,自问自答吧:


我认为从三年级开始,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此次经过家长的反馈,学生在这点上已经收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对实验室上课非常期待。课堂上我也曾问学生,你认为的科学课是怎样的?学生认为是创新的、实验的、发现的、有趣的……回答的多好,我们的课堂首先要成为与学生期待的相符,这样才能在“正常”的期待中得到呵护。否则就是空话一句。


其次,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认真倾听同学间的交流、发言自觉起立、养成自觉记录习惯、实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看、闻、尝、摸、听,在正确的观察习惯下逐渐养成科学的记录、交流、解释,使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乐趣的前提下又充满科学精神。


教师利用有“诱惑性”的评价方式(学生语),使学生在被激励的过程中自主开展那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充满激情的学习探究科学,而不是被动参与,压抑性的学习。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到位,还是敬请大家的指点。再次先行致谢!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不断补充!


(摘录本论坛: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055


 


在三年级教科版上册教参第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教学建议:大标题是:图片上的大树、回忆观察过的大树、实际观察大树、制定观察计划、校内大树观察。


由于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科学,没有教材和教参,使用的是千年的,我有一不懂:第前三环节每次交流教师都要板书并比较每次观察的不同,那第三环节是实际观察后,在交流中发现盲目观察的不可取,然后讨论计划,并再次实际观察,获取更详细的观察结果---------这是编者的编写意图吗?还是我的理解出错呢?(不要批评我的教条,我想了解教参的真实意图,请指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忆观察过的大树,制定观察计划】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要完成以上李愉均所说的教参上的这些步骤,那这节课就要分为2课时了。我刚上了这节课,让学生快速完成观察大树信息,我的处理是,第一要明确观察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用眼(颜色、形状、大小、多少),用鼻(气味),用耳(听声音),用手(粗细、软硬),用尺子(量粗细)。第二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树干、树叶、果实、其它发现。第三要有范例,作业本第一题就是要学生填写观察大树的特点,用简短的语句来描述。我的范例是:树皮粗糙、干裂,大树有2层楼高,树叶绿色和深绿色,树叶椭圆形、小,果实坚硬,果实光滑,果实清香,敲击树干有沉闷声,树干有101厘米粗。如此学生就有模仿性,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不会无目的观察,并且效率会比较高。
TOP
3#

我还没上呢,但我看了一下教材,第一课里有"观察真正的大树,在第二课里又要"观察记录一棵树",我们学校里就只有一棵大树,那这两次观察活动如果都在同一棵树上观察,这样学生的兴趣是否会减弱,而且观察的内容是不是也会重复呢?希望大家能给我提示一下,应该怎样上好这两课。


期待之中……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4#

"我们学校里就只有一棵大树",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刚改版时,专家出的一篇文章

























《没有蜗牛怎么办》
今天借机重温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四册第八课《蜗牛》)


    就《蜗牛》这一课,不少老师问道:“找不到蜗牛怎么办?”
    这使我想起一件旧事:10年前有位老师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自然》教材用茎繁殖植物这一内容。教材上选的材料是天竺葵,正好学校没有。这位老师非常认真,于是请示领导到处购买,算是把课上下来了。事后自己也觉得奇怪,当时居然没有想到当地种植甘薯全都是用茎扦插!
    现在看起来似乎觉得有点儿好笑,但那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当时尽管自然课改革进行快10年了,可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概念的影响还很大,不少人还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抓纲(大纲)依本(课本)”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敢离开课本半步呢?所以,应该看到,那时出现那种现象的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产物,是不能简单地一笑了事的。解决“没有蜗牛怎么办”的问题,恐怕也得从这里说起。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而编写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简单说来就是用科学的态度积极地对待生活,《科学》课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教材中的知识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来选用的,也仅仅是举例性的。所以。《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明”的第一条就是:“实验教材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并提出:“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这就在提醒我们:教学时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主要目标上,而不是仅仅盯住具体的知识。这就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问题。
    当然,教材选用这个材料,自然有编者的想法,这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蜗牛“往往被大家忽略”,“原来也隐藏着许多观察内容”;而“所希望完成的任务”则是:“以科学课观察活动的名义使孩子们的一系列活动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励;以对蜗牛、蝗虫、蚂蚁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孩子们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从这里可以看出,编者选择蜗牛作为材料,主要不是让学生得到蜗牛的具体知识,而是重视蜗牛“隐藏着许多观察内容“,重视“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明白了这一点,把教育观念变过来,不斤斤于具体知识的传授,真正着眼于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即使当时当地找不到蜗牛,也就会找到可以代替蜗牛来达到上述目的的材料或办法了。
    (就这一课的具体情况来说,最好不要找昆虫类动物来代替蜗牛。因为在《蜗牛和蝗虫》中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这是稍微注意一下教材就会发现的。)
    再说开去一点,如果教材上选用的材料不难找到,而你发现了一种别的材料能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的目的,换不换材料呢?我主张换。这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具体反映,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遇到“找不到蜗牛”这类问题,就不会再感到为难了。


摘自科学探究网

谢谢提供讨论话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9:27:05编辑过]

TOP
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9:22:07编辑过]

TOP
6#

谢谢易慈溪的开导,看来马老师麾下皆强将啊,慈溪的展达就是我所了解的高手,看看你介绍的文章,会让钻入牛角的我感到有一丝清新。


我们的论坛上应该经常要有这样的专门理念性文章学习活动,在困境中指明方向-------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同时感谢一品轩,你的做法真是很及时,明天我就开始上这一课了,现在让我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了。三年级的培训你们两位提前给我做了,感谢,收获颇丰!


下周的县培训活动,我将在此做一个播客。我相信我也能有较好的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20:36:16编辑过]

TOP
7#

我刚好跟你一样,今年上三年级和六年级的课,不过我今天明天的课都被因外出而取消了,所以会比你迟些上,让我们共同努力!
TOP
8#

三年级今天还是没有正式展开教学内容,实验分组受到班级座位调整的影响,并且带领到实验室花费了较多时间,就再次进行了实验室学习制度的介绍,以使三年级这个初涉科学的孩子们有一个整体概念性认识,总有感觉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不能太慌张的未准备充分就开展,这样相信学生对实验小组、实验室学习、课堂活动形式都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后,能够更好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磨刀不误砍柴工!希望自己的考虑不是多余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4 16:12:39编辑过]

TOP
9#

只是如果我们不观察蜗牛,而观察蚯蚓或其它的低等动物,不养蚕而饲养蝌蚪等其它小动物,不植凤仙花而植其它的植物,虽与科学大纲的精神融合,可是期末统一的区镇级考试,还是以知识为主,考蜗牛、蚕、凤仙花等书本中的知识?不知三四年级的周课时是否仍为2节,上完此本书实在有点紧张。
TOP
10#

今天开讲了。在一品轩的指点下,先让学生汇报了主要的5种观察方法(学生居然能够说的出来),然后对照片上的大树进行观察,要求一次说三种及以上,同时说出自己的观察方法,学生开始总是把联想的当成观察的,说三种还是难以完成;接着回忆曾经观察的真实大树(居然很多学生没有观察过,看来观察大树还真是有必要,我清点过2班,只有8名学生举手)受教材的启发学生说出了很多的观察内容;在前两项的帮助下,制定观察计划时,学生对于树叶的观察,启发了学生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叶脉、叶柄、叶缘(后三项是学生前面的观察就以得出,看来学生的知识面还是丰富的)预留了10分钟的实地观察时间,观察后的交流要等到下节课了。根据了解,学生观察的内容还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观察记录了十几项,有的只有五六条。


从整个效果来看,学生观察一颗真实的大树,还是比较好的。


今天的课堂下来,整体感到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要注意观察内容的计划、要联系方法和内容、要注意外出的小组纪律和组织形式、还要注意记录方式的提醒。第一节的科学观察课,让学生感到有方法、内容、记录、计划,还是让我感到匆忙。第一节科学课开展起来比较困难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8 12:21:53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