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科版三年级教学点滴----09学年李愉均版本 [复制链接]

31#

李愉均老师真令人佩服,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TOP
32#

以下是引用李愉均在2009-10-9 15:15:00的发言:

在紧张中完成了第一单元-----植物单元的教学,为了能够梳理自己教前的紧张以及教后的想法,简单记录如下:


1.“观察”------重点学习项目的实践。


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开始了解什么叫观察,以及实践。从科学教学的发展进程来看,三年级第一单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观察方法,然后从第一节课后教师要有意识的不断重复: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


最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要指定观察内容,观察内容要单一或简单,第二课第三课的观察,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板书或直接出示观察内容,让学生在范例中学习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


2.“记录”------从开始培养的习惯


第一课开始,学生参与观察后就着手进入到科学记录-----画图、词语的记录。我认为第一单元就主要进行画图记录,文字记录(包括词语、短句)我认为尽量简略,一是学生不适应,二是课堂时间不大允许。


所以,我认为第一单元前三课的记录环节,学生自己活动,统统采用画图,在交流活动中教师用词语来记录,让学生在范例中学习,到了第三课第四课开始词语+画图两种方式进行记录,让学生以“抓关键”为主要的记录方法,也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录的重要。


3.“韦恩图”--------科学分析的开始


比较物体的异同,这是学生学前就有的经历,但是我认为使用韦恩图,主要特点是进行全面比较。第三节课大树和小草的比较,第一次使用时,教师用板书板式让学生了解怎样使用,使用后有什么作用,明白使用方法是第一次的重点,在多次使用后明白这是一种比较分析的主要工具,这是不断渗透的要点。


4。认识大自然------渗透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开始,学生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动植物,但教材上是几种,提供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几个点上,我认为在课堂机动课上,可以开展根据草质茎、木质茎、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比较异同等方面进行植物的辨认活动课,丰富学生的认识面,另外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让学生在课外更多的主动去认识。


5.知识点-------教学中的重点渗透


在以往的自然教学中,是有专门的教学内容专门认知植物的六大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但是在这一个单元中,这些认识都是间接出示的,学生需要在异同比较中渗透这一认识。


首先最早出现是在第三课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中,教师在这一节课中就要有意识的出示名称,当学生认为大树的“树干”高大,就要出示“茎”这一概念,当学生出现树冠大小草小,就应出现叶子、树枝,大树会开花狗尾巴草看不出到,就出现“花”,这一节课上尽量能够全数出现但是不点明,第四课时,教师有意识的回忆或者让学生回顾比较大树和小草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进行的,使学生不经意间建立这样的认知。


6.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初涉“探究”浅尝辄止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科学活动,但我认为还仅仅是参与科学活动,参与科学观察活动,没有进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也许有观察的探究,但是从观察问题的提出、观察计划的酝酿,都是以教师为主,都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的,而主要的任务就是获得真实的“观察内容”,为观察后的交流活动做准备,我认为这还只是观察活动的初级阶段,称不上,但是最重要的准备阶段。


 


以上是一月来教学上的教学点滴,考试,我估计就和 晓秋 所言,恐怕是一个比较惨的结果,等学生开展后再说!大家有想法请提供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9 15:19:33编辑过]

三年级啊,习惯真是没养成,我还在训练他们怎么合作阶段。没有这么多内容,只希望能学会怎么合作。稍微学点怎么观察就行。

TOP
33#

1.观察


植物单元学生开始了观察这一实验方法的学习,到了第二单元希望从任务型观察、问题形观察、学习先提问后观察这样的步骤开展观察的深入发展。


2.韦恩图


有了韦恩图的初步学习,本单元开始有了应用韦恩图的意识培养,比较两种动物有什么区别,学生能够主动开展韦恩图的初步习惯,并能较为熟练的从韦恩图中理解比较对象的区别。


3.实验习惯


静静的观察,是这单元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好课堂实验,培养静静的观察的习惯,也为今后的实验奠定基础。


4.初步建构生物体特征的认识


本单元主要的目标是建构生物体特征,需要从实验中进行,更重要的我认为还是需要教师的引领,从直接出示到运用,让学生逐渐形成观察任务和问题的习惯,植物单元已经对于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的渗透,本单元,希望学生能够从提问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并打算开展好一个小小竞赛---------提问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我认为这是三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工作,并一贯坚持四年,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会有较大的发展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的加强对生命体特征的建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6 10:51:28编辑过]

TOP
34#

刚完成了蜗牛的观察第一部分--------身体和运动


流程:1.蜗牛哪里找到的?点出蜗牛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后面饲养瓶的制作奠定基础


        2.蜗牛分为壳和身体两部分,身体是柔软的那部分,有头和腹,头上有触角、眼、口,请同学认真观察并按书


          上的样子画出蜗牛身体。


问题:蜗牛的口、眼睛难以观察到,学生基本按照书本上找找,也因为这个原因,观察前我先出示照片,让学生了解,观察还是有问题。这是我的第一步----任务型观察,但是自我感觉有难度。


        3.蜗牛的运动。先问蜗牛有脚吗?靠什么呢运动?学生看过书,知道是腹足。腹足在放大镜上、铅笔上怎样运


          动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观察后我出示课本,引导学生理解平面上腹足平展、铅笔上腹足裹着,一名学生有


          细线,大屏幕上学生观察到裹住细线运动,学生还说是像波浪样样运动--------指出是细波浪状运动


问题:学生并不是随着教师的观察任务来观察,而是随意观察,交流时,想交流什么就说什么?


想法: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观察任务,然后,自己根据自己的任务来观察,也许会更好点。


 


课时教学感想:


1.静静的观察,太难了,高兴的、交流的,课堂上总是熙熙攘攘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显然缺乏耐心的细致的观察,难以观察到更多有价值的。


2.观察任务还是更单一为好,让学生先提出一个自己最为喜好的任务,然后20分钟的观察,接着写出自己的观察日记,15分钟后上交,可能更好。准备下节课试试。


3.注重课外的观察。课堂时间太少,学生东问一下西问一下,很多时间在解决交流问题。今天已经有学生上交了蜗牛观察日记,在大力表扬的基础上,也更为着重的把这个作为科学重要的任务,也是希望学生课外的观察能够观察到课堂上观察不到的东西。今天有学生提出蜗牛躲进壳里时的样子,还有特殊的蜗牛爬出来时的特殊样子,都说明当学生自己静静地观察时是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的。


4.注重交流。希望下节课堂就分为交流到下节课的3天时间里的观察心得10分钟,然后观察吃食15分钟,交流10分钟结束整节课。排泄,呼吸的问题,看了晓秋的帖子,估计是一个很难得问题,作为一个课后问题,让学生去寻找蜗牛的呼吸孔和排泄孔。题目叫《蜗牛怎样呼吸》、《蜗牛怎样排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观察上交日记。


5.注重学生观察日记的撰写,让学生先有记录的习惯,然后加强辅导,今天1班顺便进行了指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6 14:45:07编辑过]

TOP
35#

排泄,呼吸的问题,看了晓秋的帖子,估计是一个很难得问题,作为一个课后问题,让学生去寻找蜗牛的呼吸孔和排泄孔。题目叫《蜗牛怎样呼吸》、《蜗牛怎样排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观察上交日记。


李老师:想说的是这个问题不能留到课后去观察,其实呼吸孔很容易找到,因为蜗牛的呼吸孔大约5秒钟开5秒钟合。这个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找,学生找到这个之后会非常兴奋,只要老师一组组指点,每组都能找到呼吸孔,至于排泄孔,也许在课堂上不能找到,它就在呼吸孔的旁边,但不能看到这个孔,可以把位置指给学生看,让学生留意观察这个地方是否会有粪便排出。生殖孔就是头部以下部位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孔,这个孔更加难以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去年的做法是放一段网上视频让学生看蜗牛是如何繁殖后代的。

TOP
36#

金鱼教学,让人感动,课前布置的,我深怕学生不肯家长不支持,所以两个班要求每一个小组必须带一个,如果没有人肯带的就人人都带,结果学生热情很高,有家长都是先让学生来上学,然后自己临时去市场买来,然后上课前放学校传达室,让孩子来取。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我提前四天布置了,但是家长害怕金鱼难养,所以就临时购买,免得花冤枉钱。上次还有奶奶在上课前拿着球引来找孩子的。嘻嘻,好感动的哦。


今天上金鱼,改革先前几次,老是约束孩子们的观察,或者观察、交流、观察、交流总是打断孩子们的观察,今天一大早就让孩子们的金鱼统统放实验室,免得他们把金鱼的水倒掉,或者影响语文数学的学习。后来发现这样做一个好处,孩子们一到实验室,金鱼都在实验室的两边窗架上,无法自主操控,课堂纪律首先得到了维持。


然后先布置观察任务,学生很认真,因为不认真我不发放哦。嘻嘻。孩子们挺清楚了,我还让他们复述要求和任务,效果很好。


观察的很认真了。画的也很好,金鱼适合水里生活的特征都描述的很清楚。不过这里的鳞片、鳃、鳍,课堂上没有加以注意,后来的作业错字很多。


红水滴进鱼缸中,观察金鱼的呼吸,效果不好,我是先演示的,因为用的是用钢笔水,怕金鱼有影响,就没有小组使用,让学生课后自己再次实验。


对于总结,总感觉动植物两单元的共同点总结,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没有很好的总结。


我估计是否是我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后没有总结的原因,现在想来这个 原因很重要。所以影响到了每次的韦恩图的使用,学生作业,总有学生作业情况不是很满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20:50:15编辑过]

TOP
37#

学生抓来蚂蚁,课上先让学生放到抽屉内,让学生先画出蚂蚁的身体结构,然后观察。


发现学生抓来的蚂蚁太小了,农村里的田里面那种野外的大蚂蚁,学校里没有,观察起来,难度很大,放大镜也是效果很差。以后要让学生抓大的黑蚂蚁。


身体结构还是效果很好的,就是六只足长的位置,观察不清楚,都是说腹部也是长了一对,最后还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依据教材做了更正。没有办法。


观察方法的讨论,学生还是很会动脑筋的,方法想了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伤害性质的,我在此处和学生好好闹一下,也就很容易明白了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也算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20:54:30编辑过]

TOP
38#

以下是引用李愉均在2009-11-5 20:54:00的发言:

学生抓来蚂蚁,课上先让学生放到抽屉内,让学生先画出蚂蚁的身体结构,然后观察。


发现学生抓来的蚂蚁太小了,农村里的田里面那种野外的大蚂蚁,学校里没有,观察起来,难度很大,放大镜也是效果很差。以后要让学生抓大的黑蚂蚁。


身体结构还是效果很好的,就是六只足长的位置,观察不清楚,都是说腹部也是长了一对,最后还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依据教材做了更正。没有办法。


观察方法的讨论,学生还是很会动脑筋的,方法想了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伤害性质的,我在此处和学生好好闹一下,也就很容易明白了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也算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20:54:30编辑过]

我采用了提前在作业本的一角画画自己心目中的蚂蚁____这样就充分暴露了孩子们认知上的弱点_____到底有几只脚?脚到底长在何处?


这样孩子们在真正的蚂蚁观察课中就非常有目标了_____用自己有目标的行为澄清自己认识的模糊____孩子们观察得格外仔细!

TOP
39#

《周围的材料》教学活动结束了。


今天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材料,学生很能说,说了材料十多种,有些我也是似是而非-----水、纤维、铅笔芯,我都否定了,纤维我认为是构成材料的材料,铅笔芯则是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对于材料特性的描述,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后,第二班级先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木头特性的描述,分别问学生书上每一句话的描述内容----颜色、外观……学生然后从所有自己所说的材料中自由选择一种,根据课本的描述方法来描述,感觉学生说的挺好,第一个班级则是让学生直接就描述,效果没有第二个班级好看来学生还是需要一个范本,才能有一个指向性。这样的描述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对材料的一种研究指向------颜色、软硬、沉浮、外观、轻重等等


最后的物品由什么材料构成,将课本上的三个活动------身体上、书包内、教室内,三者一起观察,然后交流,学生的交流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由于自己没有完成,参与热情不是很高,只是重视自己的观察结果。


怎样提高学生的交流热情,课堂上我采取了交流中积极参与的评价方式,但是学生还是效果不是很好。


 


 

TOP
40#

越来越感觉学生的参与性在减少,做实验时捣烂的人一堆,做完后问问观察到什么却什么都不晓得啊,担忧啊。考考平均分就是上不到90.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1#

学生观察的指向性确实不明,观察效果确实较差,观察实验的有效性研究,在三年级确实、四年级是很难以达成高效。五六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已经较好,对于科学实证的观念有一定意识了,课堂上让学生接受与他们自己实验不同的老师观点,已经很难,经常是重复实验,他们才会接受。这又是说明了学生实验参与的有效性。但是人人、组组,都是否这样,却是不得而知,从考试成绩来看,更是两者简直不可联系。


实验参与不高的女生(优秀生)照样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实验认真的,也未必考试成绩就是优秀的。


科学探究实验的有效性与考试成绩得优秀两者的关系,有正比例关系吗?不知道也

TOP
42#

三上一二单元学生容易出错生词记录如下,便于自己查询。


 


游泳    壳    触角    繁殖    胸部    鳞片    鱼鳃    鱼鳍    排泄    腹部    呼吸    软体动物    叶脉    叶缘   

TOP
43#

三年级学生容易写错的还有:


齿舌、刺激、螳螂、韧性、绝缘性

TOP
44#

经过二个多月的学习,学生们对科学的新奇开始消失,刚刚形成的实验习惯开始懈怠,第三单元开始老师必须对和颜悦色的鼓励式评价作出必要的调整,尤其是对那些“故态复萌”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坏习惯要表示出强烈的态度,如上课不听、作业不交、路队不排、材料乱玩一气等,这样对整个班级的科学学习风气会有所帮助。
TOP
45#

《周围的材料》教学反思:


本堂课孩子容易搞错的概念有“材料”与“物品、制品”;“材料特性”与“材料用途”,所以可以紧紧抓住对这两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辨析上开展课堂教学,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身边的物品都含有哪些材料,然后统计一下哪些材料比较常见,哪些不能称为材料,这样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发展科学概念。


至于对材料的特性的思考可以从物品的使用价值或用途出发去分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TOP
46#

第三单元完成到了第三课时的教学活动了


今天是造一张纸,时间非常紧张,第一个班因为一个学生逃学问题,又耽搁了7分钟,时间更是紧张。


第二个班级的教学稍微正常点。


流程:首先学生猜测四种材料的吸水性比较,紧接着进入实验验证,今天特别注重了学生对水滴的描述训练,总体感觉不是很满意,学生总是阐述自己对水滴变化的作用、想象或者是发现的描述,而未加对现象描述的重视。


然后观察纸吸水性特点的专项观察,第一节课学生通过揉、搓、撕等方法,但是阐述发现时忘记了对观察方法与观察发现两者的统一描述;第二个班级直接让学生采取撕一种方法,使得观察方法和观察发现有了一定的统一,降低了描述的指向性和特定性,描述效果更好了。


造一张纸,第一个班级无法完成,由一个小组的演示完成了。第二班级则很好的完成了,并把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了保存,还激励学生继续课后完成更好的、更薄的、更逼真的纸张造纸过程,不知道结果如何。


问题:小组实验探究效率不够高;小组描述前的准备不充分,应事先有小组的交流过程;造纸时间不够,纸浆不够均匀造出来的纸张质量不高;怎样造的更好的讨论没有得到更好的展开。


对策:思考中……期待大家的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8 16:06:11编辑过]

TOP
47#

塑料的教学活动小记


准备材料非常费时间,从上周开始准备木片、塑料尺、钢尺、卡纸,其中特别是木片,厚薄与塑料、金属相近的是三合板,学校不好找,最后找到的厚薄相近,但是长短不同,还让学生说了“试验还是不公正的嘛!”准备的不容易哦。


本课还是进入对比实验的渗透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猜测塑料、钢尺、木尺三种的韧性哪个强,哪个弱?并着重引出这是猜测,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 猜测是否正确?


同时出示了大木板一块、小钢尺,引领学生体会怎样的实验才更公平,学生体会到公平的重要性,并即时出示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不变量、变量等因素的板书,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撰写方面


韧性实验的进行,课前临时修改为四种材料直接对比,回避了数据的记录,因为无法完成,而只是一个小组开展了实验数据的开展实验,最后在交流中根据其他小组的实验交流汇总,最后出示了该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弥补。这个实验数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的教具,实现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实验猜测的验证。


塑料的特性研究,发现学生探究有很大的难度,这个单元都是这样的方法,不知道教材意图是教师讲解的呢?还是要求学生探究结果的展示,发现我的课堂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或者出示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塑料的更方面优点,否则无法达到特性的研究效果。


塑料的研制过程以及对塑料的使用,学生交流效果很好,阐述的观点也是很到位,就不知道做不做得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8 16:16:12编辑过]

TOP
48#

以下是引用虔诚使者在2009-12-3 15:14:00的发言:

《周围的材料》教学反思:


本堂课孩子容易搞错的概念有“材料”与“物品、制品”;“材料特性”与“材料用途”,所以可以紧紧抓住对这两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辨析上开展课堂教学,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身边的物品都含有哪些材料,然后统计一下哪些材料比较常见,哪些不能称为材料,这样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发展科学概念。


至于对材料的特性的思考可以从物品的使用价值或用途出发去分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版主所言,提醒的是,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谢谢。

TOP
49#

这一课,着重对于方法的训练,实验前,首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怎样比较出一块木片和铁片的硬度,学生想出了好多种方法:用力掰两者;两者相互牵拉;两者相互钻、相互划、相互刻……方法这一环节得到了确认后,开始选择一种方法---刻画的方法进行试验验证,效果比较明显,实验得到较为一致的证据,其中塑料和木块的相互刻画出现一点点小问题。


金属有什么特性,学生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演示来认知的,效果还比较好,至少比后面的塑料的特性要准确得多,因为实验的效果得到了引领。


 


 

TOP
50#

刚完成两个班的教学。


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简要记录如下: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陈易阳认为:与吸水性有关。当物体的吸水性很强,并吸水吸到很饱的时候,物体就会下沉。而吸水性不强的物体,如果很重也是会下沉的。(我认为学生已经开始渗透到了当吸水吸到其比重超过水的时候,就开始下沉的含义了,课堂上我似乎无法辩驳,老师们有什么高招)


当然学生也就开始辩驳,王小山认为:为什么木头很轻吸水性很强反而上浮呢?(陈易阳认为,当木头吸水吸到一定程度时,也是后下沉的。)


还有学生提到,铁块下沉,为什么大轮船反而上浮呢?(我把这个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小文章的形式回答,并答应给与奖励。)


还有何文标发现有一个小组汇报的时候,认为纸是上浮,他马上猜测他们小组的实验方法不对,肯定是轻轻放在水面上了,结果一查肯定是这样的。何文标的表现也是非常积极。关于纸的沉浮,两周前,我就布置了一个学生邵则开进行专门的实验研究,今天汇报他的研究,让大家非常钦佩,邵则开研究5种不同的纸张,一个小时的研究结果,让所有学生对于纸张的沉浮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今天我用了纸、塑料、铁块、木块来猜测沉浮,学生对于这些材料的沉浮,猜测五花八门,让我比较意外。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还是比较统一的。但对于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讨论的结果我认为比较模糊-------和材料有关,估计学生不是很理解的。或者对于沉浮估计和实验前相比,概念的建构上还是不很清晰的。只是有了塑料上浮、木块上浮、纸下沉、铁块下沉。这样的一个认知而已。


 


最大的收获,学生开始会认真倾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辩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15:36:06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