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准备:烧杯,试管,温度计,冷水,热水。




教学设计:
这节课基本按照教材设计来。因为内容较简单,想在实验上做改进和思维上做提升。
1.实验改进:
例如实验材料想设计两种,一是烧杯里面放热水,试管里面放冷水;二是烧杯里面冷水,试管里面放热水。实验汇报的时候,从不同的材料中都得出热水温度下降,冷水温度上升。但是由于试管里面的热水太少,我自己做预实验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热水下降很快,冷水上升却几乎没有,遂放弃了这样的改进。由于自己试过,发现是14分钟的时间间隔太长,7分钟比较合适。所以改为7分钟,每间隔1分钟读一次温度。
2.研讨改进:
教材中研讨的几个问题,感觉对于学生有点简单。我从折线图上突破,设计有层次的有进阶的几个问题串:


(1)根据折线图分析,有什么发现?——指向学生普遍有的认知:热水温度下降了,冷水温度上升了,直到热平衡。
(2)观察冷水的温度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先快后慢)推测原因——指向温度差。
(3)观察对比热水的温度变化,又有什么发现?(不如冷水变化明显)——指向热水体积多,含有热量多。追问冷水和热水体积相同时,折线图也许会对称。
(4)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折线图会如何变化?(慢慢下降,直到室温)——指向烧杯整体和环境的热平衡。
3.拓展
拓展部分是将测量温度的工具进行了拓展,我认为这节课中感知温度的方法不是重点,感温粉末等可以在下节课再涉及,所以删掉了。用的是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本质上也是热平衡。
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等,边上边改,做了以下的调整和反思。
1.在导入生活中热牛奶现象以后到做实验,之间的过渡我一直想不好。我第一节课采用的是“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做个模拟实验吧!”很不科学,为了实验而硬生生的过渡,学生其实对于这个结果已经很清晰了!大家都在“演戏”,学生假装不知道,老师假装学生不知道。上完第一节课后,我调整了一下过渡:“的确,大家说的都没有错!其实,冷水和热水接触,除了温度变化以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么改的想法是直接肯定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聚焦到“有趣的现象”,为后面分析折线图做铺垫。学生也会好奇,到底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现象而更加有兴趣。
2.原来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读数不对等造成的实验数据等情况。在上课过程中,巡视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将67读成了62,引起错误。转了一圈发现,有1个组冷水热水个别数据记反了;有个别数据误差为10摄氏度。所以我就拿了包含一个问题数据的组来分析,正常讨论分析后,请学生观察,数据是否有问题,学生根据变化趋势找出了问题数据,并猜测可能的真实数据。我请学生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异常”数据,并对其进行“推测”分析。科学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但是我们需要根据数据情况进行合理修正。我让学生用其他颜色的笔在旁边写“推测的数据”,这不是修改数据作假,而是基于现象的合理推测。




3.在讨论分析环节,我补充了本实验中的热平衡:关于最终温度变成室温的讨论,我将其表述为烧杯整体与气体的热平衡。关注烧杯内部,也有热平衡,分析温度计的热平衡。这样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就更大了,题目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不仅仅是热水和冷水,也有水和空气,水和固体,上升为物体有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
4.最后,我补了一个拓展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虽然这个问题很普通,但是想要学生从实验室回归到生活,寻找各种各样的例子佐证这个结论,并学会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学校世界和现实世界建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