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材料准备:板贴,加热套装(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50ml烧杯,温度计,火柴),热水,湿抹布,护目镜。
一、导入
1.出示一杯水,观察描述它。归纳为颜色,透明,形态等方面。
2.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吗?会如何变化呢?
3.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板书:温度与水的变化
二、探究
1.若想要做实验证明,你会选择哪些材料?
根据学生所说,适时回忆“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等器材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2.明确实验如何做。加热3分钟,记录每分钟的温度变化,撤去热源,记录每分钟的温度变化(3分钟)。
3.猜测:温度是匀速上升的吗?升温和降温是对称的吗?
4.明确小组分工,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监督员。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实验分析
交流讨论:
1.分析数据,得出什么结论?
2.在加热时,热量是从哪里传递到水的?追问:不加热时,热量是怎么传递的?【隐含热量从温度高的传向温度低的】
3.在加热时,是否有热量从水传递到空气?追问:为什么温度依旧上升?
4.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追问:持续加热,为什么水的温度保持100 ℃不变?
5.撤去热源,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追问:若想要水温下降到0℃,有办法吗?
疑惑: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加热至沸腾,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在三年级《水沸腾了》这节课中已经做过实验并观察过了。作为五年级《热》单元的起始课,我将目标定位为:1.回顾加热实验装置及其规范使用。(这个单元都要加热,且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规范很重要。)2.热量变化导致温度变化。【不知道这么改动是否合适】所以加热实验目标不是加热至沸腾,而是加热的时候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当然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已知的,所以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温度上升是均匀的吗?未知的探究内容引发学生实验兴趣。
今天上完两个班,发现需要在以下三点加强:
1. 在PPT上需要清晰的呈现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
2.实验过程中学生过分关注温度的变化,而忽略了水发生的变化,应引导或分配不同的学生观察不同的内容。综合现象,分析温度变化与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放大了实验后的研讨:主要从三个方面研讨:
(1)受热与否与温度上升下降的关系。
(2)加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方向。
(3)温度变化的本质原因——热量的变化。
但是感觉经历了长时间的实验,最后的研讨,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难以把握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主要是教师提的,在追问的过程中,一问一答,问题过于细碎,需要整合或者换种问法。
初步构想:


用折线图的方式分析数据,【逐一呈现】先呈现上升的一段折线图,问学生:
(1)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上升?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再分析下降这段折线,问学生:
(2)解释温度为什么会下降?(类比学习)
(3)升温时,水的热量有传递给周围吗?为什么温度依旧上升?(体会热量的动态变化)
出示中间这段沸腾时的温度保持不变,请学生分析:
(4)这一段的温度为什么会保持不变呢?热量又是如何传递的?(沸腾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也许结合图表分析,这个热量传递的过程会更加清晰,明天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