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的上次看的很仓促,又觉姜春霞老师的讲座很有趣接地气,因此又看了一遍。以下随笔记录。
一:技术和实验创新:
色陀螺 三原色演示器 红外遥控彩带。
小学五年级上册在光这个单元有对三原色的提及,讲到光的"拆分”和“组合”,我们用到了色陀螺。但是姜老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教材内附的实验可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但是我们可以改进。也是一种新实验创新。
姜老师对“实验创新”说出了自己的定义。
电子技术:
从切割磁感线引出的疑问:
单根导线切割的磁感线很难察觉
而且普通的演示实验是一个线圈来切割,和“单根”导线切割是不同的,
学生会有疑惑,但是不一定会问,或许也较难从“线圈、多条线圈”想到“单根导线”
因此我们可以从电子技术角度创新,在磁铁和电流表之间安装一个“自制的电流放大器”保留教材“单根”切割磁感线的方式,来实现电流的“捕捉”。


看到这里,我发觉姜老师是一个善于学生角度来思考,愿意为学生着想的老师。
高压静电发生器
3000V的高压,3V——800v——3000v?
思考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到10000V或者更高。甚至10万V
让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在演示成了日常
单片计算机技术
声音的特性综合演示器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 ,音色的差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演示
一体化演示机。(可视化)
这个在小学阶段的四年级是一个难点。小学阶段我们对声音的知识点有音量和音高,特别是音高很抽象,姜老师的单片机演示仪让音量的高低“看得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对音高抽象的痛点。
现代摄影与摄像技术
手机的微距摄影,利于观察化学变化
教材中存在绘图照片,但是不是照片,网上又查不到高清的,思考?


将显微镜和单反结合。让学生感受从人眼视角到显微视角的圆滑过渡,
铜和硝酸银的置换
延时摄影技术:植物的向光性,种子发芽,光的影子,霜的形成,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普及化的尖端技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
高段技术的下放使得温度看得到。
这个篇章由于涉及到一些高阶的知识点,我听的比较快,不过这个红外热成像技术我觉的学生会很感兴趣,价格也还好,不知道拼夕夕有没有更加便宜一点的~
人体的体温分布,蒸腾作用,电流的热效应


相差和DIC显微技术:观察细胞需要染色,染色需要杀死细胞。
利用相差和DIC技术,可以观察的更多。
五:新教材、新器材和新资源的应用
制作金属晶体
金属是否有固定的规则外形。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实物的方式呈现
半导体冷热版
MP3发生,固体产生。
压电陶瓷……




姜老师说淘宝和咸鱼皆有售,也是第一次见。


对此杨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善于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思考,善意利用一些平台对教材实验进行一定创新性的改造。
姜老师还讲了缅甸琥珀的应用。相机和人眼成像原理演示器安全用电,信心技术助力实验创新,观察物质的放射性等一系列演示。
姜老师从多个角度让我们重新认识的实验的创新。看完讲座我有四个感想:第一敬佩姜老师不断创新的思考能力,不断以学生角度出来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第二感受到高大上的实验材料也不过“9块9包邮”,我们缺乏的是一颗探索的心;第三积极关注技术的下放,关注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维度;第四不要将实验创新定义的太高上,一个小小的改进也是创新。通过讲座我发现,引发姜老师思考,去探索的动机都是来自学生的客观问题,如不能物化,不能看到生动的照片等。姜老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强调不做一个单调的讲授性的老师,这些都处处体现了以生为主的品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