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钱塘区杨君名师工作室成员——孙佳龙专贴 [复制链接]

1#

建立专贴,记录点滴,2022,重新起航!


个人简介:孙佳龙,中共党员,二级教师。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四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在教学中着眼学生成长,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曾荣获区级命题比赛,微课制作,自制教具一二等奖。

教育格言真诚沟通,轻松课堂,快乐学习。

自我剖析:17年毕业至今已是第5年,任教科学第4年。回望过去的职业生涯,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更多的是需要鞭策和改进。首先告诉自己不能再以一个新教师来评价自己,为一些不足找借口。其次,为自己摆好心态,给自己定好位置,每天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上班,但是争取在每一小份工作中收获个人价值。最后,给自己定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不浮夸不气馁,梳理好自己,才能规划好未来,根据自己水平为基准,划线至个人能力的上线,鞭策自己有所进步。

自身优势:


  • 较为平易近人的性格,比较容易亲近学生,善于和学生沟通。
  • 将课堂打造成学生较为喜欢的氛围,追求快乐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
  • 对教育行业秉持初心。

存在不足:


  • 专业能力不强。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本质思考的不够透彻。
  • 浮躁,有一定的惰性。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存在类似的情况。
  • 领悟能力不足。


三年规划:

第一年:


  • 准备好一本永久的听课本。记录好未来三年级的听课记录,做到字迹清晰,记载详细,有所思考。电子版本下载好贴在听课本上。
  • 每学期有选择性的参加2次或以上,线上线下有质量的公开课。
  • 在工作室团队的合作下,完成对新课标的理解。
  • 准备WORD文档,收集一线教育中的思路,启发,解题方式,教育方式等。为今后论文、案例材料做准备。
  • 每学期准备一节有自己思考的课程。

第二年增量:


  • 思考合适的论文接入点,准备一篇有质量的论文。
  • 学习模仿案例、课例的撰写方式。
  • 阅读教育书籍,把握新式教育潮流。

第三年增量:


  • 把握亮相机会,有机会参加区级公开课。
  • 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增加综合性奖项的评比。

~~~~~~~~~~~~~~~~~~~~~~~~~~~~·~~~~~~~~~~~~~分割线~~~~~~~~~~~~~~~~~~~~~~~~~~~~~~~~~~~~~~~


7楼:记录学习《用沉的材料造船》教研员调研课
14楼:记录学习杨君老师《船》单元整合设计和思考
15楼:每月研修学习笔记(四月)
16楼:每月研修学习笔记(五月)
17楼:记录“杨君名师工作室”第二次研训心得与思考
20二记“杨君名师工作室”第二次研训随笔及感想
22楼每月研修学习笔记(六月)
27楼:记录“杨君名
师工作室”第三次研训暨“杨君工作室”启动仪式
30楼:课堂笔记五上光单元小记
31楼:月研学习笔记(九月
33楼:课堂笔记六上微小世界小记
34楼:反思回顾优质课《营养要均衡》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10-01 08:49:42
分享 转发
TOP
2#

加油!
TOP
3#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TOP
4#

加油,一起努力!
TOP
5#

回复 4楼钱塘科学张老师的帖子

谢谢祝福,一起加油!
TOP
6#

回复 2楼杨君的帖子

谢谢杨老师!
TOP
7#

记录《用沉的材料造船》调研课

       4月底,我在一小集团上了一节五下《用沉的材料造船》,虽然是一节校级的调研课,但是非常荣幸有两位教研员的光临。            
在第一个版本中,1、通过一部电影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叹方舟的坚固和稳定。2、未雨绸缪,与同学们探讨我们也应该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天灾做好准备——制作方舟。3、与学生探讨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方舟。4、讲述建模的含义,使学生从建造方舟过渡到建一所小船。5、出示任务:建设一艘载重量大且稳定的小船。6、出示任务细分要求。7、画设计图,画廊走方式鉴赏并改进设计图。8、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9、根据评价表进行打分。10、依据问题支架进行小组汇报。11、探讨制作的问题和针对任务的问题。12,得出对应的结论。船的体积大,越容易上浮。船的底面积大有利于增加稳定性。13,依照结论,进行改进,并验证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大体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试教中我发现许多问题。1、学生设计图不会画,很难引导。即使正对性的设计了画廊走的方式,引导他们互相借鉴好的方法,但是实际效果也是形式大于实际效果。2、画出来和最后呈现的完全不同。画的时候天马星空。3、结论中体积大容易浮,这个很难与学生得出,难意会,什么叫做容易浮?包括这个稳定性的结论得出也很难得出。4、严重超时。感谢钱江小学赵燕娜老师的前来指导,因此在第三次试教后将这个版本全部推翻。
      第二版本中,1、取消了场景化的引入,直接询问木头在水中怎么样?为什么,螺母在水中会怎么样,为什么?铝箔纸在水中会怎么样,为什么。2、与孩子引发冲突,同样是钢铁做的轮船,为什么轮船能够浮起来,还能载重,而螺母和铝箔不行呢?3,引入标题,并出示任务:建设一艘载重量大且稳定的小船。请学生说说任务中有哪些要求。4、为了不让项目化步骤分割,一次性出示设计图、评价表等。5,制作。6、这一步开始后面的步骤和第一版本中的第10点类似。
      由于是第一天推翻重新设计,第二天直接面对两位教研员上课,不说紧张,也是心中没底,包括试教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客观情况也导致一些结论出不来,所以课堂效果也不是很佳。不过也收获了两位教研员老师的不少宝贵的意见。总汇两位教研员的意见。1、第一次活动结束,要对船进行分类展示,这样才会有归纳思维。2.设计好汇报单,这些问题是要指向本节课的核心的,不是说简单说什么我们的小船长多少,宽多少,载了多少重,这个汇报过于浅层次。3、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特别是在汇报环节。4。需要了解本节课的目的,不能被成人思维所感染,如研讨问题“怎么让船浮起来”这个老师认为问题简单不用研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研讨的问题,可以折,擀,捻等。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指向稳定性,为什么都在比较谁载重的多?载重得多的问题应该是下一节的内容了。5,遵循孩子的认知序,课堂中孩子怎么样也得不出在载重量和体积的关系,不要强求。他们能说出底面积或者船舷的高低好像和载重量有关,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到底是船舷的高度,还是底面积的关系会导致载重量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很好的衔接到下一节去继续探索。6,开头的铝箔纸其实不算浮,而是靠水的张力。要把东西完全压入水中,在观察是否能够浮起来,这样才算浮。
       非常感谢两位教研员的宝贵的意见,同时也告诫自己每一节课都要看透了摸透了在上,在总体项目化的框架下思考如何不雷同,在问题支架的设计上思考怎么样的问题汇报指向核心,同时要做到不出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应该思考的。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5-25 08:15:47
TOP
8#

欢迎开帖,期待分享精彩!
TOP
9#

欢迎开贴,加油~
TOP
10#

学生刚开始把铝箔纸放在水面上,一下子还沉不下去,学生还以为是浮的,要把东西完全压入水中,在观察是否能够浮起来,这样才算浮。所以学生那里一定要让他们亲自体验。
TOP
11#

回复 10楼钱塘科学张老师的帖子

是的,是应该这样去判断
TOP
12#

欢迎开贴
TOP
13#

记录单确实是科学探究课十分重要的,我们应思考设计有利于孩子们在探究中发展思维的设计单
TOP
14#

听取,学习杨君老师《船》单元整合设计和思考
占楼
TOP
15#

每月研修学习笔记(4月)

  • 课前活动。丁老师用选择用各种方式,光,热让风扇转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借此引出能量。一节好的课需要这样有趣味的有目的课前互动,引人入胜。
  • 言语、教态部分。通过师生家常式的谈话,以超速标识为由,一点点带领学生进入研讨的重心点,由孩子自己体会出无形的能量。看似家常的谈话,但没有一句是多,句句都是引起学生认知的切入点。上课教师忌啰嗦,将课堂更好回归给学生。
  • 学生主体。整节课,丁老师没有老式教学的“老师让学生怎么做”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主动说中应该怎么样,无论是实验的注意点,如用手挡,统一起点,特殊数据的处理,结论的得出,学生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只是在旁边配合引导。
  • 严谨复证。利用仪器将主观的感受精准的量化,得到直接的结论进一步复证学生得出的结论。让学生体会科学结论的严谨度。
  • STSE目标的达成。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同时通过举一反三,以“安全”为切入点,更好的拓展中让学生认知“能量”在我们的身边。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5-24 10:02:37
TOP
16#

每月研修学习笔记(5月)
无论是之前的steam还是现在推的项目化,在一线的教学中,我也是大概学到了表层,样子像了而已,但是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含义,这些是我缺乏思考的。这次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使的我更加缕清无论是Steam还是项目化的真正的内核,让我有机会在教学中,有一个主动尝试的机会同时注重两个热点教学平台的优势,将跨学科内容的丰富性添加到对应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维度角度上去。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5-24 10:02:54
TOP
17#

关注技术革新 助力实验创新——记杨君名师工作室第二次研训活动

为加强杨君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验创新能力,杨君名师工作室于20226213:00-16:00,特别邀请到全国自制教具能手、中学高级教师姜春杰老师,为工作室的学员们带来题为《技术驱动的实验教学创新》的专家讲座。


姜老师从电子技术、单片计算机技术、现代摄影与摄像技术、普及化的尖端技术、新材料新器件和新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六个方面细致地介绍了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姜老师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和视频为老师直观地讲解了每一个自制教具背后的创新故事。


此次研讨活动,姜老师别出心裁的想法和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受益良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实验教学一直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环节。为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科学教师一直都在开展实验创新,在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用新技术来驱动实验创新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相信参与本次活动的工作室成员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为重视实验创新,努力做到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利用新技术不断推动自己教育教学的进步。


b4967be50043b600e915227e0dcd6d2e6f281036c26b76554280257e456448cbQzpcVXNlcnNcbWluZ2NcQXBwRGF0YVxSb2Ft (, 下载次数:0)

(2022/6/2 17:20:52 上传)

b4967be50043b600e915227e0dcd6d2e6f281036c26b76554280257e456448cbQzpcVXNlcnNcbWluZ2NcQXBwRGF0YVxSb2Ft (, 下载次数:0)

(2022/6/2 17:20:52 上传)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6-02 17:20:52
TOP
18#

为加强杨君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验创新能力,杨君名师工作室于2022[/font
综合办小龙 发表于 2022/6/2 17:07:45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利用新技术不断推动自己教育教学的进步
TOP
19#

高大上的实验创新,感谢分享
TOP
20#

觉的上次看的很仓促,又觉姜春霞老师的讲座很有趣接地气,因此又看了一遍。以下随笔记录。

一:技术和实验创新:

色陀螺 三原色演示器 红外遥控彩带。

小学五年级上册在光这个单元有对三原色的提及,讲到光的"拆分”和“组合”,我们用到了色陀螺。但是姜老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教材内附的实验可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但是我们可以改进。也是一种新实验创新。

姜老师对“实验创新”说出了自己的定义。


电子技术:

从切割磁感线引出的疑问:

单根导线切割的磁感线很难察觉

而且普通的演示实验是一个线圈来切割,和“单根”导线切割是不同的,

学生会有疑惑,但是不一定会问,或许也较难从“线圈、多条线圈”想到“单根导线”

因此我们可以从电子技术角度创新,在磁铁和电流表之间安装一个“自制的电流放大器”保留教材“单根”切割磁感线的方式,来实现电流的“捕捉”。


看到这里,我发觉姜老师是一个善于学生角度来思考,愿意为学生着想的老师。


高压静电发生器

3000V的高压,3V——800v——3000v

思考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到10000V或者更高。甚至10V

让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在演示成了日常


单片计算机技术

声音的特性综合演示器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 ,音色的差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演示

一体化演示机。(可视化)

这个在小学阶段的四年级是一个难点。小学阶段我们对声音的知识点有音量和音高,特别是音高很抽象,姜老师的单片机演示仪让音量的高低“看得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对音高抽象的痛点。


现代摄影与摄像技术

手机的微距摄影,利于观察化学变化

教材中存在绘图照片,但是不是照片,网上又查不到高清的,思考?

将显微镜和单反结合。让学生感受从人眼视角到显微视角的圆滑过渡,

铜和硝酸银的置换

延时摄影技术:植物的向光性,种子发芽,光的影子,霜的形成,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普及化的尖端技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

高段技术的下放使得温度看得到。

这个篇章由于涉及到一些高阶的知识点,我听的比较快,不过这个红外热成像技术我觉的学生会很感兴趣,价格也还好,不知道拼夕夕有没有更加便宜一点的~

人体的体温分布,蒸腾作用,电流的热效应

相差和DIC显微技术:观察细胞需要染色,染色需要杀死细胞。

利用相差和DIC技术,可以观察的更多。



五:新教材、新器材和新资源的应用

制作金属晶体

金属是否有固定的规则外形。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实物的方式呈现

半导体冷热版

MP3发生,固体产生。

压电陶瓷……

姜老师说淘宝和咸鱼皆有售,也是第一次见。


对此杨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善于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思考,善意利用一些平台对教材实验进行一定创新性的改造

姜老师还讲了缅甸琥珀的应用。相机和人眼成像原理演示器安全用电,信心技术助力实验创新,观察物质的放射性等一系列演示。

姜老师从多个角度让我们重新认识的实验的创新。看完讲座我有四个感想:第一敬佩姜老师不断创新的思考能力,不断以学生角度出来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第二感受到高大上的实验材料也不过“9块9包邮”,我们缺乏的是一颗探索的心;第三积极关注技术的下放,关注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维度;第四不要将实验创新定义的太高上,一个小小的改进也是创新。
通过讲座我发现,引发姜老师思考,去探索的动机都是来自学生的客观问题,如不能物化,不能看到生动的照片等。姜老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强调不做一个单调的讲授性的老师,这些都处处体现了以生为主的品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6-22 22:12:59
TOP
21#

棒棒哒,一起加油!
TOP
22#

每月研修(6月)

热门的项目化学习,一直以来我在繁忙的教学中有所理解,有所模仿,但是少于深入思考:为什么要项目化,前段的STEAM落伍了吗?怎么样有机的结合?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去思考问答过。今天听了来文老师的讲座,使得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项目化学习的初心,那就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让书本的知识和生活关联,让理论和动手能力关联,让学科与学科关联。往大的说让学生面对社会有一个理性的,具有严谨的工程师思维逻辑和较好的动手能力。同时文老师上课的方式能让人耐下心来,跟随着来文老师的思路去共同思考共同探索,说到痛点时更有一种情感的共鸣。我觉的抛开今天所学的主题,光从来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让人受益匪浅。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6-25 10:43:24
TOP
23#

回复 21楼大江东杨明艳的帖子

谢谢杨老师的光临,一同加油!
TOP
24#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TOP
25#
TOP
26#

期待与孙老师共同进步!
TOP
27#

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TOP
28#

6月20日,工作室开展了第三次研训活动暨“杨君工作室”启动仪式(随笔简记)
活动一是工作室成员对新教材五年级下册船单元的解析。工作室成员依照之前每人领到的任务对船单元的其中一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结合自制的PPT进行课程进行说课。各抒己见,将每个青年教师对船这个单元的好点子合理的整理出来,不仅做的整个单元的风格统一,还做到每节课都各具特色。结合杨老师主导的船单元的编写,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我工作室特色的单元整体教学案例。

活动二是“杨君工作室”启动仪式
首先是基地学校的领导介绍了前进小学的基本情况,感谢杨君老师讲工作室在前进落地,期待借助工作室平台使得本校教师和工作室成员有长足的进步。


其次是工作室成员代表王老师发言。
王老师表示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努力,使得自我价值的成长,让工作室做好做强。最为青年教师我们更要面对真问题,使得深入探究变成常态化工作。
(有没有搞错,为什么下面的照片都不能上传了????)
(杨老师图片)
随后,杨老师介绍了工作室成员,三年工作室规划和预期取得的成果。强调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接着,工作室非常荣幸请到了杭州师范大学来文教授参加授牌仪式。来文教授先谈了谈她个人对杨君老师的看法,高度赞扬了杨君老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特长,希望杨君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工作室成员在三年内有大幅度的专业提升。
(来教授图片)
最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特技教师喻伯军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工作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工作室后期发展提出了展望,提醒工作室成员要珍惜机会,拿出实干精神,努力成长。
(喻主任图片)
(工作室全家福)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7-11 10:17:08
TOP
29#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TOP
30#

光的折射


这是我第二次上新教材的光单元,虽然比第一次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我发现在一些细节教学上的缺失,导致学生会出现和往届一样的课堂问题和作业问题。

课堂问题反思,我认为这个实验里面,不能一组设置一个记录员,应该每个人都是记录员,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就不会有好的记录。一定要备好抹布,不然课业结束水漫金山。

图中空气段的路线不是很容易看到,在做下水实验的时候,我偶然发先如果从壁上斜射,那么就可以看到路线,但是这就是空气中传播了,所以我每没让他们这么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

学生对于光路图的绘制,特别是铅笔(铅笔这个能叫光路图吗),需要往后还要往上翘,向上翘其实不是很明显,需要让学生站起来斜着看,才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向上翘的感觉。学生很难画好,想问下大家是怎么教学的。

小诀窍:如果在水中的光路不是很明显,可以在水中加一点粉笔灰,JIO拌JIO拌就OK啦!
最后编辑综合办小龙 最后编辑于 2022-09-18 09:57:5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