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DC出好片片 [复制链接]

1#

小DC出好片片

前段时间QQ上与摄友谈起小DC问题,简录部分内容如下:


 


1、什么是小DC:


  DC就是Digital Cenama,就是数码相机的英文缩写。 DC主要特征是机身与镜头一体化,以求轻便。这是与可更换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DSLR)相对而言的。DC比DSLR小巧轻便,所以也常常叫作小DC,小是与DSLR相对而言的。  


2、傻瓜机和DC:


  傻瓜机和DC不是同一回事。傻瓜机一般指只有自动拍摄功能的低档DC。现在一般的DC,在自动功能之外,绝大部分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手动拍摄功能。都有光圈优先(A)、快门优先(S)和手动模式(M)设置。A和S模式属于半自动模式。


 


3、小DC也能才好片片:
  多看说明书,发挥小DC的应有功能,把DC当傻瓜机用实在是浪费。摄影三步曲,主体清楚(对焦准);构图合理;视觉冲击力。老老实实一步步走,凡主体模糊者废片也--删。小DC也能才好片片,主要看相机后面的那个头。小DC差不多了,有条件及时上DSLR。


 


放假了!


自由了!


愿假后回来看到更多好片片!

分享 转发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2#

  下面转贴我朋友的几张小DC照片,基本做到了主体清楚(对焦准);构图合理。红、黄、白三种花易过暴比较难拍,这里暴光掌握合理,花的细节都出来了!


  “老蒋”杭州的一位银行工作者,三次大手术险险见上帝,三年前我给他鉴定动植物,现在是鸟类、植物我找他!


  “都是蝶谷”南京的司法工作者,去年底见他的照片还是糊里糊涂,不到半年片片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 16:35:40编辑过]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3#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4#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5#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6#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7#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8#



古稀岁年怎算老,八百彭祖乐水山。 愿生六足与四翅,直上蓝天白云间。 http://lxqhdf.blog.sohu.com/
TOP
9#

老蒋是我网上学习植物的好老师,他在植物、鸟、蝴蝶都有很好的片片。大家可见老蒋的博客和相册: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http://photo.163.com/photo/hzjh1763/#m=0&p=1&n=10


 

TOP
10#

兴趣爱好带来的动力是无法想象的!

一直努力中……
TOP
11#

小dc的拍摄时机还有采光度比较重要。


当然拍摄意识绝对了照片质量的高低。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2#


下文转载自蝴蝶飞老师的摄友——生态摄影爱好者老蒋,前文中蝴蝶飞曾夸奖老蒋的认真与天赋。


 


摄影ABC(1) ------ 了解数码相机

 


常常有一些初涉摄影的朋友来问我,怎样才能拍得清楚。也常常有些朋友,照片拍得稀里糊涂,总是怪相机档次低。一问,其实他连怎样对焦都不知道,相机所附的说明书从来没看过。


 


战士要打仗,必须学会放枪;农民要种田,不能不懂犁耙怎样用;你要拍照,相机就是手中武器,必须知道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用法。


 


相机的发明,有百余年的历史了,相机进入中国是清朝末年,也有百来年了。以往的相机,是以胶卷作为感光材料的,所得影像都记录在胶片上(存有影像的胶片称为底片),拍摄后通过冲洗等暗房操作印到相纸上,才能为大众所欣赏。


 


现在的相机,光学原理没变,影像记录方式却变了,镜头探测到的影像,以数码形式在CCD或CMOS等电子“底片”上感光成像,然后记录于相机的存储卡上。拍摄效果可以在相机屏幕上当场回放显示,回家后可以把所得照片搬到电脑里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由于相机应用了电子数码技术,主要是影像信息以数码方式存储在电子元件上,所以这类相机被称作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广义的DC),而传统的相机就被对应称为胶片相机。


 


DC的优势很多,一是可以当场看拍摄效果,若不满意,可以立即重拍,以获取满意效果,这一点对于摄影新手的经验积累和学习特别有用;而传统的胶片相机,必须冲洗后才知道拍的照片好不好,若有不满意,往往难以事后补救,只有后悔的份。二是调节灵活,比如感光度(ISO),胶片相机的调节单位是卷,而数码相机的调节单位是张,也就是说,胶片相机每一筒胶卷拍摄的几十张照片所使用的ISO是完全一样的,数码相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以确保曝光适度和影像清晰。三是后期成本低廉,这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明白。


 


胶片相机也有它的优势,比如卤化银分解成像提供了分子级的精度,从而保证照片画质细腻,这是电子数码技术目前还无法企及的,哪怕是千万像素的DC,也还差得远。所以某些摄影发烧友或专业摄影师,仍然钟情于传统的胶片相机。


 


对于我们日常拍摄来说,DC的成像质量足够满足大众需要,数码取代胶片是大势所趋,不久前,柯达公司宣布关闭其胶卷生产线,就是一个例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曾经辉煌的胶片时代结束的标志。


 


目前市场流行的数码相机,按其功能,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镜头与机身一体化的消费类数码相机(狭义的DC),其主要特点是小巧轻便,操作简单,易于携带,另外价格也相对低廉,适于旅游和一般场景记录,目前主流机型像素均达到1000W以上。根据不同用途,又可分为常规家用机型、轻薄机型(俗称卡片机)、长焦机型等不同的机型群,每个机型群都有不同的品牌和机型可供消费者选择。


 


另一类是可更换镜头的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简称数码单反(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缩写为DSLR),其优点是感光面积大,可根据需要更换最适用的镜头,快捷的响应便于抓拍,卓越的手控能力以及强大的扩展功能,例如外接特殊的闪光灯、定时遥控器等等,因此能得到更优质的照片,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体积和重量远大于DC,携带不便,机动性变差,并且操作相对复杂,价格也较高,考虑镜头、脚架、闪光灯等配套器材,费用投入会更高。


 


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比较合理的选择是从DC入手,主要理由就是易学易用,价格低廉,而其功能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尚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大中学生更是如此。DC适于你练手,等你把DC应用纯熟了,到时候经济条件宽裕了,再上手DSLR更合适。不然,基本技术都没学会,花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买来高档机当傻瓜机用,等你学会了,这机子也该淘汰了,划不来,对不?当然,要是你有一定摄影技艺,经济承受能力也没问题,从DSLR直接起步也是可以的。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人制宜。


 


假定你现在选择了DC,那么,接下来就是买什么样的DC好。这也是常常有人提问的问题。


 


人无完人,相机也一样,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并非贵的一定好,关键是适用。比如,拍摄风景需要广角,所以选择品牌和型号时,要重点看它的广角性能好不好;喜欢拍动物或体育活动的,需要较快的拍摄速度,所以应选择开机快、连拍快、存储快、快门时滞(从按下快门到快门动作发生的时间差)小的的相机;我自己常常拍摄野生动植物,需要的是焦距长的相机,以便在不惊扰拍摄对象的情况下,在较远距离上把鸟儿、昆虫等细小物体“拉近”来拍清楚。所以,在选择相机前,你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那就是问问自己,“我买这台相机,主要用来拍什么,需要兼顾拍什么?”。需求明确了,相机才能适用对路,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举例来说,假如以植物为主要拍摄对象,你选择DC,要考虑的主要是这几个性能:


 


1、微距要强。因为你常常需要拍摄植物的细部特写,比如花粉囊、柱头、萼片、腺体等,微距功能差就拍不清楚这些细小特征。好在这方面,市场上流行的绝大部分DC都可以胜任,这是DC的优势,至少不逊于DSLR。



2、焦距要长。焦距短了,遇到高大乔木,你就拍不清楚。或者野外地形限制,你无法接近拍摄时,长焦距会带给你很大方便。现在好的长焦DC,光学变焦能力超过20倍,最大焦距在500毫米甚至600毫米以上,足以把高大乔木的上部树叶拍清楚。



3、要有防抖功能。这个主要是为了在光线不足情况下保证成像清晰。光线明亮时,曝光时间短,一般不会发生图像模糊的问题。光线昏暗时,曝光时间长,由于相机的震动或拍摄对象的移动,常常会造成图像模糊,严重的会成为废片。有条件时可以使用三脚架以稳定相机,但三脚架的使用,有时会受到地形、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并且增加了外出背负重量。防抖功能并不万能,但在没有三脚架情况下,可以减轻弱光拍摄带来的图像模糊程度,提高出片质量。拍摄植物,常常会在阴暗的密林下,光线不足的情况很常见,这个功能很重要,选择相机时一定要查明有没有这个功能。



4、色彩真实。若是把绿叶拍成黄叶,那就失去了真实性,这是不言而喻的。绝大部分DC这方面现在都能满足要求。



5、像素。目前主流机型,一般都在1000W以上,够用了。像素高些,利于后期裁剪作二次构图,但感光元件面积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至少不小于像素。所以不要听信经销商的吹嘘,不要以为像素越高越好,而要多方面去综合分析相机性能,特别是和你的拍摄用途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指标。


 


相机还有其他的一些参数指标,比如连拍速度、视频摄录功能、自重、外观造型、电池类型等等,这些指标与植物拍摄关系不大,若是你腰包鼓胀,可以选最好的;若是囊中羞涩,这些次要方面不考虑也没关系,抓住上述主要性能就行了。我认识的某个朋友,买相机时苛求视频摄录要清楚,要时间长、容量大,相机到手,实际上就是拍照片,用了两年相机,从未拍过视频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厂商这方面来说,提供这些功能,必定需要成本,消费者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而以消费者角度来看,花钱要物有所值,实际需要的方面,要舍得花钱;用不上的功能,买了也是白花银子。


 


说了这么多,有人又来问了,你说得太抽象,初学的还是选不好,你倒是推荐一下具体品牌和型号呀。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一是容易被人当成广告,仿佛我收了哪个厂商的广告费似的;二是个人经验和偏爱总有局限性,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万一用得不好,或者凑巧遇上产品质量问题,会招骂,人家会说,就是听了你老兄的推荐,才给我招来那么多麻烦。如果你一定要我推荐,那咱们私下里说吧,真遇上相机坏了可别怪我,嘿嘿。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怎样才能拍得清楚”,了解数码相机,选择适用对路的相机,这只是第一步。相机到手,接着就是你的拍摄技艺问题了。这个问题,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TOP
13#


摄影ABC(2) ------ 怎样把照片拍清楚(2009-07-14 07:42:15)



上文说了什么叫数码相机,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用的相机。接下来就是摄影技艺的问题了。技者,指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一些参数的运用,使照片清晰。这属于技术范畴。艺者,就不光是把照片拍清楚的问题了,而是要拍得好看,说得高雅一点,那就是要使观者获得审美愉悦,也就是讲究艺术性。艺术性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要以技术为前提。如果连拍清楚都做不到,何谈什么艺术(有意朦胧的除外)。所以本文先讲怎样把照片拍清楚的问题,艺术性另文再说。


 



要拍清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曝光适度,二是成像清晰。


 


一、曝光适度


 


什么叫曝光适度?简单来说,就是照片明暗合适,不要过亮,也不要太暗。过亮,照片白花花一片,啥也看不清,或是某些局部亮得刺眼,看不清细节。太暗,则照片表现为黑乎乎一片,或某些局部漆黑一团,同样看不清细节。


 


适度曝光主要通过光圈和快门配合使用实现,一定的进光量,可以用小光圈(F值大)和慢速曝光实现,也可以用大光圈(F值小)和快速曝光实现,其间可以有无数的组合。光圈用来控制进光面积大小,快门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


 


在自动模式(Auto)下,相机会根据现场测定的光线强度自动匹配最合适的光圈和快门,不用人工干预,这为人们提供了很大方便,可以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物体上,而不必关注相机本身,对初学摄影者更为有利。这种拍摄法,也叫傻瓜拍法。只具备自动功能的一些低档相机,被称为傻瓜机。在光线强度适中、现场光线比较均匀、没有太大反差的大多数情况下,自动模式下拍摄的照片,一般可以满足摄影者的要求。但在光线昏暗(比如灯光暗淡的室内)、光线复杂(比如光影斑驳的树荫下)或反差强烈(比如雪地上拍摄一只乌鸦)的情况下,自动模式往往不能胜任,不是过亮就是过暗,或是出现偏色等其他问题。所以,除了自动模式,大多数相机,包括DC,都提供了光圈优先模式、快门优先模式、程序模式和手动模式。


 


光圈优先,在相机上标为A或Av。使用这种模式,由摄影者根据拍摄需要决定光圈大小,相机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快门速度,实质上是一种半自动模式。这种模式,我最常用。


 


快门优先(S),是由摄影者根据拍摄需要决定曝光时间长短,然后相机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光圈大小,这是另一种半自动模式,适用于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比如赛场上的运动员、飞翔的鸟儿等。


 


程序模式(P)和自动模式(Auto)相似,光圈和快门都是相机自动设定的。不同的是,Auto所有参数都自动设定,不必摄影者操控;而P只设置光圈和快门,摄影者可以根据需要对白平衡、感光度(ISO)、曝光补偿(EV)等其他参数进行调节。所以使用P模式的摄影者也不少。


 


在手动模式(M)下,所有参数都由摄影者自己决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任何复杂情况下获得最适当的曝光和最清晰的成像。缺点是需要摄影者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这模式,那模式,简而言之,Auto有效,但作用有限。初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应当超越这个阶段,学习掌握其他各种模式,避免过曝或欠曝,以达到明暗适度的效果。


 


前面说的Auto、A、S、P模式,说的是根据测得的光线强度,相机自动选择适当的光圈、快门,以获取正确的曝光。同一场景,不同的测光方式,可以测得不同的结果,从而决定不同的曝光和照片明暗。


 


测光方式1,平均测光,也叫加权测光。原理是在画面中取平均分布的几个点,每个点测得光线强度后,通过计算,获取其加权平均值,以此决定该张照片的平均曝光量。这种测光,通常可以照顾到画面中大部分物体,使其获得正确曝光,从而使画面明暗适度。这种测光方式常用于拍摄风景,或广场集会等大场面活动。如果你不作设定,相机出厂时的默认方式,就是这种平均测光方式。


 


测光方式2,中央重点测光。这种方式,不顾及画面周边各点的明暗,只在中央部分区域取几个测光点,再取其平均值,据此决定曝光量,其暗含的逻辑是,周边明暗无足轻重,中央部分曝光必须准确。这种方式常用于人物摄影,可以保证人像明暗合适,特别是保证人物脸部曝光正确。


 


测光方式3,点测光。这种方式,只取画面中央3%~5%的面积测光作为曝光依据,目的是保证被摄对象曝光合适,而其余部分明暗弃之不顾,常用于拍摄细小物体,例如昆虫摄影,使用点测光,保证虫体明暗适度、细节清晰,而周边环境可以近乎黑暗,使微小的主体更为突出。


 


有的相机还有区域测光等其他方式,具体可参看随机附送的说明书。


 


说了一通,也许你一时还理解不了,不要紧,在使用中可以慢慢体会。如果你想要照片曝光准确,明暗适度,那你必须慢慢琢磨,弄明白这些事。不然,遇上不可复得的机会,拍成废片,那可后悔莫及哦。


 


二、成像清晰


 


明暗合适,只是照片清楚的一方面。别一方面是成像要清晰,就是被摄物体在照片中没有重影模糊等现象。要使成像清晰,先要了解不清晰的原因。明白为啥模糊,就知道怎样去避免这些问题了。


 


成像模糊,主要是由于在快门开启的时间段内被摄物体和相机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造成。相对,可能是被摄物体在运动,可能是相机的不稳定,也可能是两者同时在动。


 


被摄物体的运动,有的是需要的(比如拍摄运动员比赛场景,运动员一定是动的,若是拍静态照片就失去意义了),有的则是希望避免的(比如拍摄草叶上的一只螳螂,但风吹草动,增加了拍摄困难)。这类情况下,如果希望成像清晰,一是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以缩短曝光时间,减少被摄物体位移带来的影响。较快的速度,可以通过加大光圈、提高ISO、调低EV等方法来实现。常用的经验公式是保证快门不慢于焦距的倒数。例如,你使用的镜头焦距是100毫米的话,你的快门速度最好不低于1/100秒,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快门,低于这个值,很可能会发生图像模糊。当然,加大光圈会缩小景深(这个后面再解释),提高ISO会使画面颗粒增多,画质变粗糙,等等。凡事有利必有弊,需要权衡考虑。尽管会付出代价,我认为,画质粗糙,总比影像模糊的废片好。二是需要耐心,等待时机。比如风吹草动,使你很难瞄准螳螂对焦。但风不会永远猛吹,它总会有瞬间的停歇或减弱,你可以等待有利时机,在相对平静的瞬间再按快门。三是可以利用连拍功能,或是以单拍方式多拍几张,从中选优,总能获得相对清晰的某一张,这是以量取胜的办法。传统的胶片相机,这种办法成本太高,当今的DC,几乎没什么后期成本,大胆按快门就是了,这是数码相机的优势,完全可以好好利用。


 


相机的不稳定,常常是造成图像模糊的主要原因。手持相机拍摄,我们的手很难固定不动。相机的防抖功能可以减轻这种震动的影响,多练习手的稳定性也可以达到减轻震动的目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再强的铁手功,稳定性不可能胜过上架。减轻相机震动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三脚架。当然,三脚架会增加你外出的负重,有时候受各种因素限制,三脚架用不上或不许用。但我还是主张,有条件上架的,尽量上架。不行的,可以就地取材,找树干、找石头作依托,也能达到稳定目的。实在找不到依托物,建议你双臂紧贴身侧,使用相机顶端的取景框取景,不要用相机背面的那块屏幕取景。因为使用相机顶端的取景框取景,你的双手和你的脸部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角支撑;而用屏幕取景时,只有你的双手支撑,容易发生晃动。另外,按下快门的瞬间暂停呼吸、动作轻柔,会减轻相机本身的震动,提高成像清晰程度。


 


按快门的动作也会造成相机震动,所以精细摄影时需要使用快门线或遥控器来控制快门。在很多DSLR机型中,还提供了反光镜预升功能,以减轻快门启闭所带来的机身自震。绝大多数DC不具备这些功能,不过器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用DC也有DC的办法,如果你使用三脚架,必要时可以采用自拍方式,使快门延时“咔嚓”,以减轻按快门动作带来的相机震动,提高成像清晰程度。


 


成像模糊,除了由被摄物体和相机之间相对位移造成以外,有时是由于景深不足所致。景深,指的是成像清晰的前后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景深会越小。小景深有利于虚化背景,突出主体,但过小的景深则会使焦平面以外的物体变得模糊,画面中会出现某一点或几点清晰,稍近或稍远些的物体却模糊不清的现象。这时候需要做的是缩小光圈,或是缩短焦距,以加大景深,保证被摄物体的清晰。


 


成像模糊的另一个原因是快门一按到底,这是不正确的操作法,也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要知道,按下快门按钮,相机接受你的指令后,把电子信号转换为对焦和快门启闭的机械动作,是需要时间的。你把快门一按到底,相机还来不及对焦就进入曝光过程,物像焉能不模糊?正确的操作是把相机对准被摄物体后,先半按快门,使物像在取景框或屏幕上变得清晰后(有的相机这时还发生“嘀”的一声音响提示),再把快门按到底。


 


所以,清晰或模糊,基本上不是相机高档还是低档的问题,而是摄影者的经验问题或技术问题。如果你能理解这些并试着去做,相信你的照片会比现在清晰得多。


 


另外,上面说的都是一般原理,各种相机基本都适用。但具体操作,每款相机都不一样,比如测光方式怎样调整,不同相机有不同的菜单或按钮,所以必须看懂随机说明书,这是不能偷懒的。如果你扔手榴弹不拉弦,却责怪它是哑弹,这有道理吗?


 


至于怎样提高艺术性,也就是让照片更美,那又是另一回事,且听下回分解

TOP
14#


摄影ABC(3) ------ 让你的照片变得更美



 



前文介绍了什么是数码相机,怎样选用适合自己的相机,怎样把照片拍清楚,这些都是“机”和“技”的问题,仅限于技术层面。但是,照片要使人乐意欣赏,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或者说要耐看,只是把拍摄对象表现清楚是远远不够的。说得俗一点,起码你的照片要让人看了感觉舒服;说得雅致一点,就是按快门时得讲究一些艺术性。这就是“艺”的问题了。有了合适的相机,再加上好的摄影技艺,才有产生好照片的机会。


 


说到艺术性,它和前面所说的技术层面那一套不同。技术层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你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如果你的相机参数设置有误,曝光过度了,那你的照片一定会发白发灰,你的技术操作失误和你得到的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摄影的艺术性,说到底是人的审美情感所决定的,它在一幅照片的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等因素的和谐中得到体现。但人的审美情感,并不像技术层面那样黑白分明。同一幅照片,A认为是美的,B也许并不赞赏。所以这“艺术性”三字,说起来就有点玄乎。


 


尽管人的审美情感各有不同,但人们都会赞美大海的壮阔、日出的瑰丽、生命的美好、梁祝爱情的生死不渝……说明人类文化总还有共通之处,还是有些规律性可寻的。因此,说起来玄乎,不等于它不存在。


 


对“艺术性”的阐释多种多样,我的理解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就是符合实际,不作伪,尊重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并探索其内在规律。善,是正义,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所体现的价值观有利于人类进步,而不是相反。美,就是通过你的创作使人们得到审美愉悦,而不是看了一次不想回头再看。


 


这些话,说得有点抽象。有人会说,不搞艺术创作,就拍几张日常照片,哪有那么多讲究。


 


呵呵,无独有偶。有个摄影协会的理事,曾经对我说,有资格参加影展的,才能叫摄影创作,你们那不叫摄影,你们只是拍照而已。在他眼里,摄影和拍照并不等同,一个是阳春白雪,另一个只是下里巴人。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摄影就是影像拍摄,其作品包括静态的照片和动态的录像片、电视片、电影片等等,而最常见的作品形式就是照片,所以,广义的摄影,指拍照、拍录像、拍电视、拍电影等;狭义的摄影,等同于拍照。“创作”二字,也不特属专业作家、专业画家、专业摄影师……只要你按下快门,你就在创作,只是创作水平各有高低罢了。就算是拍一幅极普通的“到此一游”式旅游照片,同一场景,有的看起来人与景俱美,很舒服,而有的却会头顶塔、肩长树。差别在哪儿呢?原因不是相机高档还是低档,也不是拍摄技术的好坏,而是摄影者的审美能力有高下。如此而已。谁说拍几张日常照片就不用讲究艺术审美呢。不过,我不想在“艺术”二字上纠缠,所以,本文题目换了个说法,通俗一点吧。


 


真与善的问题,要说太长,暂且不表。就说说美的方面吧。一幅照片,怎样才美?我以为,在上一篇所说的成像清晰的基础上,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


 


一、构图


 


构图要点,我的体会是突出主体、抓住重点、简化背景、画面均衡、关系和谐。


 


突出主体,是一幅照片只能有一个主要拍摄对象,这个主体要置于视觉中心(不等于几何中心),其他的只能是陪衬,不能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比如有人在西湖边拍晚霞,湖面波光鳞鳞,天空红霞灿烂。拍摄者为这美景所吸引,云霞也美,西湖也美,他舍不得放弃其中任何一项,于是把地平线置于中间,照片上云霞一半,湖水一半,观者不明白他究竟是要表现晚霞还是让人看湖面。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拍摄。他可以多拍几张,用不同的照片,分别表现西湖晚霞之美。重点表现晚霞时,可以天空占据画面的2/3、3/4甚至4/5,以标志性的地面景物(比如保俶塔、雷峰塔之类)作为陪衬;重点表现西湖时,可以把地平线抬高,让波光鳞鳞的水面或晚霞的倒影作为主体,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而以周边景物和少量天空作为衬托,若是湖面一角有艘小船,则更增添画面动感。


 


抓住重点,就是说,要把拍摄对象最重要的部分重点表现出来。比如拍摄人物或动物,必须把眼神充分表达好,不然,其他部分拍得再精细,这幅照片多半还是失败的。为什么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拍好了,人物或动物就生动了嘛。又比如,参观北京故宫、天坛等地,肯定会拍一些古建筑照片。中国的古建筑,最大特点在哪儿呢?当然是它的屋顶。那些代表严格等级的屋顶规制,那些飞檐、斗拱、瓦饰……,是中国古建筑精华集中之处。如果你没有重点表现这些,拍天坛只见台阶和门框,拍天安门看不见气势恢宏的顶部,那你的照片算是白拍了。要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对拍摄对象事先有所了解。你越熟悉拍摄对象,你就越容易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那就是你要表现的重点。


 


背景简洁,可以使画面显得干净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也更有利于突出主体。摆拍就不说了,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抓拍,只要时间允许,都应当多试几个不同角度,从中选取比较合适的背景,力求把那些与主体无关或产生干扰的物体排除于画面之外。此外,使用大光圈、长焦距,可以获得小景深,从而有助于得到简洁的背景。当然,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摄影另当别论,比如拍动植物图鉴或生境,那就需要如实记录,不宜为求简洁而舍弃必要的信息。


 


画面均衡,不是说左右上下必须对称,而是画面中物体的布局,要疏密有致,空间合理,左右上下轻重得当。不要一朵花把画面占得满满,不留一点空白;不要“到此一游”总把人物置于画面正中;不要一侧密不插针,另一侧空无一物。比如说,拍一朵花,你可以把花置于画面1/3处的黄金分割点或分割线上,偏左还是偏右可以根据花的朝向而定,原则上应当使花朵前方多留些空间,不要使人有面壁的感觉。又比如,前面列举的天安门照片,不但要拍到气势恢宏的顶部,而且上方必须留出较多的天空,别让屋顶碰到上方画框,否则势必给人以压抑感。这个细说起来话太多,点到为止。


 


关系和谐,指的是照片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景物、景物与景物、主体与背景、前景与后景等各种关系要处理好,不要貎合神离,而是形离神合。举个简单实例,你在西湖边留个影,“到此一游”的意思,远处是保俶塔,你可以把塔置于画面右上方,把人物安排在画面左下方,人物面向塔的方向,或是左右相反也可以,依当时光照条件而定。这样的斜角式构图,人物和景物在形态上是分离的,在精神上则是呼应的,这就叫形离神合。相反,若是不加注意,人物居中,塔也居中,结果必然是人物和景物粘连一体,头顶石塔,看起来令人不舒服,这叫貎合神离,不和谐,对不?


 


二、用光


 


摄影用光,按其来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按其方向,有顺光、逆光和侧光,以及介于其间的不同组合光;按其照射方式,有直射光和漫射光。


 


很难说哪种光的优劣。但是摄影者要运用各种光线获得理想效果,前提是了解这些光的特性。


 


自然光,主要是日光,当然也不排除夜间的月光和星光。人造光,当然指灯光,包括各种外源的和摄影者自带的灯光。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即使同为日光,早晨和中午的日光,色温也是大不相同的。色温会影响到照片的色调,掌握不好会使照片发生偏色现象,比如把绿叶拍成黄叶。相机中的白平衡,就是为了调整这种色差而设置的一个功能。白平衡掌握得好,可以使你在任何光源下都得到接近真实的颜色,当然也可以利用白平衡的调节,有意拍摄偏色的作品,以表达某种创作意图。


 


顺光容易表现被摄对象细节,特别是利于捕捉人物或动物的眼神反射光,但容易平淡;逆光特别利于勾画拍摄对象轮廓,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但用得不当,易使主体偏暗;侧光利于表现质感,是摄影者用得最多的光线。再细分之,侧光也有顺侧与逆侧之别,侧的角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场景各有运用。


 


直射光为直接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的光线,在有遮挡的地方会产生阴影。直射光易于表现质感,感觉明快,但运用不当,会使人产生不自然的感觉,俗称为光线太“硬”。漫射光是没有明确方向来源的光,实际上是直射光经过多重反射,强度减弱、方向混乱的结果,比如阴雨天的室外光线就是如此。漫射光比较柔和,但运用不当则会使人感觉平淡。


 


三、色彩、线条


 


色彩、线条都是画面美观的要素。比如在一大片荷叶中,一朵小小荷花亭亭玉立,万绿丛中一点红,色彩的鲜明对比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条蜿蜒的乡村小路,从照片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再伸展到画面之外,柔美的自然线条给人以无限遐想。两条笔直延伸的钢轨,一把红红的圆伞,自然形成黑与红的色彩反差、直与曲的线条互动以及刚与柔的质感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画面。我没有学过美术,讲不出多少道道,只是自己的一点感觉罢了。但我相信,端起相机时关注到这些,有意识地运用,有助于使你的照片看起来更美。


 


四、创新


 


科学必须严谨,可重复验证,你的假说才能成为定律。艺术则贵在创新,再好的东西,老是重复,就会使人乏味。所以上面说的种种,都只是一般规律,需要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照搬。比如按一般视觉规律,按黄金分割比例构图,比较适合人们欣赏习惯,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构图看上去确实比较舒服。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幅照片必须按此构图。只要表达摄影者创作意图的需要,也可以主体居中,也可以极度偏于一角或一侧,有时倒能收到出其不意的震撼效果,所谓“法无定法”也。


 


人的审美情趣或艺术感觉,有时候说不清道不明。有的人学历不高,出口成诗;有的人学富五车,能言善辩,有时间逛商场却没兴趣看画展,拍出的照片惨不忍睹。但我相信,审美情趣或艺术感觉,不是谁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习成的。平时我们说某某人有“艺术细胞”,那只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并非某某人真的有这么一种异于他人的生理细胞。这种审美能力,是长期关注、熏陶和学习的结果,有适当机会则偶然显露罢了。上一篇所说的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之类的运用,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新相机买来,一般人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有的人几天后就能熟练使用了。而这里说的审美能力,却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功夫在诗外”呢。


 


怎样积累?无他,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就是。比如多观摩高手作品;虚心请教别人;有时间也读些美学理论;每次拍摄后对自己的照片作个分析,看看好在哪,缺陷是什么,怎样改进更好;等等。


 


为什么“功夫在诗外”?因为基础宽广,塔才能造得高。就事论事,眼界狭隘,难免受局限。艺术是相通的,古书法家不是有观舞剑而书艺大进的故事么?和摄影关系最密切的是绘画。不管是中国的水墨画还是欧洲的油画,起源都比摄影早得多,艺术作品丰富得多,艺术理论成熟得多。比如前面说的那个“黄金分割法”,就不是摄影师发明的,而是从美术界移植过来的。古今中外优秀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运用,都可以供摄影者借鉴。比照片更年轻的电影、电视,也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看电影、看电视时,我们不妨在故事情节、人物刻划之外,也留意一下画面。我们会发现,电影和电视中常常会闪过一些非常美的画面,若定格下来就是很好的照片,这也是可以供摄影者借鉴的。看舞台演出也是同样。即使是诗词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对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也是有益的。比如唐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雄浑而绝美的文字画。大伙不妨在心里想像一下,若是用绘画、用照片来表现这诗句,你会怎样构图呢?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自己拍的照片也不怎么样,大抵是属于眼高手低的那一类人。不过我相信,眼高手也高的高人,毕竟不多,不然,天才满世界跑,这个世界不会是今天这等模样了。眼高,才有手高的可能性,虽然真正实现这种可能的人很少。若是眼低的话,他的手会更低,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美,不会去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若是有高人出来说,你这点眼光也不见得高,都是入门常识,不值一提,我接受。确实,艺术世界色彩缤纷,这些只是起步。不过,就算不搞专业艺术创作,就算只拍生活照、旅游照,有这点眼光,总比胡乱按快门,看起来令人舒服一些。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和大伙一起共同提高。

TOP
15#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09-7-4 10:42:00的发言:

兴趣爱好带来的动力是无法想象的!

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16#

有道理。不一定要昂贵的单反才可以~
QQ:1449115571 e-mail:julian227@gmail.com
TOP
17#

还要看使用者的功底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8#

我也有个DC,我用来记录我的生活,好像也太浪费了,不注意观察大自然,不懂得欣赏它的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