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ABC(3) ------ 让你的照片变得更美
前文介绍了什么是数码相机,怎样选用适合自己的相机,怎样把照片拍清楚,这些都是“机”和“技”的问题,仅限于技术层面。但是,照片要使人乐意欣赏,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或者说要耐看,只是把拍摄对象表现清楚是远远不够的。说得俗一点,起码你的照片要让人看了感觉舒服;说得雅致一点,就是按快门时得讲究一些艺术性。这就是“艺”的问题了。有了合适的相机,再加上好的摄影技艺,才有产生好照片的机会。
说到艺术性,它和前面所说的技术层面那一套不同。技术层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你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如果你的相机参数设置有误,曝光过度了,那你的照片一定会发白发灰,你的技术操作失误和你得到的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摄影的艺术性,说到底是人的审美情感所决定的,它在一幅照片的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等因素的和谐中得到体现。但人的审美情感,并不像技术层面那样黑白分明。同一幅照片,A认为是美的,B也许并不赞赏。所以这“艺术性”三字,说起来就有点玄乎。
尽管人的审美情感各有不同,但人们都会赞美大海的壮阔、日出的瑰丽、生命的美好、梁祝爱情的生死不渝……说明人类文化总还有共通之处,还是有些规律性可寻的。因此,说起来玄乎,不等于它不存在。
对“艺术性”的阐释多种多样,我的理解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就是符合实际,不作伪,尊重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并探索其内在规律。善,是正义,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所体现的价值观有利于人类进步,而不是相反。美,就是通过你的创作使人们得到审美愉悦,而不是看了一次不想回头再看。
这些话,说得有点抽象。有人会说,不搞艺术创作,就拍几张日常照片,哪有那么多讲究。
呵呵,无独有偶。有个摄影协会的理事,曾经对我说,有资格参加影展的,才能叫摄影创作,你们那不叫摄影,你们只是拍照而已。在他眼里,摄影和拍照并不等同,一个是阳春白雪,另一个只是下里巴人。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摄影就是影像拍摄,其作品包括静态的照片和动态的录像片、电视片、电影片等等,而最常见的作品形式就是照片,所以,广义的摄影,指拍照、拍录像、拍电视、拍电影等;狭义的摄影,等同于拍照。“创作”二字,也不特属专业作家、专业画家、专业摄影师……只要你按下快门,你就在创作,只是创作水平各有高低罢了。就算是拍一幅极普通的“到此一游”式旅游照片,同一场景,有的看起来人与景俱美,很舒服,而有的却会头顶塔、肩长树。差别在哪儿呢?原因不是相机高档还是低档,也不是拍摄技术的好坏,而是摄影者的审美能力有高下。如此而已。谁说拍几张日常照片就不用讲究艺术审美呢。不过,我不想在“艺术”二字上纠缠,所以,本文题目换了个说法,通俗一点吧。
真与善的问题,要说太长,暂且不表。就说说美的方面吧。一幅照片,怎样才美?我以为,在上一篇所说的成像清晰的基础上,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
一、构图
构图要点,我的体会是突出主体、抓住重点、简化背景、画面均衡、关系和谐。
突出主体,是一幅照片只能有一个主要拍摄对象,这个主体要置于视觉中心(不等于几何中心),其他的只能是陪衬,不能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比如有人在西湖边拍晚霞,湖面波光鳞鳞,天空红霞灿烂。拍摄者为这美景所吸引,云霞也美,西湖也美,他舍不得放弃其中任何一项,于是把地平线置于中间,照片上云霞一半,湖水一半,观者不明白他究竟是要表现晚霞还是让人看湖面。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拍摄。他可以多拍几张,用不同的照片,分别表现西湖晚霞之美。重点表现晚霞时,可以天空占据画面的2/3、3/4甚至4/5,以标志性的地面景物(比如保俶塔、雷峰塔之类)作为陪衬;重点表现西湖时,可以把地平线抬高,让波光鳞鳞的水面或晚霞的倒影作为主体,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而以周边景物和少量天空作为衬托,若是湖面一角有艘小船,则更增添画面动感。
抓住重点,就是说,要把拍摄对象最重要的部分重点表现出来。比如拍摄人物或动物,必须把眼神充分表达好,不然,其他部分拍得再精细,这幅照片多半还是失败的。为什么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拍好了,人物或动物就生动了嘛。又比如,参观北京故宫、天坛等地,肯定会拍一些古建筑照片。中国的古建筑,最大特点在哪儿呢?当然是它的屋顶。那些代表严格等级的屋顶规制,那些飞檐、斗拱、瓦饰……,是中国古建筑精华集中之处。如果你没有重点表现这些,拍天坛只见台阶和门框,拍天安门看不见气势恢宏的顶部,那你的照片算是白拍了。要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对拍摄对象事先有所了解。你越熟悉拍摄对象,你就越容易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那就是你要表现的重点。
背景简洁,可以使画面显得干净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也更有利于突出主体。摆拍就不说了,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抓拍,只要时间允许,都应当多试几个不同角度,从中选取比较合适的背景,力求把那些与主体无关或产生干扰的物体排除于画面之外。此外,使用大光圈、长焦距,可以获得小景深,从而有助于得到简洁的背景。当然,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摄影另当别论,比如拍动植物图鉴或生境,那就需要如实记录,不宜为求简洁而舍弃必要的信息。
画面均衡,不是说左右上下必须对称,而是画面中物体的布局,要疏密有致,空间合理,左右上下轻重得当。不要一朵花把画面占得满满,不留一点空白;不要“到此一游”总把人物置于画面正中;不要一侧密不插针,另一侧空无一物。比如说,拍一朵花,你可以把花置于画面1/3处的黄金分割点或分割线上,偏左还是偏右可以根据花的朝向而定,原则上应当使花朵前方多留些空间,不要使人有面壁的感觉。又比如,前面列举的天安门照片,不但要拍到气势恢宏的顶部,而且上方必须留出较多的天空,别让屋顶碰到上方画框,否则势必给人以压抑感。这个细说起来话太多,点到为止。
关系和谐,指的是照片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景物、景物与景物、主体与背景、前景与后景等各种关系要处理好,不要貎合神离,而是形离神合。举个简单实例,你在西湖边留个影,“到此一游”的意思,远处是保俶塔,你可以把塔置于画面右上方,把人物安排在画面左下方,人物面向塔的方向,或是左右相反也可以,依当时光照条件而定。这样的斜角式构图,人物和景物在形态上是分离的,在精神上则是呼应的,这就叫形离神合。相反,若是不加注意,人物居中,塔也居中,结果必然是人物和景物粘连一体,头顶石塔,看起来令人不舒服,这叫貎合神离,不和谐,对不?
二、用光
摄影用光,按其来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按其方向,有顺光、逆光和侧光,以及介于其间的不同组合光;按其照射方式,有直射光和漫射光。
很难说哪种光的优劣。但是摄影者要运用各种光线获得理想效果,前提是了解这些光的特性。
自然光,主要是日光,当然也不排除夜间的月光和星光。人造光,当然指灯光,包括各种外源的和摄影者自带的灯光。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即使同为日光,早晨和中午的日光,色温也是大不相同的。色温会影响到照片的色调,掌握不好会使照片发生偏色现象,比如把绿叶拍成黄叶。相机中的白平衡,就是为了调整这种色差而设置的一个功能。白平衡掌握得好,可以使你在任何光源下都得到接近真实的颜色,当然也可以利用白平衡的调节,有意拍摄偏色的作品,以表达某种创作意图。
顺光容易表现被摄对象细节,特别是利于捕捉人物或动物的眼神反射光,但容易平淡;逆光特别利于勾画拍摄对象轮廓,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但用得不当,易使主体偏暗;侧光利于表现质感,是摄影者用得最多的光线。再细分之,侧光也有顺侧与逆侧之别,侧的角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场景各有运用。
直射光为直接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的光线,在有遮挡的地方会产生阴影。直射光易于表现质感,感觉明快,但运用不当,会使人产生不自然的感觉,俗称为光线太“硬”。漫射光是没有明确方向来源的光,实际上是直射光经过多重反射,强度减弱、方向混乱的结果,比如阴雨天的室外光线就是如此。漫射光比较柔和,但运用不当则会使人感觉平淡。
三、色彩、线条
色彩、线条都是画面美观的要素。比如在一大片荷叶中,一朵小小荷花亭亭玉立,万绿丛中一点红,色彩的鲜明对比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条蜿蜒的乡村小路,从照片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再伸展到画面之外,柔美的自然线条给人以无限遐想。两条笔直延伸的钢轨,一把红红的圆伞,自然形成黑与红的色彩反差、直与曲的线条互动以及刚与柔的质感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画面。我没有学过美术,讲不出多少道道,只是自己的一点感觉罢了。但我相信,端起相机时关注到这些,有意识地运用,有助于使你的照片看起来更美。
四、创新
科学必须严谨,可重复验证,你的假说才能成为定律。艺术则贵在创新,再好的东西,老是重复,就会使人乏味。所以上面说的种种,都只是一般规律,需要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照搬。比如按一般视觉规律,按黄金分割比例构图,比较适合人们欣赏习惯,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构图看上去确实比较舒服。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幅照片必须按此构图。只要表达摄影者创作意图的需要,也可以主体居中,也可以极度偏于一角或一侧,有时倒能收到出其不意的震撼效果,所谓“法无定法”也。
人的审美情趣或艺术感觉,有时候说不清道不明。有的人学历不高,出口成诗;有的人学富五车,能言善辩,有时间逛商场却没兴趣看画展,拍出的照片惨不忍睹。但我相信,审美情趣或艺术感觉,不是谁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习成的。平时我们说某某人有“艺术细胞”,那只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并非某某人真的有这么一种异于他人的生理细胞。这种审美能力,是长期关注、熏陶和学习的结果,有适当机会则偶然显露罢了。上一篇所说的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之类的运用,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新相机买来,一般人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有的人几天后就能熟练使用了。而这里说的审美能力,却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功夫在诗外”呢。
怎样积累?无他,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就是。比如多观摩高手作品;虚心请教别人;有时间也读些美学理论;每次拍摄后对自己的照片作个分析,看看好在哪,缺陷是什么,怎样改进更好;等等。
为什么“功夫在诗外”?因为基础宽广,塔才能造得高。就事论事,眼界狭隘,难免受局限。艺术是相通的,古书法家不是有观舞剑而书艺大进的故事么?和摄影关系最密切的是绘画。不管是中国的水墨画还是欧洲的油画,起源都比摄影早得多,艺术作品丰富得多,艺术理论成熟得多。比如前面说的那个“黄金分割法”,就不是摄影师发明的,而是从美术界移植过来的。古今中外优秀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运用,都可以供摄影者借鉴。比照片更年轻的电影、电视,也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看电影、看电视时,我们不妨在故事情节、人物刻划之外,也留意一下画面。我们会发现,电影和电视中常常会闪过一些非常美的画面,若定格下来就是很好的照片,这也是可以供摄影者借鉴的。看舞台演出也是同样。即使是诗词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对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也是有益的。比如唐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雄浑而绝美的文字画。大伙不妨在心里想像一下,若是用绘画、用照片来表现这诗句,你会怎样构图呢?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自己拍的照片也不怎么样,大抵是属于眼高手低的那一类人。不过我相信,眼高手也高的高人,毕竟不多,不然,天才满世界跑,这个世界不会是今天这等模样了。眼高,才有手高的可能性,虽然真正实现这种可能的人很少。若是眼低的话,他的手会更低,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美,不会去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若是有高人出来说,你这点眼光也不见得高,都是入门常识,不值一提,我接受。确实,艺术世界色彩缤纷,这些只是起步。不过,就算不搞专业艺术创作,就算只拍生活照、旅游照,有这点眼光,总比胡乱按快门,看起来令人舒服一些。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和大伙一起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