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到脑子“打结” [复制链接]

1#

学习到脑子“打结”

     走上科学教学这条路以来,我一边感受着科学教研如火如荼的热烈气氛,一边抓住各种机会充电,常告诫自己,起步地晚,就以勤补拙吧。

    也许是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这阵子,我把各种学到的听到的理念和经历着的经验综合起来,却出现了脑子“打结”的效果。

    心中最大的解不开的疑惑:《课标》上说:“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我把探究性实验理解为不能预测实验结果,根据制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再分析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而解决科学问题。这是一个弱化猜想环节的过程,而前阶段听到的课都是按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制订计划、实验、整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这样的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的。更让我迷惑的是,这阶段教研组一起在做一堂课,教案改来改去也都跳不出七步走的圈圈,仅管明显得感觉到这样的课堂结构过于严谨了一些,但弱化了猜想这一环节之后,后续的环节似乎步步为艰。难道我们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而无法让学生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吗?

    上学期参加宁波地区部分地市科学活动时,听郁波教授讲到可以省去猜想、制订计划等环节,心里还是觉得这样走步子也许太大了一些,这样做课堂效率也许会更难抓一些,但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更开放、更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何去何从,如何取舍呢?

    也许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因课而异、灵活机动,更要注意度的把握。”做起来却真的不容易啊!

    问题还未想通、出路还没找到,学习到了如此困惑的时刻,着实不怎么好受啊!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我觉得你所思考的问题还是---在科学教学中"先思考还是先动手"的问题,不妨看看原先讨论这个问题的帖子,或许会有所帮助。

"先思考还是先动手":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2109&id=223&page=1&skin=0&Star=1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3#

呵呵,看了,多少了一些启发。今天在思考的是,其实我们的猜想、制订计划这几个阶段其实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课堂真的是一门艺术,还有待我等继续学之又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4#

    当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一目了然时,不妨让学生直接猜想结果,这是最常态,最简单的猜想,比如研究磁铁的磁性时,出示一组物品,让学生猜想哪些能被吸引,哪些不能。

    而当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比较隐性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性的猜想,例如面粉与水混合后能否用滤纸分离?可以假设:如果过滤后水变清了,滤纸上有面粉,则说明面粉不溶于水,而反之,则说明面粉溶于水。

    再有,则是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复杂,学生连假设都很难找到头绪的,是否可以考虑先得出一个实验现象,再分析呢?比如同样多的热水与冷水混合,混合水的温度会是怎么样的呢?如果没有生活经验,这将很难猜,于是,我们干脆不猜,先动手做实验,再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从而找到规律。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学习是进步的捷径,继续努力
TOP
6#

小学生的实验大部分还是在验证科学家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注重的是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的探究创新,要求是比较高的。
吕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