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教育,我的思考(教育随笔集) [复制链接]

31#

真好!!敬畏生命教育是目前教育一大缺失,在这方面,我们科学,特别是生命世界部分我们可以有很多作为。
TOP
32#

又发现一位细心、专注的好老师!关注!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33#

 

养蚕


盛泽是一个蚕桑之都,盛产丝绸。小时候家住农村,那时村上每家每户都会养蚕,少则半张蚕种,多则两三张。我母亲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她有一份缫丝厂的工作,有白班也有夜班,很辛苦。但额外,在家里她还会养上一张蚕种,添点家用。


记得那时一般五月一日左右,村里就会通知各家各户去大队处领蚕种。蚕种是两张中间隔开,一张装一面,有的人家看半张种的,需要在一张种中分一下。于是拿跟鹅毛,很小心地刮过来刮过去,将蚕种分成同样多的两堆,同看半张种的各领一堆,当然也有人家看一张半的也需要分。


蚕种来之前,母亲总会事先买好养蚕用的纸,有铺在匾中的纸和盖在小蚕上的纸。准备好石灰粉、消毒粉,喷洒在桑叶上的药水等。一切准备就绪后,领来蚕种,就可以先把蚕种倒在匾中的纸上,上面再盖上一张纸,过个一两天,小蚕很快会孵出来。


一般的蚕种出得很齐,母亲会用鹅毛将爬在上面纸上的小蚕刷到下面的纸上,然后就可以喂桑叶。如果还有部分没孵出来的,就要等一起孵出来,才可以喂桑叶。


喂小蚕的桑叶也很讲究,母亲说如果所摘取的是芽下第二片桑叶的,那么都得摘这一片,这样小蚕就会长得一样大,等到眠的时候也会很齐,这样所有的蚕宝宝都一起眠,不用喂桑叶,人也可以借此休息一下了。刚开始喂小蚕吃的桑叶需要用剪刀剪得很细小,母亲会先把桑叶剪在一张纸上,在桑叶上先竖着剪几刀,再横着剪,这样剪下来的桑叶就会很细小,如果还有比较大的,就再剪几下,然后把桑叶均匀地撒在蚕宝宝上,小蚕就会爬上来吃。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喂,等下面的残渣比较多的时候,需要进行清理。只要把上面的爬满小蚕的一层撕下来,重新再铺一个地方。当然,撕下上面一层后,下面的也不能马上扔掉,因为可能还会有残留的小蚕。母亲会拿着一双蚕筷,一个一个地把它夹过去,直到一个都不剩。


等蚕宝宝大了一点以后,大约三次眠后,就不需要将桑叶剪得很小了,只需将整张的桑叶掰开但不掰碎,然后一张张铺在蚕宝宝上面就行了。再大一些,就不用掰开,直接一张张铺挺了喂。一般四次蜕皮后,母亲会将蚕宝宝从匾里移到地上,这样喂起来方便。而此时喂的桑叶就会很多,只要一把把抓起桑叶撒上去,密密地铺满就行了。四龄蚕必须吃饱吃足,不然结出来的茧就会又薄又小,影响产量。所以这段时间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需要采摘大量的桑叶,母亲一箩筐一箩筐地把桑叶采回来。最后几天,索性让我父亲把桑树枝都剪回来了,然后就是全家总动员,大家一起采桑叶。蚕宝宝吃得多了,母亲半夜都会起来喂,为的就是让蚕宝宝结的茧大一些、厚一些,可以卖个好价钱。那段时间可想而知,母亲的辛劳。


眼看着蚕宝宝的身体一天天白胖起来,马上就要“上山”了,全家人又得张罗着准备蚕宝宝“上山”用的“柴龙”了。“绞柴龙”也是个技术活,首先需要把稻草捻成草绳,把几股稻草打个结钩在钩子上,一人握着摇柄不断地转动钩子,一人往后退着添稻草,草绳就会越变越长。摇柄可是双摇柄的,可以左右手一起开工,也就是说人手够的话,可以两个人同时捻草绳,两条草绳足够长的时候,便可以绞在一起,边绞边往中间放铡成一尺多长的稻柴(也可以用麦秆),很快的一条圆滚滚的柴龙便诞生了。当然,一条“柴龙”是远远不够的,往往要绞上好几条,这样才能足够蚕宝宝“上山”用。


一切准备就绪,当蚕宝宝的身体变得发黄发亮,身体呈透明状,不再吃桑叶时,此时的蚕宝宝就要“上山”了。母亲会拿来一个大脸盆,把要“上山”的蚕宝宝挑出来放脸盆里,等脸盆装满了,便端到放柴龙的屋子里,将蚕宝宝轻轻地撒在柴龙上。蚕宝宝一上柴龙,就会各自爬开来,寻找自己适合的场所开始结茧。


蚕宝宝全部上山后,母亲此时可以松一口气了,接下来就是等着采摘茧子。采茧子也是比较累的,看的蚕种多,要采好久,不过比起养蚕的过程来,已经是轻松很多了,而此时更多了一种收获的喜悦在里面,疲劳会顿减。每次母亲采茧子之前都会先采一个用手摇摇看,如果摇起来“咕哆咕哆”响了,说明蚕宝宝已经变成蚕蛹了,便可以采摘了。如果茧子想采得稍微嫩一点,还摇不响时,至少先要剪开一个看看,到底有没有变蛹。其实这个采茧子也有学问,采得太嫩了,没变蛹肯定不行,采得太老了,茧子分量就会轻,那么就卖不上好价钱。


小时候最开心的便是去卖茧子,卖完茧子,大人有钱了,一开心便会给你买上几个枇杷吃,那时吃着枇杷就觉得特别甜,特别好吃。将近两个月的辛苦,在丰收的喜悦中,便告一个段落了。而勤劳的养蚕人如果不觉辛劳,一年中还会再养秋蚕,养秋蚕可比夏蚕难养,不但天气炎热,毛虫多,产量也没有第一批的好。但为了多挣钱,再辛苦,也得拼命了。这就是勤劳而质朴的养蚕人。


如今,盛泽的农村很少再见到养蚕的人家了,原以为养蚕会淡出我们的世界。令人欣慰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书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让小孩子学习养蚕及跟蚕有关的知识,孩子们也可以接触到养蚕了。而我现在为了孩子们能更好的学习,也是每年都养蚕,每年都自己留好蚕种,然后发给孩子们去养,让养蚕生生不息,让盛泽的蚕桑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5 12:28:22编辑过]

TOP
34#

以下是引用枫叶微蓝在2014-5-5 12:28:00的发言:
 

养蚕


盛泽是一个蚕桑之都,盛产丝绸。小时候家住农村,那时村上每家每户都会养蚕,少则半张蚕种,多则两三张。


……


 


此文值得教三年级的科学老师和要养蚕的朋友阅读,里面的养蚕方法指导很有价值。


 


另,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娓娓道来,写出对母亲、童年的情感,挺感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5 12:36:40编辑过]

TOP
35#

描述得很细致,“喂小蚕的桑叶也很讲究,母亲说如果所摘取的是芽下第二片桑叶的,那么都得摘这一片,这样小蚕就会长得一样大,等到眠的时候也会很齐”——真是长见识了。这篇文章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学生读读。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36#

以下是引用枫叶微蓝在2014-3-17 10:10:00的发言:

    
    此贴停了好久了,一直很忙,平时写的文章都贴在自己的博客里,没有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多批评指正,比较惭愧。浙小论坛给我的帮助很大,还是难以割舍这一份情!
    

欢迎回来。
TOP
37#

把养蚕的文章,复制给群上老师们学习了。
TOP
38#

   养蚕一文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真得好棒。推荐给老师看
TOP
39#

 谢谢老师们的鼓励!

TOP
40#

学习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1#

 


到自然界里去旅行


                                                                  ——读《给教师的建议77      


    大自然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一书里,我看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在77条“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里面提到了彼特里克,他很长时间内不能理解算术应用题的题意(条件),应该说这个孩子压根就不会做应用题。一般的老师可能会耐心地给孩子进行讲解,让他理解题意,找出关系,慢慢地学会解应用题,可是这种方法对于脑子不开窍的学生来说,也许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可是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做的呢?他“把孩子们带领到自然界里去,教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他“把彼特里克的注意引向周围世界里的这样一些现象上去,这些现象能在儿童的意识里形成关于量和数本来是事物的最主要的属性之一的表象。”“努力使孩子理解数的依存关系,使他相信这些依存性并不是什么人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地存在的。”经过苏霍姆林斯基长期不懈的坚持,这个孩子终于有一天把应用题解出来了。他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作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也许,一个孩子在1年、2年、3年内什么都不行,但是终有一天是能行的。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说得多好啊!教育需要在不断积累中慢慢等待,有时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放弃题海战术,放弃一些无谓的书面解答),借用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那么,生命中该绽放的花朵还是会绽放的。


    春天了,我是多么地渴望带着孩子出去游玩,观赏百花盛开,静听泉水流动,欣赏各种鸟儿飞翔的姿态……大自然会赐予人类多美的想象,而孩子们正需要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正需要释放他们的灵魂,放飞他们的想象,进而启迪他们的智慧。在当今社会的教学条件和办学形式下,也许老师要带着孩子们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是不大现实的。那么,家长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不要吝啬这一点时间,多到大自然去旅行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16 10:33:32编辑过]

TOP
42#

 

如此的自我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79


    读苏的进程虽然比较慢,但在一个星期中,能够拿出那么一点时间来,对其中的某一篇进行一些反思,谈一些感悟,还是感觉很有收获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79条中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确的,其实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正如苏所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此条建议中列举了很多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从身体锻炼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写到:“身体锻炼在自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学生家里都有淋浴设备,要强制自己天一亮就起床,洗淋浴,而且要每天坚持。家住在湖边的孩子,则每天在湖里洗澡。在冬季,9、10岁的男女孩子练习用雪擦拭身体。”这让我很震惊,原来前苏联也是这样教育孩子锻炼身体的。我只听说过日本的孩子,冬天衣服都穿得很少,学校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只能穿制服,不能穿冬衣,并且故意让他们在雪地里穿短裙、短裤,裸露双腿,进行耐寒训练,目的是锻炼其身体和意志。由此我也想到了咱们中国的教育,好像学校从没作出如此的规定,让学生冬季进行耐寒训练的。更令人受不了的是一些传统的爷爷奶奶,到了冬天总是给孩子穿很多的衣服,裹得一层又一层,丝绵外面再加羽绒服,可孩子却仍经常生病,爷爷奶奶想不通啊!现在是该想通的时候了,孩子衣服穿得越多身体素质就越差哪!


    二、自我教育从集体劳动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在学校,每一个学生在7、8岁的年纪,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树,用来纪念他最亲爱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是个人完成这件劳动的。照料这棵树要持续5、6年之久。“如果有人在某一段时间里偷懒不干,同学们就会当面喊他是懒汉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谴责和嘲笑的不仅是懒惰本身,而且是意志薄弱、不想克服自己的弱点,不能管住自己的现象。少年对于别人给予自己人格的这种道德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他好像能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了。在这一点上,也正包含着对于人的自我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自我认识的实质。”种一棵树,看似个人的一个行为,却有着集体的力量,树伴随着自己一起成长,树时刻督促自己去养护它,同时身边同学的榜样及督促,也让自己慢慢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可见苏的高明之处。


    三、自我教育从真正阅读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他开辟了一个“思考之室”,里面收集了几百种最富有智慧的、最美好的书。他说:“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因此他们有一个书柜中专门放名人传记,让学生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从而达成自我教育。


    四、自我教育从教育他人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能鲜明地表现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这就是让少年去关心别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贡献给别人。这件工作是从小事做起的:让年长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帮助年幼的同学。”这个提议非常好,让高年级的同学与低年级结对,去帮助低年级同学提高成绩、改正缺点,当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时,他势必会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要好的趋势,当自己好的一面在别人身上体现了出来的时候,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那么他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16 10:34:12编辑过]

TOP
43#

 枫叶微蓝老师的读后感给人很多启发,谢谢分享!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