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波多黎各岛的阿里次波(又名阿雷西博)无线电天文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线,曾经出现在黄金眼、接触未来等电影中。不难从图上看出,它其实根本就是个躺平在地板上的巨大雷达 --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虽然巨大的雷达面对收集电波来说很有帮助,但确将它的观测范围限制在天空中的一条带状的范围,而且追踪目标的能力有限。
阿里次波天文台建于 1963 年,是康乃尔大学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的结果。直径达 305 公尺的主雷达面看起来好像是一片实心的金属块,但实际上它是 38,778 片 1m x 2m 大小的铝板,由一片钢缆支撑在一个喀斯特落水洞之上。和一般呈抛物面的雷达不同,阿里次波的主反射镜是球面的,球面的反射镜因为可以将来自不同方向的电波对到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可以通过移动吊在天上的接收架来收取来自天空稍大范围的电波,多少弥补一下反射镜本身不能移动的遗憾。不过球面反射镜却有自已的缺点,就是不同频率的讯号也会聚焦在不同的位置上 -- 这让阿里次波天文台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一次观测很窄的一段频率的讯号(大约只 2%~5% 的频谱),直到 1997 年加装了第二和第三反射器才解决这个问题。阿里次波望远镜的主要接收频率在 1-10GHz 的无线电波范围(RF 讯号是 2.4GHz),在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包括测量出水星的自转周期是 59 天、发现蟹状星云的主星是一颗中子星、发现第一对双星中子星、发现第一颗由无线电望远镜找到的小行星、发现了第一批绕着其它恒星转的行星等。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在 1974 年的时候,曾经向 M13 球状星团发射一组 1679 位的讯息 -- 不过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阿里次波无法自由瞄准,所以才不得不发向一个 25,000 光年远的目标。
不过随着时间经过,许多大型的雷达数组(像是在新墨西哥州的 VLA,也在电影接触未来里出现过)通过合成孔径的技术都能达到远大于阿里次波的效果,而且没有只能观看部份天空的限制。因此阿里次波每年获得的经费愈来愈少,从 2007 年的 1000 多万美元,预计要降到 2010 年的 400 万。到时候如果再没有额外的经费的话,或许就不得不关闭了。
或许科学仪器都有这样的宿命。在被更好的技术取代后,运气好的可能还可以进博物馆,但其它的因为各种原因,只有面临被摧毁的命运。所幸阿里次波在波多黎各已经有接近地标的地位,如果波多黎各政府愿意的话,或许在科学任务结束之后,还能做为观光景点,继续留存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