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团队宁波听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1#

诸暨团队宁波听课后反思

以下是诸暨团队赴宁波听课的反思汇总帖,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宁波之行的感受


              诸暨      赵伟秀


 


 


 


    宁波之行,四天时间,感受颇多:


    感受之一:武林盛会,高手如云


    21日下午到达宁波鄞州,据说是富得冒油的地区,一安顿好房间,就被省教研员喻老师点将代表诸暨的科学老师去参加晚上的座谈会,既感荣幸又感紧张。边吃晚饭边心里暗自思量:晚上座谈会的目的是什么呢?谈什么内容?会不会让我发言?要我发言的话我该讲些什么呢?好不容易到了7:30,进入会议厅才知道原来此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听取大家对教材的看法,教科版主编郁老师也在场,听喻老师一一介绍在座的老师后,才发现在座的十几位老师全都是各地区的教研员或精英(当然我除外),很多神交多年的前辈总算是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简单的开场白后,各位老师就开始谈对这套教材的看法:哪些单元是比较好的,哪些单元是比较难的,需要修改或删除的。几位老师一谈好,我就有些汗颜了,心里暗自佩服这些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大到一个单元,小到一个实验。说实话,我已经教了五年的六年级科学了,自认为对教材已经了若指掌,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也一目了然,可是真轮到我谈看法的时候,除了谈到几个大家都显而易见的问题后,也没感觉到还有哪些不妥之处,可在场的另一位老师却指出了一些更细的东西,如:个别词、概念的不科学性,实验环节的严谨性等等,二个半小时,一晃几过去了,可老师们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对我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教材的进一步认识,更多的是前辈们的一种对科学课的认真、执着、求真的态度!



    感受之二:高手云集,百花齐放


    这次的评优课,选择的内容是科学老师们一致认为最难上的课:三下的《水和水蒸气》、四下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五下的《做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六下的《在星空中一》;这些课之所以难上,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操作性不强。2、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少,如对岩石的认识、对星座等天文知识的认识,教师自信心不足。3、教材的难以准备,如做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很多科学老师都不知道用哪些材料来做?怎么做?因此,在听课之前,我就满怀期待,看看大师们是如何上这些课的。教研室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我想也是为更好地实施常态教学探索新路,为更多的普通教师提供一种思路。果然,两天时间,12节课,百花齐放,每位老师因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设计截然不同:


    22日上午《水和水蒸气》


    王老师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白汽的认识是一个难点,孩子们对“白汽就是水蒸气”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根深蒂固,可王老师没有就此回避,巧用观察盒罩这个“先进武器”,引导学生对“白汽”进程观察,研究,可惜的是因孩子们对于水蒸气这个科学概念构建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到最后也还是弄不太清楚“白汽”是什么,十几分钟的时间一直在这个环节绕啊绕,王老师高估了学生,错把难点当重点,但这种探究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包括对材料的设计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楼老师的课前谈话是从一块毛巾开始,看似非常随意的课前准备工作:擦擦课桌、擦擦黑板,却为孩子们构建水蒸气这一概念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再从实际的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很容易地总结出了水蒸气的特点:无色、透明、无味、气体,再通过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说到“白汽”的现象,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巩固了水蒸气无色这一特性,所以确认“白汽”不是水蒸气,然后再通过水的凝结这一实验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白汽是小水珠,难点自然就突破了,虽然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呈现这一环节,但相信通过本科的学校,学生会知道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的,可惜的是楼老师的板书太凌乱了,东一撮,西一撮,没有规划。


    邵老师不愧为是教育经验非常丰富的大师级别的前辈,课堂在轻松、活跃、幽默的氛围中进行,一开始从鱼缸的一天天的、白天黑夜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蒸发是时时刻刻到处都在进行:白天、晚上、夏天、冬天;海洋、小溪、学校、教师、杯子里都在进行蒸发,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对水蒸气的特点加以总结,在借助多媒体,清晰地呈现了水沸腾时,水蒸气总玻璃管出来的现象:前面看不见的是什么?后面看得见的又是什么?引领孩子们对白汽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尤其是最后的二个问题:1、白汽是气体吗? 2、白汽是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还是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过程?更体现出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一个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可望而不可及啊!


    不过我个人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上,在多媒体的制作上在用FLASH在玻璃管上涌现大量水蒸气,在白汽的边缘上出现很多夸大的冷空气,那么学生对于前面看不见的是什么?后面看得见的是什么?就很好回答,而且对于白汽是怎么形成的也很容易解释了。


 


    (时间匆忙,想到哪写到哪。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还望各位同仁见谅。儿子要来捣乱了,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呵呵……………………)

TOP
3#

 


 


 


观课后思



 


——0904观宁波省优课随感



 


    与听课相比,我更喜欢观课这一词,因为,我的理解,观一节课,需要用心灵去感悟课堂,观课过程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在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思考教学之成败和效率,寻找执教老师及其团队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反思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以下是我观《水和水蒸气》后的几点随感:


   


    一、观——察,观同课之异构,察行为之理念:


    省级规模、精英云集的这次同课异构课,的确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样是《水和水蒸气》,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学生反应、不同的教学效果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令人久久咀嚼不忍卒。温州王老师的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前概念,在课堂中对“白汽”的错误前概念尝试通过实证和记录反思等过程来寻找突破口,虽然因为课堂上调控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原因没有很好地发展科学概念,但是这种遇难而上、大胆创新的课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


   


    实证过程的设计别具匠心:提供一个全黑的观察盒,用电筒在观察口中照射里面冉冉升起的“白汽”进行观察,让孩子们第一次用7分钟的时间全身心、近距离地观察记录了“白汽”,我想,这堂课后以至于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肯定都会记起这个探究过程,这就足够了!即使这个过程后还是有三位孩子(代表着大部分孩子)仍然顽固地认为“白汽”就是水蒸气!(其中涉及到的教学策略将于后面反思!)


     


    窃想,一份教学设计的背后必然有一种教育思想存在着,那么,观课中我们到底能洞察多少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呢?议课时,我们更应关注的什么?特别是在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的选择中我们更应偏重何方?不由得想起郁波老师的话:一个跛着脚但方向正确的科学志士远比一个跑着却方向错误的人更快接近科学彼岸(忘记原话了,请郁老师原谅,嘻!)


 


 


 


    二、观——思,观课堂之效率,思学习之基础:


    有了一种好的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好的?让我们来观一观以下二种教学流程:


    1、  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效果


    2、  教育理念——学习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习效果


    不难看出,平时执教一节课,应该先思学习之基础,然后再思教学之策略,然后才收获“课堂之效率”!但是,观课中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从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出发来认识学生的学习基础,继而思考教学策略是否适合?


王老师的课一开课就不惜化费二分钟时间让学生探究一个非常简明的实验:玻璃上的水到哪里去了!仍然是实证理念: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亲眼看不到水蒸气,说明水蒸气具有看不见的特点。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实验后的师生对话: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水有点干。


生:都成了一点点小水珠。


师:跟原来的比较有什么变化?


生:水变少了。


生:都流开来了。


生:中间少了。


师:这个过程中,你闻到什么气味了吗?看到水跑了吗?它到哪里去了?


生:没有。


师:它蒸发成了水蒸气了,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就是那些看不见的水滴。水确实变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这种气体就是同学们说的水蒸气。


……


 


    其实,实证的研究方法除观察法、实验法外还包括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等,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楼老师是如何丰富孩子“水蒸气特点”概念的。



 


教师拿出一块毛巾。


师:昨天还是湿的,现在呢?


生:到天上去了。


生:水到空气中去了。


师:我们用抹布擦桌子,擦黑板,水也变干了。


师:哪些地方水也在变少,变干?


课件出示:图片(湿马路,干涸的水塘)


师:这些水在不断地跑到空气中去。


师:湿毛巾里的水跑到空气里,你看见了没有?为什么?


生:没看见,因为水是透明的。


生:是没有颜色的。


师:这些液态的水跑到空气里,成了空气里的水,叫做水蒸气。你也可以闻一闻,扇闻,你能闻到气味吗?这个过程,科学家把它叫做蒸发。


师:现在这块湿毛巾的水在蒸发吗?


生:会。


师:到了晚上呢?


生:会。


师:温度降低呢?


生:会。


生:不会。


师:冬天,我们把衣服挂到外面,在蒸发吗?


师:不管是白天,黑夜,温度高,温度低,它都在蒸发。


……


 


    不难比较发现,王老师虽然用了玻璃做实证实验,但是由于没有让孩子充分描述“观察”到的内容,没有让孩子充分展示他们的前概念(部分内容是教师代替学生进行了思考),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显示出孩子对“水蒸气看不见”的理解层次;相反,楼老师虽然仅仅在进行师生谈话活动,但层层深入的谈话充分暴露了孩子的前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谈话,反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了对“水蒸气特点”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学效率!诚如喻老师所评“思维引导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再来欣赏一下邵老师的“教学效率”!


 


桌子上有只烧杯,烧杯里有半烧杯水,请问,烧杯里的水现在在蒸发吗?(在)


师拿起杯子,“我看看没少去了,我说它没有蒸发。说它蒸发,你要有理由呀。”


生: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师:我说水有没有蒸发?


生:水在蒸发的时候我们看不到。


师:还有理由吗?为什么说它蒸发?


生:因为水会慢慢地减少。


师:只不过减少的速度会非常——(慢)


你还有补充?


生:减少的速度会很慢,而且也看不见。


白天蒸发的,晚上蒸发的,现在11:05在不在蒸发?(在)


 


    孩子们对蒸发特点的描述非常科学,缘于邵老师精到的设计:对一缸水变化长达十五天的跟踪观察,对这缸水第三十天变化的推测,都是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以看到水位下降这个变化来建构“水蒸发时看不到”这个概念,比没有看到现象来建构概念更切合学生实际。观课时这样的“以学论教”是不是能让我们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品味其中教学设计的精髓呢?


 


 


 


    三、观——解,观成败之启示,解学习之疑惑:


    对“白汽”现象的认识如何纠正?这无疑是教学之难点,三位老师处理方式各有千秋,让我们先来整理三堂课教学前、中、后三年级孩子们对“白汽”的前概念及后概念:


1、“白汽”是怎样产生的?——蒸气太多了。可能水蒸气碰到火变成的。


2、“白汽”是什么?—— “白汽”是烟;是水蒸气;是一种空气。


 “白汽”就是水蒸气,因为它往上冒就变成了水蒸气。“白汽”有可能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里面有水珠。“白汽”是热的水蒸气变成的;


    以下是二年级的学生对白汽的认识:


倒一杯热水,这是什么?)是烟!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里面有水!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前概念还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


    那么,这三堂课后通过老师的试图影响,部分孩子们的概念又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1、“白汽”是不是水蒸气?


生:因为水蒸气看不见,而“白汽”看得见,它不是水蒸气。


2、如果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呢?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会变成水珠。因为水蒸气遇到冷会变成水珠。杯子周围的空气遇到冷也会变成小水珠。


3、(观察烧瓶中的烧水过程后)白汽是怎样产生的?它可能碰到什么?想一想,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温度比较(高),碰到的空气的温度比较(冷)。那这个白汽是怎样变成的?


生:水蒸气蒸发出来比较热,遇到空气中的冷变成了白汽。


生:我的意见也跟他一样,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就变成了白汽。


    而对于直接提问“白汽”到底是什么?三堂课中只有一个学生能进行科学地描述:


我认为“白汽”应是小-水-珠。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都会变成小水珠,而周围的冷空气都是冷的,所以会变成小水珠。(被老师夸为浙江省内三年级研究白汽最好的学生)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帮助孩子对白汽概念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需要对孩子的科学概念设置阶梯性的影响,首先让孩子们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全方面地描述,充分暴露他们的前概念;及时引导孩子在错误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架构逻辑思路;提供明晰的科学材料引导孩子观察白汽与水蒸气之差异;通过进一步的体验和分析得出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液滴。


1、水蒸气颗粒太小,所以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


2、白汽能看见,所以不是水蒸气。


3、用手触摸白汽,感悟到是湿的。


4、分析得出白汽是湿的,是水而不是水蒸气。


5、白汽是小液滴。(细小的水)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邵老师的教学策略:


    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水蒸气会凝结在冷玻璃片上、冷的烧杯壁上、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冷窗户上、冷棒冰外也有凝结现象,让学生进行归纳推理:水蒸气遇冷的物体会凝结!继而进行演绎推理,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会怎样?也会凝结吧!从而为思考理解“白汽”是什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再来看一看王老师的课,为什么学生在观察白汽实验后仍然会出现白汽就是水蒸气的疑惑?她是怎样高估了学生的原有水平的?


1、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很多学生对这句话都熟视无睹(引自邹小斌老师的话——孩子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水蒸气太小而致于看不见,摸不着!)。


2、学生的潜意识会这样认为:水应该是一滴滴的,一杯杯的,而不是一层层会飘散的状态(就这样与气态水蒸气搞混了)。


3、会飘浮上升的就是水蒸气,水蒸气中本身就含有水。(不理解水蒸气只是水的气态状态!)


4、水蒸气会变成小水珠,应该是一滴滴的,而不是水雾状的。(冷玻璃杯壁实验、冷玻璃片上的水珠实验使学生的理解就这样先入为主了!)


    如果王老师的课,对于“白汽”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建构再设置一些台阶,如:


    用手摸一下“白汽”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白汽”字中含有水,说明什么?


    这样,在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原来“白汽”仅仅是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


如果这样处理,相信孩子在经历未观察到水蒸气实验、水蒸气冷凝于玻璃片实验、观察白汽实验、触摸白汽实验,再加上老师具有梯度的提问技巧后,就会比较容易得出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液滴的概念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4 16:51:35编辑过]

TOP
4#

诸暨团队的反思,这个题目好!


我希望有更多的团队反思与大家共享,向诸暨的团队先学习~~

TOP
5#

虽然没有听课的机会,在论坛却能见到老师们描述"武林盛会"的点滴精彩,让思绪飘摇在想象的空间,隐约可见课堂斑斑点点......
永远不带假面具! 在虚拟的网络里可以活得很真实——想说就说; 在现实的生活中习惯过得较悲怜——自怨自艾。
TOP
6#

虽然没有现场聆听,但看到大家这么多的收获,从中也能有受益。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7#

诸暨团队的反思,让参与活动的我再次在脑海中重现教学场景,反思这些教学的得失有助于我们促进教学,感谢诸暨团队的劳动,感谢喻老师组织的高层次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TOP
8#

 

宁波之行


 


                                                                                      诸暨市浣江小学:楼迪波


 


      每次外出听课学习,我都有所收获,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收获之大。并非这次学习的东西比以往多,而是12位老师精心演绎的这四堂难上的科学课,让我充满信心。并再次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奥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愿望想把八册的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研究透,熟悉它们,希望能了然与胸。因为我感到这有这样科学教师才能运筹帷幄,把学生的发展发挥到极致。


      给我震撼最大的要数《做一分钟计时器》了,尤其是王芳老师的计时器,简单便于操作,最后还让学生贴上表面和指针,一架活生生的摆钟在学生的合作下孕育而生连,坐在台下的我都忍不住想成为王老师的学生,想亲自把玩一下作品,更何况是在亲手操作的孩子呢,我想此时,也只有孩子们自己能体会那份激动和喜悦了——羡慕啊。想想自己,多想让我的孩子也能享受这样的幸福啊。用喻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很多老师觉得课难上,没材料,不会做,嫌麻烦。原来我也是这大多数老师中的一个,但是因为这样,不但是我的孩子,我自己似乎也丧失很多幸福的体验了。


      以下是喻老师的原话,让我震撼并坚定了信心: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做过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原因有很多方面,难上,没材料,不会做,嫌麻烦,都绕过去了,但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增强信心,这样难上的课,我们也可以上好。再对照自己,缺少了什么?自己会做这个计时器吗?上好课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觉得非常有趣;很多学生有了课外去摆弄摆钟的兴趣和愿望;学生都有再次上课的愿望。说明这样的课,对学生是需要的并且是收欢迎的。这三堂课的启示我们:1、关注技术,重视技术。2、科学与技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教师有了这样的技术,才会让孩子去做,做好了,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同时也对科学学习兴趣更加浓厚。3、我们不能够只是关注科学理论,忽视技术进步。4、修订的课标专门单列技术内容。5、给孩子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6、动手和动脑相结合。7、会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是一个科学教师基本的素质。


      了解你,爱上你,自己喜欢上了这样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也让我找到了今后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并以它为载体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帮助我的孩子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如果不抓紧学习,我又何堪之重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7 23:02:29编辑过]

TOP
9#

写得好啊,建议精华啊。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10#

诸暨团队的反思,很精彩,学到好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