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市科学教师与常态课亲密接触 [复制链接]

1#

慈溪市科学教师与常态课亲密接触

                             简讯撰稿:慈溪市西门小学 谢梦璐  


                          编辑:慈溪市龙山小学 王琦峰


“西湖之春”小学科学名师名课活动引爆了“常态课”这个教研话题,为使慈溪市的科学教师把准科学教学的脉搏,市教研员蒋维国老师策划了“慈溪市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   


410日下午,活动在慈溪市实验小学如期举行,全市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大组长、共百余名科学教师齐聚一堂,围绕“常态课”这个主题展开了教研活动。  


首先,实验小学的吴旭聪老师和周巷镇中心小学的熊展达教师展示了两堂“不做作、不奢华”、“求平实、求扎实、”,“不承载太多的教学意义、不太多的算计听课者愉悦”的常态课。两位教师各具特色,吴旭聪老师是新教师的代表,熊展达老师是骨干教师的代表,展现的是两个层次的课,是适合听课教师搬回平时课堂中的课。这两堂课都体现了蒋老师提出的有关常态课的一些思想,为本次教研提供了具体的素材。  


接着是对两堂课的简短说明和评价,宁波市骨干教师孙风雷、童建杰对两堂课进行了常态课视角下的评价,使大家与常态课的距离又缩小了一大截。  


最后,是蒋维国老师的讲座,蒋老师就“常态课”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特别是对“常态课背景下的探究活动及其教学评价”,更是提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案。蒋老师首先总结了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教学发展三个阶段的情况特点,分析了当前常态课提出的三大背景和意义。然后,他给大家介绍了常态课背景下的三类探究活动,其中对“发现性探究”活动,提出了“六环节教学法”;对探究教学的评价,提出了“五字评价法”。蒋老师的讲话是基于他对小学科学课改实践长期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分析,因此,观点新颖,内容充实,引起了一线科学老师强烈的共鸣。  


这次教研活动,使慈溪市的科学教师与常态课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本来模糊的“常态课”在老师们心中清晰起来。相信本次活动能带给老师们不少启发,能起到提升科学常态教学整体质量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虽已退休却始终热心于科学教学的马兆家老师,马老师也对常态课有着许多真知灼见。


 


 



承办单位慈溪实验小学孙风雷老师主持


 



实验小学吴旭聪老师——点亮小灯泡


 


 


 



 


 


教研员蒋老师和老教研员马老师  听课中



周巷镇中心小学 熊展达——传热比赛


 


 



   



 


吴老师做课后反思小结



宁波骨干教师孙风雷老师做《点亮小灯泡》点评  


 


 



 


已退休却始终热心于科学教学的 马兆家 老师谈看法


 


 


熊老师做课后反思小结



 


宁波市骨干教师童建杰老师做《传热比赛》点评



 


慈溪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蒋维国老师 讲座


 


 


 

分享 转发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2#

  吴旭聪老师课后反思小结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点亮小灯泡》,刚接到通知要上一节课时,询问了蒋老师的要求,因为是常态课,蒋老师要求按照教学进度来。由于我们学生的学具袋发的比较晚,而学具袋里最多的就是关于电单元的材料,能给我们准备上带来很大的方便,所以开学初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进度,先上了第三单元《食物》,然后上了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因为油菜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开花的,所以现在按照进度差不多上《电》这一单元。


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把一个小灯泡点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我在一个班中进行了调查,在没学过这节课之前,90%的学生都能够把小灯泡点亮,所以点亮小灯泡并不是本节课的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连接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难点是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区分短路和断路。在课的安排上我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上节课学到的静电,让他们试试能不能点亮小灯泡来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第一次点小灯泡,展示他们的前概念水平,在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把导线的金属部分都拧成了一股,方便学生点亮。然后来讲灯泡的结构,结构中最难的是两个连接点,因为它相当于一个暗箱,外面有金属挡着,学生的眼睛看不到,于是展示了一个剖开的大灯泡,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这两个连接点和金属架之间是怎么样连接的,为后面电流的流动方向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让小组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汇报交流采用连接实物的纸片模型和投影仪上展示相结合,使得更加直观。以亮的连接方法为基础,探究电流的流动方向,注重学生的多次练习画电流方向,最后介绍短路和断路这两种不亮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刚学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分析发现这两种连接方法没有形成电路,既是学习新的知识,又是检验学生上个环节的学习成果。介绍短路的危害,请学生们引起注意。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的一个方法就是作业,当堂完成然后讲解点评,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弥补,同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布置拓展,既是书上的内容,同时也是作业本的要求。在本课中,还有一个情感态安全教育始终贯穿始终,无论是用电池做实验,还是短路的危害,还是课后调查,都进行渗透。


课上好了,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蒋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我进步,谢谢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3 12:45:55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3#

熊展达老师课后反思小结


今天是科学常态课的教研活动,很荣幸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教研的素材。既然是我提供的教研素材,我就不对自己的课作较多的评价,留着大家一起讨论。蒋老师给我了五分钟的发言时间,我就结合我的这节课,谈谈关于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认为常态课应该是日常教学中课堂现状,它包括教师常态、学生常态、内容常态、过程常态、方法常态等,但我觉得这里常态也要有一定的底线,我个人觉得应该遵行一定的原则,下面结合本节课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动手之前先动脑


学生的动手过程是受着学生思想控制的,这种思想影响着动手之后的生成。比如实验要求或是温馨提示等,很多情况下犹如用猪头请神仙,祈祷一通,咒语一通,结果神仙走了。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动手之前的先动脑。让学生实验之前先进行一次头脑风暴,让学生的实验过程按照一定的计划、一定的要求、一定的规范来进行。所以我在本节课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自己来当“神仙”,这样把一些被动的实验要求变成主动的实验规范,不仅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更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久而久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学以致用


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脱离的现实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一直关注着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始就就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勺子来引入,然后用学生具有生活经验的传热来引发学生的对热知识的质疑,引出实验,来研究物体的导热性能。通过第一个活动,形成新的关于热的良导体和来良导体之后,我马上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这个概念的应用,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来巩固刚形成的新概念。在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了“生活中哪些地方不需要不传热,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个问题直接引导到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这个概念的应用,同时,也让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带到了课堂之外;同时,这个问题也指向了下一节课,为学习《制作一个保温杯》作了铺垫。


 


3、  让学生成为课堂进程的主角


很多课堂往往脱离于学生的思维实际,都是教师拎着学生走,让学生双脚离地。常态课应该关注这种现象。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备的是学生,然后再来备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是源于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始终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入手,整堂课提问较多,这种反馈的目的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基础和思维现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当然我们也不能被学生的思维所牵制,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到正常地探究活动轨道。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一堂科学课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暗线,另一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明线。怎么理解?我认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暗线应该是教师在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有坡度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美概念,完成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的明线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举个例子说就是相同的教案在不同的班级来上课,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过程,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听起来的我的发言好像一直在美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好意思,这不是我的本意。但这个发言至少我给大家表达了我自己对常态课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谢谢。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慈溪常态课教学设计.rar (, 下载次数:93)

两位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5#

为这样的活动喝彩!
TOP
6#

大江的这个头像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说不出来的感觉,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
TOP
7#

哈哈,以前大江把大头放上面的,现在我在放了。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8#

你这个大头还看的比较顺眼
TOP
9#

常态课的关键在于常态,作业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时不错的,但是每堂课完成那也是很困难的。课外作业辅导批改还是任重道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3 17:36:25编辑过]

TOP
10#

寻找自己教学中和科学老师所说的常态课的距离。但愿在以后的科学教坛中逐步消除“牙牙学语”教科学阶段和“青壮年”教科学阶段的差距……
永远不带假面具! 在虚拟的网络里可以活得很真实——想说就说; 在现实的生活中习惯过得较悲怜——自怨自艾。
TOP
11#

学习了!科学常态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3 22:02:35编辑过]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湖州市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 313100
QQ:51304613 微信:y51304613
TOP
12#

应该大力提倡常态课,实在!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3#

应该大力提倡对常态教学的研究,使得我们的日常教学更加高效。
TOP
14#

大江的这个头像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说不出来的感觉,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 给了我启发,换一个头像试试效果,不知道如何?
TOP
15#

  此次教研活动,蒋老师谈到课堂作业时说:

“……有人可能说熊老师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做作业。其实,熊老师等到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概念出来以后,出了一道题目。这个题目就是作业,作业不一定是书面的。科学概念其实已经得到巩固,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所以作业形式也很有趣。


     正确的方法加上熟练的运用,就是能力。所以说熊老师能力很强,一他有正确的方法,二他能够熟练地运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他的思维能力,他的观察能力,他的实验能力,操作能力等。我们就要讲究一正确的方法,二熟练地运用,所以练习要有一定的量,作业是必须的。


     喻伯军老师在网上提出科学教学30条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书面作业不超过5分钟。有布置,要批改,有讲评。做作业是学生必需的,就像我们学驾驶一样。师傅只讲汽车怎么开,究竟怎么开还是要我们一遍一遍的去熟练,不然要出问题,还可能闯祸。不能为取悦听课者,而把作业环节拿掉。所以作业环节要讲一个度,包括时间上的分配,师生时间的分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5 20:57:06编辑过]

TOP
16#

  此次教研活动,蒋老师谈到结语时说: 

“……熊老师每一个设计都遵循了六环节教学法。如果大家都能够熟练运用,教学不至于走上斜路,学生也不至于糊里糊涂。六环节教学法,低坡度,快节奏,两条线,勤积累。


      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勤积累。熊老师的课特别是实验设计讨论好以后,都有一个结语。结语有两种,一种是方法的结语,一种是概念的结语。常态课一定要有结语,常态课是我们一边教一边要把它巩固的。


     我们上课起点不要一定模仿专家。你常态课上得好了,精品课也就来了。这种科学概念出来以后一定要及时巩固、积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6 7:53:57编辑过]

TOP
17#

学习了,泥螺的报道很全面呀!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18#

    这次活动中蒋老师的讲座让我受到许多启发,特别是关于“结语”:每一个环节老师都认为走过场了,步步踩到,在一个个大环节中,通过师生谈话、小组讨论等,概念性的、方法性的内容确实已经出来了。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临门一脚”:一个环节结束时,没有进行概括提炼。于是,本来呼之欲出的概念、方法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始终没有揭开。所以,学生对许多科学概念、科学方法是有雾里看花之感的。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前总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课上得扎实的,实验都开展的,许多现象学生都观察到了,可是做起作业来还是晕头晕脑的?现在找到问题的症结了:我的课堂上很缺乏明确清晰的结语,把学生教糊涂的,原来还是自己!


    前天蒋老师又来我校作了一次关于常态课的讲座。更加细节化了一些,收获也更多了一些。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此次活动,教研员开门见山的指出“……报刊指出,党、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执行和检查要成常态。”

     他还在讲座中经常引用喻伯军老师的话说,“……关注常态,就是关注整体质量,关注整体学生。应该更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不追求华丽,更追求朴实、真实、扎实,可以有遗憾。它并不影响学生已经形成的科学概念。……”


 


                                                                  在下根据听讲时匆匆摘记,如有出入,敬请原谅和更正。


                                                                                易慈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6 23:35:46编辑过]

TOP
20#

再顶!


          熊老师在这节传热比赛课前,做了二十多个的教科书中的可以插三根金属棒的实验装置。都是电焊烧出来的。






比较传热用的白凡士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9 14:44:55编辑过]

TOP
21#

在听吴老师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怪想法。我对旁边的老师说,我能不能在这里网上搜个小灯泡的三维图。我想从哪个角度看,就从哪个角度看。我想隐藏哪个部分就隐藏哪个部分。我想把哪个部件放大就把它放大。想法是有点跑偏了,毕竟这个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9 15:49:55编辑过]

TOP
22#

 非常喜欢常态课的提法。这也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因为西方国家没有像咱们国家这样演示课或公开课,所以也不需要研究常态课。但是就像我们有些老师说的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有机会真可以研究一下这两种课的特点,以及对老师们的影响。刚才看到吴旭聪老师的“点亮小灯泡”,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美国小学老师的相同课的录像。这堂课应该就是我们老师所提的常态课,但是上的非常有意思。下次我一定要给喻伯军老师,也让我们老师看看美国老师是怎样上常态课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