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课堂上的“温馨提示”的疑惑 [复制链接]

1#

对课堂上的“温馨提示”的疑惑

      上个星期有幸聆听了几节科学观摩课,获益匪浅,但也产生了一个疑惑。希望各位前辈指点。

      几乎每次听公开课,都会看到这么一个现象:教师自己再三的磨课之后,可以说都预设好了每一个细节,连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将会出错的地方也一一预知。于是,为了更好更准确地得出试验结果,就把试验过程及方法一一温馨地用PPT来呈现。比如在一教师执教《摆的研究》一课时,在研究摆绳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前,教师用PPT呈现试验注意三点:一:计时员严格控制时间。二:摆绳尽量控制在支架一端。三:为了避免碰到支架,摆幅可以小一点。试验结果非常精确,这节课很成功。课后,执教教师在说课时,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误差,使得试验结果相当精确,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手头的数据得出结论。说实话,我是相当佩服这位全市知名的科学老师,但是在他的这节课上,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科学课一定要这么精确吗?这个精确的数据真的是咱们的学生探究试验的结果吗?科学探究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那么,这个参与难道就是根据教师的温馨提示小心翼翼,一板一眼的操作吗?“为了避免碰到支架,摆幅可以下一点。”,这样一提示,学生就该会小心地摆动,避免碰到支架,也避免试验中的失误,失误对正在探究的学生来说也许比正确来得更宝贵。

        第二次,在聆听另一位老师执教《种子的萌发》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对种子的内部进行观察,观察前出示PPT,提示学生小心地将豆的皮剥开,再将豆瓣分开,仔细观察。学生很听话,一个个循规蹈矩地剥开,在分开豆瓣,观察。然后观察到种子的各个结构。但是,我突然想到,如果有的学生想把豆用小刀切开呢,如果又有的学生想把种子碾碎了观察呢?的确,一般情况下,只有照老师的观察法才能完成观察任务,但是,我们要的应该不仅仅是完成教科书上的教学任务吧!经历失败是得到成功的的宝贵经历,教师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试验失误的权利呢?
分享 转发
TOP
2#

如果你是学生的话科学一定不错,但会是很令老师头疼的那位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

实验需要适度指导,但是指导也要有度,过度了都不好。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4#

以下是引用yumifeifei在2009-4-6 12:16:00的发言:

实验需要适度指导,但是指导也要有度,过度了都不好。


也许要是能把握好这个“度”,我们的科学课就更利于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能力了

TOP
5#

经历失败是得到成功的的宝贵经历,教师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试验失误的权利呢?


 


 


其实科学课让孩子经历失败为啥不可?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难道不是科学家们经历千万次实验的失败才获取的吗?我还是同意搂主所说:教师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试验失误的权利呢?

永远不带假面具! 在虚拟的网络里可以活得很真实——想说就说; 在现实的生活中习惯过得较悲怜——自怨自艾。
TOP
6#

我支持楼主和阳光两位朋友的观点,教师的指导要有度,不要把手伸的过长。


 


给学生自己实验的主权,让学生经历失败、错误的经历,这很重要。


 


至于在公开课上,可能教师有时候要在这些方面做的到位点,但不要过了。

TOP
7#

科学课上教师的指导怎样才是合适的“度”?怎么把握值得思考。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TOP
8#

我觉得改变这个现状是很难的,即使教师个人想改变,把试验的主权换给学生,但是公开课上行吗?很有可能会被批得体无完肤。
TOP
9#

要想改变现状可能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了。班级授课制可能不适合科学课的教学,淘汰我们用的班级授课制吧。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TOP
10#

以下是引用冬天的蜗牛在2009-4-6 15:38:00的发言:
要想改变现状可能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了。班级授课制可能不适合科学课的教学,淘汰我们用的班级授课制吧。

强烈同意,

TOP
11#

“温馨提示”可以化解实验中难点,保证活动的高效,作用不可低估,关键是要用得适度,出示的时机要自然、恰当。

TOP
12#

“温馨提示”是一个度的问题,也不能是教师大操大揽,也不能是一味的放任自流!

生命是一种过程! 珍惜你身边的每个人,因为你所经历的每次场景都不会重现!
TOP
13#

按照这样的方法,一节课肯定是不够用了,公开课,我们要学习的很多,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成功的预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所有的名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预测都是很到位的,都是根据对学生的预测来安排教学的。
一直努力中……
TOP
14#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09-4-7 9:05:00的发言:
按照这样的方法,一节课肯定是不够用了,公开课,我们要学习的很多,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成功的预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所有的名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预测都是很到位的,都是根据对学生的预测来安排教学的。

的确是这样,我认为之所以能成功预测,也是因为教师已经为学生的研究铺好了道路吗?我总觉得公开课上的学生总是特别聪明,总是能完成任务,但是这个成功的背后有多多少少非家常课的因素在里面呢?既然现在都在提倡家常课,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尝试让学生经历失败的探究呢?探究失败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或许收获更大

TOP
15#

 度!就如同武林高手的内力一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16#

以下是引用冬天的蜗牛在2009-4-6 15:38:00的发言:
要想改变现状可能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了。班级授课制可能不适合科学课的教学,淘汰我们用的班级授课制吧。

现实一点说根据我们国情来看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我们科学老师强练“内功”,掌握扎实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TOP
17#

教学建议上有一句话:不要变成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其实就是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度”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TOP
18#

    我也来说说这个“度”。


    我是不反对“温馨提示”的。必要的提示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让学生少走弯路。


    比如楼主所说的观察种子的温馨提示,很好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真的碾碎了种子去观察,不知道要小心一点解剖,完全没有规则地做实验,失败是肯定的了,这样的失败价值又有多大呢?一颗碎了的种子能提供多少有科学价值的信息呢?


    在我的教学中,我每天努力备课,一个努力点就是如何寻找有结构的材料,如何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实验,得出规律性的、可总结出科学结论的实验现象(特别是数据)。比如沉浮单元、热单元,如果没有必要的实验指导和提醒,学生因为使用温度计不规范、因为使用弹簧称不正确,得出完全没有规律性的数据,只会把学生搞得昏昏然,影响教学效率不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科学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经历失败?科学教师有那么多的时间吗?科学课有那么多时间吗?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20#

自己带一个小团体或者和自己孩子玩的时候适合经历失败。


课堂上预设这个环节是很少的。生成这个环节,教师才需要导出来。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21#

让我很有启发,似乎又打开一根堵塞的神经,很畅快啊
TOP
22#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09-4-8 11:21:00的发言:
教学建议上有一句话:不要变成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其实就是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度”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不要变成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喻老师的话的确很让人值得思考哦

TOP
23#

公开课往往是试教了多次,磨了又磨的课,特别是省级公开课,尤其如此。


这样的课看起来很好,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常态。我们平时的课根本就不会这样细致地去指导,所以关注常态课的实验指导才是最重要的。

TOP
24#

很好的一个论题,建议楼主写成论文吧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25#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09-4-10 9:05:00的发言:
很好的一个论题,建议楼主写成论文吧

正如你所言,我正在写这个方面的论文。真的很高兴,有那么多的老师来一起关注这个话题,给我很多的启发,我的论文基本已经定型,取了个题目《失误亦美丽》,大家觉得如何,不过,论文好坏不在于题目吧,呵呵

TOP
26#

以下是引用yumifeifei在2009-4-9 7:22:00的发言:
科学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经历失败?科学教师有那么多的时间吗?科学课有那么多时间吗?

就是啊,关键是时间,如果每节课都让他们在尝试中进步,不太现实。


我觉得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探讨实验注意事项的习惯。

TOP
27#

不知为何,大家都欣赏名师的风格,每个环节预设的天一无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超越老师?我很欣赏如果公开课某个孩子把我们的科学老师难倒了,那才是科学课的精华。说明我们的下一代不简单,能超越我们这一代。


人贵在“超越”!别信奉一些所谓的教条。


公开课假如说很成功,只能说学生和老师演的不错!也许我更欣赏真实的秀出自己的个性!失败也无所谓:在失败中成长。

永远不带假面具! 在虚拟的网络里可以活得很真实——想说就说; 在现实的生活中习惯过得较悲怜——自怨自艾。
TOP
28#

我也同意作者的观点,过度的指导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指导应该也要经历一个“有扶到放”的过程,同时请相信学生,他们能做到!
TOP
29#

难啊,教研课不好出意外的,菜鸟怕,大虾也怕的,所以才强调“常态课”。我们萧山区还提出“原生态”课。我认为指导的粗细程度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TOP
30#

面对现实,很多学校现在连一节正规的科学课都没有,要是有三节课,才有可能有“美丽的错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