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有幸聆听了几节
科学观摩课,获益匪浅,但也产生了一个疑惑。希望各位前辈指点。
几乎每次听公开课,都会看到这么一个现象:教师自己再三的磨课之后,可以说都预设好了每一个细节,连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将会出错的地方也一一预知。于是,为了更好更准确地得出试验结果,就把试验过程及方法一一温馨地用PPT来呈现。比如在一教师执教《摆的研究》一课时,在研究摆绳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前,教师用PPT呈现试验注意三点:一:计时员严格控制时间。二:摆绳尽量控制在支架一端。三:为了避免碰到支架,摆幅可以小一点。试验结果非常精确,这节课很成功。课后,执教教师在说课时,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误差,使得试验结果相当精确,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手头的数据得出结论。说实话,我是相当佩服这位全市知名的科学老师,但是在他的这节课上,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科学课一定要这么精确吗?这个精确的数据真的是咱们的学生探究试验的结果吗?科学探究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那么,这个参与难道就是根据教师的温馨提示小心翼翼,一板一眼的操作吗?“为了避免碰到支架,摆幅可以下一点。”,这样一提示,学生就该会小心地摆动,避免碰到支架,也避免试验中的失误,失误对正在探究的学生来说也许比正确来得更宝贵。
第二次,在聆听另一位老师执教《种子的萌发》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对种子的内部进行
观察,观察前出示PPT,提示学生小心地将豆的皮剥开,再将豆瓣分开,仔细观察。学生很听话,一个个循规蹈矩地剥开,在分开豆瓣,观察。然后观察到种子的各个结构。但是,我突然想到,如果有的学生想把豆用小刀切开呢,如果又有的学生想把种子碾碎了观察呢?的确,一般情况下,只有照老师的观察法才能完成观察任务,但是,我们要的应该不仅仅是完成教科书上的
教学任务吧!经历失败是得到成功的的宝贵经历,教师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试验失误的权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