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科学六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原创]科学六下教学反思

 

《放大镜》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是放大镜下的新发现;第三部分是放大镜的特点。我将重点放在了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这是学生进行本单元后续研究的技能基础。第三部分 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放大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比较,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他们就曾学着用放大镜观察大树、树叶等。因此,在课的伊始部分教师可以单刀直入,让学生直接介绍自己对放大镜的了解,在学生介绍、交流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将网状图填完整。放大镜的其它作用还有光学仪器的镜头、 汇聚光线取火、查看比例尺较小的地图 、考古研究文物、观察小动物、科学课学习、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拆除危险物品、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等。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由于学生已经多次使用过放大镜。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适当进行补充或是纠正,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触摸放大镜的镜片。在学生知道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多次实践,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细小物体,可以是个别演示,同桌互相检查等方法。在分小组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要巡视,对未掌握方法的学生个别指导。


     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生活中,你曾见到哪些物体也像放大镜一样有放大的功能。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老花镜、水滴等,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去观察物体时有什么发现,分析为什么这些物体也有放大作用?然后再出示平面玻璃,有条件的还可以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让学生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不同?最后总结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较厚(凸起),因此放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并不是为了观察清楚某一种昆虫,而是通过这次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使用放大镜这个工具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观察到许多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除了昆虫,也有其它的动物是细小的,一般用肉眼不易观察的。由于研究这一课时天气还较冷,昆虫量较少,因此,我没有规定学生一定要带昆虫,只是让他们将个体很小,平时用肉眼不易观察的动物带来。这同样也可让学生经历从静态观察(上节课观察图片)到动态观察的过程。


    我将这一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自己小组带来的小动物整体观察,对这些动物有初步的了解,并在交流中提出新的观察内容。第二部分,按书第6页草蛉虫的观察报告,每组选定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课堂作业本当中,完成后如还有时间,各小组交流阅读观察报告。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说实话,在上这课之前心是很虚的,因为我们对晶体的了解并不比学生多多少。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制作晶体。教材中选用了四种常见的晶体:食盐、味精、白糖、碱面。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碱面并不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只按排了对食盐、味精、白糖三种晶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下的食盐、味精、白糖和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怎么样?”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晶体的概念。对其它物质的晶体介绍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教师在这里主要以讲解为主,量得多少可视个人对晶体的了解程度而定。


    我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遇到了较多的困难。教参中介绍了两种制作晶体的方法:减少水份和降低温度。课本中介绍了蒸发法。课前我对这几种方法都进行了尝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如果用蒸发的方法,时间需要很长,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让它们析出晶体;降低温度学校条件没有,如果仅仅是自然冷却效果并不好;我还尝试用加热的方法,希望可以使水份快速减少,但是糖、味精加热后,变成 了粘乎乎的东西,得不到晶体;将食盐加热后得到的是晶体。学生在实验后发现加热前和加热后的食盐晶体并不一样,其中的原因我找不到答案。另外从网上找到一种制作蔗糖晶体的方法:倒一小杯水在平底锅里,把锅放在微火上加热。逐渐加入蔗糖(约两小杯)。待糖的水溶液达到饱和并沸腾时,将液体倾入一个玻璃杯内。将玻璃杯放置在阴凉处数日,晶体将会生成。如果是一根竖直的线在溶液中,晶体就会以很美的“吊灯”式生长起来。


[此贴子已经被草帽呀呀于2009-2-20 19:16:1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俞老师的反思贴细致深入,给大家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希望继续坚持,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良的反思帖,也欢迎大家对六年级教材和教法一起探讨。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

      我认为这个单元更多的是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开展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就可,我想这也是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当然教材每一课都让我感到自己本体性知识的缺乏的急迫,也感受到每一课都有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真是一个“既忧又喜”的教学内容。科学世界既神奇又无措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1 16:45:05编辑过]

TOP
4#

 

《怎样放得更大》


这一课的重点应放在“做个简易显微镜”这一环节。关于“显微镜的介绍和显微镜的发展”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有关书籍了解。


做个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书中介绍的比较模糊,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教参24页中关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有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部分:


1、比较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放大镜)的焦距长短。可以用两个放大镜分别观察同一种图片或文字,当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时,哪面放大镜离图片或文字的距离远就是焦距大,反之就是焦距小。一般是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焦距小,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焦距大。


2、将焦距小的那面放大镜先对准要观察的物体,作为物镜,调整距离,直到看到放大的清晰的像为止。


3、将另一面焦距较大的放大镜(目镜)放在刚才这面放大镜上,慢慢往上移动,直到看到清晰的放大的像为止。这时显微镜就做成了。学生可以通过移开目镜,比较两面放大镜时和一面放大镜时放大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明白了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后,由学生独立组装学具袋中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TOP
5#

谢谢分享,写得好仔细啊。学习后收获很大。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6#

以下是引用俞利平在2009-2-25 9:26:00的发言:
 

1、比较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放大镜)的焦距长短。可以用两个放大镜分别观察同一种图片或文字,当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时,哪面放大镜离图片或文字的距离远就是焦距大,反之就是焦距小。一般是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焦距小,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焦距大。


2、将焦距小的那面放大镜先对准要观察的物体,作为物镜,调整距离,直到看到放大的清晰的像为止。


3、将另一面焦距较大的放大镜(目镜)放在刚才这面放大镜上,慢慢往上移动,直到看到清晰的放大的像为止。这时显微镜就做成了。学生可以通过移开目镜,比较两面放大镜时和一面放大镜时放大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组织教学,真的是“深入浅出”了,俞老师教学功夫“炉火纯青”了哦。真的要学学。


我教学中,让学生先了解了两面凸透镜有什么差别,交换两面凸透镜的位置,并调节两面凸透镜的距离,怎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放大效果。结果,学生在教学中还是提出了为什么凸透镜距离物体近时放大效果、而距离物体远时又是近且倒立的?当两面凸透镜可以放大,那么一面凸透镜和一面凹透镜组合呢,是否也是具有更大放大效果呢?随机也就对学生开展了一些“焦距”的讲解,但是讲的不如俞老师这样浅显又明白。对学生的了解、课堂问题的把握还是把握不够。今天学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5 20:01:47编辑过]

TOP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分为三课。


在第一课中,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学生第一次接触像显微镜这样的精密仪器,学会正确地使用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书中共介绍了7步,教师可以边演示边介绍操作方法。小学实验室配置的显微镜的物镜一般只有一个,因此操作中的第二步转动转换器不用做,但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在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前,教师一定要强调让每个同学都将操作过程完整地操作一遍,让每一位学生都会使用显微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在学生们学会显微镜操作方法后,开始让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将观察到的画下来。在课的最后5分钟,我将学生的显微镜收起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画下来的图片,看看大家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哪些地方有歧义?最后全班交流,将我们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认识记录下来,将有歧义的地方也记录下来作为下一节课的观察任务。


关于洋葱表皮细胞切片的制作方法,我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操作,只是教师演示了一遍。这主要考虑到两方面:一是课堂时间不够;二是本课的重点并不在此,且后面的研究中还有机会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将前一课有歧义的地方观察清楚,再次将洋葱表皮细胞画下来,再交流,直到形成共识。在学生对洋葱表皮细胞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其它的植物切片,让学生对细胞有更丰富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这类切片很少,只观察了松木茎的横切片和双子叶植物切片,对于学生来讲,达不到他们的需求量。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植物叶表皮细胞切片,制作切片方法可以参照教参29页。这一课结束时,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细胞的作用”的资料,将收集的资料填入书16页的气泡图中。


第三课时,我将对“细胞的作用”这一资料的交流和本课的总结合并了。


其实,书中的三课内容有从观察植物切片到观察微生物切片;从直接观察切片到观察自制切片的过程。

TOP
8#

支持你继续写下去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9#

我没有教过六年级,先来你这里学习学习。将来有机会上六年级的话,可以参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