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是放大镜下的新发现;第三部分是放大镜的特点。我将重点放在了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这是学生进行本单元后续研究的技能基础。第三部分 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放大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比较,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他们就曾学着用放大镜观察大树、树叶等。因此,在课的伊始部分教师可以单刀直入,让学生直接介绍自己对放大镜的了解,在学生介绍、交流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将网状图填完整。放大镜的其它作用还有光学仪器的镜头、 汇聚光线取火、查看比例尺较小的地图 、考古研究文物、观察小动物、科学课学习、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拆除危险物品、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等。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由于学生已经多次使用过放大镜。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适当进行补充或是纠正,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触摸放大镜的镜片。在学生知道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多次实践,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细小物体,可以是个别演示,同桌互相检查等方法。在分小组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要巡视,对未掌握方法的学生个别指导。
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生活中,你曾见到哪些物体也像放大镜一样有放大的功能。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老花镜、水滴等,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去观察物体时有什么发现,分析为什么这些物体也有放大作用?然后再出示平面玻璃,有条件的还可以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让学生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不同?最后总结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较厚(凸起),因此放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并不是为了观察清楚某一种昆虫,而是通过这次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使用放大镜这个工具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观察到许多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除了昆虫,也有其它的动物是细小的,一般用肉眼不易观察的。由于研究这一课时天气还较冷,昆虫量较少,因此,我没有规定学生一定要带昆虫,只是让他们将个体很小,平时用肉眼不易观察的动物带来。这同样也可让学生经历从静态观察(上节课观察图片)到动态观察的过程。
我将这一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自己小组带来的小动物整体观察,对这些动物有初步的了解,并在交流中提出新的观察内容。第二部分,按书第6页草蛉虫的观察报告,每组选定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课堂作业本当中,完成后如还有时间,各小组交流阅读观察报告。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说实话,在上这课之前心是很虚的,因为我们对晶体的了解并不比学生多多少。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制作晶体。教材中选用了四种常见的晶体:食盐、味精、白糖、碱面。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碱面并不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只按排了对食盐、味精、白糖三种晶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下的食盐、味精、白糖和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怎么样?”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晶体的概念。对其它物质的晶体介绍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教师在这里主要以讲解为主,量得多少可视个人对晶体的了解程度而定。
我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遇到了较多的困难。教参中介绍了两种制作晶体的方法:减少水份和降低温度。课本中介绍了蒸发法。课前我对这几种方法都进行了尝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如果用蒸发的方法,时间需要很长,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让它们析出晶体;降低温度学校条件没有,如果仅仅是自然冷却效果并不好;我还尝试用加热的方法,希望可以使水份快速减少,但是糖、味精加热后,变成 了粘乎乎的东西,得不到晶体;将食盐加热后得到的是晶体。学生在实验后发现加热前和加热后的食盐晶体并不一样,其中的原因我找不到答案。另外从网上找到一种制作蔗糖晶体的方法:倒一小杯水在平底锅里,把锅放在微火上加热。逐渐加入蔗糖(约两小杯)。待糖的水溶液达到饱和并沸腾时,将液体倾入一个玻璃杯内。将玻璃杯放置在阴凉处数日,晶体将会生成。如果是一根竖直的线在溶液中,晶体就会以很美的“吊灯”式生长起来。
[此贴子已经被草帽呀呀于2009-2-20 19:16:1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