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五下六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原创]教科版五下六下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想把一个自认难以继续的活给起个头。呵呵呵!


六下第一单元我今天已经上了一半,简要的回忆自己的每一课:


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对于学生来说玩厌了,太没有新意了,怎样让学生去认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使用人群。”“放大镜的功能认识”…………为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安排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搜索放大镜资料的比赛活动、回家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电脑屏幕等活动,而把放大镜观察图片删了(根本不能达到教材的观察效果)。课堂上就基本以学生搜集资料的交流活动、观察电视机屏幕的交流活动等等,教师穿插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讨论、“放大镜放大倍数”研究活动,只可惜的是对于“放大倍数”差距较大的放大镜较为缺乏,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图示法来帮助理解的。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在备课时就已经理解到这一课的教学困难:受季节因素影响难以找到昆虫活体、教材上的蚜虫、草蛉等缺乏放大镜下的拍摄录像。最后采用了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蝴蝶、蛾的触角,因为标本受到虫蛀,只有触角还能比较清晰的进行观察,另外蝴蝶的翅膀观察、复眼观察、耳朵观察等等都是空白,这些内容不知道真的能够观察到吗,不过按照教材的建议,此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课堂上鼓励学生开展活动,学生蠢蠢欲动了,制定了计划,但是现在天气又是一个大冷天,到了暖天,呵呵呵,学生估计也热情冷下去,难以再热起来哦。话说回来,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开展起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到底昆虫的复眼、翅膀、耳朵的观察都是个个都很有意义的。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今年我使用了一点点小手段-----课堂过程性管理量化法,结果学生实验器材带的很齐备, 保证了课堂实验的正常开展。学生对食盐、  白糖、味精、碱面的观察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味精自备长条形的,观察很清晰。碱面使用了小苏打代替)学生课堂上观察到了规则的食盐外形、规则的白糖外形、规则的味精外形。碱面则采用了教师讲解,因为实验室缺乏多媒体,很多时候课件都不能使用,靠嘴了。所以就依靠了观察的外形这一条件来归纳了“晶体“概念,而舍去了内在”规则“的这一层意思。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学具袋里面有两个放大倍数不一样的放大镜,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研究、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摸到门道,知道两枚放大镜的位置、以及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终于能够调整到放得更大了。(实验室没有配备倍数不等的放大镜,学具袋还是帮了不少忙哦。)使用这个简易显微镜,学生观察了课本字迹,“青苔”“花粉”这些个内容都是通过阅读、介绍进行学习。学生探究式学习在这些个课文中实行比较缺乏,不知各位怎么实行的。


第五课《显微镜》:此课与第六课前后调换了一下,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然后下一节课开始制作洋葱切片,这样的调整,既能够使前后的课堂时间有了保证又能够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调整。

分享 转发
TOP
2#

李老师,进度挺快啊。


欣赏您的思考,有机会还要共同探讨!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

五下第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在教学中,其中一个班学生基本都是在教师理解的认知水平下开展的,但是另一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就“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就提出:沉浮是由于“比重”“密度”的缘故,因为“比重”比水大,所以下沉,“比重”比水轻,所以上浮;因为与水同样大的物体比水轻所以浮起来,而与水同样大的物体比水重所以沉下去啦。学生的认知已经有了很深的程度,真的让我一懵哦。怎么办呢?将学生拉回到原有教案重新分析然后进入“胡萝卜”、“橡皮”的切分环节来吗?不拉回来,那么课堂上除了提问学生之外,其他学生都已经了然了吗?怎么过度呢?最后通过“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呢?”搪塞了一下后,学生说不清了,就这样又进入到下一环节,最后学生对于“重量、大小”又出现了不相关的实验发现中来了。但是又不完全相信,一个清晰又到模糊的过程。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是帮学生进行了验证的一个过程呢,还是一个模糊了学生的过程。这一课的胡萝卜更是笑话百出:由于学生自带的胡萝卜,实验中花样百出:有浮的、有沉得、还有一头沉一头浮的,最后采取了学生自己的原先的实验结果与切分后的实验结果比较,还好得出了切分前后基本一致的实验效果。第二节课上,学生又出现了切分前沉、切分后上浮的实验效果,胡萝卜……好烦呢


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大小、材质,导致今天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班的实验结果是上浮的橡皮泥数据比下沉的数据大,得出:“排出的水量越大橡皮泥越容易上浮”,而另一个班却是完全相反的实验数据?!怎么办,最后后上的班级决定下一节课,重新“置办”橡皮泥,重新实验。另受到烧杯刻度过大的影响,实验数据不够精确,还需要重新度量。科学“实证”,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哟。(下次继续)

TOP
4#

六年级的进度是要快一点,不然就没有时间进行总复习了。


李老师鼓足了勇气起了好头,看来我们也要跟上了。这星期由于献血休息了4天,到现在才教学第二课,感觉还没有进入状态。要以李老师为榜样,快速赶上才是!

TOP
5#

科学实验中观察习惯的培养


《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二)教学反思


     今天,因为有了语文老师的一节课,六三班就有了两节科学课连上,在比较宽松的时间段里面,该班级今天制作了“洋葱切片”,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的认真劲还是让我感受到科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所在。十三个实验小组都获得了成功,清晰的观察到了“洋葱细胞”的真实面貌。但是学生对于观察的细致、耐心却不是很让人满意,往往观察到了洋葱“细胞”之后高兴异常,特别第一组在经过我检查成功制作并成功观察的确定后,激动不已。而没有进入后续的更细致的观察中去。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观察前来一个比赛(或者是我的观察任务缺乏连续性),看看谁(哪个小组)能观察到更多的细微之处,也许这样学生能够注意到(观察到)“细胞核”。不过还是有个别学生个别小组在比较中观察到了自己的装片和我发放的切片后,注意到了细胞中的那个黑色“小点点”。一般的学生对于那个黑色小点点漠视了或者认为是玻璃上的一个斑点,另外小气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细致耐心的习惯、思维的习惯,应该是我们观察实验的重点,缺乏这一条,我对学生说“只具备了一个技师的水平,而没具备科学研究的水平”、“仅仅参与了一项劳技课的活动,而没有参与一项科学研究课的活动”。


     为了能够激励学生朝这个方向发展,并树立几个榜样,这节课上我特别选取了几名学生作为课后“显微观察”实验组,让他们继续观察更多的生物世界,并发布观察日志,以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来。


     由于这节课是与上节课调换次序的,还又让学生观察了“蚕豆下表皮”的标本装片的观察,心底里很想开展更多的自作“装片”的观察,比如“叶片表皮”、“口腔表皮”,但是这样的组织面积太大,课堂上的难度太大太烦,就决定留给“显微观察”实验组去实行了。


本节课留给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科学课一定要让学生具有科学的观察视角、科学的观察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的新发现”,而有别于“劳技课”的操作训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0 13:15:23编辑过]

TOP
6#

    【“科学课一定要让学生具有科学的观察视角、科学的观察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的新发现”,而有别于“劳技课”的操作训练。这就是科学课堂的特点。科学老师要追求的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观察前来一个比赛(或者是我的观察任务缺乏连续性),看看谁(哪个小组)能观察到更多的细微之处,也许这样学生能够注意到(观察到)“细胞核”。】这样的情况在科学课里时有发生,我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中首先进行的是比谁能把小灯泡点亮,稍过片刻,陆续出现有小组的同学点亮了小灯泡,学生一副得意的样,其实我心理非常明白这仅仅是一节课的开端,于是我跟学生说:“点亮小灯泡固然能干,但这并不是最稀奇的,稀奇的是你要思考为什么小灯泡能亮,如果知道原因了才算是稀奇呢?如果能说出原因的同学加5分(因为平时加分基本是1分、2分,这次有5分加,学生就非常来劲了。)。”当我说完这个话时学生就在思考为什么能亮……等等。我想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应该打开了,他们还说得津津有味……。


   

TOP
7#

向“一品轩”学习哦,这个法子我在平时课堂管理中也在用,但是最有价值的时候却忘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应该源于我的“教材理解”吧。因为当学生有了成功时,我对教材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跟进式问题设置。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显得比较苍白,学生高兴之余只有庆祝式的、相互流览式的“观察”了,缺乏了明确的继续观察目标和激励式的观察动力----------这是不是也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09:20编辑过]

TOP
8#

看了李老师的反思,比较有深度,应该向你学习才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19:45:26编辑过]

TOP
9#

补一个:五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于不同的其中物体按照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后,再次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大小对沉浮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呢?分析中没有发现“两个变量”这一关键原因。


此后,根据控制变量的角度出发,出示了两组材料:同重不同积、同积不同重。由于事先没有实验,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五个小球全上浮、4个立方体也全上浮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的分析带来了困难。只好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如果比1号球更轻的那么会怎样,比最重的×号球更重,会怎样?以此分析同积不同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但是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以至于后面的小瓶子实验的实验效果也未能加深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不过,潜水艇孩子们兴趣相当浓厚,解释其沉浮的原理,也是头头是道。但是好像对于前面的实验结果还是断裂的,这似乎告诉我们,基础的实验现象以及结果的重要性是我们不能低估的,即便解释生活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也未必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描述(“是什么”)有的时候比实验的解释(“为什么”)我认为更重要。因为后者可能不明白原因也能够讲的清,但是前者却是不能骗人的、来不得半点弄虚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07:36编辑过]

TOP
10#

五下《造一艘小船》:要求用同重的橡皮泥做小船,然后比较各放了几枚“五角硬币”,结果,发现学生自购的橡皮泥都不相同,那么实验怎么能够公平呢,学生说了多种方案最后还是比否决了。后来学生提到:是否可以用相同的体积的橡皮泥来反证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呢?最后达成一个方案:以第一组的橡皮泥为标准,大家用清水做出同是10立方厘米大的橡皮泥,然后开展实验,结果本节课最后未能够开展结束,延后到下节课继续,顺便就让孩子们把自做小船在继续完善,这样下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丰满的。快的小组还是已经完成了,发现“五角硬币”做货物,还是太大了,不能放几枚就下沉了,学生提议采用1分硬币还是比好的。另外,做成小船的样子,还是比较困难,现在的橡皮泥质量太差了,还是学具袋中的比较好点。橡皮泥……爱你有点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18:01编辑过]

TOP
11#

 

    今天,五2班在上了两节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之后,今天总算开始《造橡皮泥小船》了,在各组橡皮泥的轻重大小不同、替代货物-----硬币品种不同的诸多不足之下,开展了造船活动,并完成了如下表:

































































































水槽的原水位


700毫升


船入水的水位


710ml


720ml


715ml


712ml


710


720


710


装第一枚硬币的水位


715ml


730ml


720ml


713


712


730


710


装第2枚硬币的水位


720ml


750ml


740ml


713


714


735


715


装第三枚硬币的水位


725ml


750ml


750ml


713


716


738


715


装第四枚硬币的水位


 


 


 


714


718


740


 


装第五枚硬币的水位


 


 


 


714


720


745


 


装第六枚硬币的水位


 


 


 


715


 


 


 


装第七枚硬币的水位


 


 


 


 


 


 


 


装第10枚硬币的水位


 


 


 


 


730


770


720


装第17枚硬币的水位


 


 


 


下沉(无数据)


 


 


12725


    学生针对上述数据提出了质疑,最后指向了水槽与橡皮泥的大小相差太大导致了水面上升难以准确读数,加之水槽上的自贴刻度也过大,出现读数困难。不过学生还是比较照顾老师,从本表格中还是发现了“核心”概念。


    本单元的教学,从第一课的胡萝卜到橡皮泥、从烧杯的刻度到水槽的自制刻度、到水槽中的滑轮、再到密度不同的各种液体,嘿嘿,都不大容易但又不得马虎,否则,这个材料的“马虎眼”,学生可是一点不买账的。材料的差异导致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两节课后,还是有学生说:我们的数据可也是实验得到的,难道就是不准确的!

TOP
12#

 

洋葱表皮


我们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里面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可这毕竟是科学家所反映的资料。我们可没有亲身体验过。今天,李老师便满足我们这个要求。


  我们准备了一个洋葱、刀片、切片、滴管、碘酒、镊子、显微镜和清水这些东西。便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实验。李老师先让我们把洋葱切开,便看到了从内到外一层弧线向外扩张,那就是洋葱的表皮。可这只是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怎样才能看清“真正”的洋葱的表皮?老师便接着教我们做。他让我们先剥下一层,在这个表皮上划出“#”的字样,用镊子夹下一小块,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玻片中心,把刚刚夹起的洋葱表皮的一小块放在水滴中,然后小心翼翼把盖玻片盖在小洋葱表皮上,为了降低观察难度,老师让我们沿着盖玻片往表皮上滴了一滴碘酒加以染色。这样,一个玻片就做好了!


  下面,要进行观察了,我们把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节反光镜,使光能反射到玻片上。做好这两道工序,就可以进行观察了,我们把眼睛凑在目镜上,调节旋钮,不一会儿,便看到了洋葱表皮,我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洋葱表皮是这样的啊:一小丝一小丝,丝丝相连,好如蜘蛛网一般,又好如人体的经脉,在显微镜看到的细胞核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我们边观察边把它画在我们的记录本上,让它永久的保存在了本子上。


  这次的洋葱表皮观察可让我们受益匪浅呀!原来在显微镜下的洋葱细胞是这么美丽呀!我想以后的更多生物细胞还值得我们深入的去探究呢!


 


 


 


                                     六(3)班


                                       翁妍

TOP
13#

今天,五2班在实验室继续研究《马铃薯的沉浮》,因为五1班进度快一节课时,已经研究了《马铃薯沉浮原因分析》一课,教材中采用了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测量马铃薯受到浮力大小的研究和比较,因为有了这四种材料准备,研究《马铃薯的沉浮》一课,就把上述四种材料全部用于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预测活动,结果学生在这一环节活动中的表现很是出彩:


师:老师这里有四杯液体,马铃薯放进液体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1:1号4号沉,2、3号上浮。


生2:4号沉,1、2、3号液体中马铃薯会上浮。(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知道,瞎猜的。


(原想,学生能够说着个道道来,结果学生称”瞎猜“的,也只能实验验证了,这里的预测其实流于形式,没多大作用。不过起到了激趣作用。)


师: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1号酒精下沉、2号浓糖水上浮、3号浓盐水上浮、4号清水下沉)


师:为什么马铃薯在4杯不同的液体中有沉有浮呢?


生1:我猜测1号是油。因为那个颜色和油很相似的。2号我猜测是浓糖水,3号是盐水,4号是清水。(为什么这么猜测呢?)


生2:我可以肯定的是1号是油。因为我在家里看过就这个颜色,而且我知道油的比重比马铃薯小,托不住马铃薯,马铃薯就下沉了,在家里面我做过的。2号我肯定是浓糖水,因为浓糖水刚才的颜色就是这样的。3号肯定是盐水,盐溶解之后不像糖水这样浑浊又不像清水这样清澈。4号肯定是清水,马铃薯放在里面就下沉了。


(学生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猜测,说的很多学生都一愣一愣的,但是猜测,还是需要实验才能验证,只有基于实证思想的猜测,才能使实验验证更具价值,也才能督促学生认真、细致地开展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


师:这也只是猜测,这么肯定吗?我们科学研究可是要讲究证据的,能够找出证据证明吗?


生1:尝尝就知道了。(生:实验室的东西不能尝的,万一有毒怎么办。)


生2:闻一闻。(师:可以吗?但是闻也要有方法的。教师演示)


学生上来尝试闻。


生1:第一杯是油,有油味。(师:闻的应该是气味,味道是尝出来的。)第2、3、4杯都没有气味。


生2:第一杯是酒精,酒精味很浓。


生3:第一杯是酒精,我们家开酒厂的,这个气味我很熟悉的。


(闻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观察方法,只要使用恰当,在特定场合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结论使用的。这也是一种实证思想的体现。)


师:第一杯是酒精,同学们都闻出来了。××(上环节肯定油的)同学,你肯定是油,但是现在通过闻气味,却是酒精,看来我们在缺乏有效的实验证明之前,不能仅凭经验就肯定自己的想法。


师:1号是酒精。2号、3号我们都认为添加了其他物质。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证明2号、3号确实有溶解物呢?


生1:每种液体取一滴放在铁片上加热,看看加热后的遗留物。


生2:把每种液体放在太阳光下晒,看看最后留下了什么。(生:今天是下雨天,怎么做。)


生3:找四根结构松散的棉线,放在四杯液体中吸一吸,然后把棉线放在火上烧,看看最后留下了什么。


(正是基于实证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对于准备开展的实验方法,方法选择趋向于理性。)


师:那么就上述办法,同学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看来都赞成用火加热的办法,我们今天用这样一个小勺子,每个实验小组只有一个小勺,第一、4组做加热2号液体,二组做加热3号液体、三大组做加热4号液体。


师:下面请每个实验小组来说说你们小勺子加热后的残余物。


生1:我们小组是加热2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上留下了黄黑色的粘稠状物体,开始有香味,后来就焦味不好闻。


生2:我们小组是加热3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子上留下了白色的小颗粒晶体,是盐。(师:你肯定是食盐吗?)哦,是像食盐一样的晶体,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学生对于加热后的残余物的认识态度,表现出学生初具了真正的实证思想。)


生3:我们小组是加热4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子里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


师:看来我们认为4号杯子里面没有溶解物。而2号和3号杯子里都有溶解物,是不是在清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后,都能够使马铃薯上浮呢?怎么证明呢?


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液体,各小组自由选择白糖、食盐,在100毫升清水里一勺一勺的加入…………


学生从一开始的经验当结论,到后来面对白色晶体颗粒不轻易的下“实验”结论,实现了实证思想的线性发展过程,在科学探究的预测环节,有意识的开展“基于实证思想的预测活动“,才能使学生的预测活动更具可行性、实验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5 20:57:06编辑过]

TOP
14#

看来李老师也深受“材料”之害!刻度不够精确的烧杯、会化的橡皮泥……让我们的课堂……


我为学期都被同办公室的老师称为科学家了,因为一有空就试做实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六年级今天开始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教学活动。


在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各自特点之后,交代了实验要求学生开始混合实验,然后开始交流活动:


生1: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不断冒气泡,产生了大量的气体,都快要溢出杯口,这些气泡是二氧化碳。因为老师给我们的火柴刚一放入杯口处就熄灭了。


师:你确定这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生1:是的。因为不支持火柴的燃烧。


师:从今天的实验中你就能确定不支持燃烧的就是二氧化碳,你的证据是什么?仅仅火柴熄灭了?


生2: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应该不止二氧化碳一种气体吧。


师:是的。在空气这种混合气体中,除了氧气之外,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还有很多。今天的实验能得到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充分证据吗?!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这种新的物质,它们发生什么反应?(化学反应)


生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反应后,杯底还有白色的小苏打留下。


师:你确定遗留下的是小苏打吗?


生4:我认为不确定,既然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遗留下的物质就不一定是小苏打了,可能是生成的其他类似白色的物质。


生5:我们组的实验杯子里面没有留下白色的物质,剩下的全部是液体,不过我不知道是不是白醋,可能是反应后生成了新的不知名液体了。


师:那么生3这组的杯子底为什么还会有白色物质呢?


生6:我认为是没有反应完的小苏打。因为生5他们组的全部反应完了,所以我认为是白醋不够,如果加入足够多的白醋,应该能够反应完的。我们可以现在实验一下。


师:我们就来试试。各组先仔细观察各自杯子是否还有遗留的,如果还有,我们都试试。


(小组继续实验)


生3:我们小组内的白色遗留物已经没有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原先的白色遗留物是什么呢?


生3:我们原先那个是小苏打,如果是新物质,可能就不会和白醋继续反应了。


师:现在通过实验可以证明白色的遗留物是没有反应完的小苏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20:13:14编辑过]

TOP
16#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个多月过去了,但是还没有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因为材料原因,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却出现与核心概念不一致的实验数据或者完全相反的实验数据,从而导致了课堂只能重来一次,今天突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课堂记录单,料不想学生的课堂记录单大大出了意外,有部分学生课本上的记录单完全是空白,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平时教学中对实验小组的分工导致:实验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由于这样的分工,导致了记录员之外的其他三名同学无视实验记录活动的重要性。检查记录活动单的来由也是课堂上学生实验汇报时的一句话引出的:“老师:我们也是实验做出来的,怎么就不对了呢?”是呀!都是实验做出来的数据,为什么就不对了呢?如第8页实验: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情况


实心团


200


215


15



沉的形状


200


220


20



能浮的形状①


200


210


10



能浮的形状②


200


205


5



能浮的形状③


200


207


7



该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其他组的完全相反,是什么原因:学生记录肯定是认真的,记录前呢,实验也是认真的,实验难道没有出什么问题?重做实验同时反思,学生认为:自己先前的度数不准确,是因为自制的刻度不清、对液面把握不准造成、还有橡皮泥可能溶解了。但是重做实验时这些情况难道没有出现吗?!


…………


第15页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0.3 牛顿


0.8 牛顿


1.2 牛顿


在水中的重力


0.1 牛顿


0.6 牛顿


1  牛顿


浮力大小


0.2 牛顿


0.2 牛顿


0.2 牛顿


排开的水量


210毫升


218 毫升


221 毫升


记录单中明显存在这逻辑性的错误,但是学生在实验记录时并未能够及时地发现,为能够及时开展实验的重新开展,已得到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非常中的一个环节,但是从以上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并未真能基于实证思想的开展此项工作。橡皮泥的实验记录对学生来说进行自我判断是比较难的,实验数据是学生做出解释的重要来源,就更可以说明对于观察实验通过记录的真实反映是多么的重要。


基于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基于实证思想的实验数据记录的自我逻辑检查是真正实现培养实证思想的重要途径。(想表达的未必自己真所想的,同仁如看明白就帮忙给予解读吧。谢谢!)

TOP
17#

看来李大哥要把反思变成课题或者论文了哈哈!


    从李老师的标题和选择问题的论点来看,实证思想的确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清晰的体现。


学生在开展探究过程中,从好玩得心态逐渐过渡到以数据论证的过程,有一个逐渐提升的步骤。同时,在做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在课堂点滴的时间内一次就能收集到有效数据证实结论吗?浮力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并不是非常容易,有些实验我甚至觉得需要一次次重复,才能得到完整准确地数据,才能体现出实证。同时,学生错误的数据在仅仅只有一次机会时,我觉得非常正常,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候,涉及到基本工具的应用,材料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难度显而易见,学生的动手能力似乎还有欠缺,如果能多个他们几次机会,该多好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8#

       我 今天也上了 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 这一课, 我是参照教参上1:3的比例,没有出现白色的遗留物。在对于二氧化碳的介绍当中,“我们没有证明它是二氧化碳,我们只能证明产生了新气体。”不知道我 这样讲会不会让学生误会
TOP
19#

《铁生绣了》


早在上课进度的一周前就开始酝酿铁锈(当然上学期也就开始有意识的“制造”铁锈了),但是铁锈,特别是真正的铁锈真不好找,废品收购站、办公室老师的老公所在工厂、邻校老师等开挖消息,但是最后找到的仅仅是稍稍生锈的铁片或者铁皮、铁板。在上课前两节课,一位老师说她们家的花架子已经很绣了,估计可用。立即行动……用手轻轻一碰,哗啦一小块铁锈从六楼掉下去,哇塞,好可惜呀,百倍的小心、轻巧取下150克左右,够用了,爬下花架腿都麻了。


用磁铁一试,全都会吸,又把抖落的碎绣整理出来,一点一点的逐一排除,最后剩下20克左右的锈点点,带上一副验电器和一块磁铁,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来了。


因为去年的电池没电,临时决定改为演示实验,磁性实验备课期间已经准备演示实验了,这样学生分组实验仅仅是观察实验一部分。为了使学生观察目的性明确,先对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进行了讨论和预测。并强调了观察后的记录活动。


学生反馈后,对于磁性很有见解,认为铁锈是能够被磁铁吸引的,他们利用分发的分组材料用自备的磁铁(文具盒上的)做过,强烈的认为铁锈是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导电实验非常成功,一块角铁成功实验。


至此,铁不等于锈,初步成立,发生了化学反应,也水到渠成了。

TOP
20#

     关于不符合科学事实的实验数据,现在确实也成了我课堂上最头疼的问题,像李老师和草帽说的,学生确实认真实验了,但是由于材料的问题,观察能力的问题等等,得出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数据确实是可能之中的事。对我们教师而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处理这些数据?说说我现在采取的方法吧:


    首先,从课前准备入手,尽量选用容易观察的实验材料,降低学生的实验难度。当然这得花大把的准备时间。


    其次,出现不符合规律的数据时,引导学生自己反思实验过程,看看他们能否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学生往往很自信)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再给出一些大家熟知的相关现象,引起对实验数据的怀疑。


    最后,得重新再做一次实验。考虑到教学进度,尽量不占用整块时间,而是在下一课时里切一小块时间出来。


 


    这里面还有许多我自己还觉得矛盾的地方,比如学生说的:“怎么我们的实验数据就是错的呢?”是啊,这关系到是迷信科学概念还是敢于质疑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科学态度呢?……


   


    不完整的一些看法,不知道李老师的措施是怎么样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1#

为了给学生一个心服口服的数据,通常利用无间让学生再次实验,此次对于材料,因为只有一两个组,操作起来,会更准确一些,同时对这些实验,还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以及前后两次的实验心得。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更能认真对待。对此,学生还是比较向往的,因为又一次亲临实验室、仪器室,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乐事一桩呢。


事先都要把材料试过,有些实验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时候是学生自带的材料,要事先试过就不可能了。


反思实验数据以及实验过程,自己发现实验问题、或者同伴相互检验并及时重做,还是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即时性的更正,但是往往时间不够。

TOP
22#

“利用午间让学生再次实验”,这个方法好,我得学一学,要是效果好,我还要向全校推广。谢谢李老师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3#

 

此贴收集至教学反思汇总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441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