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2班在实验室继续研究《马铃薯的沉浮》,因为五1班进度快一节课时,已经研究了《马铃薯沉浮原因分析》一课,教材中采用了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测量马铃薯受到浮力大小的研究和比较,因为有了这四种材料准备,研究《马铃薯的沉浮》一课,就把上述四种材料全部用于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预测活动,结果学生在这一环节活动中的表现很是出彩:
师:老师这里有四杯液体,马铃薯放进液体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1:1号4号沉,2、3号上浮。
生2:4号沉,1、2、3号液体中马铃薯会上浮。(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知道,瞎猜的。
(原想,学生能够说着个道道来,结果学生称”瞎猜“的,也只能实验验证了,这里的预测其实流于形式,没多大作用。不过起到了激趣作用。)
师: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1号酒精下沉、2号浓糖水上浮、3号浓盐水上浮、4号清水下沉)
师:为什么马铃薯在4杯不同的液体中有沉有浮呢?
生1:我猜测1号是油。因为那个颜色和油很相似的。2号我猜测是浓糖水,3号是盐水,4号是清水。(为什么这么猜测呢?)
生2:我可以肯定的是1号是油。因为我在家里看过就这个颜色,而且我知道油的比重比马铃薯小,托不住马铃薯,马铃薯就下沉了,在家里面我做过的。2号我肯定是浓糖水,因为浓糖水刚才的颜色就是这样的。3号肯定是盐水,盐溶解之后不像糖水这样浑浊又不像清水这样清澈。4号肯定是清水,马铃薯放在里面就下沉了。
(学生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猜测,说的很多学生都一愣一愣的,但是猜测,还是需要实验才能验证,只有基于实证思想的猜测,才能使实验验证更具价值,也才能督促学生认真、细致地开展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
师:这也只是猜测,这么肯定吗?我们科学研究可是要讲究证据的,能够找出证据证明吗?
生1:尝尝就知道了。(生:实验室的东西不能尝的,万一有毒怎么办。)
生2:闻一闻。(师:可以吗?但是闻也要有方法的。教师演示)
学生上来尝试闻。
生1:第一杯是油,有油味。(师:闻的应该是气味,味道是尝出来的。)第2、3、4杯都没有气味。
生2:第一杯是酒精,酒精味很浓。
生3:第一杯是酒精,我们家开酒厂的,这个气味我很熟悉的。
(闻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观察方法,只要使用恰当,在特定场合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结论使用的。这也是一种实证思想的体现。)
师:第一杯是酒精,同学们都闻出来了。××(上环节肯定油的)同学,你肯定是油,但是现在通过闻气味,却是酒精,看来我们在缺乏有效的实验证明之前,不能仅凭经验就肯定自己的想法。
师:1号是酒精。2号、3号我们都认为添加了其他物质。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证明2号、3号确实有溶解物呢?
生1:每种液体取一滴放在铁片上加热,看看加热后的遗留物。
生2:把每种液体放在太阳光下晒,看看最后留下了什么。(生:今天是下雨天,怎么做。)
生3:找四根结构松散的棉线,放在四杯液体中吸一吸,然后把棉线放在火上烧,看看最后留下了什么。
(正是基于实证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对于准备开展的实验方法,方法选择趋向于理性。)
师:那么就上述办法,同学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看来都赞成用火加热的办法,我们今天用这样一个小勺子,每个实验小组只有一个小勺,第一、4组做加热2号液体,二组做加热3号液体、三大组做加热4号液体。
师:下面请每个实验小组来说说你们小勺子加热后的残余物。
生1:我们小组是加热2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上留下了黄黑色的粘稠状物体,开始有香味,后来就焦味不好闻。
生2:我们小组是加热3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子上留下了白色的小颗粒晶体,是盐。(师:你肯定是食盐吗?)哦,是像食盐一样的晶体,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学生对于加热后的残余物的认识态度,表现出学生初具了真正的实证思想。)
生3:我们小组是加热4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子里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
师:看来我们认为4号杯子里面没有溶解物。而2号和3号杯子里都有溶解物,是不是在清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后,都能够使马铃薯上浮呢?怎么证明呢?
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液体,各小组自由选择白糖、食盐,在100毫升清水里一勺一勺的加入…………
学生从一开始的经验当结论,到后来面对白色晶体颗粒不轻易的下“实验”结论,实现了实证思想的线性发展过程,在科学探究的预测环节,有意识的开展“基于实证思想的预测活动“,才能使学生的预测活动更具可行性、实验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5 20:57: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