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五下六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原创]教科版五下六下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想把一个自认难以继续的活给起个头。呵呵呵!


六下第一单元我今天已经上了一半,简要的回忆自己的每一课:


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对于学生来说玩厌了,太没有新意了,怎样让学生去认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使用人群。”“放大镜的功能认识”…………为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安排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搜索放大镜资料的比赛活动、回家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电脑屏幕等活动,而把放大镜观察图片删了(根本不能达到教材的观察效果)。课堂上就基本以学生搜集资料的交流活动、观察电视机屏幕的交流活动等等,教师穿插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讨论、“放大镜放大倍数”研究活动,只可惜的是对于“放大倍数”差距较大的放大镜较为缺乏,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图示法来帮助理解的。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在备课时就已经理解到这一课的教学困难:受季节因素影响难以找到昆虫活体、教材上的蚜虫、草蛉等缺乏放大镜下的拍摄录像。最后采用了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蝴蝶、蛾的触角,因为标本受到虫蛀,只有触角还能比较清晰的进行观察,另外蝴蝶的翅膀观察、复眼观察、耳朵观察等等都是空白,这些内容不知道真的能够观察到吗,不过按照教材的建议,此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课堂上鼓励学生开展活动,学生蠢蠢欲动了,制定了计划,但是现在天气又是一个大冷天,到了暖天,呵呵呵,学生估计也热情冷下去,难以再热起来哦。话说回来,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开展起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到底昆虫的复眼、翅膀、耳朵的观察都是个个都很有意义的。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今年我使用了一点点小手段-----课堂过程性管理量化法,结果学生实验器材带的很齐备, 保证了课堂实验的正常开展。学生对食盐、  白糖、味精、碱面的观察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味精自备长条形的,观察很清晰。碱面使用了小苏打代替)学生课堂上观察到了规则的食盐外形、规则的白糖外形、规则的味精外形。碱面则采用了教师讲解,因为实验室缺乏多媒体,很多时候课件都不能使用,靠嘴了。所以就依靠了观察的外形这一条件来归纳了“晶体“概念,而舍去了内在”规则“的这一层意思。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学具袋里面有两个放大倍数不一样的放大镜,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研究、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摸到门道,知道两枚放大镜的位置、以及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终于能够调整到放得更大了。(实验室没有配备倍数不等的放大镜,学具袋还是帮了不少忙哦。)使用这个简易显微镜,学生观察了课本字迹,“青苔”“花粉”这些个内容都是通过阅读、介绍进行学习。学生探究式学习在这些个课文中实行比较缺乏,不知各位怎么实行的。


第五课《显微镜》:此课与第六课前后调换了一下,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然后下一节课开始制作洋葱切片,这样的调整,既能够使前后的课堂时间有了保证又能够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调整。

分享 转发
TOP
2#

李老师,进度挺快啊。


欣赏您的思考,有机会还要共同探讨!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

五下第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在教学中,其中一个班学生基本都是在教师理解的认知水平下开展的,但是另一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就“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就提出:沉浮是由于“比重”“密度”的缘故,因为“比重”比水大,所以下沉,“比重”比水轻,所以上浮;因为与水同样大的物体比水轻所以浮起来,而与水同样大的物体比水重所以沉下去啦。学生的认知已经有了很深的程度,真的让我一懵哦。怎么办呢?将学生拉回到原有教案重新分析然后进入“胡萝卜”、“橡皮”的切分环节来吗?不拉回来,那么课堂上除了提问学生之外,其他学生都已经了然了吗?怎么过度呢?最后通过“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呢?”搪塞了一下后,学生说不清了,就这样又进入到下一环节,最后学生对于“重量、大小”又出现了不相关的实验发现中来了。但是又不完全相信,一个清晰又到模糊的过程。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是帮学生进行了验证的一个过程呢,还是一个模糊了学生的过程。这一课的胡萝卜更是笑话百出:由于学生自带的胡萝卜,实验中花样百出:有浮的、有沉得、还有一头沉一头浮的,最后采取了学生自己的原先的实验结果与切分后的实验结果比较,还好得出了切分前后基本一致的实验效果。第二节课上,学生又出现了切分前沉、切分后上浮的实验效果,胡萝卜……好烦呢


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大小、材质,导致今天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班的实验结果是上浮的橡皮泥数据比下沉的数据大,得出:“排出的水量越大橡皮泥越容易上浮”,而另一个班却是完全相反的实验数据?!怎么办,最后后上的班级决定下一节课,重新“置办”橡皮泥,重新实验。另受到烧杯刻度过大的影响,实验数据不够精确,还需要重新度量。科学“实证”,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哟。(下次继续)

TOP
4#

六年级的进度是要快一点,不然就没有时间进行总复习了。


李老师鼓足了勇气起了好头,看来我们也要跟上了。这星期由于献血休息了4天,到现在才教学第二课,感觉还没有进入状态。要以李老师为榜样,快速赶上才是!

TOP
5#

科学实验中观察习惯的培养


《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二)教学反思


     今天,因为有了语文老师的一节课,六三班就有了两节科学课连上,在比较宽松的时间段里面,该班级今天制作了“洋葱切片”,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的认真劲还是让我感受到科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所在。十三个实验小组都获得了成功,清晰的观察到了“洋葱细胞”的真实面貌。但是学生对于观察的细致、耐心却不是很让人满意,往往观察到了洋葱“细胞”之后高兴异常,特别第一组在经过我检查成功制作并成功观察的确定后,激动不已。而没有进入后续的更细致的观察中去。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观察前来一个比赛(或者是我的观察任务缺乏连续性),看看谁(哪个小组)能观察到更多的细微之处,也许这样学生能够注意到(观察到)“细胞核”。不过还是有个别学生个别小组在比较中观察到了自己的装片和我发放的切片后,注意到了细胞中的那个黑色“小点点”。一般的学生对于那个黑色小点点漠视了或者认为是玻璃上的一个斑点,另外小气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细致耐心的习惯、思维的习惯,应该是我们观察实验的重点,缺乏这一条,我对学生说“只具备了一个技师的水平,而没具备科学研究的水平”、“仅仅参与了一项劳技课的活动,而没有参与一项科学研究课的活动”。


     为了能够激励学生朝这个方向发展,并树立几个榜样,这节课上我特别选取了几名学生作为课后“显微观察”实验组,让他们继续观察更多的生物世界,并发布观察日志,以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来。


     由于这节课是与上节课调换次序的,还又让学生观察了“蚕豆下表皮”的标本装片的观察,心底里很想开展更多的自作“装片”的观察,比如“叶片表皮”、“口腔表皮”,但是这样的组织面积太大,课堂上的难度太大太烦,就决定留给“显微观察”实验组去实行了。


本节课留给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科学课一定要让学生具有科学的观察视角、科学的观察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的新发现”,而有别于“劳技课”的操作训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0 13:15:23编辑过]

TOP
6#

    【“科学课一定要让学生具有科学的观察视角、科学的观察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的新发现”,而有别于“劳技课”的操作训练。这就是科学课堂的特点。科学老师要追求的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观察前来一个比赛(或者是我的观察任务缺乏连续性),看看谁(哪个小组)能观察到更多的细微之处,也许这样学生能够注意到(观察到)“细胞核”。】这样的情况在科学课里时有发生,我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中首先进行的是比谁能把小灯泡点亮,稍过片刻,陆续出现有小组的同学点亮了小灯泡,学生一副得意的样,其实我心理非常明白这仅仅是一节课的开端,于是我跟学生说:“点亮小灯泡固然能干,但这并不是最稀奇的,稀奇的是你要思考为什么小灯泡能亮,如果知道原因了才算是稀奇呢?如果能说出原因的同学加5分(因为平时加分基本是1分、2分,这次有5分加,学生就非常来劲了。)。”当我说完这个话时学生就在思考为什么能亮……等等。我想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应该打开了,他们还说得津津有味……。


   

TOP
7#

向“一品轩”学习哦,这个法子我在平时课堂管理中也在用,但是最有价值的时候却忘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应该源于我的“教材理解”吧。因为当学生有了成功时,我对教材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跟进式问题设置。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显得比较苍白,学生高兴之余只有庆祝式的、相互流览式的“观察”了,缺乏了明确的继续观察目标和激励式的观察动力----------这是不是也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09:20编辑过]

TOP
8#

看了李老师的反思,比较有深度,应该向你学习才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19:45:26编辑过]

TOP
9#

补一个:五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于不同的其中物体按照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后,再次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大小对沉浮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呢?分析中没有发现“两个变量”这一关键原因。


此后,根据控制变量的角度出发,出示了两组材料:同重不同积、同积不同重。由于事先没有实验,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五个小球全上浮、4个立方体也全上浮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的分析带来了困难。只好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如果比1号球更轻的那么会怎样,比最重的×号球更重,会怎样?以此分析同积不同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但是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以至于后面的小瓶子实验的实验效果也未能加深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不过,潜水艇孩子们兴趣相当浓厚,解释其沉浮的原理,也是头头是道。但是好像对于前面的实验结果还是断裂的,这似乎告诉我们,基础的实验现象以及结果的重要性是我们不能低估的,即便解释生活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也未必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描述(“是什么”)有的时候比实验的解释(“为什么”)我认为更重要。因为后者可能不明白原因也能够讲的清,但是前者却是不能骗人的、来不得半点弄虚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07:36编辑过]

TOP
10#

五下《造一艘小船》:要求用同重的橡皮泥做小船,然后比较各放了几枚“五角硬币”,结果,发现学生自购的橡皮泥都不相同,那么实验怎么能够公平呢,学生说了多种方案最后还是比否决了。后来学生提到:是否可以用相同的体积的橡皮泥来反证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呢?最后达成一个方案:以第一组的橡皮泥为标准,大家用清水做出同是10立方厘米大的橡皮泥,然后开展实验,结果本节课最后未能够开展结束,延后到下节课继续,顺便就让孩子们把自做小船在继续完善,这样下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丰满的。快的小组还是已经完成了,发现“五角硬币”做货物,还是太大了,不能放几枚就下沉了,学生提议采用1分硬币还是比好的。另外,做成小船的样子,还是比较困难,现在的橡皮泥质量太差了,还是学具袋中的比较好点。橡皮泥……爱你有点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18:0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