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
四上“声音”单元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耳的构造,了解耳里各器官的功能,但书本上的内容太少,除了一幅插图与短短几句解释(而且不全)外能提供给学生的就没有什么有效信息,使用的语言也过于诲涩。
本来是想给学生找一找耳的模型,但没找到,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记忆相关知识点呢?我想到了一个方法,采取“欲擒故纵”之计:
就是在上课后故意不给学生演示、讲解、实验、导入,而是让他们来谈一谈为什么我们除了能发出声音外还能听到声音。
在学生带着略显失望的心情说出利用空气振动、利用耳朵接收等结果后,继续让他们机械地翻书看插图,说出耳朵的结构图顺序,于是学生也机械地告诉我一些书本上的知识。
如果要死记硬背,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到这里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他们能记多久?能记多少?
于是,我在这里加入了一个环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同学们,今天你们将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你们将化身为声波MM去作一回客,在路上你们会看到很多新奇的“人”和物,他们会引领你到达目的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耳朵卡通(结构).jpg

“你们今天将去拜访大脑大哥,他可是一个大富翁,家里住着大别墅,还有一个大花园,并有管家帮他打理家务,要见他一面真的是很不容易,现在,就请大家出发吧。”
首先,我们坐车来到别墅门口,大脑大哥把他的大门造得象一只耳朵,这样在门口就不会堵车,真有创意;
进入大门,我们看到一个大花园,有一条绿草地铺成的花园步行道,顺着这条步行道一直往前走;
在花园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扇中国古代的圆拱门,敲一下门,里面出来了一位长着大大“八字胡”的门卫老爷爷,他向你要请柬,等你出示了请柬之后他会把请柬交给别墅里的通信兵——大蜗牛一只,并让你跟着它一起往里面走;
这只大蜗牛会背着你的请柬通报大脑大哥,但是,当它爬到房子门口时,有一位漂亮的管家接过请柬,并确认无误后将你迎入房门,而在客厅里,你们将见到这里的主人——大脑大哥。
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在这一路上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和物呢?
这下学生开始活跃了:
学生A:耳道就是草地上的步行道
学生B:圆拱门就是鼓膜
学生C:“八字胡”门卫就是听小骨
学生D:通信兵大蜗牛就是耳蜗
学生E:漂亮的管家就是听觉神经
那这些“人”和物都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A:声波可以顺着长长的耳道一直传递到鼓膜(顺着步行道到达圆拱门)
学生B:出现的门正好可以将耳朵分成“外耳、中耳、内耳”不同的部分,而敲门时就象鼓膜将声音转化为了振动(请柬)
学生C:听小骨(“八字胡”门卫)感到了振动,它把这个振动(请柬)交给了负责内耳传递的“耳蜗”(大蜗牛)
学生D:耳蜗把振动送到听觉神经,并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因为管家听不懂蜗牛语,需要蜗牛翻译一下)
学生E:听觉神经接收到听觉信号后就直接送到了大脑(拿过请柬交给了大脑大哥),人就听到了声音
经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后,现在就算让他们忘掉这些都已经是件很难的事情了,我觉得,在这个知识点上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