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比较韧性》一课的二问 [复制链接]

1#

对《比较韧性》一课的二问

“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在一端挂上一个重物……”,这是教材中对实验器材的描述。“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除了定制,没有别的办法能办到。用尺子代替,“相同宽度、厚度”满足不了,塑料尺、木尺很厚,铁尺很薄,这还是小事,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却让学生“雾里看花”,无法分辨“谁真谁假”。道是购买的实验工具箱里三根小棒,使人眼睛一亮。大小、粗细、长短都一样,足可以作用孩子探究时证据意识的植养。可是一端压在桌上,一端挂重物,旁边放刻度尺,这边要平视读数,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刚刚接触操作实验(前面是植物、动物两单元)操作难度很大,要注意的细节很多,光这一实验40分钟时间能完成已属不易。且极容易走向一种“大概数”、“大致样”的境界,而这是与科学精神及其违背的,这给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得改进实验装置,小棒一端固定很重要,什么材料能担此重任?我把目光瞄准到原来常识教材中已经不用的器材。铁制杠杆尺上有许多小孔,拿来小棒一试,刚好轻松插进,可是一根杠杆尺上插进的小棒是不稳定的,杠杆尺两端的螺孔提醒了我,把两根杠杆尺平行放置,彼此相距2.5厘米左右,用2根3厘米长的螺杆分别拧入两端螺孔,用螺帽固定。每根小棒就会插入平行的两个小孔,这样就稳稳的被“锁定”了。固定端解决了,剩下的问题迎刃而解,小棒一端系上钩子,一个双抽结搞定,但一定要用纯棉线,涤纶尼龙线打的结,都容易在挂上钩码后滑出掉下。每根小棒每5厘米做上记号。组装好后把整个装置用铁试管夹固定在铁架台上。但三年级的孩子凭目测读数很难读准。于是我用卡纸做了超级宽的刻度纸,用这把的“尺子”直接去量小棒弯下的位置,操作十分简单。刻度纸直接顶在上部杠杆尺上,小棒不伸出时钩码底部位置对准之处设为零厘米,等会伸出不同长度时,小棒弯下多少,用刻度纸直接放置到弯曲小棒旁边,顶住上部杠杆尺去量,读出数据。



挂上钩码,效果(弯曲程度)十分明显


 


 


 



这是刻度纸还没有拿下时的照片,真正操作时,根据小棒没伸出时钩码底部位置对准刻度纸零刻度,然后用图钉把刻度纸固定在泡沫板上,小棒弯曲下来时直接放在小棒旁边读数,非常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2 21:28:2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好装置,真正做上了实验的科学性。

TOP
3#

  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对这些动脑又动手的老师多些鼓励,我们正需要象倪老师这样辛勤劳作的“工蚁”,只有象这样的“工蚁”多了,我们论坛的大厦才能越造越高。


  我提议加精。(已收藏,谢谢你的精彩发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3 9:56:23编辑过]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4#

好!赞一个,是只勤于动手、动脑的“工蚁”!
TOP
5#

既动脑又动手的倪老师:论坛因你而更精彩!——已经加精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6#

这课的实验操作,效果和结果当然都很明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通过较精确的测量来获取证据,还是相当不易的。我上课时用的三种材料也是工具箱里的三种棒(塑料、铁、竹),但操作,测量都是“徒手”的,的确不容易精确,所以课后也在想实验是否可改进......倪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方法,真是用心。不过,满意之余还在想,这一套装备事先都准备好,对孩子的发展又有何不同意义?让孩子在“徒手”操作中想办法,学会更“科学”地操作,是不是也有其锻炼意义呢?也许俺的想法属于懒者的想法,呵呵。
TOP
7#

以下是引用没胡子的山羊在2008-11-23 18:57:00的发言:
这课的实验操作,效果和结果当然都很明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通过较精确的测量来获取证据,还是相当不易的。我上课时用的三种材料也是工具箱里的三种棒(塑料、铁、竹),但操作,测量都是“徒手”的,的确不容易精确,所以课后也在想实验是否可改进......倪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方法,真是用心。不过,满意之余还在想,这一套装备事先都准备好,对孩子的发展又有何不同意义?让孩子在“徒手”操作中想办法,学会更“科学”地操作,是不是也有其锻炼意义呢?也许俺的想法属于懒者的想法,呵呵。

科学课本来就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每一位老师各有各的方法,正是不同的老师想出不同的方法,我们科学教学才能更加完善与完美,我们推崇倪老师这样动手又动脑的“工蚊”型老师,也欢迎象你这样逆向思维的“懒羊”型老师。(其实我也是很懒的,所以很羡慕能做出好的教具的老师)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8#

谢谢各位对我的鼓励!


 


我总认为课堂中每一活动的实施,每一器材的出现,都要有个过程.最好是在学生的"需要"被慢慢唤起,逐渐厚实时.他们脑海里有一种迫切,却又说不清,我的装置在分解状态下,一个一个的出现了.


一片段举偶:


师:出示三物品(塑料玩具、铁制小车、木制玩具),比较它们的韧性,怎么比?


生:分别挤压


……


师:其实不同物品的韧性很难比,因为它们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无法统一标准,那怎么办?


     在科学上,往往是用与物品相同的材料来比,比较时为了公平,准备这些材料时必须注意什么?


:它们大小、形状、长短等都一样


师:我这里就有3根小棒,是用这三种物品的同样材料做成的。要比这三种物品只要比这三根小棒就行了。(出示3根铁、木、塑料小棒)怎么做才能比较出这3根小棒


生:用两只手挤压,看谁弯曲的厉害,但不断裂 


师:这是一种办法,但我们的手很难控制力的大小,我们可能会在一根棒种用力大些,而在另一根棒中用力小些,那就不公平了 。科学是要讲究准确性的。那怎么办?有没有办法用其它东西代替手?


生:一端固定,一端挂重物


师:三根小棒,挂的重物有什么要求吗?


生:一样重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一样重的物体,实验室里经常用的是这个(出示钩码,第一次接触,解释)


    把构码挂上去,我们比它们的什么?


生:弯曲下去多少


师:那么怎么固定另一端呢?


生:用手在桌上压住


生:用重物压住


师:(出示铁架台及穿好小棒挂好构码的装置)


     其实大家的方法都可以用。老师这里也有个固定装置。这个叫铁架台(也是第一次接触,解释),上面固定了一个装置,是我们大哥哥大姐姐以前实验用的器材,现在已不用了。我把它们改进了一下,成为我们的实验工具了。你们看上面有许多小孔,可以把小棒穿进小孔中,就相当于一端被固定住了。小棒可以自由伸出(演示)。


    这样能比出它们的弯曲程度吗?那怎么办?


 生:伸出一些


  师:(演示:3根伸出长短不一)这样行吗?


   生:长度要相同,都多少长度呢?


  师:(投影仪上投影小棒)你们看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小棒上的记号就是用来统一长度的。距离钩子最近的是5厘米处,下面是10厘米处,15厘米处。我们只要把3根小棒伸出到相同位置记号的地方停止,就统一了长度。如都伸出到第一个记号地方,就是都是5厘米了。


……

TOP
9#

     倪国锋老师巧妙的教具设计和山羊老师的教学理念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从培养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当然如山羊老师说的:让孩子在“徒手”操作中想办法,学会更“科学”地操作,对学生来说会更有意义;但迫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率,这样做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迫切期盼教材内容能更加精简,教学时间更为宽裕,真正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理念,让教师和学生能从容不迫地做科学探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3 23:21:39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0#

让孩子在“徒手”操作中想办法,学会更“科学”地操作______我们足足化了一节课时间,才勉强得出实验数据,辛苦虽然辛苦,但对孩子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本实验特别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____这也就有了另外意义上的收获!


对倪老师的实验改进非常感谢,下次我们也这样去准备,如果先引导后出示这套实验器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TOP
11#

真的很不错的办法,佩服一下。

—————科学的本质是:问一个不恰当的问题,走上通往恰当的答案之路。
TOP
12#

  大家讨论得够热烈。我也非常赞同倪老师的改进工具。事实上,我们平时一定也做过这样的活。只是,我想,一般情况下(尤其对于三年级孩子),用更简单明了的材料研究、说明问题,是不是我们该追求的?


  当然,每位科学老师都能做出倪老师那样的好器材并拿到论坛上供大家分享,该是一件多大的幸事啊!

TOP
13#

好办法,很科学。
TOP
14#

眼前一亮的好方法!简单又高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