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科学活动视频直播通告 [复制链接]

1#

萧山区科学活动视频直播通告

萧山区闻堰镇中心小学科学、语文课堂串联活动视频直播地址http://www.wyschool.com/zb/index.htm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群号:57417665)


 


 


    11月14日,萧山区语文、科学课堂教学串联活动将要在萧山区闻堰镇中心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将选择原浙教版语文第七册的《烧纸船》课文,按新课程的理念,从语文、科学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渴望探讨出语文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的课堂教学之间,如何从知识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多角度进行有效协助、互相补充、相互依靠的具体途径。此外,我们还将积极的寻找语文和科学这2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所在,做到尽最大可能的资源整。


    本次活动闻堰镇小还将利用学校的网络视频直播系统,在网络上同步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播,请有兴趣的教师密切关注,视频直播地址将在以后另行告知。活动中各位教师可以通过在探索博客留言或者是在浙江小学科学网论坛、科学教师之家论坛和萧山小学科学教师群进行评课和讨论。


                                                            萧山区闻堰镇小科学教研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3 19:14:1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随后上传教案,试教体会等.
TOP
3#

拭目以待中

TOP
4#

谢谢版主,本次活动的所有相关资料,我都会上传这个专贴中来.
TOP
5#

 


烧纸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现象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用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探究纸船烧不坏的秘密。


应用知识解释其他热传递现象。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能用语言、文字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并解释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传递现象及原理


难点:纸船烧不坏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酒精灯、纸船、铁架台、火柴、杯子、棉线


学生材料:蜡烛、纸船、铁架台、火柴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今天我们上课活动中,会有2位朋友,会陪伴我们。(出示纸和火)


2.看到了这2个朋友,请你来说说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演示:烧纸


 


3.刚才大家说的基本上都是纸遇到火会燃烧,但是今天我让你们看看用火烧不坏的纸。教师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加热一分钟左右,不让水产生热气)


1.学生听。


 


2.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纸会着火,火会把纸点燃等。


3.学生观看实验。产生惊讶的表情。


 


首先通过让学生说说纸和火之间的关系,用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接下来通过烧不坏的纸船,打破学生原来的观点,产生疑惑,并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愿意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打下基础。







1.教师提问:为什么这只纸船在遇到火的时候烧不坏了?请说说你是怎么认为的?


2.教师引导,假如是因为水把热量带走了,那么水会怎么样?板书:


酒精灯———— 水 ?


         


水和火直接接触吗?他们中间还有谁?板书:酒精灯——纸—— 水 ?


               


3.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


4.指导填写实验记录单,提出注意事项。用火柴点燃蜡烛;注意用火安全;注意铁架台会烫手。


5.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自由猜想。可能有学生会提到水把热量带走了。


 


水会变热


 


 


学生回答:纸


 


 


学生口头汇报实验方法和过程。


学生自主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各种变化。


    学生拥有比较高的认识水平,在课外能够阅读到一些有关热传递的知识,对烧纸船现象有模糊的了解。因此先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引导,通过猜想、验证来得出实验结果。







1.教师提问:为什么这只纸船在遇到火的时候烧不坏了?请说说你是怎么认为的?


2.既然我们找不出是什么原因让纸不会燃烧,那么就请大家自己动手做做这个实验,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变化,说不定秘密就隐藏在这些变化中。


3.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


4.指导填写实验记录单,提出注意事项。用火柴点燃蜡烛;注意用火安全;注意铁架台会烫手。


5.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自由猜想。可能没有学生提到水把热量带走了。


 


 


 


 


学生口头汇报实验方法和过程。


学生自主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各种变化。


    学生拥有一般的认识水平,对烧纸船现象充满疑惑。因此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些变化和现象,来推理出实验的结果。






1.教师宣布结束实验。


 


 


2.组织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和推测。


 


 


3.得出统一的实验现象:水变热了;纸也热了。        燃烧


板书:酒精灯——纸—— 水


                  


4.引导出热传递概念。


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现象叫热传导。


5.由学生解释纸船不会燃烧的秘密。


6.提问:为什么边沿的船体会燃烧。


7.假如酒精灯不熄灭,继续烧下去会怎么样?


学生暂停活动,简单的收拾好实验材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观察,交流自己的观点。


学生理解过程变化。


 


 


学生理解概念


 


 


 


学生发言。


由烧纸船这一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果后,能够针对这一特有现象,掌握到其中的奥秘,进而知道这个现象后面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个现象。最后,还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对实验的后续现象进行推断。






1.请你说说生活中你遇到的一些热传递现象。


2.表扬学生今天探究活动非常成功,请学生观看魔术,烧不坏的毛巾。(先把毛巾用水浸湿,在外面撒部分酒精,点燃后,火焰燃烧,毛巾不会破。


3.请学生解释原因。


学生说自己遇到的热传递现象。


学生观看实验


 


 


 


学生解释原因。


进一步强化今天我们所学热传递的知识,在理解实验现象后,能对生活中一些热传递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究充满着兴趣,科学探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深入的探究下去。


课后请有兴趣的同学以今天的实验过程写一篇观察小论文。


附加实验:永远不会烧断的线条。2杯水中连着一个棉线,下面用酒精灯烧。有自来水不停注水到杯子里。


 


 


 


 


学生习作。


 


请学生课后探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班级          小组成员
























 


纸船



烧之前


 


 


烧之后


 


 


变化过程:


 


 


我们的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9 20:04:30编辑过]

TOP
6#

请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TOP
7#

 

第一次试教体会


上周五(1031),在匆匆忙忙中,我对《烧纸船》一课进行了试教,在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课件方面的,当引导出热传导这个概念以后,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很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能够说说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我安排了一张铁锅在火上烧的照片,用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结果由于烧纸船和铁锅加热中都出现了火,给了学生一种错误的信号,以为热传导都需要有火,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觉得下次要找一个没有火的例子比较好。


其次是器材准备中出现了问题,由于我做的纸船都是采用学校打印所用的A4纸,结果一些小组的纸船出现了漏水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下次可能采用蜡光纸比较好;当烧纸船实验结束后缺少学生杯子,烧好后纸船中的水,淋湿了桌面。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有2处缺陷,第一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让学生说说纸遇到火后为什么会燃烧,也就是有关燃烧的知识点没有做铺垫,造成解释纸船烧不坏的原因时,难以用语言表达;另外在烧纸船的过程中,有关热量传递的过程,在课件中没有按顺序出现,这对学生的理解没有起到应有的帮助效果。


最后还有2个地方需要改进;1、增加一个预设,在各小组做烧纸船的实验前,让一个小组的水量特别少,以便达到在烧一定时间以后能燃烧起来;2、在做烧不断的棉线这个实验时,最好课前点燃酒精灯,用无顶盖的箱子罩住,等到需要时再掀开箱子。

TOP
8#

有没有科学课的?
TOP
9#

以下是引用天牧在2008-11-3 12:06:00的发言:
有没有科学课的?

 


有的.同样以烧纸船为内容,一节为语文课,一节是科学课.

TOP
10#

科学课上透了,语文课就没有激情了,那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心理过程怎么指导描写啊。要的就是经验和科学的反差所造成的激烈情感体验,全被科学课整没了,呵呵。
http://www.hzwsj.net
TOP
11#

以下是引用王水军在2008-11-5 17:15:00的发言:
科学课上透了,语文课就没有激情了,那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心理过程怎么指导描写啊。要的就是经验和科学的反差所造成的激烈情感体验,全被科学课整没了,呵呵。

 


这位教师的意见很宝贵,所以我们采用2个班级上不同的<烧纸船>

TOP
12#

 

科学学科第十一周区级教研活动通知


各中心小学教导处:


萧山区科学、语文课堂教学联串活动定于11月14日下午(周五)在闻堰镇小举行,由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分别上一节研究课,随后将着重探讨科学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结合点,以增强我们的课程整合意识。下午12:50前报到,时间半天。直接到闻堰镇小参加活动的对象是:城北片、蜀山街道、北干街道所属的小学,以及义桥实验学校、义桥二小,每校一位科学教师(具体学校见附件签到表)。萧山区小学科学领雁工程培训班全体成员将参加本次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00~1:40 五年级 “烧纸船”(科学)          闻堰镇小沈华梁执教 


1:50~2:30 五年级 “烧纸船”(语文)          闻堰镇小张丽娟执教


2:40~3:40 讨论交流


    本次活动将全程网上直播,网上直播的地址尚未确定,请关注网站近日公布的信息,14日下午12:45开始试播信号。请其他各校的科学教师尽可能在网上参与本次活动。


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2008.11.6.

TOP
13#

很好的活动,科学和语文在很多方面可以结合,喜欢读科普文,科学小品文和科学游记.什么时候,科学和数学结合,如在统计图表中,在变量和不变量与比例的关系中.
TOP
14#

以下是引用羽化中的蛾在2008-11-6 13:51:00的发言:
很好的活动,科学和语文在很多方面可以结合,喜欢读科普文,科学小品文和科学游记.什么时候,科学和数学结合,如在统计图表中,在变量和不变量与比例的关系中.

 


谢谢啊,下次承办教研活动的主题有了.

TOP
15#

期待着活动的到来!期待着两位的精彩表现!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6#

语文老师年年“烧纸船”,每年都要问我原理,现在有了科学版的“烧纸船”,呵呵,期待。
一直努力中……
TOP
17#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08-11-7 7:38:00的发言:
语文老师年年“烧纸船”,每年都要问我原理,现在有了科学版的“烧纸船”,呵呵,期待。

到时候可以参加,视频直播地址下周公布.

TOP
18#

明天下午1点请有兴趣的科学老师在网络上观看直播课和参与互动讨论.谢谢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群号:57417665)

TOP
19#

 

     今天下午在闻堰镇小参加了“萧山区小科学、语文串联研讨活动”,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评课,很受启发。我觉得科学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点确实应该多向语文老师学习。在科学课上,确实有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明明是懂了,但是表达不行,说不清、写不明。


     有的科学老师可能会认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事,我只要让学生把科学道理搞清楚就行了,其实不然。马克思曾经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也代表了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高低。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该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可见,科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4 23:39:14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0#

 

学科整合 同课异


萧山区戴村镇小 何  东


签到后


到闻堰签到后,拿到了这次研讨活动的资料,看到标题:《打破学科界线,体现优势互补,实施学科整合》,心中不禁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的粗浅的理解是——“学科整合”意味着学生将从这节课里获得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提升。


听课后


可听完两节课后,脑中隐隐显现了另一个词——同课异构。(说来也巧,刚好和“学科整合”接近相反的词。)精确地说是跨学科的同课异构。


上网查阅得到:“整合”是指由系统的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课程整合”是指利用各门原来相互分裂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从而使学习的手段、方式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而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去设计、构思,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实践的教研活动形式。


所以我的理解是“整合”本身就隐性存在于各个学科中,现在我们提的“整合”是让隐性的“整合”凸显出来,明确出来。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整合”后还是一个统一序化整体。


借用我们班长郭杰的话“不论有没有这个研讨活动,语文老师也是这样子上,科学老师也仍是这样上。”换言之:不是整合,是异构。


评课后


听了科学、语文两位教研员及我们培训班班长的评课后,有些欣慰,甚至自豪。


欣慰是因为,无论是郭杰老师对如何整合的观点自述,还是虞老师对如何整合的委婉细节表述,都似乎印证我的想法。但在这时,“如何整合”本身已显无关紧要,因为何老师的那句“我的观点将推翻郭杰的说法”使我看到了研讨应有的氛围。不平静的“水面”真是可喜!因为相对于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所谓的研讨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研讨活动本身就应该是“研”和“讨”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气象中,才会现显思维的碰撞,才会显现研讨的价值,甚至魅力。这也是我写这篇“小石子似地”的随笔投到网络这个“水面”的初衷。


我为身为这个团队一员而自豪。


备注:本文于11月14日23:41收到。教研活动就是要激荡思维。 xshsd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1#

 

随议科学与语文的学科整合


现下,闻堰镇小进行了一次区语文和科学串联研讨活动,这是我区第一次尝试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为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开创了新篇章。


这次活动开了两堂课。一堂科学,一堂语文,两个五年级班,执教的内容都是《烧纸船》,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后,我们听课教师便相互交流,议论着自己的看法:两位老师课都上的非常不错,科学老师通过实验探究,揭示现象本质,上得挺有科学味;语老师巧妙设疑,生动风趣地指导写作,上得真有文学味。但文学和科学两者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科学课中没有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体现不出文本美,布置写小论文流于形式,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语文课中也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密的科学现象的探究,只是一堂写作指导课,没上出内容的科学性。我们认为,不妨两堂课在同一个班上,第一堂课科学老师执教,分组实验烧纸船并进行科学本质的探究,第二堂课由语文教师执教,指导写作烧纸船的观察片段,并用生动的文字叙述其中的科学道理,联想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写成通俗形象的科普文。


科学和语文在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科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写观察日记,我们科学老师指导的学生小论文,往往形式固定,内容朴素呆板,很少体现儿童的童真,很少描绘出文字的生动和形象。就像科学家们及我们老师写的学术论文,结构严密,观念严谨,科学性充分,但可读性不强。我们总是喜欢读儿童文学,历史小说,读科学童话及科学小品文,而不爱读文言文及正本历史,不爱读学术论文及理论著作,正是由于后者不够生动形象,就像一道菜,虽然原料的价格很贵,营养丰富,但色香味一般,无法勾起食者的食欲,只有添上好的佐料,配以好的烹饪技术,才会使人望之动色,闻之生津,尝之恋恋不忘。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些色香味,如今天烧纸船观察片段学生的描述:红红的火焰像毒蛇长长的舌头,凶狠地舔食着脆弱的船底,我们原本以为小船顷刻会化为灰烬,随知过了很久,纸船竟然神奇地完好无损,我们惊奇万分,又百思不得其解……多么生动细致的观察描写,可见,通过语老师的指导润色,观察片段就可写出内心的认知冲突,写出问题的悬念,继而产生继续观察、探究“纸船为什么烧不坏”的强烈欲望,这时何不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通过纸船和水烧前烧后的对比,探究揭露里面的科学本质。这样再写作下一个片段,“释疑”部分就水到渠成了。


在指导写作“释疑”部分的片段时,就需要用上一些科学名词,如:热传递、蒸发、燃点和沸点等。也可用上科学流程图,两位老师都有这个直观的工具,还可进行烧坏与不烧坏之间的对比。不过文字叙述并不一定要严谨慎密,完全可以生动形象,不妨用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这个魔法小精灵竟然是普普通通的水”(语文教师的话);“在船体形成一层保护膜”;“水帮助纸船传递热量”;“水吸收了纸船的热量,变热了,蒸发到空中”。(学生的话)实际上蒸发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温度,水的沸点比纸的燃点要低。还灵活的改编我们祖先丰富的词汇:“纸包住了火”,“纸船帮助水火相容”,“隔物传热好比武术中的隔山打牛”。我想,我们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时完全可以写得生动风趣,在充满童真的叙述中通俗形象的揭示科学道理,说明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并不深奥难懂,我们小学生自己解释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于是,科学观察日记可以与语文的日记相结合,“凤仙花的一生”,“蚕的生命周期”,“生态瓶的观察实验”等,都可以在我们语文的日记和作文中出现,语文课本上的科普文,科学说明文,可以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来深化内构,做到科学与语文部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关于整合,我不禁想到了古人阐述的“文道结合”,做文学与做人思想的结合。现下,我把它引申为语言文字、表达写作与科学道理、科学素养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把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道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具有文学的感染和潜在的美。我们今年的区优质课评比的第一名,是一位科学兼语文的教师,就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今天的这堂科学课,也像语文课那样上的悬念突起,生动趣味,那就更完美了。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多看看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其实,现今我们社会上就有这个误区,高中大学文理分班,初中阶段重理论知识,轻观察实践,这样使得一些文职的政府官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素质,不重视环保节能。一些科研博士专于本行,专而不博,出现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实际上,一些真正有名的科学家往往博采众长,古代的张衡、徐霞客,现当代的高士其、苏步青、竺可桢等,往往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囊括古今,写下了不少生动易懂的科普著作。我们科学家和教师更应该文理兼通,懂文能使学理的人能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科学见解,懂理会使学文的人更好的知晓生活的本质。在这个信息万变、学科融合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文道结合,知宇宙之浩瀚,通古今之渊博,下洋洋之文采。时下有学校小记者与科学家的互动,科学家要多写写科普文、科学童话,做好对后代的普及推广工作。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读写这些科学小文体,做个认真探究勤于记录的小科学家。


实际上,科学与语文的内容整合,在教材中就有体现。我们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从三年级开始,一二年级的科学内容到哪去了呢?整合在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中了。就拿语文来说,一年级的课文有一半是科学童谣和童话,如下册的经典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从我们这代一直学到儿子这一代,文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上册的《四季》、《比尾巴》等科学童谣,《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科学童话,在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告诉了科学道理。语文和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师要上出其中的科学味儿,得有相关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素质的支撑。中高段更有不少的科普文章、科学说明文,还需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分析,实验及收集数据的本领。教师就需要这些科学素质。小学老师更应该是全能型的,每门功课都应该会教,并能够教好。这点西方国家做得很好,在那里,老师是包班的,就有课程整合的自主权,如:教学蝴蝶的生命周期,美国的教学就可以科学和语文结合,边观察边指导写观察日记、填观察报告。能长时间地进行1个多月的观察,跟踪记录,最后放飞,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家又分阶段完成了科学实践报告,并定期请专业人士来做主讲教师,指导学生与教师在这个行业中的知识技能学习。我们国内,不妨培养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文道”结合,做一名全能型的教师。


这次有机的尝试,对于科学和语文学科的结合,我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虽然这一步有点蹒跚。不过,相信以后我们科学教师与语文教师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一定能听到具有文学韵味的科学课,具有科学趣味的语文课。愿我们的孩子们学会细致地观察,严谨的实验,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形象完整的科学文本记录,成为文理兼通的全面人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5 23:33:39编辑过]

TOP
22#

                                                                学科整和,体现优势互补

  萧山区义桥二小     吴伯平


岁已寒冬季节,天气却呈现着金秋小阳春的温馨。今天下午我作为区“领雁工程”学员,有幸参加了闻堰镇中心小学科学、语文串联教研活动。像这样两大门派围绕一个主题,会聚一堂,同“烧纸船”,很有“华山论剑”的阵势,我的记忆中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堂课《烧纸船》,由科学老师沈华梁执教。沈老师由“纸”和“火”两个朋友,由“易燃”变成“烧不坏”锲入主题,借助严密的过程设计,进行细致的操作指导,在学生领会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后,有条不紊地进行“烧纸船”的实验。实验中,火-纸-水之间呈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了碰撞,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一系列看似幼稚天真的提问与回答,这正是被激发出来的智慧火花,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也正由此生长。


纸船为何烧不坏?最后从燃烧的原因和“热传导”等知识,来论证盛水的纸船烧不坏的科学原理。最后一个很有启发创意的演示实验“烧不断的棉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和扩展。作为一堂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课,我以为是很成功的。对于课堂的不足之处,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学生在实验中,把纸船烧破了,甚至烧着了,应该不是意外,作为教师应该有所预料,这也可以看做是实验的另一种结果,更不应该把它判为“实验失败”。把“烧破”和“烧不破”两种结果,作为课堂资源,调动学生进行原因分析,是对“热传导”的一个最好论证。


这堂课若教师定要控制纸船不能烧破,我想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作指导上的改进:1.指导学生推测往纸船里放水的多少;2.调整酒精灯火焰,不能太旺,避免火焰冒出烧着船舷;3.试做一种更合适的纸船,从纸质和船底两边不留折皱考虑。


第二堂《烧纸船》,语文老师长丽娟,从上课一开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进行烧纸船的操作,学生惊奇地发现纸船竟然烧不破,学生的好奇心和课堂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老师则以“小精灵”巧设迷局,扣人心弦,并要求先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然后再揭穿谜底……一堂生动活泼的写作课由此开始了……


今天的教研主题是打破学科界线,体现优势互补,实施学科整合。像今天这样语文课与科学课,构建着同一个学习主题,但并非一定要做到殊途同归,对学生来说把科学知识与科学兴趣融合到语文习作中去,两堂课,犹如同一作料烹饪出两种不同的美味佳肴,无疑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我想,要是今天的两堂课在同一个班级里进行,直至作文稿完成,那将一定更精彩。不管怎么说,课程整合的先进教学理念,我们萧山已经由此开始实施,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回家路上,驾着两轮行驶在江边大堤上,好一幅“三江斜阳,渔浦晚归”映入我的眼帘,停车从包里掏出相机,留下这精彩的瞬间。
TOP
23#

                                                期待真正的学科整合
                                                                                                       人民路小学    徐 瑶
      那天,当听说要去闻堰镇小参加一个科学、语文串联的教研活动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同一主题,同一批学生,科学课上完了,上语文的习作练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串联。同一主题,正如我所料,但没想到的是第二节语文课时,却换了一批学生,我不禁纳闷了,那不仍然是一节科学课,一节语文课,好象并没有将两节课进行串联。
      的确,要在我们如今的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整合,有一定的难度,除了主题难定外,还有很多的限制因素。但正如郭杰老师在评课中所说的,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进行尝试,这才是教研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记得前不久,在我们学校搞了一次教研活动,是将语文与美术进行整合。首先,由语文老师上了一首古诗,分析了诗中各词的意思,诗的意境等等,在教师优美语言的描述下,通过我们的想象,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接着,第二节课时,美术老师登场了,她教学生用画笔,用美术独特的表达方式,把你脑海中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呈现在纸上,学生完成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我想,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印象是深刻的,也许会终生难忘。在感受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还完成了一个把自己的想象,理解表达出来的愉悦的过程。
      学科的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能积极地探索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一定能丰富课程资源,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让我们的科学课更加精彩!
TOP
24#

学生在实验中,把纸船烧破了,甚至烧着了,应该不是意外,作为教师应该有所预料,这也可以看做是实验的另一种结果,更不应该把它判为“实验失败”。把“烧破”和“烧不破”两种结果,作为课堂资源,调动学生进行原因分析,是对“热传导”的一个最好论证。
烧破,我也认为不能说实验失败,你在实验记录单中及课堂上并没有说明一定要争取不烧破,记录栏中的实验前后的对比和“我们的解释”几栏非常好,可以让烧破烧不破的小组都写出自己的观察体会,从正反两方面揭示热传递这科学概念。
TOP
25#

Post By:2008-11-16 23:20:00



学生在实验中,把纸船烧破了,甚至烧着了,应该不是意外,作为教师应该有所预料,这也可以看做是实验的另一种结果,更不应该把它判为“实验失败”。把“烧破”和“烧不破”两种结果,作为课堂资源,调动学生进行原因分析,是对“热传导”的一个最好论证。

 


纸船烧破的现象是有预设的,我预设的是一只纸船烧破,其余的2只纸船没有进行预设,但是在教学前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知道会有纸船因为酒精灯放的位置问题引起烧掉。

TOP
26#

 

闻堰听课有感


萧山区朝晖小学 楼 


这次的教研活动很特别:科学、语文串联教研活动。自己有幸聆听,收获不少。第一堂课是沈华梁老师科学课《烧不坏的纸船》。这课可以说是老师的独创,因为教材中并没有这样教学内容。相反语文习作训练《烧不坏的纸船》在教材中一直延续使用了好多年。因此可见,老师为搞这一次教研活动是出点子,想方法,这种精神让人学习。


   沈老师的《烧不坏的纸船》主要引领学生探究热传导的奥秘。通过小组实验体验、惊疑:为什们纸船烧不坏。探究顿悟:原来是热传导作怪。这中间为了加深对热传导的理解,拓展了考考你:为什们棉线烧不断及生活中热传导的运用。最后倡导大家用“神奇的纸船”“烧不坏的秘密”记录课堂。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序、合理。


要说遗憾,就从学科整合说起。对于学科整合,我想本位意识还是需要的,就是科学课还应该是科学课,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科之间的共性,达到整和的目的。这是一节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科学实验探究课,这是老师的科学课《烧不坏的纸船》与语文学科的共性。这大概也是语文教材安排这一习作训练初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丰富清晰的情感体验(惊、疑、悟),从而产生写作的动机与欲望。又有动态的探究过程,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老师课的最后倡导孩子以“烧不坏的纸船”“有趣的一课”来写写体验。这一教学环节显得有些单薄。因为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种种体验随着实验结束也慢慢消散。因此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呈现“惊、疑、悟教学环节,板书记之。对学生习作有指导意义,使其记叙更为有序、全面。


语文习作课《烧不坏的纸船》,教师以魔术师角色自居,给学生演示了烧不坏的纸船。教师语言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些言语似乎夸张过度。比如称水为“精灵”。一次次的“精灵”,让人觉得与实验习作课朴素的本质,有些远离。诗意的语言也许不属于这节课。习作角度讲情感体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在一惊一咋中感受探究过程的快感,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训练要兼而有之,这堂课也许匮缺了引领学生关注自我情感的体验。


一家之言,不当多多指教。

TOP
27#

 

闻堰镇小教研活动想法


萧山区宁围一小  陈荣林


参加了闻堰镇小的题为“打破学科界线,体现优势互补,实施学科整合”的区小学科学、语文串联活动,给我很大的思想冲击。原来学科间的界线是若有若无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整合点,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各学科的优势,达到教学的更优化。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次教研活动中科学课的一些看法:


一、探究指导缺乏整体性,探究要求太低。


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设置环节作探究指导。教师问学生该如何操作这个实验,学生作零散的回答之后,教师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安全提示。在这里,我认为教师的指导是不到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只有学生零散的操作方法,没有教师做整体性的整理和归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如何探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步的有效探究。再说,由“分散”到“统一”归纳方法也应该是我们科学思维的一种体现。


实验记录单中设计的内容只有“烧之前”和“烧之后”的观察,对于学生的探究来说要求太低,同时也不符合亲身探究、体验的要求。我认为表格中的两项内容仅仅是静态内容的观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无所事事,可以东张西望,对于“烧”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他们会置若罔闻。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学生探究提出更高的科学要求,增加“烧之中”的观察内容,并且这项内容的观察应该是整个观察活动的重点。


二、教学设计欠合理,知识讲解太苍白。


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设计安排了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引出了科学概念“热传递”,接着寻找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再来分析探究活动中学生操作失败的原因。我觉得如果把分析探究活动中学生操作失败的原因移到引出科学概念之前,利用学生操作成功的现象分析和学生操作失败的现象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得出科学知识——热传递,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不会显得苍白无力,况且正反论证也是我们科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三、科学知识不科学。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教师没有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热传递”这个概念。在学生的脑子中,他们把“热传递”和 “热传导”混为一谈,把它们当作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称呼。如学生在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时,就有学生说到空调,教师也未作任何纠正,而实际上空调应该是热对流。想必这样的概念存在,会阻碍他们今后学习相关的科学内容。


四、关注学生太少。


在上课伊始,教师请出两个“朋友”——纸和火,问学生当它们两个碰在一起会怎样,学生回答纸会烧着,然后教师作了演示,接着教师追问,纸遇到火一定会烧着吗?多数学生回答会,但是有一个学生说“不一定,湿的纸不会着。”教师对于这个学生不作任何关注,继续按自己的预设进行,说:“我可以让你们看看烧不坏的纸。”这样的环节设计固然能引起多数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于那位学生我想就未必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纸遇到火固然是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一部分,但是湿的东西不容易着也是这节课中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我想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为需所用,而偏废另外的,要做同样的关注。


以上是我对这节科学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想必有不少偏颇的地方,还请同行们指正,让我们在相互的研讨中共同提高。

TOP
28#

呵呵
TOP
29#

哈哈,这样的形式能激起老师们的充分认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