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听课的(12)
--我们可以这样听课(3)
我们经常说,学生的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这堂课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那热烈的、积极的、主动的场面,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时总有这样的担心:会不会就要停止了?老师会不会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应了?可千万不要让学生感到你不在关注他呀!
我为什么特别担心老师不注意孩子们的反应呢?因为我怕老师们让这样的活动表面化了,表面化了的活动就不再吸引孩子们了,没有孩子们的参与,我们的课堂就没有意义了。我记得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期中有一篇是关于对学生进行访谈的,当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有两个不同教学方法的老师让你遇上,你更希望遇哪一位老师?期中一位是很‘懒’的老师,一位是很‘勤’的老师,....。”你如果看过这篇文章,你已经知道了学生为什么更加希望能遇上那位“懒”的老师了。虽然后来我在不同的学校也做过多次重复的访谈,但得到的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
孩子们所给出的答案与我们的课堂现实是否一致呢?事实上还是有相当多的课真的让人担心。下面是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思考:大班化教学也不应该让任一个孩子掉队
观察时间:2005年5月12日
观察地点:柳州市某县城小学
观察班级:小学四年级(四班)
观察原因:课改调研
教学内容:识字教学
班级人数:7排4组另加两桌3人共59人
教学现场:
1.也许你已经看到了,全班共有59位学生。你可以想象,由于是课改检查的公开课,这节课我们的教师一定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了的,也许还有教研组的老师参与了设计,教研员的指导恐怕也不能少,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创设多种丰富情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节课老师讲的确实非常精彩,很兴奋,活动设计也当然非常有意义。课堂一开始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活动,但随时间推移(约10分钟后),学生参与程度逐渐降低(典型者第57、58号学生),最后几乎只有高亮度区学生参与了。
2.从记录的情况看,由于“听课”者众多,于是老师把学生重新分成了两个组,留出了如图的“听课”者的位置。教学环境如图所示,其中教师视点(频率最高)如图所示的高亮区,课堂观察者位置如图所示。这就是我那天做的记录。
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呢?我当时观察到了一些我们老师最容易忽略的、最为平常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也是严重的问题:
1.孩子们开始非常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可是为什么后来他们不再那么积极了呢?举手要求得到发言的机会的人为什么不那么多了呢?课堂观察的结果是老师关注的学生面太小,多数情况下,教师看到的是图中高亮度区的学生。
2.第57、58号这两位学生到后来不但不再举手要求回答问题,而且不再那么认真听课了,还一起在那玩铅笔、开小差!老师是没有注意到还是对他们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不再关注?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坐在中间区域的学生通常是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
3.我们的课堂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如何使我们的关注点更加宽广一些呢?这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4.这是一节公开课,如果是一节平常的课,教师的行为又是什么?学生的行为又将是如何?学生情结的变化速度双如何?在我们私下的交谈中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确实相当严重,这是我们必需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5.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真的没有办法提高了吗?孩子真的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了?对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能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一是老师所设计的活动是否具有价值,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否具有吸引力,二是老师是否放手给孩子们参与,是否关注到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并给予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程度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听课”完之后,我与老师们还进行了研讨,我们讨论到了教学方案的设计问题,谈到了课堂关注度问题,谈到了课堂教学调控机制问题,还谈到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被我们长期“边沿化”!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结论的正确性如何,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