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廖先祥: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复制链接]

1#

[推荐]廖先祥: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原来是这样听课的(1)


 


  前天有领导考我:“最近这段时间你在研究什么?”

  我说:“在了解我们的教师是怎么成长的。因为,老师的成长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了解了教师是怎么成长的,找到了老师成长的规律,我们就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快速成长了,更多的孩子就受益了。”

  “你只管数学吧?”

  “不,我开的是一个杂货店,多种经营。从小学到高中,到职业教育,有时也到幼儿园,从数学到我关心的学科。”

  “你一个人经营?为什么不带几个人一起做?希望你带出些人来。”

  “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得了的,有些科目我并不是都懂,但有人懂,他们在帮助我完成项目工作,我们是一个团队,我只不过是问题和困难的制造者,经常给他们出难题,他们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和我一起发展。我们有不少老师已经成长起来了。”

  “你认为我们老师现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老师现在工作非常辛苦。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可他们也感到收效不大。比如有的老师说:‘我辛辛苦苦地上课了,可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却还是不太理想,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看来老师真的遇到了问题了。”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我想,我们可以从关心老师的专业成长着手,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先从学会科学地听课开始。”

  “你的意思是我们的教师不会听课?”

  “不是。但如何更加科学地听课,如何从听课中更高效地促进老师们的专业发展,这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事实上,我收集到了不少老师的听课和评课记录,这些听课和评课记录可以说明我的观点: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听课,在听课中发展自己。

  我们过去的听课方法不科学吗?让我们先看看过去是怎么听课的。下面是一个例子:


  

 

从这个听课记录中你看到听课者的收获了吗?你看到听课者在思考什么了吗?你看到他对执教者在执教过程中有什么更具体值得发扬的东西了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东西呢?执教者对教材处理的情况如何?等等。似乎只是一个流水帐的东西,把执教者所写的东西作了些记录而已,反思的东西是不是少了些?你说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4 10:06:3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原来是这样听课的(2)

 http://www.doule.cn/user1/728/archives/2007/10234.html

 

  有人说,上篇的那个案例只是个案而已。可是,从那个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那是经过有关部门盖过章的,是经过认可了的一种听课形式了的。又有人说了,你说你已经收集到了不少平常大家听课的案例,那其它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个听课案例吧。


  看到了吧?我们的听课记录是什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教师都做了些什么?学生都做了些什么?他们都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加以学习的呢?又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的呢?除了更多的可能是教师板书的东西和可能是学生的练习题之外,其它东西就不是太多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到的教学过程记录中最值得高兴的是“联系: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不等式的解集。”“‘三个二次一条心’”。另外,在教师听完课后(应该是在听完后)的评价中,写了两点“本节课成功之处:1.上得很精彩,也(?)一堂真正的清思(?)课。2.将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不等式的解集都联系起来,做得很好,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应该说,听课者的思考就在这里了,也许这就是他的收获。至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嘛,当然也就不好写了,这在上篇我已经说过它的原因了。

  但是,细心的读者,在这张听课记录表的下方有一行小字,它的内容你看到了吗?它要求我们听课的老师要做些什么呢?“要求:一要看看课堂是多向交流式,还是双向谈话式或单向灌输式;二要看看学生如何动?如何独门思考?教师如何诱?如何打开学生思路?还是只看到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对学生的‘引导’?......”在这张听课单里,这些要求我们几乎都没有看到呢。

  当然,我们教师说了:“有很多东西在听课时也是来不及记录的。”“有很多东西我们都看到了,而那些东西也不一定都非得记录下来呀。”“该学的东西我们心理都清楚的,不好的东西嘛,我们也都知道,不一定都要记录下来才算是认真听课的。”

  这样听课的理由很充分。你说呢?亲爱的读者?你不这样认为吗?
TOP
3#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原来是这样听课的(3)

http://www.doule.cn/user1/728/archives/2007/10299.html

 

  今天一不小心就听到有老师说:“好在我不是数学教师,否则可能又被这家伙拿来做例子说了!这家伙好玩是好玩,可就是眼睛太尖了,他总是看到别人不太在意的东西!”其实,我是想让自己思维不至于那么快就迟钝了,所以就特别努力地想些别人不太在意的东西了。比如别人是怎么听课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听课?这样听课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我认为应该怎么听呢?我又为什么希望这样听?这样听的好处在哪呢?理由是什么呢?依据又是什么呢?等等。另外,我也不只是注意到了数学老师的平常听课方法,其他老师的听课方法我也在意的,因为,我很想知道平常数学老师的听课方法在其他学科中是不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是了,那说明这样的听课方法就更具有了普遍性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有意义了!

  “平常我们老师都是这么听课的!”如果我没有证据,可能我所说的结论就真的是谬论了。所以,我找到了很多老师们的听课记录,而且都是些经过“有关部门认定”了的记录!不信呀?那就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案例。


  看到了吧?这是一堂美术公开课的记录呢!上有XX教育局验审的方章为证,我不会造假的。在听课记录的形式上、效果上、方法上,它与前面数学老师听课的记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不?

  从记录的情况来看,在教学的第一上环节上主要是弄清楚水彩画与水粉画的特点与区别(不知道是教师还是学生,记录没有说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通过提问学生来达到。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有多少个学生有机会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了呢?有多少个学生希望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呢?有多少个学生纠正了别人的说法了呢?有多少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了呢?有多少个学生说错了呢?有多少个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讲座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环节是比较水彩画、水粉画及油画(也不知道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比较,没有记录说明),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回顾油画的特点(也不知道是谁在回顾,没有记录回顾主体)。在对油画的特点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最想知道的是谁在回顾?如果是学生在回顾,他们回顾的过程中有什么的结论?怎么把他们的结论归纳成更加统一的观点?是教师帮助归纳还是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结果?老师在这过程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第三个环节是演示水粉画和水彩画的步骤和技术。这一环节看来是这节课的主体部分,因为听课者做了比较多的记录(三行字,也是三个小点内容),其中第一行有一个亮点,那就是“(3分钟)”,这是这节课所有记录中唯一出现的数字,是演示画一个苹果所用的时间(也不知道是教师演示还是在演示学生的作画过程,老师演示与学生演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第二行记录是“讲解作画过程和注意事项”,是谁在讲解?是学生还是教师?要知道,老师讲与学生讲的效果截然不同的呀!如果是教师讲,那就没有什么惊奇的了,可如果是学生讲解呢?那就一定会有很多的故事!可我们看不到!我们也就无法从中学到东西了!第三行是“介绍一些常用技法”,是哪些“常用技法”?

  第四个环节是“放幻灯片的作品讲解”。在这里,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到底是谁在讲解?讲解些什么?讲解得怎么样?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有没有参与?有多少人参与了?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迷!

  第五个环节是“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些什么?学生是怎么说的?有多少个获得了发言机会?发言的结果是什么?有多少人希望得到发言机会?有多少人提出不同观点?甚至是反对意见?老师是怎么组织学生讨论的?老师是怎么处理学生的发言结果的?老师是采用哪种方式使学生得到发言机会的?所有这些我们也无从知道,也许听课的老师过后也不再知道。

  第六个环节就是“总结”了。我们不知道是由谁来“总结”的,“总结”了些什么?“总结”得怎么样?......

  另外,在这节课里,我们不知道课的属性是知识的教学还是技能性教学。但我想,这一定是一个特色班的教学,如果是这样,这节课的教学就应该属于技能性的教学,如果是技能性的教学,可我们看到的分明只有(可能是)老师的绘画演示呀!并没有看到学生更多的绘画技法的练习呀!这样的教学,我想象不出它的教学效果会有多好。当然,这都只是我的猜测。

  听课完了,我们没有看到听课者的一点评说和感慨,也不知道他能从中得到些什么?这是我最为关心的内容。也许是杞人忧天了,但愿如此吧!
TOP
4#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原来是这样听课的(4)

http://www.doule.cn/user1/728/archives/2007/10332.html

 

  今天又有教师说了:“就一个小小的听课本,就一张小小的听课记录,一件那么平常的事,居然被你看出那么多东西来,怪不得你长不出头发!”

  “你到底是哪一科的!看你不象是数学老师!”

  “我是开杂货店的!”我说。

  “那你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买的?”

  于是,我今天又拿出了另外一件东西让大家看看,让大家来还还价,也看看你识不识货。


  有识货的说了:“哦,就这东西呀,我也有!不值多少的!平常得很!”

  也有些自称识货的说:“不错,货真价实!有可贵之处,但有不少瑕疵。如果能看到它的全貌就好了!”

  我说:“我要来时,这货就这样,已经包装好了的,你要想看到全貌呀,全靠你的眼力和水平了。”

  又有人遥了遥头说:“我看不出还有什么东西,猜不透,不值多少价。”

  你说呢?看了那么长时间,不还个价?
TOP
5#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原来是这样听课的(5)

http://www.doule.cn/user1/728/archives/2007/10373.html


  今天上午,我应邀来到柳城县实验中学和全县中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们、教导主任们吹牛。我吹的题目是《怎样做校本小课题研究》,为什么我要吹这个内容呢?因为我在11月27日到广东东莞吹牛时得到句话,叫“贴近就是力量,本土就是主流!”我想,我们学校要搞科研就应该是做贴近本土的事,解决本土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加具有驱动力,才更加具有意义,才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嘛!
  在吹牛的过程中,自然要讲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因为聊天的对象都是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们嘛。可是,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教学质量的再提高了呢?我们应该从哪里突破呢?期中我就聊到了听课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观察。


  怎么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听课,去观察我们的课堂,去记录我们的课堂。否则,我们所说的、评价的就只有空话、套话了。可是以前的听课方式,记录方式能给我们所下的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不?我想那比较难的。不相信呀?那我们就再看看一个听课记录吧,看你从这个记录中能回答刚才我提出的问题不?


  不能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吧?因为,我们从听课记录中只看到了(可能是)老师的板书记录,以及一些毫无价值的教学环节名称,外加上只有五句话的评价:“符合学生实际,特点鲜明,讲练结合,板书得当,富于启发,教学效果好。”

  我们最想看到的没有看到,我们的困惑依然还在:“符合学生实际”表现在哪里?怎么证明这个结论?“特点鲜明”表现在哪里?是教师教学的特点还是学生学习的特点鲜明?或者是另外什么特点鲜明?不得而知;“讲练结合”从记录中看不出来,只有在课的最后才记录有“四、练习”,而且是在“三、小结”之后!这是不是老师在讲完课后发现还有时间才临时安排的练习?因为你总不该提前下课吧?所以就拿练习来拖时间了(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并不真实,但是不能不让人这样想,因为通常是练习在前,小结在后),再说了,“讲练结合”一般都是互相穿插着进行“讲”和“练”的;“板书得当”我认为这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从听课者的记录中可以看得出;“富于启发”嘛,就更加没有任何可以说明的记录了,因为老师是怎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讨论的?甚至是争论的?在这里看不到。

  既然上面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得到有一定说服力的回答,你要下“教学效果好”这样的结论自然就没有依据了,就不可能让人信服了。你有没有“被骗”的感觉?
TOP
6#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


--原来是这样评课的(1)

http://www.doule.cn/user1/728/archives/2007/10427.html

 

  在前面的几个案例里,我们看到了现实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是如何听课的。我想,这些案例的展现也不足以让大家感到有什么惊奇的,因为,在大家眼里它实在并没有什么大小不起的事,大家都这样做的事嘛!可是,我们仔细地分析的话,也不得不承认那并不是最好的听课方式,虽然这样的听课对老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说没有好处,但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至少不是最大的作用。

  对听课者来说是这样,那么,对教研组来说,教研活动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我们听完课后,教研组对所听的课又是怎么一种处理的呢?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这是一节七年级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我们看到在上完课后,有执教者的说课记录,按照说课的一般程序,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情境设计的意图、教学手段等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可是,我们没有看到有反思性的内容,没有自己认为遗憾的东西(我认为,课堂教学一定是有遗憾的!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那么,作为同伴,教研组的老师们又是怎么看这节课的呢?下面就是同伴们的看法。


  从教研组的活动记录中,我们得到三个信息:一是有六位同伴的评价;二是作为业务学习组织者的教研组长的评价;三是作为学校领导者(校长或是主管副校长)的评价。但是,不管是同伴的评价,教研组长的评价还是学校领导的评价,所说的无非都是些赞扬的话,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些更为深刻的讨论、个人不同观点和提出改进性的建议。也许,正象前面我所说的有“不好说”的原因吧?

  教研组为什么要组织大家一起听课呢?我们不只是因为有数量上的听课任务,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大家听课后的分析与研讨、研究来促进大家在专业水平上有较快地提高。可是,这样的评课能做到这点吗?这是我最想知道的事。

  这样的评课现象是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呢?其它学科又是怎么评课的呢?我不敢贸然下结论,我还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TOP
7#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7)

 

--原来是这样评课的(2)

 

课堂上有8神秘客人

 

  今天我不小心在网上看到东莞日报记者赵海霞所写的一篇文章《课堂上有8神秘客人”》,说的是我“受邀来莞进行科研讲学指导”活动上展示的一节课,那是由莞城中心小学莫衬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敢于创新是聪明老师特有的本事(蓝业佐 摄)

 

  我记得那是11月26日下午,我如约来到经济、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广东东莞市,我的任务是与东莞的同行们一起研讨中小学的教育科研问题。事实上,在我成行之前,东莞市教育局科研办钟主任已经与我达成共识:要在研讨会上展示一节课题研究实证课,以最真实、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方法与成果!展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魅力,展示中小学教师是如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辛勤劳动!当然,也是坦露教师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为了这节课,莫衬平老师和她的同伴们已经花了不少心血,可是,就在当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时,我却给莫老师和她的同伴们出了一个难题:“你怎么证明你的课是《小学数学“引导——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课呢?用什么来证明它是你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成果呢?”(其实我已经看过莫老师的教案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教案,与课题研究绝对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也是采用符合他们课题研究所得出的“模式”来上的,因为我特别喜欢给别人出难题才“多此一问”。)

  老师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大惑不解:“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要求和成果来上的呀!怎么能说不是我们研究的成果呢?”

  “是呀,我知道,因为我看了你们的课题研究成果,知道你们怎么做。可是,到时那么多老师看你的展示课,他们认为你的课是通常的什么‘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学习’式,还有他们喜欢的自定义式,而不是你们的“引导——探究”式,你们该怎么去说服人家呢?”我说道。

  “我们有课题研究资料给老师们呀!”老师们说。

  “来不及,他们也得有个理解过程呢。”我说。

  “那怎么办呢?”老师们问了。

  “我认为,我们中以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加以证明。比如,你这节课中共提问了多少个哪些层次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你需要引导的?它们有多少个?引导的结果如何?哪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有多少个?探究的程度和结果如何?你引导的时间共花了多少?你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有多少呢?...”我一连串的问题着实让人听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这我们怎么知道?”大家一时也回答不上来了。

  “如果可能,我还是想让课题组的同伴们到现场进行课堂观察并记录,然后利用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来说明问题。钟主任,梁校长,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时我向坐在一旁的东莞市教育局科研办钟主任和莞城中心小学的梁校长建议。

  “太好了!就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量表,用它来观察课堂,得出的结果就更加有说服力了!而且参与观察的老师也要从市科研指导小组中抽些人,这样,我们的观察就更有意义了!我们的活动就更有亮点了!”钟主任说。

  “不过,我们老师还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不知道会怎么做?不如明天你先到我们学校做简单的课堂观察培训再说?”梁校长说。

  “太好了!明天先听听我的课,顺便指导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要改的。”莫老师急切地说。

  说干就干,大家就在用餐的同时开始了分工、讨论观察目的、研究观察视角、观察人员、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的运用原则等问题......。

  “这次活动对我们老师来说将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因为,实证活动不只有专家报告,更重要的是有我们老师的直接参与!参与一种在专家指导下全新的、针对性很强的课堂观察活动!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实证方法!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钟主任说。

  “我不是什么专家,跟大家一样都是老师,只是多看了些书,多想了些问题而已。如果老师们不感到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那就好了。”我说。

  ......

  事隔一天以后的11月28号早上,于是就有了东莞日报记者赵海霞所写的《课堂上有8位 “神秘客人”》
TOP
8#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8)

 

--原来是这样评课的(3)

 

  我们听课实际上应该是进行观察课堂的教学行为,我们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教学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听课的目的。可是,从我们的许多听课记录来看,我们没有看到能更加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为。如果说这一阶段的机会已经没有把握住的话,那么在评课这一阶段应该还是一次机会,因为,虽然听课时很多精彩的地方没有注意学习,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也没有记录下来,但可以通过评课得到一点补充,从大家的评课中也还是得到一点启发,从而还是可以学到些东西的。但是,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在我们很多的评课活动中也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不信呀?下面我们再看看一个例子!



  

  上面是听课的记录,在记录中我们知道了上课老师首先是列出了“考点精要”的有关“圆”这部分内容,并以图形的形式和式子的形式说明了这部分的内容,接着记录了执教者讲解的两个例题:一个是填空题,一个是选择题。这就是老师的全部观察记录,没有任何的个人观点与评价,看不到听课者的思考内容,因此很难说明听课者有什么收获。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听课者通过评课活动对本节课的分析,应该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那么,从教研组的活动记录看,能实现这个目标吗?


  都是些好听的话,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问题:

  在李老师的发言中说:能组织好复习,体现规律,有提升。怎么证明这一观点呢?没有,我们没有看到。

  在韦老师的发言中说:做到了解学生,随即掌据(握)各层次,定下了合理容量。那么,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哪呢?随即掌握各层次学生的表现又体现在哪里呢?是先定下了容量还是调整了容量?我们没有看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记录,所以没有办法信服韦老师的观点。

  吴老师的发言就更加客套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态自然,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生动,举例选择合适,学生训练充分,思维活跃。可是,从听课记录中几乎都看不到吴老师所描述的这些东西。

  这样的评课,除了是互相奉承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大家都没有得到什么教学经验与教训。也许你不这样认为,但我是这样看的。
TOP
9#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9)


 

--原来是这样评课的(4)

 


  在前面我讲过,我对当前的听课与评课方式感到有很多的不足,虽然大家都感到那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有问题,尽管很多人并不认为是这样!同时,我也说过,我要找到更多的证据,用这些证据说明我的观点是对的。


  前面我已经列举了部分证据,我想,这些证据已经可以说明传统的听课方式只是满足于任务式的听课,对更快地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最大的。当然,着的最近这几篇我又给出了传统的评课方式中的不足。如果说听课方式已经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机会了的话,评课应该说是还有一次机会留给大家,可是,很多时候,这样一次机会也被大家给丢失了!因为,评课也是可以促进教师们从教学理念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经验的获得、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的锻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习惯的养成等,这些在我们传统的评课过程中都很少看到有真正的表现。


  也许大家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学科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可我们学科不会。也就是说,我给出的证据不足了。那好吧,我再给一个案例给大家看,也许能改变你的一些看法。



  看到了吧?这是一节物理探讨课:凹透镜像。虽然在这里我没有展示出听课的记录,但在评课时至少有8位老师参与了针对这节课的评课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研活动

  按理说,这样的教研活动在评课之前都是先听课的,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而且我相信是听完课后就进行了评课,因为是第四节课的教研活动记录(一般上午都有至少4节课)!既然是教研活动的记录,而且又是评课的记录,所以,这些记录也一定是这8位老师讨论的结果。这样的活动结果给老师们带来了些什么呢?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问题:


  1.“教太自然,举手投足具有感召力。”但是证据呢?老师们谈到了没有呢?如果说谈到了,记录在哪呢?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存在与之相反的现象不?如果有,为什么不要求老师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习这些优秀的东西呢?


  2.“重点突出,板书明确,条理清楚。”证据呢?怎么说明重点突出?这节课的重点在哪呢?老师们讨论了没有?要注意,共有至少8位老师参与了这次教研活动呢!不可能没有说到,但如果说到了,就应该会有记录的。板书明确?还是板书清楚?还是板书布置合理?怎么证明?条理清楚是指板书还是讲课?还是指学生的学习?我们也不得而知。板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思维与文字陈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示范,平时我们老师做得怎么样?没有人愿意说,如果这节课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要求大家学习?如果有好的表现而我们自己又存在问题,为什么不作改进的要求?如果我们大家都没有问题,那这样的板书就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特别说明的东西了。


  3.“师生互动,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那么,师生互动了多少次?占有多少时间?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者练习等多少次?花了多少时间?动手的效果表现在哪?老师指导了多少学生完成实验?全班学生实验的效果怎么样?都对了吗?都会做这个问题的实验了吗?可是,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给予说明,也没有证据说明。我想,如果真的有效果,有意义,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教研组对大家有所要求与学习?哪怕只是一点点学习的要求呀。


  4.“讲练结合,深入浅出,结合生活实例,使授课内容通俗易懂。”那么,讲了多少时间?练了多少时间?哪些内容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这节课来说,它的效果如何呢?另外,在评课时讲到“结合生活实例,使授课通俗易懂”,这样的效果表现在哪里呢?比如有多少学生都能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有多少人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知识正迁移程度)?如何这样的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为什么看不到要求更多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这就难怪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后,大家还是在原地踏步,看不到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了。


  不过,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条难得的记录,那就是“不足之处,语速有时稍快(了)一些。”但是如果再提出改进的一些意见就更好了。


  多么希望有更好的改进啊!

TOP
10#

 

我们是怎么听课的(10)


 


--我们可以这样听课(1)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原来是怎么样听课的了。在我所列举的这些案例中,它们都是大家的现实做法,而且都是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甚至是有关教育局认可并盖有审核章了的,这确实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和传统的听评课过程与方法,它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错误。但是,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就很少有人去分析它的价值,很少有人去分析它所应该具有的巨大意义,更加没有人去分析如何让它发挥其巨大的科学作用。


其实,我们的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在开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得到锻炼,不断感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之外,还要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宝贵的东西,这种习得的主要渠道就是“听课”。“听课”对我们老师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听”别人的课还是别人“听”自己的课。别人“听”自己的课,从促进自己的成长这一角度来说,就是“借您的一双慧眼,让我看看自己!”自己“听”别人的课呢,就是“借您的一堂课,让我剖析自己!”当然了,如果不是从促进自己专业成长这一角度来说,“听课”那也就只能是“听而不觉”“视而不见”,只能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了。由此看来,“听课”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目的了,一种是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另一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


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的听课方法,我不再在这里列举了。


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的听课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下面一个案例。


案例:一堂中学英语课的思考: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发展每一个孩子,这应该是我们每堂课的准则。


观察时间:2005年11月24日


观察地点:柳州市某中学多媒体教室


观察班级:初中七年级一个普通班


观察原因:柳州市第十一届中学青年赛教课兼听


教学内容:七年级英语


班级人数:6排4组共48位


教学现场:


    1. 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投入,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非常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师提出的每一问题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要求得到发言。


    2.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不同类型果物,让学生学习相应单词,师生常常以师生对话方式、小组合作竞赛方式、同桌对话方式学习和练习一些句型。课堂氛围始终都非常活跃。


    3. 教学环境如图所示。教师视角如图所示(多媒体控制台位置为教师高频视角区域)。教师主要活动区域如图(绿色区域为教师高频活动区域)所示。观察者位置如图所示。


     4. 课堂上发生的故事:

学生47、48始终都在积极、主动举手要求回答、表现,但整整一节课教师没有给予机会。大约在课时进行到15分钟时,他们开始不停与说话了:“这教师好懒!总是在第二组那,我们这里她总不来!”“她总没有看到这边!”……。


我原以为他们可能是太倭了,教师有看不见的可能,但后来在老师每次提问时,他们站了起来要求发言,但还是没有用!虽然教师没有让他们发言,但教师的每个问题他们都没有放弃争取发言机会,每次也还是高高地举起他们的小手,每次又失望又气愤地放下!


大约25分钟时,他们甚至站起来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已经不再理会老师是否让他们回答!并且,情绪越来越大,对老师的意见也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出现粗口话了!


在大约30分钟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次课堂练习。可是,老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在哪呢?在中间前面三排区域(如图方形区域)!在老师巡视走到第14、15号与第22、23号之间时,这两个孩子站了起来举手(示意有问题请求帮助),于是老师第一次向他们走来。(我想,这两个孩子真聪明!抓住了我们老师的一般巡视规律,否则老师有可能就要马上倒转回头了!多机灵的孩子!)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老师走到他们身边问道。


“现在没有问题了,可是刚才有问题!”其中一个孩子说。


“刚才你为什么总不让我们起来回答问题呢?”另一个孩子紧接着说。


“刚才呀,同学们举手的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让谁来回答了。”老师说。


“你总不看我们这里!”孩子们说。


“好吧,下次让你们说。”老师说着转头向讲台走去。


……


在后来的讲评、小结中,这两个孩子还是不断地举手,也还是没有机会站起来当众回答老师的问题。


说实话,我佩服孩子们的勇气,更佩服孩子们的执着精神。我真担心这两个孩子由此会对我们的课堂产生某种不良的看法、态度甚至行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了呢?在我们的课堂中,有多少节课会存在这种现象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的后果又是什么呢?我们有没有可能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如果听课的不是我,而是我们的教师,他们会看到什么呢?是课堂上的热闹氛围?是老师的投入状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是师生互动场面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这两个学生的表现能被观察到吗?如果听课的不是我们的教师,而是这两个孩子的父母亲,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他们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我越想越感到可怕,也许你不这样认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