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章鼎儿对独木舟和竹筏的教学建议》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错觉,但是有些困惑依然没有答案。王平老师说,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从技术发展、工程设计和科学概念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发展和科学概念两方面,各路专家已经给出了很多建议,我困惑主要集中在工程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
寒假作业的其中一项,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做一艘船,开学初的分享交流时,就暴露了很多问题,对于船的载重量、如何控制方向、材料的选择、船型的设计等等,学生都有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就着这股热潮,我就把这个单元提前上了。刚好每一节课都能够解答同学们在开学初交流时产生的一些问题。我以为,教学的目的是否就达成了?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后,再进行船的设计或是改进,是不是就信手拈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测试了两个班再次改进设计的船,在稳定性方面大家都有了显著提高,知道船身要宽。但是依然有不少学生选择方形等棱角明显的船型,测试船的时候,电动机进水、原地打转、船舵没有固定导致行驶过程中改变方向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个时候,我有点惊喜,有效的学习是否才刚刚开始?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时间去整理失败的原因,改进设计,再重新测试,直到成功啊!此时的学生相比较开学初,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改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有必要再花更多的课时去完善小船测试小船吗?小学生的科技作品本身就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时好时坏,时灵时不灵,要带领每一组的学生改进这艘船直到达成任务,需要无数次的改进测试与再改进。而教材里仅仅用了两课时,就结束了船的设计制作和测试。我不知道教材的意图是希望学生了解了工程设计的流程后课后自己去不断尝试,还是认为学生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工程设计任务。如果,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尝试,那么必然有一大堆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难以着手或是直接忘记这件事。如果认为学生在两节课里必须完成这项任务的,那这个任务是不是偏难了一些?但是如果任务太过简单,像王平老师说的,制造一艘承重20个硬币的船,似乎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又没有挑战意义。只有接受了高难度的挑战,并且挑战成功了,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啊!
教材第七课的评估与改进板块,还有一个任务:举办我们的小船展览,给每一艘船写一份说明书。写一份说明书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去完成,但是展览介绍的环节是学生展示单元所学,以及交流制作改进过程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重要机会,也是学生积极性很高的环节,相比较开学初的介绍,同学们有更多的试错经历要分享,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都意犹未尽。
所以目前对我们来说,整个单元似乎上完了,又好像没上完。似乎应该继续跟进,又好像没有必要再跟进。不知道单元后面放个一课时或是两课时的工程设计课的意义何在,是否有点形式大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