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章鼎儿老师关于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的讲座 [复制链接]

1#

章鼎儿老师关于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的讲座

  摘自“大江南北”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phwpz/archives/2008/23162.html#56000

 


 


(6月16日-6月17日,在海宁参加了嘉兴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二次活动,在6月16日上午,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章鼎儿老师的关于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的一个讲座。虽然讲座没有用ppt演示文稿,但是当他翻开自己保存了很多年的本子时,思绪便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内容非常切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实际,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现在整理如下:)


一、关于问题设计的研究
(一)问题广度的设计
广度即思考范围或问题空间。广度小可以突出问题的重点,迅速发动学生思维,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但过小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副作用。要根据问题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比如有关溶解的提问:
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过大)
厨房里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缩小,但还是过大)
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进一步缩小)
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范围缩小到具体物体)
有关蝙蝠的提问:
蝙蝠是什么?(范围过大)
蝙蝠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问题指向明确)
根据食性,蝙蝠属于什么动物?(问题指向明确)
月球引力很小与月球上没有空气有什么联系?(太难了,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吗?)
(二)问题深度的设计
问题深度即规定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分记忆、理解、应用、发展几个层次。
比如水的净化方法有哪几种?
蚕宝宝是不是昆虫?
自然水域里的水为什么不纯净?
如何分离盐、铁屑、木屑、沙子?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水的认识?
(三)问题的难度设计
广度与深度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无距离就无难度可言。广度与深度是问题固有的,难度是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比如南瓜花的构造是怎样的?
案例《蜡烛会熄灭吗》
二、问题的准备与设计
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1、问题的目标符合课的总体目标,也有该问题自己的特定目标。
2、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相适应,能引起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教学的特点相适应。思考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3、良好问题有语言、文字上的要求,简单明了。比如:
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这个提问应该调整为:
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
把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干毛巾擦干,问:现在杯中有什么?(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4、问题与问题、与其它活动之间是联系的,形成良好的、优化的结构。
三、问题设计的建议
1、试答检查
检查是否偏移目标、适合学生、能否回答、是否有争议(是有益的争议还是无益的)、是否有歧义等。通过试答改善问题,重新设计,先确定答案是什么,然后根据答案设计问题。
2、变式表述
文字表达怎样符合学生思维、兴趣、习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比如: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不倒翁”是怎么立起来的?
“不倒翁”怎么能使自己立起来?
是什么原因使“不倒翁”自己立起来?
3、弹性处理
难易两头各处理一次。同样问题设计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可对付不同层面的孩子。比如:“白汽“是如何形成的?
4、问题结构设计
形成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以问题来结构活动。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配的设计
原则:多数参与,现在要求全体参与。
(一)提出问题具体方法建议:
1、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A.安静、专注环境下口述。
B.热闹、注意力分散、较复杂的问题写下来。
C.比赛、游戏、个别指导下卡片。
D.其他:图片、实物、实验等提出问题。
2、选择好提出问题的时机。
为提出问题创造时机、条件、气氛。
3、理想的状态: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科学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问题分配的具体方法建议
1、平均分配
不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2、无规律分配
不仅点举手的,也点不举手的
3、有预谋分配。
4、延缓和优先。
5、先分配,后提问;先提问,后分配两者要灵活机动。
五、问题的候答与理答
候答是提出问题后等待学生的反应。时间不宜过短,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否则会造成问题与答案的质量不高,易养成学生不假思索、马虎的习惯。候答过程中最好不重复问题。
理答对学生答案的处理。
注意点:
1、注意倾听。
2、学生回答过程中不作暗示,不动声色。
3、努力理解学生答题的思路、背景,多鼓励表扬答错的学生。
4、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帮助,帮助整理归纳。
5、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
6、对答案作出达标处理。归纳小结,错误答案重新组织讨论,进一步分析,答对了要淡化(无声的表扬,不要老是说“你真棒,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小科学家”),答错了要鼓励。
备课策略
1、以教科书为中心,完成活动内容、目标。
2、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处理,变成新的活动,完成新的目标。,或者以材料为中心。
3、以学习主题为中心设计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08-8-4 5:23:3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学习了,受益匪浅,可惜不能身临其境。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3#

谢谢转帖,很有价值!

TOP
4#

收藏!


好好消化。

TOP
5#

学习了!章老师的就是经典!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6#

通知:本帖选入《科学新视野网刊》第17期“网眼”栏目http://www.kxsy.net/kxxsy/article.asp?cat_id=19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7#

    培训回来后马上投入了复习考试与期末结束工作,也没有好好消化里面的内容,今天终于在“大江南北”整理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听讲笔记补充进去,贴上来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分享。


 


 


 


听章鼎儿老师讲座: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方法,一节课内有多少个问题?我们可以数一数,平均有50多个,其中有教师准备的、也有临时的、还有口头禅。


我们用什么去影响、干预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像体育课那样用口令,只能通过提问。提问是科学课上干预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所有带了问号的都是问题吗?这有必要研究。


一、关于问题设计的研究


问题的设计需要把握还三个度:广度、深度、难度。


(一)问题广度的设计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如:


问题1:“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哪些物体不能在水里溶解?”


这个问题的空间过大。有时学生会无从回答,适当地缩小问题空间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可以改问:“


?        厨房里有哪些物体能在水里溶解?


?        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        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


刚才的问题空间一个比一个小,是用限定、制定范围的方法来缩小问题空间。


问题2:“蝙蝠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来压缩问题空间。可以改为:


?        蝙蝠是杂食动物还是肉食动物?


?        蝙蝠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        根据食性,蝙蝠属于什么动物?


问题3:“讨论: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物,月球上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太大。有的是两种之间的联系,有的是三种之间的联系,学生要讨论的范围太大了。可以改为:


“月球引力很小,与月球上没有空气之间有什么联系?”(问题压缩了)


当然,问题的空间不是压缩得越小越好。


压缩问题的空间有利于突出问题的重点,迅速发动学生思维,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


但是,问题空间太小也会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副作用,


扩大问题的空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但问题过大影响教学效率、思维效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空间。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空间。比如:需要学生了解根的特点,就要缩小问题的空间;需要学生梳理、整理(植物的特点),就要把空间扩大一些。


(二)问题深度的设计


问题深度是指提问所规定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分记忆、理解、应用、发展几个层次。


1.记忆层次


如:“水的净化方法有哪几种?”、“蚕宝宝是不是昆虫?”记忆层次的问题很难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以上问题可以改为理解层次的问题。


2.理解层次


如:“蚕宝宝是不是昆虫?为什么?”、“自然水域里的水为什么不纯净?这样的问题用纯粹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解决的。


3.应用层次


如:“盐、铁屑、木屑、沙子,用什么方法把它们一一分离开来?进入应用层次的问题就能使知识之间联系起来,是活的知识。”、“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水的认识?”


3.发展层次


即引导孩子在原有层次上求得发展。


如:打孔卡片,“用有孔、无孔的三个空位卡片可以表示8个字母,那么如果有5个孔位呢?请研究孔位的多少与表达的字母数的联系。”,


又如:“统计豌豆数”、“统计身高、体重”……通过统计得到的认知就是发展层面的。


问题的深度,有时还可以解释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的深度。


(三)问题的难度设计


可以表达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距离大的问题难度就大,无距离就无难度可言。作为问题的特性,广度和深度是问题固有的,而难度则是呈现给学生以后表现出来的。如:


“这个几天晚上九点,我们可以在头顶看到哪些星座?”对于实际观察过的学生来说,这是个记忆复述的问题;对于星空知识掌握得扎实的学生来说,是可以推测出来的;对于连星座知识都不知道的学生来说,就无从解决了。


(对于教师来说)知识的难度还比较好把握,更难把握的是思维的难度的掌握。


是由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理解、储备而造成的;


是由思维活动的程度明显超越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造成的。


如:让学生同时思考两个变量就比较难;


如:《蜡烛会熄灭吗?》,要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检索,既涉及到已有知识信息的质量,又涉及到提炼加工。


二、问题的准备与设计


(一)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1、问题的目标:既要符合课的总体目标,也要有该问题自己的特定目标。听课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是随意性的。


2、问题的内容:问题的内容要合适。


?        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        与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兴趣动机、这个阶段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课进行到某个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很讲究的,最佳状态: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产生的问题一致。


?        与课堂教学的形式、时间想适应


3、语言文字上的要求:要简单明了。


比如: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学生很难回答:是生活中的“空”的标准,还是要说“杯子里有空气”?


这个提问应该调整为: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教师把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毛巾擦干,问:“现在杯中有什么?”,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问题提出来后要让学生说得清楚,不产生歧义,教师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能否回答。


4、问题的结构。每个问题够不是鼓励的,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与其它活动之间应有良好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优化的结构。


(二)问题的编制


1、试答检查


检查是否适合学生、是否符合目标、能否回答、是否好回答、是否会引起有争议(是有益的争议还是无益的)、是否会产生歧义、是否会答非所问等。通过试答来改善问题,重新设计。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先确定答案是什么,然后根据答案设计问题。


2、变式表述


同一个问题用多种方式表达,从而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最有效的问题。比如: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不倒翁”是怎么立起来的?——“不倒翁”怎么能使自己立起来?——是什么原因使“不倒翁”自己立起来?(此问题最佳)


3、弹性处理


把一个问题向难易两头设计。一个问题确立以后,想一个更难的或更简单的问题,在比较。(同样问题设计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可对付不同层面的孩子。)比如:“(蒸馒头时的)白气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弹性处理:


改变成较容易的问题:“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气是看得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请问:白气是什么?”


改变成难容易的问题:“冰棍周围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4、问题结构设计


形成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以问题来结构活动。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问题的提出与分配的设计


(一)问题提出的原则:全体参与思考。激发每个孩子的思考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作出回答反应。


(二)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法建议:


1、选择提问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选择。


A.在安静、专注环境下——口述提问;


B.在热闹、复杂、注意力分散的环境中——文字提问(把问题写下来);


C.在分组、比赛、游戏、需要个别指导的情况下——卡片提问(可以给每个小组一些问题的指导);


D.其他——用图片、实物、实验等来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来)。


2、选择提问的时机。进一步创造时机、创早条件。


选择注意力集中的时机;选择有心理准备的时间。


最高境界:把教师要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提问,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科学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问题分配的具体方法(提问后请谁回答)


1、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关注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


2、无规律分配。不要让学生找着规律,不只点举手的,也点不举手的。


3、针对性分配。有策划的、有计划的的分配:不难的问题分配给基础差的学生,难的问题分配给不怕答错的。


4、延缓和优先。已经回答过的延缓分配,不举手的有限分配。如:“我知道你会,这次要把机会留给别人。”“你把手放下,灯会还有更难的问题。”


5、先分配,后提问,或先提问,后分配。特殊情况下(有学生开小差时),可以先点名后提问。


四、问题的候答与理答


(一)候答


候答是指提出问题后等候学生回答的过程。


1.时间不宜过短。


现状:老师急于获得答案与往前推进,忽略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问题答案与问题本身质量比高,易养成学生不加思索、马虎随便的习惯。


改进: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举手的反应情况),如:有十几个学生举手。即时有学生举手了,也不要急于分配。


2.关于重复问题。


要注意:一般主张问题哦不重复,即:说的时候简明扼要,候答过程中不要重复,养成只说一遍的习惯,对反应明显不足时,可以适当进行调整。


(二)理答


理答是对学生答案的处理。注意点:


1、注意倾听。学生回答是一种自我表现行为,教师必须至始至终倾听,教师带头倾听具有安定课堂、鼓励的作用。


2、不作暗示,不露声色。对答题的学生只能有鼓励往下说的表示,不要打断、不要不耐烦;有兴趣地听、微笑地点头,让孩子说完。许多孩子并不离谱,有自己的道理,但老师常会忽略。有的情况下可以作出相反的表示,如:对说对的学生皱眉头、对说错的学生点头,以引起全班的思考。


3、努力理解学生答题的思路、背景。是什么使他这样想的?有什么背景?学生的回答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说到底都有对的地方,都有其来龙去脉,都有天然的“合理性”。


4、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帮助。帮助措词、澄清(事实)、整理归纳。


5、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用正面评价、促进性的评价,因为相对于思维的结果来说,思维的过程更重要。


6、对答案进行达标处理。用补充题为(“还有补充吗?”)、用归纳整理的方法,或对错误答案重新组织讨论,进一步分析。


7.对答对、答错的评价。答对了就答对了,不用大肆表扬,用无声的表扬:不要老是说“你真棒,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小科学家”。说对了就是一种快乐,任何表扬没有意思,会引起更多的副作用。答错了要鼓励。


 


(整理:陈梅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7 21:07:59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8#

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章老师的讲座内容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正如喻老师所说“很有价值”。谢谢两位老师的转帖和整理,学习了!
TOP
9#

二剪梅的整理和体会也是非常有价值滴:)
TOP
10#

这些问题真是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羞愧于好久没来了
TOP
11#

很好的资料,感谢梅姐的辛勤付出,收藏,慢慢学习。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2#

我们这次培训也讲到了这几点,也是这几个例子,出处在这里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3#

很有感触,值得学习!!

TOP
14#

我们“广角”工作站这个学期探讨的主题刚好是有效提问,看到章老师的发言,受益匪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