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从“卷入”走向“深入”
2018年06月06日 09: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罗树庚
教研组的活力在于活动形式灵活
导致教研组式微的另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许多学校教研组活动无外乎两种:研讨课+评课、专家讲座。久而久之,就陷入了疲于应对状态。如何让教研组始终洋溢着清新的活力呢?学校需要不断创新教研组活动形式。
我校教研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方式上的创新。如全组展示式教研,即将某次教研活动交给组内一个年级的备课组来承担。这个备课组,先要给大家作一个主旨微报告,然后围绕这个主旨推出一节研讨课,接着本组其他几位教师根据主旨、研讨课进行沙龙式观点碰撞。目前的教学普遍采用同课同构方式,即通过前期研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由两位不同层次的教师用同一份教案、课件,分别展示这节课。在两名教师的授课方式比较中,年轻教师自然能领悟课堂教学的魅力与艺术。同课异构式教研,则是就同一个教学内容,将教研组成员分成两组,分别研讨备课,然后选出一名成员上课,展示两个小组不同的研讨成果。教学思想研讨式教研,则是以组内某位名师为研讨对象,由他和徒弟合作展示的方式,完成一次教研活动。
一成不变的教研活动,变成了一次次充满期待的有新鲜感的教研旅程。组内教师不再是被动参加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的培训者。“最有效的培训,就是让受训者成为培训者”的理念,同样适合用于学校教研组活动。
教研组的意义在于助推教师发展
把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交给教研组,让教研组成为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训练营,也是避免教研组式微的有效举措。
如何焕发教研组的生命活力?在校长工作总结中,我的认识有二。一是唤醒教研组长的使命意识。我认为,教研组长是学科组的能量源,因此要不断给教研组长“充电”,让教研组长成为教研组的动力源。教研组长也是“摆渡人”,每一次教研活动,犹如艄公摆渡着乘客,徜徉在湖光山色中,乘客是欢呼雀跃的,还是索然无味或提心吊胆的,全凭摆渡人的水平。教研组长同样也是“检修工”,每次摆渡完成后,要检查救生衣、船体是否有损坏,记录一下“摆渡”的信息。教研组长更是探路人,长期摆渡一条线路,游客厌倦了怎么办,你要去开辟新的航线,让游客赏一赏新的异样风景。
二是唤醒教研组的使命意识。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而言,青年教师的成长,优秀教师的成名成家,都需要依托教研组这个专业发展的大本营。把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教坛新秀、学科骨干等评比的磨课工作交给教研组,让教研组承担起这些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任务与使命。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强教师对教研组的依赖感、归属感,还能增强教研组的向心力、凝聚力。自然而然地,教研组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就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