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年兔子新五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写在前面的话:

一到9月,新学期就开始了。特别是今年,教科版小学科学5-6年级新教材同时推出,让以前积累的教学资料都失去用途。许多老师争先恐后地挤进年级QQ群,要教学计划,要教案,要课件,要试卷,要知识点……互助互享没有错,但感觉不少老师只是索取,缺乏认真的教研态度,有些让人无奈和悲哀。作为一个老师,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用心备课和客观反思,是提高教学实效和促进自身发展的不二法宝。有没有兴趣,加入教学反思的队伍?我先开篇——


2楼:兔子教学反思: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

10楼:兔子教学反思: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

11楼:

12楼:

13楼:

14楼:

15楼:

16楼:

17楼:

18楼:

19楼:

20楼:

21楼:

22楼:

23楼:

24楼:

25楼:

26楼:

27楼:

28楼:

29楼:

30楼:


分享 转发
TOP
2#

兔子教学反思: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
https://www.meipian.cn/3rrgql0p?share_depth=1


《有关光的思考》是五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光”的起始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索有关光现象和原理的兴趣。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进行交流,说说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础让学生比较各位发光体,区分光源和非光源。其二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重点聚焦“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昨天课上下来,感觉不是很满意。我采用的是全班讨论个人发言,学生交流光的认识内容不够丰富,也许可以尝试小组讨论基础上再代表发言。关于光源的辨析,我利用学生对“星光”、“月光”的争议,强调光源必须是符合3个条件,分别是“自己发光”“正在发光”和“物体”,并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观察辨析,成为本课一个亮点。由于准备不充分,我没有在课堂上安排完成“黑暗中的苹果”实验,只是口头讨论,导致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十分苍白,准备利用其他时间补做这个实验。另外在群里有老师提出可以用书卷、鞋盒或月相盒等材料做实验,都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总体觉得,这课教材的编写有些不足,鲜花草坪的图片和本课教学目标不怎么合群,后面的夜视仪出现也牵强。

爱牛器材使用反馈:
1.手电筒(电池)、激光笔、蜡烛、火柴和苹果,这几个材料放在学生“头脑风暴”后使用,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提供动手机会,强化对光源和非光源的辨析,尝试比较科学的表达方式,还是比较有用的,不过我采用的是演示实验,分组没有太大必要,有安全隐患还浪费时间。
2.这一课的重点实验是“黑暗中的苹果”,希望爱牛能设计一个暗盒装置(类似月相观察盒),做到良好的密闭性,提供两个观察模型(比如红苹果和青苹果),再预留两个小孔,分别是观察孔和透光孔,然后进行实验,在有光的条件下观察苹果,辨别颜色,在没光的条件下再来观察苹果……完美。
TOP
3#

确实,这个实验需要一个暗盒,不做实验,这个重点是比较难搞清楚的
TOP
4#

这个实验的暗盒,随手可以找到:一个纸杯、一张A4纸卷成纸筒,就可以实验了。
TOP
5#

兔子教学反思: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
https://www.meipian.cn/3rrgql0p?share_depth=1


《有关光的思考》是五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光”的起始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索有关光现象和原理的兴趣。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两
不睡觉的兔 发表于 2021/9/3 13:25:44 谢谢陈老师的课后反思,给了我教学的指导,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苹果实验,我让学生带一个鞋盒来,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
TOP
6#

上完这一课发现学生确实很难搞明白,很多学生认为人适应黑暗以后就能看见了,这个实验对器材要求还是很大的,完全黑暗环境不容易做到啊。
TOP
7#

爱牛工具确实很好,感谢兔子老师分享的教学反思。
TOP
8#

刚开始好多学生觉得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原因是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能看见一些物体,有同学就反驳那说明你房间不是完全黑暗。最后夜视仪的原理其实有点难。
TOP
9#

我建议学生回家后:在晚上关灯的情况下观察家里的物品,学生是可以直观体验到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的原理的。
TOP
10#

兔子教学反思: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
https://www.meipian5.cn/3rzdxsoh?share_from=self&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user_id

光是怎样传播的?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光是直线传播的。话没错,可是你有什么证据吗?你能看到光传播的路线吗?答不上来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与声音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声音的传播,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已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光的传播”的铺垫,我采用的是韦恩图形式,让孩子们讨论声音和光传播的异同,这个图不需要填写,只是给学生一个暗示,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光的传播”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采用的实验是沿用以前教材上的实验,需要3张带孔的卡纸,还有1张纸屏,以及1个手电筒。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个实验真的能让学生明白光是直线传播吗?我表示有些怀疑,感觉这个实验设计有些复杂,而且是在已知道实验结果设计出的验证实验,就如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后,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用来浇灭蜡烛。

不好意思,扯远了,回到这个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的操作可以进行改进,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将3张卡纸摆成直线,而且提出一个任务:将3-4张有孔的卡纸间隔摆放,用手电筒照射,想办法让光斑落在最后的纸屏上。上图中的学生实验就是这样做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思考,什么情况下,光斑会落在纸屏上,什么时候情况光斑不能落在纸屏上,从中你有什么猜测或启发?这样的设计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从问题出发,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懵懵懂懂地动手实验。

当学生根据前面实验说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猜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肯定,而是再多问个问题,让学生直接跨到核心概念的领域,千万不要差临门一脚。要问什么问题?当然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一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前面“让光斑落在屏上”的实验探究,学生知道要把这些卡纸排成一条直线(实际上是让小孔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如果移动这些卡纸,特别是不让这些卡纸在一条直线上,光斑还能在原来的屏上吗?

在我的课件里,提出可以怎样移动卡纸,比如可以移动第二张卡纸,也可以移动第三张卡纸,卡纸的移动方面可以是前后移动,也可以是左右移动。学生再次发现,如果卡纸是前后移动,光斑都能落在原来的纸屏上(光斑的大小会有变化,位置不变),如果卡纸是左右轻微移动,光斑就不能落在原来的屏上,进一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遗憾的是,书上的这个实验是单元重点实验,考试要考的,所以我难免落于俗套,以落实书本实验为主,改进拓展为辅。而且一旦按我前面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时,时间往往不够用,这就是科学专职老师的无奈和困惑。什么时候能自由地进行深入地主题式研究,而不是蜻蜓点水,折射、反射、散射都要涉及却都没有到位,呵呵,大家一起努力。

课堂拍摄了几张学生的实验照片,感觉大部分小组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做实验还是挺开心的,这是科学老师的幸福来源。

爱牛器材使用反馈:

这一课用到的器材不多,分别是手电筒和光的传播卡纸套装。刚在群里看到有老师问卡纸怎么准备,打孔怎么打,我默默地笑了,这就是有配套实验器材和没有的本质区别。这个卡纸套装共4张,每张分别编上1-4的序号,很贴心。需要注意的是4号卡纸也被打了个小孔,这是器材制作失误,因为4号卡纸在实验中是作为屏,不需要打孔。我的对策是用白纸或书本作为屏。另外请大家关注图中的两张1号卡片,区别是第一张在下方加了长尾夹,有利于可以增强纸卡的稳定性。(也希望爱牛能在此处增加36个长尾夹

怎样让纸卡立起来,请根据纸卡的压痕折出支架,图中出现2种不同的折叠方法,第一种是呈Z字形,第二种是U字形,并都是往背面折叠。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细节,相对来说,第二种方法更稳定些。

我还尝试增加一根小竹棒,穿在纸卡的小洞上,用来调整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实践之后,发现这个操作有点繁琐,把竹签抽出来时,纸卡容易被带动,即使用手按住也无法避免,还是不要增加。而且这个实验的最大价值就是想办法让几个小孔在一条线上,前面反思时已阐述过,不再重复。
TOP
11#

好开心和兔子老师一个年级,可以少走弯路,
TOP
12#

可以在提问上倾向引导我感觉,我们说能不能看到?他们肯定想办法看到。我们问光少一点会怎样?再少呢?再少呢?没有呢?他们为想办法看不到哈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