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小卫《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阅读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61#

总的来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项目化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新姓肺炎疫情规间一“罩”难求现象的多伯度g读,的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口罩危机背后的直相,从有一定的被样语伊上 理性思考上来。从收集到的学生对此次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厅他里’/85的学生表示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让网课不再枯漫,因此参与积极性较高,且认为通过活动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口罩危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10%左右的学生可能由于不能较好地适应线上上课的模式,在此次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较低,但仍能参与小组活动并完成相应任务。对此类学生教师要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尽快适应网课教学。另有部分学生由于网络问题没有及时提交作品、完成任务过程遇到困难面导致没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对此类学生教师应及时跟进,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TOP
62#

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也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1)可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入、更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实地参观口罩生产车间,或调查医保定点药店的口罩售卖情况,或调查大众在疫情期间对不同品牌口罩的使用感受及建议等。(2)更好地实行分层教学,设计活动时关注任务分层、作业分层。(3)继续深人开展多学科研究、项目化学习研究,如设计出一个系列的与疫情相关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TOP
63#

教学关键问题3-3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课堂是以实现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如何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从面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课堂的学习通常都是从”有效问题”开始,最后指向问题的解决,来评价教学实效和学生所得。
因此有效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使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引领下,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记录、交流研讨,通过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从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TOP
64#

有效提问可以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动态生成提出问题。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有效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引发师生思考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彩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推,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从“教师之问”走向”学生之问”-也是课堂教学中”教”走向”学”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的提问环节和表述,都会对整堂课的有效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TOP
65#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提问是课京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语言形式之一,提问是否有效在很大限度上决定了教学的优劣。从教师层面讲,所谓*有效提问”,是指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思考和应答解决的问题。通过”提问”,可以启发每个学生思考,引发集体的思考,借以提升教学效果。从学生层面讲,有效提问"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反哺”,是继续生成学习的新起点,也是自主学习真正发生的开始。
TOP
66#

一、理解倾听学生,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习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对学生拿握知识,优化思维结构,发展个性和形成创新意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同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TOP
67#

1.理解学生,相信学生都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回到教师的儿童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观。或许有人会认为,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讲解,他们就不会明自,提不出问题。其实不然。根据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儿童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疑问来到这个世界,儿意比成人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能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我们不应过低地评价儿童。
TOP
68#

2.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意识是人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不了解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想探究,疑感等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反映在学习中,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TOP
69#

学生只有在安全,民主,轻松的课堂文化中,才会有自觉的问题意识,继而大胆地提出问题,与教师产生积极互动。在讲授式,满堂灌的教学中,学生根本不会有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学科本身就以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深深吸引着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当成探索者,学习者,和学生一起沉浸其中,倾听学生的声音,带着好奇和欣赏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萌发问题意识。
TOP
70#

3.营造生本童趣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出现与自己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出现认知矛盾,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生本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和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TOP
71#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演示情境引发学生产生疑问。
例如“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用密封的小塑料袋装一些冷水,然后把它浸入热水中,学生观察到冷水袋先沉下去,过一会儿又浮上来了。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冷水袋在热水中先沉后浮呢?冷水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把热水袋放入冷水里会怎么样呢?
TOP
72#

(2)生活情境再现引发学生有效提问。
        在六年级上册“机械”单元的教学中,滑轮、轮轴、斜面等课的引入,都可以借助生活中使用机械工具的场景,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自然产生提问: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用滑轮、轮轴、斜面呢?它们的结构装置上有什么科学原理呢?怎样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呢?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继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TOP
73#

(3)创设与原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有效提问。
在“摆的研究”一课中,教师调查学生的原认知发现,学生都觉得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有关。在教学的重点环节,教师先让学生预测,然后在讲台上直接出示三组对比的摆装置,将全班分成若干大组共同计时,数数,学生发现“摆的快慢好像和摆锤轻重、摆幅大小无关,只和摆绳长短有关” ,这时学生将信将疑,产生了本节课的核心有效问题:摆的快慢真的只和摆绳长短有关,和摆锤轻重、摆幅大小无关吗?在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认知产生强烈冲突时,再组织学生分组领取材料进行控制变量实验,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有效度就会大大提升。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学会提出有效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不断的训练。
TOP
74#

3.营造生本童趣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出现与自己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出现认知矛盾,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生本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和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小卫 发表于 2021/8/14 19:36:01

生本,学生主体,源于生活,尊重生命
TOP
75#


二、整体把握教材重难点,找准每课核心有效问题
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解读,对整体教材的系统把握,继而根据每一课的重难点,分析每课的核心有效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TOP
76#

1.基于课标,立足教材,充分把握教学重难点
       要找准课堂核心有效问题,就要在课程标准理念的统领下,教师吃透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各册单元之间的前后贯通关系。教材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具体素材。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主要教材"是典型的教材,而小学科学课的教材还有一部分来自特殊的实验材料——学材。 教材是通过“教”的逻辑而产生的,学材则是通过“学"的逻辑而产生的。不同教材观造成教材运用策略的不同,教师"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在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下对教材的使用。
TOP
77#

        教师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提出有效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与教材这一媒介的对话,形成提问和反思的能力,从而体现出课堂教学发展智慧的价值。
        如三年级“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中,课题就是本节课的核心有效问题。学生在观察了盛冰的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后,产生疑问:杯子外壁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对比观察,杯子上部分和下部分的区别,摸一摸杯子外壁的温度,学生又产生进一步的疑问:为什么杯子有冰部分外壁的水珠更多、更密,而上部分的水珠较少呢?
TOP
78#

       在分组观察这环节中,教师肯花时间让学生分层观察、对比观察,指向学生提出核心有效问题,这也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后,把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即杯子外壁的水珠是怎样从无到有的。由于“空气中有水蒸气”的概念是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结束,学生还是带着疑问下课,并不需要教师把答案解释清楚。
       如抽丝剥茧般层层递进地解决问题,更顺应教材安排的体系,符合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流程,也实现了通过科学概念这一”媒介载体,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质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自己新的认知。
TOP
79#

       实践表明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破重难点,使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与学生生成的核心有效问题相吻合,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水到渠成。
TOP
80#

2.设计动态生成的教学环节,示范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校教育不是单纯地使学生获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探究学习学会提问。日本教育家木下竹次指出,传统教育以解释疑问为主,即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然后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这种教学以释疑为主,很少期待学生质疑品质的形成。他认为,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才是儿童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根本道路。
TOP
81#

美国教育学者提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质疑,更要使学生超越单纯的提同,不断地提出挑战,去寻求更好的答案更深度的理解和更多的解决方案。因为,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是看 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不断提问和无尽的兴趣。
TOP
82#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间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环节中进行示范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提问设计中摒弃简单、重复,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面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间的效能。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置疑的思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提问,让学生明白不同类型的问题问法不同,如判断型问题”是什么”“对不对”:描述型问题“怎么样”怎样”;整理型问题“哪些”:分析型问题"为什么”“与什么因素有关" :比较型问题"有什么异同”。
TOP
83#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能有意识地给学生预留自主提问的时间,教给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并经常训练,学生的有效提问就会逐渐成为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互相呼应,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
TOP
84#

三、及时反馈评价,生发更多有效问题促使有意文学习
       罗杰斯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是兼备逻树性直觉、理性与情感、概念与经验、构思与意义的。”围绕有效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做出有针对性的及时评价,尤其对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背景意义及可持续性等,保持善意的鼓励、理性的支持、积极的反馈,学生就会产生个性化、多样化思考,形成深化探究活动的根据与事实。
TOP
85#

       如"污水与污水处理”一课是“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6课,学生从了解身边的垃圾及有效处理和利用垃圾,过渡到对水资源的研究和调查。学生通过记录一天的用水量,在数据分析与对比中发现用水的无时不在和损耗巨大。面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又相当缺乏,水污染更是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威胁。目前,全球有近40%的人口喝不上法净的水。而水河染恰恰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TOP
86#

1.课前有效问题引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有意文学习
       在学习本课前,根据"身边的水污染有哪些?”这一问题,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各种污水现象,并让家长帮忙拍摄了一些视频、图像。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组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污水。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基本达成情感上的共识——我们制造的各种污水太多了,污水对周围的水体产生后续污染甚至土地污染有直接影响。课前准备充足,研讨交流的素材来自真实的生活,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
TOP
87#

       类似这种基于有效问题的项目化学习,在科学调查实践类课堂上运用较多,教学的关键是对有效问题的提炼、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参与评价等。教师的肯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也增强了学习意义感的体验。
TOP
88#

2.分层设置有效问题,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
       不同学生存在客观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和正视差异,并且要运用差异,可以让学生分层、分类、分项目组进行研究,肯定学生的每个学习过程,学生会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中学有所长。
TOP
89#

在观察比较污水和清水的异同之后.针对有效问题“如何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呢?”各小组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污水沉淀之后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过滤。教师通过过滤的小视频,动态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在等待中充分感受到污水处理的不容易。
TOP
90#

       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然会提出新的疑感:“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处理污水的呢?处理后的污水到哪里去了呢?”教师在课堂上提供视频让学生观看污水处理厂的情景,利用图片分析各个处理环节的原理,还可以运用课后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科学教师可以与班主任配合,在节假日,采用调查实践、实地观察了解,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根据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自觉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及时进行肯定评价,学生才会产生更多的疑问,使学习又有新的开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