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教师成长记录专帖 [复制链接]

11#

本月我进行了关于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培训。
对于“引导学生运用多元的方法进行学习”这块内容我受到了比较大的启发。培训中以《岩石》单元为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比较、阅读写作等方法进行学习。对岩石、矿物、土壤的学习,都要通过细致地观察,准确地描述来认识它们的特征,因此观察与描述贯穿了单元的始终;而对岩石特征的学习、矿物光泽的观察、三种类型土壤的特征认识都需要进行细致地比较;对于拓展性比较强的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阅读资料获得的相关理解撰写小报告。
我任教的三年级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打算这样去设计:这一单元中,需要对动物的卵、蚕一生的各种形态等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准确地描述,因此观察与描述是整个单元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需要对不同动物的卵、蚕一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动物的繁殖、不同动物的一生进行比较;由于对蚕的一生的观察是个长周期的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画图、拍照等记录方式对饲养过程中蚕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最后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进行呈现、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个单元。
最后,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品质。培训中以四年级的《岩石和土壤》和五年级的《地球表面的变化》为例对教材进行了设计与解读,不少教师都认为岩石单元专业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挑战。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TOP
12#

在今天的教研之春培训活动中培训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沈老师和王老师的课。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创设一个好的、贴合主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探究状态。例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在出示电工师傅平时工作中用到的不透明接线盒之后,暗盒里面未知的连接方式使学生立刻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中,在教师介绍了舟山有名的朱家尖西瓜后,哪种土壤最适宜种植西瓜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一个好的引入、好的情境创设决定了学生接下去时间里的学习状态,这至关重要。
2.引出问题后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寻找证据的空间。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例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教师将整个探究活动交给学生,学生按照“检测的顺序→自检电路检测器→推测连接方式”寻找证据。在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至少需要测几组接线柱”、“谁记录得最好”、“接线柱是怎样连接的”、“还有其他可能吗”等等,推动学生更好地交流。《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从颗粒、黏性、渗水性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在过程中,教师通过“哪种土壤最适合朱家尖西瓜生长”、“可以对三种土壤的哪些特点进行研究”、“怎么设计实验方案”、“哪些现象说明渗水性好”等问题对学生的研讨交流进行了有效地引导。
3.引导学生学会从表面到本质、由浅入深地分析数据,生生之间不断补充完善,最后提炼出实验结论。例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在教师追问“还有别的可能性吗”之后,学生通过思考寻找到了另外三种连接方式,整个环节学生之间不断补充,最后得出所有四种可能的连接方式;《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在研讨分析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时,生生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得出了“沙质土由于颗粒大、空隙大、黏性差所以渗水性好,适合耐旱的植物生长;黏质土由于颗粒小、空隙小、黏性好所以渗水性差,适合需要充足水分的植物生长”这一比较完整的结论。两节课中,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收获、有意义的。
TOP
13#

及时思考活动中的收获,有助于提升对教材的理解,由他人的经验转变为自身的优点。
吕坚
TOP
14#

用专家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赞一个。
TOP
15#

2021年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 心得体会:
1.以小组成员共同上台的汇报形式代替小组派代表在台下汇报。在平时的课堂上,每次请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时,同组的成员很多都像是跟他无关,只是一个学生的发言,其他组大多也没有很认真地聆听,导致汇报交流环节效果一般。请小组成员共同上台的话,集体参与度会更高,学生之间的交流补充会更激烈。
2.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传统地讲授方法,学生会更加感兴趣,也会学得更快。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姜老师通过“握手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氛围下学会了检测顺序;最后的“改变接线盒中导线的连接方式让其他组检验”这一小游戏中,学生们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
3.适当的奖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姜老师提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电工证。这一奖励贴近上课主题,又联系了生活。
4.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堂上的动手制作环节很有必要。如《电路中的开关》一课中,学生动手制作了一个能控制亮灭、外形美观的开关。这一环节考察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非常符合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宗旨。
TOP
16#

研修社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培训 心得体会:
1.项目化学习需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如《制作天气播报站》,完成的作品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且项目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马上投入其中;《简易电路》中,创设小夜灯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高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兴趣。《我和我的牙齿》中,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牙齿模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保护牙齿的意识。
2.项目化学习需要设置贴合学习目标的驱动性问题和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周到,使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设计与制作/测试与展示→研讨和改进→拓展提升”,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低,缺乏兴趣。如果能将项目化学习应用到课堂,让学生们边玩边学,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效率也会更高。
TOP
17#

关于科学实验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
1.首先教师需要明确科学实验活动是学生以收集证据为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在教师的一步步规定下,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活动。教师规定、安排出来的实验活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他们很少会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学生教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自己并不明白实验的意图。
2.对于中高段的学生,实验操作方法、步骤不必过细地指导。对于中段,尤其是高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操作技能相对比较熟练,也懂得怎样观察、观察那些现象有助于证据的收集。
3.合理使用实验视频。当遇到实验活动过程复杂,言语难以表达清楚、现象不明显后排同学看得不清楚这些情况,教师可适当使用视频教学来提高效率。其他的情况可请一位或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纠正等方式来呈现。
4.不要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点加以限制。有时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更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观察、考虑到的点,这些都会使课堂中收集到的证据更加充足,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如果教师在实验前告诉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现象来证明……那么原本开放式的观察将会变得封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限制。
5.在设计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懂得多,有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地会避开不正确的情况。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或是科学知识储备不够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会陷入迷惘。因此教师不能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去判断,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地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
TOP
18#

每次活动有记录反思是成长最好的途径。
TOP
19#

在每一次的研修体会中进步成长。
TOP
20#

《让人类再生存十万年》培训心得
1.教师要会承认自己的不知道。学生经常会问很多问题,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可能超出了我们教师的知识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提议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一起学习是个不错的办法。
2.教师要学会借助、使用各种科技手段。例如学习《宇宙》这一单元时,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将整个星空的奥秘展现给学生。借助星空APP、各种视频动画,可以给学生更强烈的代入感,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科学是一门注重联系实际的学科。通过这次的培训,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之前比较匮乏的天文知识,更是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现象都与科学息息相关。如:现在我们使用的“星期”其实是通过行星来划分的。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相信学生更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