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科学复习理解为: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再现所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反思,实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提升性再组合,以达到对知识再次产生新“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是探究方面的,也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科学知识素养方面的)的目的,同时它也是学生探究学习、技能操作、创新发展的过程。根据六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担任科学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科学》学科培养小学生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科学思想,它对学生的作用和语、数、外等学科是一样的。同时,科学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是学生将来进一步科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发展、科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复习就是对所学内容的梳理、归纳,确保达到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过程。
二、小学科学课的复习要认真对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该具备的科学探究能力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知识(人文科学素养)目标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的科学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不能要求学生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
三、复习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1、梳理法:
复习的关键是梳理,把一个学期(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罗列,由知识点到知识线再到知识的网络。一课复习一个单元,让学生对一级目标、二级目标有个清楚的认识并能基本达到。复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梳理的过程,是知道其所以(科学道理、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过程,是小学科学三维知识目标再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牢记答案的过程。
如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梳理如下: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需要找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第一课只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第二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的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学生观察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同等重要,它是我们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六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依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的物质。
第七—八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是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知识脉络清楚后,他们就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了。
2、对比讨论法:
复习的方式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期结束的考试,更是为了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得到进一步提高。师生互动要多元化,要多对多(学生互相讨论),一对多(师生互相讨论),不能搞成一对一。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实行临时调控:师生一对一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一分钟为宜,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多种互动、小组合作的方式。如:讨论课: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重要的标志就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看下面的例子:糖—糖水—糖;盐—盐水—盐。糖(盐)溶解后,变成了糖水(盐水),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重新得到食盐和白糖。物质本身没有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而煤炭燃烧变成了煤灰,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气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气泡,这样的反应是不可以逆转的,是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作一些对比的实验:撕烂报纸和报纸的燃烧、蜡烛油流下来和蜡烛的燃烧消失……学生一对一合作学习,对比讨论式的复习是科学复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3、加强实验教学的复习,拓展知识,拓展思维(实验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各自在探究过程中建立的实验模型展示出来,通过展示,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实现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的再现,拓展学生思维。如《六年级科学》上册,比较灰狐、红狐和北极狐三种狐狸的生命体征:可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其生命特征,选择大试管、平底烧瓶(烧杯),圆底烧瓶各一只,放入 80℃热水,利用5-6个时间段进行温度测试和比较,发现体积大,瓶口小的圆底烧瓶温度下降慢,试管下降快,烧杯居于其中。这就解释了北极狐个体大(接近圆球形)、裸露面积小(如眼睛就很小),因此非常的耐寒之原因;而灰孤个体最小,生长在亚热带,该实验的结果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再如:《粗盐的提纯》实验就会用到许多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如粗盐的溶解中药匙、玻璃棒、烧杯的使用,过滤时候要做到“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要贴紧漏斗,中间不能有气泡;“两低”滤纸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三靠”自上而下是烧杯要靠玻璃棒,玻璃棒要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管口要靠烧杯。其它仪器还有量杯、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复习中,多用一点时间,把科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复习一遍,使学生的印象进一步加深。
改变电磁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电量大小不变,改变线圈匝数:在电量大小不变情况下,线圈匝数分别为10匝、50匝、100匝,电磁铁吸起大头针颗数分别是几颗,十几颗到几十颗,结论:电池只数(电量大小)不变,电磁力大小由线圈圈数多少所决定,匝数少、磁力小;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不变:增加电池数量(可启发学生使用电池盒子来替代电池组),电量小、电磁力小;电量大,电磁力大。
这样的探究实验还有很多,在此不再阐述。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及提供材料,建立科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重温知识的点线网,从而达到提升所学科学知识的目的。
4、问题交流法:
“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出新的想法”。在这种复习方法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自己在各堂课中所领会或发现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想、所得,然后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所想所悟,以达到通过复习实现知识提升的目的。同时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怎样回答,只有个别学生举手,教师为了不耽误时间,就请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接着讲下去。时间长了,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境,当教师再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就会形成“等待、依赖的心态”,等待着成绩优秀同学的回答,而自己并不努力思考。因此当教师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怎样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化小、化简给学生搭建思考思维的“脚手架”。问题化小、化简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回答问题,或者能够说出问题的答案,从而知道问题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水平的学生回答?”、“什么样的内容适于小组合作学习?”、“什么内容需要用哪些多媒体辅助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