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陈琳专帖(四六年级) [复制链接]

121#

《用纸造一座“桥”》课后分析


   今天给六年级上了《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有点感触。
    一、孩子们准备很充分、态度很端正。
    由于在前两天已经提醒大家准备好报纸、剪刀、
欣然 发表于 2020/11/20 16:55:04
一个班尝试用设计制作不同结构的桥,结果成功的寥寥无几,另一个班在明确各种结构的桥的基础上,缩小范围,明确目标就做平桥,采用横梁加固法,结果有一个小组的桥挑战400G依旧安然无恙,由此是否可以理解为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想法。
吕坚
TOP
122#

回复 107楼欣然的帖子

有这么大的承重力,太厉害了。我们学生没有做出这么厉害的纸桥。
TOP
123#

听讲座写体会的心路历程

——区小学科学共同体品质研修组11月研修活动上的发言
欣然 发表于 2020/11/26 10:47:58

陈老师的确用心,每次活动都能写点心得体会。
TOP
124#

听讲座写体会的心路历程

——区小学科学共同体品质研修组11月研修活动上的发言
欣然 发表于 2020/11/26 10:47:58


陈老师真棒,第一次投稿就进了,厉害👍
TOP
125#

回复 108楼凌湖的帖子

是的,材料超标了。只要孩子们肯去做,先超标吧!先激发他们的兴趣,慢慢再走向规范。
欣然 发表于 2020/11/24 20:08:32
说得好,激发兴趣很重要,与兴趣相比超标一次不可怕
TOP
126#

学生的纸桥做的太厉害了
TOP
127#

听讲座写体会的心路历程

——区小学科学共同体品质研修组11月研修活动上的发言
欣然 发表于 2020/11/26 10:47:58

通过陈老师的发言,感觉到陈老师是一个很幽默的人。除此之外呢,感觉陈老师很多感受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比如被优秀的同伴刺激,感觉自己要加点马力追点上去,不至拖后腿。
TOP
128#

听了陈老师的发言,就很期待听一回陈老师的课堂,一定妙语横生,趣意盎然。
TOP
129#

回复 114楼欣然的帖子

跟着大部队走,日积月累,一步步成长
TOP
130#

听了陈老师的发言,就很期待听一回陈老师的课堂,一定妙语横生,趣意盎然。
yuqin0430 发表于 2020/11/29 13:16:58

余老师的期待是我努力的目标!我亚历山大啊!
最后编辑欣然 最后编辑于 2020-11-29 21:05:22
TOP
131#

回复 127楼yuqin0430的帖子

陈老师的幽默风趣,学生一定喜欢陈老师的课堂。
TOP
132#

听了陈老师的经历分享,心得体会重要,但如何写出这样的心得体会更重要。
TOP
133#

用气球驱动小车

《用气球驱动小车》问题和对策


     今天上了《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发现了问题,也找到了对策,与大家分享。
    一.问题:气球打气和安装过程不停漏气,严重影响小车行驶距离。
     小车用的是孩子们学具袋里的,本来可以用工具箱里的,考虑到这个小车学具袋里既然有就应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尝试的机会。加上自己课前试了下,小车的灵活性也挺好,所以选择了这个小车来试车。安装气球的注意点一边示范一边强调,现场给孩子们看了打气20筒、30筒和40筒时气球的大小。自己示范后还让孩子来复述一次,应该说前期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的。但当器材在学生手里操作时,各种问题不停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气时漏气、安装时再漏一点,正式开车时所剩不多,所以最后的结果不够理想,打气30筒和40筒的差距并不大,个别的还是打气30筒的行驶距离更远。漏气问题不解决,这个结果肯定不会理想,所以必须想个对策。
   二.对策:用嘴吹代替打气筒,操作简便,效果明显。
    看到有些小组在私底下直接用嘴给气球吹气,而且行驶效果很好,于是果断决定,让那些用打气筒操作不了的小组用嘴吹气。为此和孩子们探讨了两个问题:
1.用嘴吹气是选定一个人吹还是小组里大家都可以吹?
     疫情当前,孩子们安全卫生意识都很强,毫不犹豫地回答固定一个人来吹。说说理由时,孩子们想到的主要还是卫生因素。后来提醒他们,一个人吹肺活量的大小也比较固定。
2.怎么来区别吹气的多少?
      孩子们想了想,有人回答可以吸足一口气吹进去,再吸足一口再吹进去,就像打气筒一样。这个回答很棒,这就是一个人肉打气筒。
     试车效果,先前打气20筒、30筒的小车,各小组行驶距离发挥很不稳定,少的才20多厘米,多的60多厘米。现在换成用嘴吹气,吹3口、5口到8口都有,很多小组的行车距离轻松突破200厘米,最远的一辆小车行驶里452厘米,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成功的叫喊声响彻课堂。
     教材里安排的内容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思考才选定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但在我们自己的家常课上,肯定还会有一些事前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在我们一线老师的身上。我们要灵活地应用教材,灵活地引导学生,让灵活地学习科学成为一种常态。
最后编辑欣然 最后编辑于 2020-12-01 14:44:28
TOP
134#

先练习打气及安装,练熟了再进行下一步,这样可能会好些,给他们点时间。吹气的量不太好控制,每人的肺活量不同,可能还是打气筒更好。
TOP
135#

      今天参加了这个会议,是全区的中小学校长和实验教师共同参与的。            
      这样由实验教师和校长们一起参加的会议尚属首次,感觉到科学课应该会越来越受重视了。
      科学的春天要来了吗?
5bd19c659f8df59a07308b9d21edf68.jpg (, 下载次数:0)

(2020/12/3 20:54:00 上传)

5bd19c659f8df59a07308b9d21edf68.jpg

TOP
136#

对我们小科老师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啊!
TOP
137#

      今天参加了这个会议,是全区的中小学校长和实验教师共同参与的。            
      这样由实验教师和校长们一起参加的会议尚属首次,感觉到科学课应该会越来越受重视了。
      科学的春天要来了吗?


欣然 发表于 2020/12/3 20:53:02
这次活动感觉重心还是对中学的,听了之后有些失落。
TOP
138#

《用气球驱动小车》问题和对策

教材里安排的内容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思考才选定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但在我们自己的家常课上,肯定还会有一些事前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在我们一线老师的身上。我们要灵活地应用教材,灵活地引导学生,让灵活地学习科学成为一种常态。
欣然 发表于 2020/11/30 16:06:14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好科学课更要发挥老师的智慧,老师需要和学生一起灵活的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非常好!
用好教材和器材,用活教材和器材,我们可以有很多实践和思考!
TOP
139#

幽默风趣的陈老师,学生最喜欢这样的老师
TOP
140#

回复 135楼欣然的帖子

2023年之前实验操作并入中考考试成绩里了,确实越来越重视了,希望小学也抓紧赶上
TOP
141#

现在很多家长很重视小学生的科学教学的
TOP
142#

回复 133楼欣然的帖子

听了陈老师的课,从容不迫,实验细节也做得很到位
TOP
143#

陈老师的课很好玩,很幽默,学生在轻松地玩中学,学得有价值。
TOP
144#

陈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啊,第一次听,觉得好棒啊
TOP
145#

《用气球驱动小车》问题和对策


     今天上了《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发现了问题,也找到了对策,与大家分享。
    一.问题:气球打气和安装过程不停漏气,严重影响小车行驶距离。
欣然 发表于 2020/11/30 16:06:14
我想是不是只要观察到气球大小有明显的不同也是可以的。不必定量的去打气。
TOP
146#

主要是这个定量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还是器材的问题。用嘴吹气其实定量也是有的,只是不那么准确。
TOP
147#

第一次听陈老师的课,语言幽默,从容淡定,是我学习的榜样!
TOP
148#

《用气球驱动小车》问题和对策


     今天上了《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发现了问题,也找到了对策,与大家分享。
    一.问题:气球打气和安装过程不停漏气,严重影响小车行驶距离。
欣然 发表于 2020/11/30 16:06:14
在上这堂课的时候也在想,是不是不用具体几筒气,气球里空气的多少,其实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
TOP
149#

家常课中,两组学生进行比赛,在气球吹大相同大小的情况下,比较粗细喷口哪个能使汽车开的更远。两个学生同时吹气球,让其中一个人气球吹的稍大了,然后让他放点气掉,使得肉眼看上去和另一个同学吹的大小一样。
TOP
150#

电磁铁的磁力(二)反思

电磁铁的磁力(二)反思

  刚上了六上3-4《电磁铁的磁力(二)》一课,比比同行真是慢了不少。本课主要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电池数量的关系,上课过程中有两个小组的情况让我印象比较深。

  感触一:科学思维隐约呈现

  一个小组在吸引大头针时,吸引了好多。为了便于数清楚,他们耐心地将大头针进行了有序排放,边排边数,这个方法很科学。完全是他们自己想到的办法,这是科学思维的外在体现。


      

  感触二:实验过程出乎意料

  两个组都用3节同样的新电池来做这个实验,一个组的电磁铁是线圈绕20圈,另一个组是绕30圈,然后分别连接1节、2节和3节电池,测试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通过一番测试,我将两组的测试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观察,分析这些数据有什么问题。

  两个情况出乎我的意料:

1.线圈缠绕20圈的小组,3节电池串联时,吸引的大头针数量有两次反而比2节电池时少。

2. 线圈缠绕30圈的小组,用2节电池串联时,反而比缠绕20圈的小组吸引的大头针要少。


  这两个情况我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也让那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来说说他们的操作过程,来验证其他同学的分析是否合理。最后由于时间关系,先下课了,但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问题还得抽时间继续研究。

  确实,这个结果我们发现问题了,那就要想办法研究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编辑欣然 最后编辑于 2020-12-09 11:27:4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