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樊晓霞2020暑假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1#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上传一下封面,不知道有没有买错
1.jpeg (, 下载次数:0)

(2020/8/8 13:26:07 上传)

1.jpeg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0-08-08 13:28:35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0/8/31 15:03:4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8月,开始一起看书
TOP
3#

这本书的标题就包含深意,我的书还没到,物流好慢啊
TOP
4#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看题目是一本对教育深度思考的书,期待看到精彩的思想观点!
TOP
5#

这本书的标题就包含深意,我的书还没到,物流好慢啊
毛球味奶茶 发表于 2020/8/8 18:39:11
也是被这个书名吸引
TOP
6#

看看书名,就是一种收获。
TOP
7#

未来已来,为未来而教,真的是领先一步,一般教育相对于社会是滞后的,能站在未来看现在,自然是先进一步了。
TOP
8#

“你们为什么而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
有时,学生们的猜疑会走入误区,他们只关注某些知识在本周、本月是否有用,而忽略了这些知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大有裨益。

“”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是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句话十分中肯,但是太过拗口,所以用一个词语概括之即生活价值
TOP
9#

广义教育下的知识应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否则,它就只会裹挟着学习者一同走向灭亡。
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规划者、政策制定者还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只要参与了教育活动,就是参与了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过程


长期不用的知识会渐渐被大脑以往,它们逐渐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也许,我们应当超越对”应当知道的好知识“的预设。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TOP
10#

如何看待技术性知识?
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我们不能仅仅由于某项知识可能以后在技术方面具有重要性就为之浪费大量的注意力,除非它具有生活价值。

如何看待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也是一项具有根本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学习任务

如何看待学科素养?
学生需要形成一般认识,知道它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就够了,不必花几周的时间去画图,分解,层层推导。

如何看待某些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热爱?
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规划时,应当力图挖掘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这类学习热情,包括对于技术性知识的兴趣。
TOP
11#

掌握很多知识固然很好,但是谨记,知识也是用进废退,所以,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在1年或者10年以后掌握一切知识。而且,最关键的一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决定时,机会成本是一个根本要素,当我们选择采用某个行动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原本可能产生利益的行动。选择某条途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失了被放弃的那些途径可能带来的利益。所以,无论是面对二次方程还是其他任何知识,我们都必须扪心自问”学生真正能够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理解这些知识本身是否有益“
TOP
12#

在对教育进行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尝试设想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

作为家长可以去设想:我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教师可以去思考:我负责教的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所了解的这些内容是否能够在他们的生活持久有效,拓展、丰富他们的生活?
TOP
13#

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由此来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的推测,并且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
TOP
14#

未来,活到到学到老的终生学习讲更加普遍,而周期性的正规学习以及过程丰富的职业学习也将更加普遍。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为未知而教,这不是一个无从解决的矛盾,而是一项振奋人心的诱人任务,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的、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TOP
15#

致敬未来,期待孩子们的未来
TOP
16#

回复 14楼樊晓霞的帖子

未知产生无限可能,人不因未知而恐惧
TOP
17#

我们的教学价值在哪?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我们一份明确的答案。
TOP
18#

掌握很多知识固然很好,但是谨记,知识也是用进废退,所以,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在1年或者10年以后掌握一切知识。而且,最关键的一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决定时,机会成本是一个根本要素,当我们选择采用某个行动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原本可能产生利益的行动。选择某条途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失了被放弃的那些途径可能带来的利益。所以,无论是面对二次方程还是其他任何知识,我们
樊晓霞 发表于 2020/8/16 16:05:59
很重要的理念,知识是用进废退的,要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就要创设学生用知识的环境!赞!
TOP
19#

为未知而教,是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TOP
20#

学校教育重要还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益一生。
TOP
21#

“你们为什么而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
有时,学生们的猜疑会走入误区,他们只关注某些知识在本周、本月是否有用,而忽略了这些知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大有裨益。

“”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是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句话十分中肯,但是太过拗口,所以用一个词语概括之即生活价值
樊晓霞 发表于 2020/8/16 15:51:27
没有无用的知识
TOP
22#

真正的学习,无论是全局性理解、配方知识,还是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都应该像是把钱存到银行中不断生出利息,而非放到地窖里发霉。

无论你有多少现学现用的机会,只有当你以现学的知识为基础,在多元而不可预期的环境下深入学习,学习投入所产生的回报才最有价值。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0-08-30 15:57:53
TOP
23#

非常有意思的一节课,有丝分裂之舞。让人眼前一亮。
1.jpeg (, 下载次数:0)

(2020/8/30 16:06:00 上传)

1.jpeg

2.jpeg (, 下载次数:0)

(2020/8/30 16:06:00 上传)

2.jpeg

TOP
24#

全局性理解可以帮助我们
1、在直接体验周围世界或者通过媒体接触世界时确定并保持自己的方向
2、审慎地思考当下的状况,从而作出决定、建构理解、
3、在目前已知的平台上追寻更深入学习
TOP
25#

开放性问题,获得闯荡世界的激情与力量

小测试:
回忆一段令你印象深刻的经历,从中找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例子:
我们从哪里来?(可以从进化论,宗教,社会发展,神话传说等角度来回答问题)
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将到哪里去?
和平与战争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平与战争。
我们如何才能解决基本的全球问题,例如贫困,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等?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0-08-30 17:05:59
TOP
26#

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好奇心鼓舞并引导我们对于未知的困惑。未知没有起始和终结,也没有东西南北之分。
对于未知的好奇,让我们找到了关注的方向,并且为开放性问题之光提供了可以照耀的空间。

不要以为好奇心和困惑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学校的学生都有失去这种敏感性的危险。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0-08-30 17:09:37
TOP
27#

“有生命力的问题”由谁来提
有生命力的问题即能够为对话提供焦点和重要意义的一些探究性主题。
TOP
28#

回复 11楼樊晓霞的帖子

知识的用进废退观点很新颖,以前只知道能力会这样,原来知识也是。
TOP
29#

全局性理解可以帮助我们
1、在直接体验周围世界或者通过媒体接触世界时确定并保持自己的方向
2、审慎地思考当下的状况,从而作出决定、建构理解、
3、在目前已知的平台上追寻更深入学习
樊晓霞 发表于 2020/8/30 16:55:13
樊老师读书很认真,有批注有摘录,阅读就是思考的开始,赞!
TOP
30#

如何产生有生命力的问题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
对于一系列广泛的探究主题,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内容,反思自己的理解,重新回顾中心线索,可以理解为围绕主题提出问题。

方式二:要素式提问
围绕大概念(新教材培训刚好喻老师也讲到大概念)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可以从各个层面,从最广泛的全校性问题到某一门课程、某个单元的具体问题进行提问。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
由最初的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一定经验后,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彼此联系的,有深意的、现实的。

方式四:找到问题的脚垫
即提供一个问题的焦点开始,主题、题目或者对象,不一定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但是要详细、真是和启发性。

感想:这些问题都需要由学习者负责提问,教师需要做好外围工作,铺垫工作,这样才能碰发出学生更多的有思考、有创新、有活力的问题。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0-09-02 12:38:1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