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从普朗克的量子假设那里出发的。大家都还记得,普朗克假设,黑体在吸收和发射能量的时候,不是连续的,而是要分成“一份一份”,有一个基本的能量单位在那里。这个单位,被他称作“量子”,其大小则由普朗克常数h来描述。我再一次把量子的计算公式写在下面,供各位复习一遍:在这里笔者要停下来稍微交代两句。对于我们这次量子探险之旅的某些队员,特别是那些对数学没有亲切感觉的队员来说,一再遇到公式可能会引起头晕呕吐等不良症状,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体谅。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在他的畅销书《时间简史》里面说,插入任何一个数学公式都会使作品的销量减半,所以他考虑再三,只用了一个公式E=mc2。我们的史话本是戏作,所以不考虑那么那么多,但就算列出公式,也不强求各位看客理解其数学意义。不过唯有这个E=hν,笔者觉得还是有必要清楚它的含义,这对于整部史话的理解也是有好处的。从科学意义上来说,它也绝不亚于爱因斯坦的那个E=mc2。所以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下这个方程的描述:E代表一个量子的能量,h是普朗克常数(6.626×10-34焦耳/秒),ν是辐射频率。最后宣布一个好消息:除此之外,读者在后面的旅途中如果对任何其他公式有不适反应,简单地跳过它们就是,这对于故事的整体影响不大。
回到我们的史话中来。实验表明,增加光的强度只能打击出更多数量的电子,而不能增加电子的能量。要打击出更高能量的电子,则必须提高照射光线的频率。提高频率,提高频率。爱因斯坦突然灵光一闪:E=hν,提高频率,不正是提高单个量子的能量吗?而更高能量的量子,不正好能够打击出更高能量的电子吗?另外,提高光的强度,只是增加量子的数量罢了,所以相应的结果自然是打击出更多数量的电子!一切在突然之间,显得顺理成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