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教语文的科学老师的文艺假期生活 [复制链接]

61#

不简单不简单
TOP
62#

余老师真是才女,样样都行
TOP
63#

【写字】3

200223
TOP
64#

字写得很靓!
TOP
65#

回复 64楼严益锋的帖子

谢谢严老师!
TOP
66#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病毒"的科普

11.病毒就像寄生虫。它无法自己生存,只能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的是细胞的物质和运行机制。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携带有病毒,甚至真菌和细菌也不例外,有时候还会被病毒摧毁。简而言之,疾病也有自己的疾病。病毒在细胞体内自我复制,直到细胞被病毒塞满和撑破,于是病毒涌出破裂的细胞。病毒也会穿透细胞壁出芽,就像龙头渗出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复制、复制、复制、复制——艾滋病病毒就是这么复制的。水龙头不停漏水,直到细胞被耗尽物质,最终毁灭。宿主的细胞死到一定数量,宿主就会死去。病毒并不“想”杀死宿主,这不符合病毒的最大利益,因为病毒会和宿主一同死去,除非它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从濒死宿主传播到新宿主身上。

TOP
67#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12. 埃博拉内的遗传密码只有一条RNA。这种分子被认为是最古老和“原始”的生命编码机制。四十五亿年前,地球形成后不久,原始海洋开始存在,其中很可能就有基于RNA 的微观生命体了。言下之意:埃博拉是一种古老的生命形式,几乎和地球同样古老。关于埃博拉非常古老这一点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它显得既非生又非死。

病毒在繁殖时看起来是活着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它们又显然是死的——只是机器而已,小归小,但完全是机械式的,不比手提钻更有生机。病毒是分子大小的鲨鱼,是没有思想的行动。紧凑,冷酷,理性,只考虑自己,病毒全心全意自我复制:速度有时候非常惊人。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复制。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0-02-29 11:18:53
TOP
68#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13. 手套沾血事故的两周之后,埃博拉套房里出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两只健康猴子也开始眼球发红,鼻孔流血,最后崩溃并流血至死。它们没有被人为感染埃博拉病毒,也没有靠近过病猴。它们和病猴之间隔着好大一段空地。让一个健康的人坐在房间一侧,一个艾滋病患者坐在另一侧,艾滋病病毒不可能飘过房间去感染那个健康的人。但埃博拉病毒做到了。它的动作迅速而果断,而且途径不为人知。最大的可能性是控制组将病毒吸进了肺部。“不知怎的,病毒就过去了,”几年后,南希· 杰克斯向我讲述这段经历时这么说,“猴子喜欢吐口水,扔东西。管理员用水管清洗笼子,会制造出气溶胶级的液滴。病毒很可能是通过被雾化的分泌物传播的。从那以后,我知道了,埃博拉也能通过空气传播。

TOP
69#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14. 197676,苏丹南部,埃尔贡山西北五百英里,中部非洲热带雨林的指状边缘处,一个以后将被埃博拉猎人牢牢记住的男人进入休克状态,死时身体的每一个孔窍都在流淌鲜血。大家提到他的时候只用他的姓名缩写:YuGYuG先生是这次未知病毒爆发中的指示病例,也就是第一起确诊的病例。……许多欧美医生拜访过他的坟墓,他们想亲自看一眼这个地方,思考它的含义,向苏丹埃博拉的指示病例聊表敬意。

病毒很容易就完成了人际传播,显然是通过身体接触和性行为传播的。它蔓延得非常迅速,很容易就能在一个人身上扎根。它在苏丹爆发时,经历了多达十六代的传染,同时杀死了许多宿主。尽管这个结果并不符合病毒的最大利益,但假如一种病毒的传染能力足够强,能够足够迅速地从一名宿主传播到另一名身上,那么前一名宿主的命运也就无所谓了,因为病毒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我增殖,直到杀死宿主群体的大量人口为止。苏丹埃博拉的绝大多数致命病例都可以沿着传染链条追溯到那位安静的YuG 先生。这个高危毒株从他身上辐射出来,几乎摧毁了苏丹南部的全部人口。这个毒株犹如野火,从恩扎拉镇出来一路向东来到马里迪镇,这个镇有一所医院。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0-02-29 11:50:24
TOP
70#

回复 69楼yuqin0430的帖子

很多病毒其实本不会出现,都是人类自己“作死”。
TOP
71#

回复 69楼yuqin0430的帖子

很多病毒其实本不会出现,都是人类自己“作死”。
挪威森林 发表于 2020/2/29 11:47:05
珍爱生命,远离野生动物
TOP
72#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15. 高致病性、高致命性且无药可救的病毒有个特征,那就是它会迅速传入医护人员群体内。在某些案例中,医疗体系还可能进一步激发爆发的强度,就好比放大镜将阳光聚集在一堆易燃物上。

TOP
73#

【写字】4

200328
TOP
74#

书,自有其命运。它终将被融入无数的书籍之中,或是淹没不见,或是在某处星辰般闪烁。


200408,在新华书店买了7本新书,打算今明两年内看完。


TOP
75#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16. 苏丹发生的事情相当于秘密引爆了一颗原子弹。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人类离一次重大生物灾难有多近。

17. 苏丹埃博拉病毒的消失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它的致死率太高了。杀人的速度太快,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患者在死前去传染其他人。另外一点,这种病毒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它的感染能力不够强,无法引发全面规模的灾难。它靠血液传播,但流血的患者在死前接触不了太多人,因此病毒没有太多机会被传给新宿主。假如病人能通过咳嗽让病毒进入空气......那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总而言之,苏丹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中部杀死了几百人,势头就像火焰吞噬一堆干草,火焰最后从中央熄灭,留下一团灰烬;它不像艾滋病,艾滋病在全世界闷烧,仿佛煤矿里的大火,永远不可能被扑灭。埃博拉病毒的苏丹化身退回了丛林深处,毫无疑问直到今天还在那里存活,它在某种未知宿主身上循环复制,能够改变自己的形状,能够突变成另一种新病毒,伺机以新的形态进入人类这个物种。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0-04-23 14:39:44
TOP
76#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18. 苏丹危机爆发两个月后,时间来到了,19769月初,一种更加致命的丝状病毒出现在向西五百英里扎伊尔北部的邦巴区,那儿的热带雨林里分布着村庄,埃博拉河为人们提供水源。扎伊尔埃博拉毒株比苏丹埃博拉还要致命近一倍。似乎有某种对人类怀着深仇大恨的力量,出于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意图创造了这个怪物,让它无声无息地涌现世间。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没能确证扎伊尔埃波拉的第一起人类感染病例。

19. 和苏丹那次一样,这种从理论上说有可能传遍全世界的生命体,它的涌现完全起始于一名感染者。

20. 构成埃博拉病毒粒子的黏液。构成埃博拉病毒粒子的七种神秘蛋白质就像不知疲倦的机器、分子尺寸的鲨鱼,吞噬人类的身体,供病毒自我复制。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0-04-25 09:54:40
TOP
77#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摘录

21.一个埃博拉病毒粒子,拥有显著的“牧羊人的曲杖”结构,不过在这张照片里是个缠结的双曲杖。这是埃博拉病毒最早的照片之一,拍摄于1976 10 13 日,拍摄者是当时在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弗雷德里克· A· 墨菲。神秘的结构性蛋白质像绳索般缠在一起,围绕着含有遗传密码的RNA 单链。放大倍率:112000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0-07-12 08:57:51
TOP
78#

【写字】5

200415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0-04-25 10:01:24
TOP
79#

爱阅读是好习惯,我有时候放松就追剧了
TOP
80#

厉害的科学语文老师
TOP
81#

看到一首很有味道的诗——画肪平临蘋岸间,飞楼俯映柳阴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下次可以尝试写成书法作品。
TOP
82#

暑假开始了,种草了一本科普读物——《上帝掷骰子吗》,打算假期里看完
TOP
83#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体会

  参加了桂馨组织的活动,收到主办方寄来的《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利用假期时间读了一部分,在研读了几个章鼎儿老师的案例之后,对于何谓“探究式的科学课”有了初步的认识:

  探究式的科学课,不是当教师通过课前小调查发现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后立刻向学生指出“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甩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验探究之后发现自己原先的概念是不对的,至于正确的知识也在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出了。

  比如说,五年级的《沉与浮》一课,很多同学在前测阶段,都会认为“重的东西是沉的,轻的东西是浮的”。这当然是错误的认知,但案例里的老师没有直接传授正确的说法,而是给出“粉笔头、实心蜡烛、泡沫塑料块、石头”的物件,让学生放入水中观察,泡沫塑料块按学生预期浮了,石头按预期沉了。但比粉笔头重的实心蜡烛却浮了,反倒是粉笔头沉了。这显然与学生的前概念冲突了。然后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物体的沉浮是与其“单位体积的轻重有关”,“一定体积”这个限制是很重要的。

  诸如此类能展现“探究式”科学课的案例还有很多,需要在之后的时间继续研读学习。

最后编辑yuqin0430 最后编辑于 2021-11-21 15:20:20
TOP
84#

字写得真好
TOP
85#

余老师又练功了,大赞!
TOP
86#

字写的真好
TOP
87#

余老的文艺假期又开始了,很充实哦
TOP
88#

这些书有点高深
TOP
89#

余老师的暑假生活很充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