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四下反思又一年(两年对比) [复制链接]

1#

[原创]四下反思又一年(两年对比)

终于回到科学教学第一线了,也开始写一课一得,希望日后能有厚积而薄发的成效。


 


欢迎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导!


 


 


写于2009:新学期开始啦,四下反思又一轮了,今年的反思想与去年的写在一起,同一课放在同一楼中,一来有个对比,二来以上一轮的失误为戒,争取新的进步! 


注:上一年因为第一个月在请产假,所以课是电单元第7课开始上的,那前6课就没得比啦。再有,这一届的学生思维能力上、科学探究习惯上发展得比上一届更胜一筹,很期待与他们一起开展本学期的科学探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3 13:30:3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四下电单元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这是第二个班上本课,由于上次上时让学生自己用2节电池1个灯泡连接电路,大多只能接出电池串联的电路,而电池并联的却很少,我觉得这样对本课重点要开展的“对不一样的电路进行比较”这一研究非常不利,因此这节课采用了新的教学安排:一上课就板画出两个不同的电路图,让学生根据电路图动手连接电路,并比较两种不同电路。为提高课堂效率,还提出了比比哪组能最快完成。


这样安排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也加快了探究的节奏,学生的思维在较快的节奏中被充分调动起来,出现了不少思维亮点:


    1、“我们发现电池并联的电路中拿掉任何一节电池,小灯炮还是亮的!”一个较快完成两种电路连接的小组在继续摆弄他们的并联电路,有了新的发现,我又给了他们一个问题:“拿掉一节电池后小灯泡的亮度有变化吗?”这个小组见自己与众不同的发现受到老师的重视,兴趣更浓了,反复观察后,他们得出了更细致的结论:“电池并联的电路中拿掉任何一节电池,小灯炮还是亮的!而且亮度基本上没有改变!”有了这一发现,同学们理解“并联电路中两节电池的电压还是1.5V”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有了上一环节的基础,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连接,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先板画出两种不同电路,再连接变得可行。实验中,学生发现,两个小灯泡串联,灯泡很暗,并联灯泡比较亮。“我知道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每个灯泡只能分到0.75V的电压,怪不得小灯泡这么暗!”看,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多么迅速!



    上了这一课,我也感觉到了有个生成性的思维节点没有把握好:


    有几个小组灯泡串联时,有一个灯泡是亮的,一个灯泡是不亮的,学生对此非常困惑。我知道这是不同的灯泡电阻不同引起的,但是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电阻的概念,我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如何应对,只好以电压太低为由粗作解释。现在想来觉得很不合适:首先,我问自己,这是一个错误概念吗?显然这是以偏盖全的一个解释。然后,我又问自己,课前为什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呢?还有,再上的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调整材料是可行的,用两节串联电池也许能行,得试试!还有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一个灯泡亮,说明电路是通的,为什么另一个灯泡会不亮呢?电路是通的,就说明不亮的灯泡上也有电流通过,为什么会不亮呢?恐怕是灯泡的原因,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来再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我想,这样的处理应该是最合适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这篇反思写得很好,期待更多的反思文章。
TOP
4#

既有所得又有所悟,还有改进之策。学习了。致敬!
TOP
5#

谢谢鼓励,一定努力!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

我也很期待鸢尾的精彩反思!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7#

tugh
TOP
8#

学习了
滴水穿石
TOP
9#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1课:油菜花开了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我觉得这一课中燃起学生关注生命世界的热情是最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棵鲜活的油菜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几轮教学的最深感受。记得三年前第一轮教的时候,上到这一课,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是指着教材上的,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也能对油菜花形成一定的了解,对花的各部分名称、各部分的特征也能掌握,但很明显,我能感觉到课堂缺乏探究的热情,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后来上第二轮、昨天上第三轮,我都不敢再草草了事,有科学课的当天,上班路上经过油菜田,我都提醒自己“窃”一棵油菜去学校。上课了,我扛着一大棵水灵灵的油菜走进教室,不用任何语言,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一堂课也就上得有声有色了。


      课堂中“解剖油菜花”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静下心来做实验的好时机。在让学生动手之前,我先发给每个四人小组一朵油菜花,建立感性体验,学生说:“真小啊”、“油菜花非常娇嫩”,再让学生说说观察中遇到的困难,学生说:“太小了,数有几枚雄蕊时数得眼都花了。”在此基础上,我提出“解剖一朵油菜花来观察”的新方法,讲解了解剖要点,让学生自己说说解剖时的注意点。学生领悟得很好,“要小心一点!”“要轻一些!”“不要弄丢了小小的花蕊。”我乘机要求学生做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大多数学生都做得很好,一脸专注的神情,让我都有成就感了。



      有利必有弊,由于“解剖油菜花”所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课堂节奏慢了许多,一小部分好动的、比较毛躁的孩子就有些坐不住了,解剖这个“细致活”完成得差强人意,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到潜心探究中来呢?我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我想,在情境创设上,在课堂调控上,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好。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0#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


      由于一个老师说自己上科学课觉得太累了,临时跟我换了课,现在我有三个班的科学课了,新接的一个班进度很慢,这才上完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


      感觉是这一课太难上了,最大的原因是自然界中的花形态变化太多,对花的不同部分,特别是对雄蕊和雌蕊的识别,成了学生观察花时的一个难点。有时学生来问我,我也心虚虚的不敢下定论。这样纠缠下来,一堂课就拖沓了,散掉了,看来还是要多多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再有,就是觉得新接班的学生很浮躁,明明是有10个花瓣的一朵迎春花,她在记录时就记了5个花瓣,问她为什么,说是原来老师上的时候都不观察也不实验的,对观察或实验的数据记录常常就是想当然的写一个,这次真正进行观察了,原来的习惯却还改不过来。真是令人心痛的一个现象,我在课堂上抽了几分钟时间出来就此事作了强调,但估计让学生养成潜心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是要假以时日的。



      我一直都是采用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方式,这课也是,但是这次却出问题了,因为我布置时说最好四人小组每人带一朵不同的花,而学生没有把这个要求听进去,四人没协调好的很多,结果,四人小组4朵花都是一样的,对于各种各样的花的比较就难以展开了。



      一句话,上科学课,不容易啊!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1#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3课:花、果实和种子


      经过3易其稿,最后一次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观察不同花的雄蕊和雌蕊,寻找它们的相同的特征;再从这些明显的特征出发,猜想花传粉的过程;接着做一做教材中的“给花传粉”的实验,以证实自己的猜想;最后就要通过媒体展示给学生胚珠受精长成种子的知识了。油菜果实从小到大的一组观察,能给学生花变成果实的形象的演示。这样的教学流程是比较顺畅的,基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沿着自己的思维路线展开对花、果实和种子的研究,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课堂吧。


      要注意的是,这堂课观察的花应该有所选择,以选花粉比较多的花,如百合、牡丹等为好。有些花的花粉是非常小的,肉眼看不到,大面积地使用显微镜又不大现实,学生折腾了半天什么也看不到,自然就失去了观察的兴趣,对后续研究的展开是不利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2#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本课我采用的是导入激趣--自学教材--汇报了解到的种子传播方式(按表格)--组织课后观察这样的教学结构。把观察活动放到了课后是因为我觉得对植物传播种子方式的研究最好能让学生处于大自然中观察活生生的植物。观察一整棵植物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是如何传播种子的,比在教室内观察一颗种子从而作出对这颗种子传播方式的猜想要好得多。


    当然,我又考虑到如果没有经过指导,学生的观察是不可能深入的,也许是没有科学性的,因此,这堂课,我采取了集中学习的方式,先让学生熟悉常见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以及各种常见的传播方式与种子本身特点的关系,再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展开观察,学生必有所悟,必有所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3#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7课:动物的繁殖活动


这一课相对来说上得比较轻松,因为从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到动物受精卵的形成发育很相似,学生很容易就实现了知识迁移,思维得到自发的深化。进一步看胎生动物,由于生活中有良性的前概念积累,同学们又喜欢看动物世界,掌握这块内容也很轻松。


 


由于半路接班,进度落后的一个班级这课和上一课并在一起上了,勉强完成教学目标。当然这种做法不可取,然而实在是来不及了,只能这样上了。总体没把握好,现在非常心急,真是惭愧啊!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4#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5课:种子的萌发


真是郁闷,本来想得美美的,经过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的观察该如何精彩啊!然而这节课一调查,真正去观察的太少了!上节课小结时布置的浸泡三种种子的实验没有完成的也有很多。现在的孩子真的这么忙吗?还是他们缺少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学习、发现的习惯?又或者我的课上得不够吸引力,激发不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课后我抽了不同程度的三个学生谈了谈,发现以前一直认为的“忙”并不是主要原因,没观察、没实验的主因还是没有养成习惯,没有养成习惯的原因看来作为教师的我得负一定的责任,虽说习惯的养成不在朝夕,但至少这几个实验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大,我该怎么去引导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浸泡种子的实验没有专用的实验室,要进行定量研究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家里没有烧杯,浸在瓶子里只能以标记的方法观察到水减少了,减少了多少?当然也能通过测量的方法测出来,但要几经周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种子内部构造,从而推想一棵新植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到定性地了解“水减少了,种子萌发需要水份”这样的程度为止了。


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发现都有胚,这是很容易的,但接下来的猜想就有些脱线了,特别是子叶将来变成什么?学生或认为会成为叶、或认为成为茎,或认为会调谢,说法不同,争执也很激烈。我有意加深了学生的争执,因为吸取了上节课的经验,觉得有了争执,也许也引起学生更大的观察兴趣,让实验的坚持性的锻炼有个内驱力。希望这次带着问题的结课能让学生课后的观察有更好的反馈。


 


 


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6课:动物的卵


上这一课最大的遗憾是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但种子萌发的速度跟不上教学进度,要研究动物的卵了,种子还只是胚根长了一些,胚芽变化很小,子叶萎缩更是没有看到。这样,本来应该从“种子的胚会发育成一棵新的植株,子叶提供萌发所需的营养”这个认识,进行思维迁移,推测“鸡蛋也是由胚发育成小鸡,蛋白、蛋黄像子叶一样,提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现在学生却无法完成这个本应顺理成章的思维迁移。关于鸡蛋孵化时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有说蛋黄变成身体,胚变成心脏的;有说蛋白变成皮,蛋黄变成肉,胚变成大脑的……


 


课后反思,我觉得学生这样多的猜想在本节课是一个教学失误,而不能认为是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上述猜想,可以说是毫无根据的瞎猜,最多,也是基于胚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猜想它会变成大脑、心脏之类学生个体认为一个生命中最重要的部件。如果在上本课前学生已经完整地观察了一颗种子的萌发全过程,也许他们的猜想就不会这么杂乱。


 


如果下一届还上这个单元,我会在开始上本单元时,就布置学生培育一棵种子的任务,这样,上到动物的卵时,对植物种子萌发的观察已经完成了,或许学生对新生命是如何形成的能学得更清楚,思维的发展也能更有力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四下食物单元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


上这节课时,我把第二和第三两块内容的顺序交换了一下,先让学生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发现,马铃薯、面包含有丰富的淀粉,但不含脂肪,肥肉、花生米富含脂肪但没有检测到淀粉……经过汇总整理,学生发现,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再次分析自己一天的食物,学生对一天里要吃多种食物的科学道理印象就很深了。


学生的思维这样理顺了,但是上这一课的时间还是很紧张,首先是大量的检测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时间,再是分析一天的食物的时间,特别是后者,四人小组一大堆纸片,操作起来真是不方便,我觉得记录食物的材料得改进,记在纸上太不方便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6#

继续加油!
TOP
17#

谢谢喻老师的鼓励,您的支持是无限的动力啊!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8#

 

四下食物单元第3课:营养要均衡


这堂课要上成功,前两课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大单元教学的教材结构在这里被“强制”推行。解读均衡膳食宝塔的过程中,对六大营养成分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思维连线,达到了螺旋上升的学习效果。首先,他们运用上节课的知识,分析宝塔各层的食物能带给人们什么营养成分,了解不同类别的食物在宝塔中所占比重不同的科学道理,不仅做到了知其然,也做到了知其所以然。然后,学生又从分析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六大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能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自己一天的食物了。


 


说到本课的不足之处,我觉得知识和实践的桥梁我没有为学生搭建好。学生对宝塔的解读非常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科学饮食上来,本应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但是两个不利因素致使这条小河学生没能很好地跨过去:一是时间相对不足,使学生没能全面展开汇报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深化也就无从谈起了;二是我过早地出示了书本中举例用的“膳食营养原则”,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刚刚发现本贴升为精华贴了,好开心!!!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0#

 

四下食物单元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我觉得上这课一定要保证“观察比较生、熟鸡肉”这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时间,这是最能感受到生熟食物不同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本课的前两块内容到比较生熟鸡肉这块内容在思维发展上是递进的。回忆生活中的生、熟食物是调出学生的前概念,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是静态比较,学生能形成熟的马钤薯更软、更香、更好吃等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观察一块生鸡肉到熟鸡肉的变化,只要时间充足,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第一班上,时间不足,学生还没能把鸡肉煮熟就下课了,小结只好放到下一堂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第二班上就好多了,第三班前面的时间缩得更少,后面的时间更宽裕,学生发现鸡肉变色了、有油脂析出、变小了、变得容易撕开了、腥味少了很多、血不见了、有香味飘出来了……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再小结出“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食物熟后变松软、变好吃后悔药,也容易被消化”就很容易了,第三班,这个看起来很“理论”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真好!


 


关于不足,这节课要说一说材料的准备。首先是酒精灯出问题了,学校仪器室里的酒精灯很长时间没用,我准备材料的时候是发现的,因为酒精都挥发掉很多了,我加了酒精,就认为酒精灯已经准备好了。可是上课演示酒精灯使用方法的时候,酒精灯却怎么点也点不着,着实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想到是由于长期不用,灯芯上的酒精也挥发掉了,只剩下了一些水分,水当然是点不着的,把最顶端的一小截灯芯剪掉后,“罢工”的酒精灯就不闹别扭了。其二是生鸡肉,一个问题是没关注天气热,有的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很高,我第一堂课结课时布置下节课要带的材料,他当天回家就准备好了,但一周科学课才两节啊,到上课的时候,有几组带的生鸡肉已经臭了,当然不能再用来观察了;再一个问题是有些组带的生鸡肉太多了(仅管布置时要求过带一小块,还比划过大小,还是积极惹的祸),分给那些生鸡肉臭掉的组一些后,鸡肉块还是太大,结果别的组都煮熟了,有几个组就一直还没有熟。唉……觉得自己已经很细心了,却还是总出问题,看来,写本科学课各材料准备注意点备忘应该会很有市场。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1#

上科学课确实很难,有时候发现自己显得那么力不从心。


看了这么多有深入思考的课后反思,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最后祝贺本帖升为精华贴!实乃实至名归!


 

TOP
22#

支持谢老师!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23#

 

四下食物单元第5课:面包发霉了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这个环节的实验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是个挑战,我注意到这是一个典型的控制变量的实验,也是学生在科学课上首次接触这样典型的控制变量的实验。新版教材显然采取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关于“探究水分、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这两个实验,教材中清楚地给出了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也就此采取了让学生“解读实验方法,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教学方式,降低了难度,让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来。真正理解控制变量实验的做法和好处。


由于实验观察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本课我在课堂教学中又加了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光照对霉菌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有了前面一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设计地比较好。当然,也有少数思维发展慢的学生还没有搞清楚,我希望他们通过一个动手做的过程能慢慢领会控制变量的实验的方法。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4#

 

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先要交待一下,上面提到的课的进度问题,说是先天不足后天补,然而落下得实在是太多了,一周又只有两节课,实在是回天乏力,在短短的两周的时间内,要上完剩下的课,我只能考虑,对学生来说,剩下的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是哪些,考虑再三,我把上单元《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处理成了课后实验总结应用,匆匆几句带过去了,把本单元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上成了本堂课的导入和第一个活动,分类就略去了,在初步观察和用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描述了岩石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下一份岩石实验盒,指出科学观察、描述岩石的方法,再让学生对7块岩石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书本的表格里。


 


这样上课,肯定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观察时间的不足,虽然我尽量把许多内容略掉了,但科学地观察7种不同的岩石,并能准确地描述,还是觉得时间上非常紧张。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我也发现了我们的孩子小组合作的效率还是算较低的,能有条不紊、合理分工的小组比较少,大多数孩子拿到岩石的第一反应是先把玩一会儿,然后才想起来要按照老师提出的方法观察描述,所以我觉得孩子们科学实验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的。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还是有发展的,从一开始的描述岩石感到困难,到能科学、准确地从层理、颗粒、颜色、遇稀盐酸后的反应等方面描述岩石,学生对岩石的观察识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也得到了训练。特别是对照书上的资料卡识别自己观察的岩石分别是什么的活动,更是要求学生逐一对照,全盘把握,对思维的训练大有好处。如果说把课处理成这样还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地方,就只有这一点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5#

 

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第34课:岩石的组成、观察描述矿物(一)


这两课并起来上,以观察、描述矿物(一)为重点的,因为大段的活动时间要放进去。好在“岩石的组成”一课的结构还算简单,上节课仔细地观察过花岗岩了,这节课出示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让学生从自己的花岗岩上找一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三种矿物的颗粒,接下去把探究的重点从岩石转移到矿物上去就很顺畅了。进行观察之前,我又先放了一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了资料库中的矿物特征卡,学生自己能了解常见的矿物,也能总结出人们一般从哪几方面描述矿物。介绍了颜色、条痕、软硬的观察方法后,让学生观察描述了3种矿物。把两课内容这样合起来上,我觉得还是串得比较紧密的,比上一节课的感觉要好一些,学生能有较多的时间观察描述矿物,并自己得出条痕颜色更可靠等科学结论,还是挺有收获的一堂课。


 


令人遗憾的是,仪器室里的矿物标本与书本不配套,石英、云母、长石只有一套,学具袋里也没有相应的材料,学生自己搜集更是不可能,因此,我只好用仪器室里有的三种金属矿物(赤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让学生分组观察。这样一来,学生从第一个活动(花岗岩的组成)到第二个活动(观察描述矿物)就有了一个思维的小断层,三种金属矿物的出现比较突兀。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6#

 

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第56课:观察描述矿物(二)、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还是两课并起来上,好在是两个有结构的活动:活动1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形状,活动2是观察描述3种不知名的矿物并对照矿物特征卡,识别这3种矿物。


透明度和光泽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我把光泽定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3种,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分出玻璃光泽、丝绸光泽、油脂光泽等,难度相对降低了;形状的描述就有问题了,教材图片中的矿物晶体形状自然是规则的几何形状,但学生观察到的矿物形状却是不规则的,我大致向学生解释了一下,但许多内容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比如结晶、几何形状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学生困惑的眼神中,我知道这个内容他们还是没有接受,在描述3种不知名的矿物时,前5项都描述地比较准确,而形状的描述,学生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课后反思了一下,我觉得这是不是教材的问题,以四年级学生的程度,让他们准确描述矿物的形状,理解结晶环境不同会造成形状的差异,太难了一些吧。


有了观察、描述、识别岩石的基础,本节课学生对不知名的矿物的观察描述、识别就更顺利了一些,描述地比较准确,对照特征卡识别矿物也就更容易了,我让学生观察的一块矿物是磁铁矿,当学生从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识别它是磁铁矿后,我发给每个小组一块磁铁,让他们吸吸看,学生看到矿石被吸住了以后,小脸上溢满得意之情,让我觉得自己也幸福起来了,呵呵。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7#

 

写在最后: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期末测试并成一节课匆匆而过了。这里要写的,是对这学期科学教学的一个小结。


认真地上科学课,感觉到学生渐渐爱上了科学课,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也关注科学知识的落实,感觉课上得比以前几个学期要踏实了。这个学期新版的作业本非常好,实验记录单很好用、知识性的练习也得到了落实。再有,这学期经历了抽测,怎么说呢,各种滋味在心头,但苦过以后,发现这次的期末测试学生表现好了很多,也挺有成就感的,说明抽测,还是需要的啊。


最后,努力地写反思,得到大家的鼓励,很开心。自己也通过反思整理了思路,3个教学班的课在及时的调整下,上到越后面会感觉越顺手(不知对第一班上的那个班级是不是不公平)。反思,挺好的,这学期要划上句号了,下学期继续努力!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8#

以下是引用唱歌的鸢尾在2008-6-23 15:06:00的发言:
 

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第56课:观察描述矿物(二)、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而形状的描述,学生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课后反思了一下,我觉得这是不是教材的问题,以四年级学生的程度,让他们准确描述矿物的形状,理解结晶环境不同会造成形状的差异,太难了一些吧。



由于我是三四五六年级一人全上,所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晶体的形状的认识我就充分利用了食盐晶体和硫酸铜晶体(六年级教学内容,实验后随着水的蒸发,晶体呈现了!),孩子们看到的就是有规则的形状!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

TOP
29#

是否可以请管理员把本贴移到网络研修中去呢?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0#

唱歌的鸢尾  你的反思写得真好!第一年接触四年级的科学,你的反思能给我带来不少的帮助。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