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彬教学反思成长专帖(2019—) [复制链接]

1#


序言



      2018学年,在朱老师的鞭策下,开辟了网络的成长专贴。这是一个契机,这是一个好平台,怎样让朱老师的殷殷希望不付东流?怎样让自己在这个成长贴中真正成长?我的回答是八个字——深入思考,言之有物。本着这样的初心,开始写成长帖子,从几百字一篇后来慢慢上升到几千字一篇的教学思考,有些是一些对一些教师的思考的思考,对此我要感谢沈银彬老师,因为他的反思经常引发我的反思。除了一些必要的回复,在成长贴中,我极力避免为了凑数而写的无病呻吟的文章。对成长贴,我想说我是负责的,努力的经营的。想让有些需要的教师打开阅读时,最大限度地得到一些启发,而不是在花时间阅读完后才发现空洞无物。为此我给每篇反思的文章都安上了题目,写好后都不下三次进行反复修改,并编辑统一的格式,编上编码,后来第一页制作了目录,这花去了我不少精力,有时为了写一篇反思文章都写到午夜,出差了都不忘写反思。据我统计(其实没有统计好)2018学年中言之有物的反思(不包括报道、简单回帖等文字)字数应该在30000以上。2018学年的反思帖中,印象最深是少飞兄的回帖,从他的回帖中,让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帖子阅读质量之高阅读之勤应该高于其他教师,在此对以少飞兄为代表的常来逛我帖子的兄弟姐妹们一同致谢!
      2019学年打算初心不改。本学期朱老师要求成长贴管成长贴,教学贴管教学贴,既然是这样,意味着本学年的成长贴要做得更精,简单的教学反思不能收录到成长贴中。凡在成长贴中编号的帖子我打算“三不入”——只有图,没有文字的不入,少于300字的简单反思不入,与科学教学无关内容不入。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反思可以促使自己去读书,我想这就是成长贴的真意。


附录: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3316.aspx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20-11-02 11:57:24
分享 转发
TOP
2#

目录
TOP
3#

2019学年度吴彬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分
(一)理论研学

【评价指标】阅读有关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著作或者纲领性文件,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原创的300字以上读书体会上传至论坛,每篇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本学年度必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教研研修:
  

1.参加活动:  ()分
【评价指标】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每现场参与1次活动得5分,现场承担开课任务、讲座,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现场交流点评活动得10分。参与各级各类网络教研活动,如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发言、上虞小学科学E教研互动评课、共同体网络例会等得3分,参与、补看、补评得2分,网络经典发言交流等再得3分。及时完成活动体会、感悟等专题任务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

上虞区级活动: ()分

(1)

绍兴市级活动: ()分

(1)

网络研修活动:  ()分

(1)19年

2.论坛研讨:
【评价指标】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研讨活动,积极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加20分。
3.报道宣传:   分

【评价指标】在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等相关网站媒体上发表区级、校级等报道得15分,合作参与得10分,同一内容多个网站参与不累计。
    (1)



(三)教学研究:()分
1.撰写文章:
【评价指标】积极进行教学思考,主动撰写论文,撰写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1)(  分)


2.课题研究:()分
【评价指标】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
(四)课程开发:()分
【评价指标】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五)技能竞赛:()分
【评价指标】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1)




(六)辅导学生:  ()分
【评价指标】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七)活动组织:()分
【评价指标】用心思考积极提出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意见被采纳得10分,为主承担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组织工作1次得15分,坚持承担共同体团队项目建设和省市区相关学科平台建设运行维护工作得120分。



(1)(  )分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0-14 21:34:43
TOP
4#

祝贺吴彬老师开帖,记录点滴,积攒智慧,科学路上一定越走越宽广。
TOP
5#

期待大师的精彩记录
TOP
6#

师兄 ,你把我的名字复制了
TOP
7#

2019学年度王京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分
(一)理论研学

【评价指标】阅读有关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著作或者纲领性文件,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原创的300字以上读书体会上传至论坛,每篇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本学年度必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OP
8#

TOP
9#

从仪器到材料的转变的含义阐释(一)

NO.64Z-191016

小学科学教学与规范性实验技能操作不沾边


                              


      前几年有过筷子和玻璃棒的pk,大家各执一词,吵得热火朝天。这个辩论我说明了大家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是好事情,有些事情不用计较结论,就过程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就像我们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活动一样。
      这个筷子问题,我很有幸听过章鼎儿老师的观点,当时我师父林校就这个问题专门问了章鼎儿老师,想听听章老师偏向与哪一个材料,哪个材料好。而章老师的问答是极具智慧的,“只要学生适合,都好。”并进一步解释说,“低段学生用筷子搅拌,并没有觉得使用上的很多问题,就可以用,随着年级增高,大家觉得玻璃棒更好了,换成玻璃棒就成了。”我当时听的感觉就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章老师看来似乎这并不是什么需要争论的问题,一切水到渠成即可。
      最近实验大赛,实验规范又一次被提上来,什么导致的,因为实验有抽测,需要评价,评价什么呢?一下子没有评价标准,就把初中的评价要求拿来做评判。我不是反对实验规范,因为实验是需要规范操作的,规范操作的目的就是降低实验事故,提高实验效率,但实验规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占比例是很低的。10%会不会到都成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一下课标。 四条基本理念,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倡导探究式教学,第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化的实验教学能体现那一条教学理念?一条也不沾边!相反一旦规范化,就是反复练习,与第二、三、四条基本理念相违背。凡是规范就需要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然后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规范。何谈探究式呢?怎么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突出的是谁的地位呢?一切以教师说的为准,是突出学生学习的地位吗?     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出在评价上,没有好的评价,就要当心又走回去了!
      先乱谈这么点吧,还没有切到正题,下次再乱弹。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0-16 22:31:36
TOP
10#

“只要学生适合,都好  ”章老师说的真好
TOP
11#

期待吴老师的精彩帖子!
TOP
12#

回复 1楼wubin98146的帖子

[讨论][分享]教材评价:这样制作的风向标管用吗?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16265.aspx
TOP
13#

筷子问题的争论本身争论者把目光聚焦到了材料本身,而忽视了两者的作用是一致的,而章老师的回答就是聚焦到了其作用。才会一言点醒梦中人。何为适合学生,这“适合”一词包含了教学智慧,需要反复琢磨推敲,我觉得包含以下几点:一、不违背课标理念和目标。二、不乱使用实验器材,该规范还是得规范,毕竟科学课有其特殊的属性。三、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
TOP
14#

回复 13楼风過无痕#的帖子

不错,我们关注到的是材料,章老师关注到的是学生,对于材料而言,玻璃棒和筷子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不要从标准实验器材来衡量材料,这是本末倒置,没有意义的!
TOP
15#

回复 12楼金亚军的帖子

感谢金老师提供资料,这个资料我仔细阅读了,所以才开发了制作风向标的stem课程。让学生通过两轮来制作风向标。
TOP
16#

从仪器到材料的转变的含义阐释(二)

——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中形成有意义的实验规范
NO.65Z-191017

                                                      
      实验操作规范从何而来,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因为这是考试要求的,错一处意味着扣分。换言之,实验操作为分数服务的,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从实验本质来说,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为了避免很多实验事故,提高实验效率服务的。也就是说,实验规范操作是因为有很多科学家在类似的实验中走了弯路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提高实验效率的方法。
      就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而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基”,如果从这个目标看,实验规范为分数服务显然不在这个目标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需要有操作规范比实验操作规范更为重要,更为有意义,所以我说实验规范要“知其所以然”,否则,纯粹是为了分数,对科学素养而言毫无意义。
我国高中对实验规范教育那么严格,优秀生都几乎得满分,照理说他们的科学素养很高了,可是结果恰恰相反,中国学生的科学实践操作差得一塌糊涂,说明什么?当下我们的实验规范教育与评价存在很大问题,这套标准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之间没有很大的关联,有时甚至是负相关。

       举例来说,搅拌的规范是不碰到到杯底与杯壁,一手拿搅拌棒,一手要扶助烧杯。现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有课学科,是不是把这套东西一五一十地教给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做不到,就扣分。显然不合适。正确的做法是,一二年级应该使用塑料为主的材料,让学生在这样的材料中游戏化的进行科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发现使劲搅拌会把水溅出来,影响别人,而且会影响实验效率,在多次进行类似的实验后,教师慢慢引导学生朝着实验规范去靠近,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是朝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个总目标前进的。
       有些实验规范在小学中根本没有意义的就不用教,把初中的实验规范标准来衡量小学生的操作规范,这样做是违背小学科学教学标准的总目标和总宗旨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0-17 13:24:56
TOP
17#

从仪器到材料转变的含义阐释(三)

——从常识到科学,从仪器到材料
NO.66Z-191018


                      
       常识变为了科学,我们讲科学是要探究的,常识是验证的。同时另外有一个词也在悄悄转变,原来说的仪器在很多关于论述小学科学的论著中成为“材料”。大家一定还记得兰本达的经典名句“材料引起经历。”这句话在很多教师的论文中多次引用,它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深层次信息?
      仪器和材料有哪些区分?仪器一般指存放于实验室的,专门用于某一项实验操作的装置,在使用上往往有一定的使用规范的。而材料是常见的各种生活用具、学习用具组成,在使用上没有严格的使用规范。如果抛弃仪器的使用规范,仪器可以属于材料的一部分。比如烧杯是仪器,它有操作规范,但你把烧杯当做一种材料给小学生,用于探究同样可以的,这时小学生可能只把它当做普通玻璃杯使用。
      仪器和材料谁更能让小学生探究?不是仪器,而是材料。因为“材料能引起经历。”能让儿童进入到一种探究为导向的研究中去,这时学生想怎么摆弄材料都是可以的,重点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而不是怎么去规范化操作。如果这时让小学生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关注到老师的要求,而忽视自主探究,科学思维会被严重遏制。

      还是那句话,规范化的操作是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形成的一套规范,这才是有意义的,这套规范在小学中处在原始启蒙阶段,不应该被过分强化,过分强化后会严重遏制学生的科学思维。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0-19 18:12:49
TOP
18#

“材料能引起经历。”能让儿童进入到一种探究为导向的研究中去,这时学生想怎么摆弄材料都是可以的,重点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而不是怎么去规范化操作。
TOP
19#

回复 18楼王京的帖子

王京,你找到这句话太准确了。感谢阅读。
TOP
20#

孩子们风向标做得挺好!期待吴老师的精彩呈现!
TOP
21#

吴老师的思考很深入,值得我们学习!
TOP
22#

这学期跟着吴老师教四年级
TOP
23#

回复 13楼风過无痕#的帖子

说的有道理,适合学生的材料才是真正好的材料
TOP
24#

回复 1楼wubin98146的帖子

“三不入”让人敬佩
TOP
25#

从仪器到材料转变的含义阐释(四)

从一个现象说明一个结论到多个现象指向一个结论


                                                                ——马冠中博士《让现象推着学生去探究》听后感
NO.67Z-191027


                                                          
      今天重新补看了马博士的这个讲座,马博士讲的问题很小,但是却是现在科学走向探究最大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而言,要能达到马博士讲的探究,路何其漫漫!我学习后有一些心得与我阐述的仪器和材料转变的问题相结合再乱弹一下。
      常识课有很多标准仪器,标准化操作,为什么教学目的服务?目的在于希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中把实验做成功,成功后就说明一个实验结论。以前我们简单认为这就是高效(实际上现在很多老师依旧是这样认为),标准化的仪器主要就是为这样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在马博士的讲座中很明确的指出,这样的方式不是探究的方法,不是科学家的思维,真正的探究要复杂得多(见图)。要去反思这个现象以外是否还能找到新的论据,多个论据都指向一个结论了,才能下结论。
       从这样的理念去思考,首先要摒弃有材料和仪器谁好谁差之分,从找证据的作用分析,两者都是一样的,都要为探究服务,老的常识仪器用得好就是好的探究材料。再次,弱化规范性操作。因为是探究,探究就是未知领域,要是老师都把规范化操作告诉学生了,还谈什么探究呢?如果从探究的思维出发,非规范性的操作也允许存在。如搅拌的规范是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溶解食盐中,很多学生认为食盐不能溶解了是没有把食盐剁得更碎的缘故,学生有这样的思维存在就应该允许学生朝着自己的思考,让学生去把食盐弄得更碎来一探究竟,这才是探究。所以教师能否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机会比教师在那里讲解一大通规范操作更为重要。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2-30 11:49:47
TOP
26#

NO.64Z-191016

小学科学教学与规范性实验技能操作不沾边


                              
[font=&qu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0/16 15:27:43


我个人也觉得,在小学科学中,有些实验操作确实没必要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性”。比如:四年级用蒸发分离食盐,初中老师说不能把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我认为只要能够把实验分离出来,放在哪里加热有什么关系呢?
TOP
27#

回复 25楼wubin98146的帖子

马博士从常见的各种现象中让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然后用实验验证解释,再发现问题,再验证解释,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
TOP
28#

从一个现象说明一个结论到多个现象指向一个结论


                                                                ——马冠中博士《让现象推着学生去探究》听后感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0/27 22:15:36

一句话,就是教育需要慢教育,如等植物开花,只是我们常常急得等不了。
TOP
29#


序言



      2018学年,在朱老师的鞭策下,开辟了网络的成长专贴。这是一个契机,这是一个好平台,怎样让朱老师的殷殷希望不付东流?怎样让自己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0/13 17:12:31

哇哈哈哈,其实我最喜欢看吴斌大哥的帖子了,其中的思考都是我在寻找的。我在寻找什么?简洁高效轻松的理想课堂。吴大哥总能从深层次剖析其中的根本性问题,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会继续看大哥的帖子,继续向大哥学习。感谢!
TOP
30#

绍兴市共同体培训新心得
泛化操作——小学实验操作的精准概括


NO.68Z-191216



     昨天2019年12月18日,在诸暨弘毅小学举行了绍兴市研学共同体2019年第一次研讨活动(暨楼和东老师的专场研讨活动),上午是楼和东和他的徒弟周杭老师的两节公开课,下午是楼和东老师的讲座和陶成龙老师小结。
      在楼和东老师的讲座,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秀外慧中。内容实实在在,讲了用项目研究来促进教师和自我的发展。其实类似的观点我在10多年前我校教研组建设的时候就提出来,用“小课题研究”促进教研组的教研。楼老师也解释了“项目”就是课题,不同在于楼老师在这一点上不断深入,并争取到了有力条件,并不断地提炼,使其不断上升,精美!在一点上不断击打与深入,造就了楼和东老师在短短几年中快速地成长。我认为这就是楼和东老师带给全体教师的巨大精神财富。
      在楼老师的讲座中,在一个案例例举中讲到“泛化操作”的概念,这个概念我首次听,有点茫然,后来听其一介绍,就是我近来在关注研究的探究活动“游戏化”与我前面几楼发的一些关于低段学生的操作与标准化操作的区别,观点如出一辙。但我切身体会到“泛化操作”这个词概括的精确到位,一言以蔽之。使人眼睛一亮。把我罗里吧嗦讲的一大推,他用一个词就概括了。这就是楼和东老师成功的秘诀——不仅慧中还要秀外。当然这需要功夫。
      我的理解,泛化操作,就是让学生不必忌讳或较少忌讳一些实验规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度较大的规则中去操作一些材料和仪器,其目的在于学生经验的累积与思维的发展,并为以后的“优化操作”做好铺垫。这一点在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尤为重要,年级越低,泛化操作越明显。如果能把握和这一点,就能为很多低段科学的活动指明方向。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2-30 11:49:3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