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叶澜:读不懂教师,则一切都是空话 [复制链接]

11#

在教师与学科的关系上

        任何教师在学校中都不能离开学科而存在,学科知识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不是学科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把学科知识激活,让学科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学科知识是充满生命能量的,须回到它创生时的原始状态,知识创生过程中的经历、曲折和智慧,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学科知识独特的逻辑、魅力,也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教师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得到活的知识,看到知识创建的过程,懂得知识对于人类、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不只是一个用符号表达的“死”的结论。



       课程改革中有一句时髦的话:课程要综合,仿佛单一学科是造成当前应试教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实在需要深思。

       我认为学科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智慧创造的成果积淀,它使得我们不必像原始人一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通过学科知识的内在力量,浸润心灵、锻炼能力,我们可以让下一代较快地走到人类发展的前列。其实,任何综合都是以学科的存在为前提,都要以各学科内在价值的开发为前提。

       教师不是学科能力的反复宣讲者,而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性化创造者。教师首先需要转换观念,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学科、学生的实际,才能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实现更好的发展。

TOP
12#

在教师与自我关系的维度上

      中小学教师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中,虽然数量庞大,但因其社会地位及在传统观念中的弱势定位,故容易感到自己是被动的生存者。
      我认为在教师与自我的关系上,第一要强调教师是自主选择职业的责任人,不是听任外部环境摆布的被动生存者。
      第二,教师不是只需要专业发展的局域人,而是要不断自觉提升德行才智的发展者,教师要在教育生活实践中,自觉、持续地从人的多方面发展自我完善。
       第三,教育是群体活动,孩子们在群体教育中成长,所以教师既要个性创造,又要善于主动地在群体合作中发挥、发展个性。



       在对教师角色观念重构的基础上,教师发展有一些基本路径。“新基础”强调: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持续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

       我们认为日常是人人都拥有的研究资源,日常在朴素中蕴含丰富,在平实中呈现隽永,碎花细草无处不生长。变革的理念在日用常行中,才能悟道,养成新习惯、新基本功。

       思想与创造是照亮日常世界的阳光,只有坚持日常变革实践,学生才会有内在真实的成长,教师才能感受日常过程的发展伟力与魅力。只有坚持日常,才有真实、内在的成长,现在我们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合作校都在讲:要用变革的实践“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把日子过成诗”。

TOP
13#

教师的帽子总是高高的,但在现实的框框中,你就发现符合以上标准的老师无法大面积出现,即使出现生存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名学者,可是学者与分数不可兼得时,取分数而弃学者。
教师现在只要能教出高分就是好教师——唯一标准,谁在乎教师有没有文化,哈哈!
教育评价不变,何以变教师。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中国学者型教师何其多,可以在当下,他们可能是差的教师,面临分流的境地。
TOP
14#

教师的帽子总是高高的,但在现实的框框中,你就发现符合以上标准的老师无法大面积出现,即使出现生存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名学者,可是学者与分数不可兼得时,取分数而弃学者。
教师现在只要能教出高分就是好教师——唯一标准,谁在乎教师有没有文化,哈哈!
教育评价不变,何以变教师。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中国学者型教师何其多,可以在当下,他们可能是差的教师,面临分流的境地。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21 22:22:21
社会对教师工作的意义评价是非常高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