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听一书 [复制链接]

1#
暑期除了看书,在运动的时候听书这个选择也是不错的。
虽只能略知其一二,也算有些收获!以此贴记录这些好书的介绍!
分享 转发
TOP
2#

科普 |《海明威的猫》:了解一下大文豪海明威的六趾猫



从DNA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究竟发生了多少迷人的故事?


听书笔记

传说大文豪海明威曾经养过一只六趾猫,被称为海明威的猫。本书以海明威的猫为例,详细解释了基因运作的重要策略,因为海明威的猫事实上就是基因运作出错的结果。

以前科学家普遍相信,基因会严格按照中心法则运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基因运作规律已经浮出水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基因运作策略。其中最古怪的策略,就是垃圾基因。

很少有人会把垃圾当成宝贝,垃圾基因是个例外。所谓垃圾基因,其实是一些一本正经的DNA序列,但科学家实在搞不清楚这些基因到底有什么用处,干脆称之为垃圾。

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垃圾基因肯定有用,只是我们暂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处而已,就像被扔在墙角的一堆旧衣服,说不定哪天就能从中拎出几件来,然后剪成布条,再做成一只拖把。垃圾基因也是这样,现在没用,不等于一直没用,很有可能在某一天就派上了用场。那些看起来没有功能的基因,就像快递包装盒中的泡沫板,虽然不是我们要买的东西,却又不可缺少,因为它们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基因运作的第二大策略是基因调控。

有些基因其实并不指导蛋白质合成,而主要是负责基因的调控,那就是调控基因。调控基因就像电灯开关,往往控制着一段基因的活性,有的让基因活性增强,有的则减弱甚至关闭。

在调控基因的连续作用下,差异会不断积累,直至用完全相同的基因装配出完全不同的细胞来,再用不同的细胞组装成复杂的身体。正因为如此,装配一个人只需要两万多个基因就足够了。其余的事情,全部交给调控基因完成。

基因运作的第三大策略是甲基化。

所谓甲基化,就是给DNA上的某个碱基分子添加一个甲基。甲基化可能影响整个基因的活性。奇特的是,有些甲基化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本质而言,甲基化只是一个小小的分子改变,但影响却很深远,甚至可以影响整个机体的命运,并且这种命运可以跨代遗传。所以立即成为研究的热点。

基因运作的第四大策略,是剪切和粘贴。

基因会转录为信使RNA,然后RNA会被剪切酶剪为几截,把其中的一些片段扔掉。被扔掉的片段,就是所谓内含子,它们在基因中基本就是撑门面的。没被扔掉的片段,叫作外显子。外显子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拼接之后被翻译为蛋白质。就像电影剪辑,用相同的底片,却可以剪出不同版本的影片来。底片越长,剪出复杂产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经过复杂的编辑处理,我们只用少量的DNA序列,却能得到大量的RNA序列,使得原本单调的基因,呈现出了复杂的多样性,进而合成海量的蛋白质,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只有两万多个基因,却能组装起如此复杂而精妙的身体。

基因运作的五大策略,是RNA干扰。

额外转入的基因会在细胞内产生额外的RNA,它们可以封闭正常的基因活性,这一现象被称为RNA干扰。

RNA干扰对所有生物都有效,而且用量很少,每个细胞只需要导入几个分子即可,结果却非常可观,一段RNA分子不但可以关闭某个基因活性,而且会对机体产生全方位影响,可以帮助细胞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打开或者关闭基因。

基因运作的第六大策略,是跳跃基因。

所谓跳跃基因,就是有的基因可以在基因组中跳来跳去,并赋予细胞以新的特征。生物体内普遍存在跳跃基因,人体也不例外。

有时跳跃基因会带来一定的优势,比如有一种夜猴,就因为跳跃基因的作用,意外获得了抵抗艾滋病的能力。但大多数情况下,基因跳跃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或者直接让细胞崩溃,因为随机的跳跃和插入是很危险的行为,极有可能破坏原来的基因序列。

正因为如此,反而体现出了垃圾基因的意外功能,因为大量垃圾基因的存在,使得基因组具备了稀释跳跃基因破坏的能力。此外,甲基化也可以预防跳跃基因来回乱跳。跳跃基因一旦被甲基化,就无法启动跳跃行为,很多跳跃基因就这样被封锁了起来,很难再造成什么巨大的危害。

但总的来说,跳跃基因弊大于利,多数是有害的,至少是无用的。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跳跃基因对神经功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可以促进记忆,强化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等等。

正是基因变幻莫测的运作方式,反倒为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命运的神秘而奋力一搏,以便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下去。我们的基因和环境一道,就此塑造出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生命。如此独特的存在,当然值得我们认真享受和珍惜。
TOP
3#

文学 |《愤怒的葡萄》:诺奖作家斯坦贝克代表作,饥荒大迁徙中,葡萄为何愤怒?


感动全美的史诗级小说,田园牧歌的“美国梦”如何落空?




听书笔记

《愤怒的葡萄》出版于1939年,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1930年代后期,俄克拉何马州流离失所的大迁徙的故事。这是一本“感动美国”的书,真正触及了美利坚民族的意识和心灵。斯坦贝克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名作。

为什么说《愤怒的葡萄》具有史诗气质?

书中的难民来自美国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州,由于大萧条余波未消,干旱又引发了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当地家庭资不抵债,他们的土地和房产被银行没收,无家可归,不得不逃亡到加利福尼亚州找工作。但是,当他们进入加州,又遇到了加州本地人的排挤。由于商品生产总量过剩,加州的土地资本家为了维持地产和商品的价格,拼命压低雇佣工人的薪酬,以至于让大量成熟的水果和庄稼烂在地里,宁可看着俄亥俄州来的饿死他乡。加州盛产葡萄,但在小说中,难民们眼巴巴地望着葡萄腐烂,却既不能通过采摘获得报酬,也不能拿来解饿救命,他们在绝望中爆发出巨大的愤怒。斯坦贝克不仅描写了这些人的愤怒,以及他们承受苦难的勇气,更把苦难的场景描绘得如同灾难片一般,无数读者为这人间悲剧落泪,更为主人公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博爱而感动。

乔德一家的主要成员——母亲和汤姆,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乔德一家是苦难的承担者,母亲和汤姆从一小一大两个方面体现了生而为人的美德。母亲的美德,主要表现为对家庭的维护,她在任何时候都劝诫家里人团结在一起,一个也不要离开。在母亲的心目中,没有人是命该孤独的。而在维护自己家的同时,她又能够和其他难民共患难,关照其他穷苦的人,给所有难民的孩子做饭。她的爱是推己及人的。

汤姆的美德,则表现为一种面向所有穷苦的视野。他曾在监狱中长久地消磨,但他有着过人的精力,善于思考,而且拥有一种坚定的道德自信。很快地,汤姆通过他的朋友金·凯西,也通过在流浪途中的种种磨难,完成了自我成长。当他在难民营里找到工作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获得了工作,就意味着有另外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从而他的家庭也会因此失去重要的生活来源。从而,他坚定地认为,穷人如果只顾自己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他们能联合,像金·凯西说的那样把个人的灵魂融入全体的灵魂。汤姆于是从此远离家乡,投入到为改善命运而奋斗的革命队伍当中。

小说有什么独特之处?

小说的结构借鉴了《旧约·出埃及记》的模式,小说中干旱、旅行和加州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出埃及记》中受苦、出埃及、定居迦南之地三个部分。在《愤怒的葡萄》中,加州就是们梦想中流淌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然而,和《出埃及记》相反的是,乔德一家最终在洪水中一筹莫展,几近绝望,正是通过他们破灭的美国梦,作家斯坦贝克发出了对社会不公的现实的强烈控诉。

《愤怒的葡萄》之所以感动无数人,还在于作品中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斯坦贝克运用了许多象征:比如,小说在开头描写了一只横穿公路的乌龟。这只乌龟背着甲壳,爬行得非常吃力,它一会儿遇到斜坡,一会儿遇到一个坎儿,一会遇到高出地面的公路路基。一会儿有一只红蚂蚁钻进了它的甲壳,被它用身子和腿夹死了,一会儿又扎进来一根野生燕麦,被它拖着走。

这只乌龟,就是书中所有流浪的难民家庭的缩影:他们同样有着粗硬的腿和沾满了泥土的脚,他们带着能带的全部家当上路,负担很重,不时地还要遇到骚扰和磕磕绊绊。他们暴露在日晒雨淋之下,遇到敌害,就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就像全家人缩在一辆大车上共度难关。他们的命运如何,完全取决于别人是愿意善待他们,还是想置他们于死地,他们只能依赖团结,给克服困难存活下去增加胜算。汤姆把乌龟带走了,展现了小说的隐喻:即汤姆把乌龟和自己融为一体,他把劳苦大众的命运接纳为自己的命运。

书名里的“愤怒的葡萄”有什么深意?

小说在第二十五章里直接写到了这颗“愤怒的葡萄”:加州的葡萄,但为了维持高价,资本家宁可砍掉葡萄藤,把成熟的葡萄埋到地里,让它们腐烂;同样的,他们把橙子堆成堆后浇上油点燃,把咖啡用作轮船的燃料,把玉米烧来取暖,把大量土豆扔到河里,把猪杀掉,就地掩埋。斯坦贝克写道:这样的行为点燃了饥饿的难民眼中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准备着收获期的降临”。在难民心中,葡萄本来是象征着加州美丽富饶的土地,象征着人们的希望,但是到了后来,这些葡萄变成了难民们愤怒的象征。而在斯坦贝克看来,愤怒,就意味着希望。在人们被洪水围困时,绝望的妇女们不声不响地看着聚集在一起的男人,当她们看到男人们脸上的恐惧变成了愤怒,她们就放心地松口气。因为女人们知道,男人们没有泄气。只要能够愤怒,希望就不会消亡。

虽然男人们的愤怒给女人们带来了希望,但是从大萧条到大饥荒,难民们心中田园牧歌式的“美国梦”,最终难免落空。他们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也很难归咎于某些具体的个人,只能归于时代的巨变。因为在当时,美国农业正在向工业化生产转型,难民们想要谋生,不能再执着于土地,只能被迫转向工业社会。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的葡萄》所书写的那段动荡的历史渐渐远去,小说在展现社会现实上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是,它所拥有的经典艺术价值却与日俱增,人们不会忘记,斯坦贝克用悲天悯人的笔触,为大时代下痛苦的灵魂写下的不朽文字。
TOP
4#

好方法
TOP
5#

科普 |《达尔文与进化论》:进化论是如何诞生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如何诞生并影响后世的。



《物种起源》传送门>>>>>>>

听书笔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本书以从丰富的史料出发,介绍了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背景、过程,以及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进化论是如何被提出的?

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1809年出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皇家舰艇“比格尔号”的环球考察航行。在此期间他观察了全球各地动植物和岩石的状况,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标本。也正是这次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引发了达尔文对世界上的生物从何而来的思考,“进化论”的思想逐渐在他的脑海中萌生了。

1859年底,《论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起源,或在生存斗争中有利物种的保存》一书出版,这本书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

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1809年发表的《动物学哲学》一书中,就已经阐述了地球上物种是始终变化着的思想,他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于“用进废退”。 达尔文同意“地球上的物种都在变化”这一观点,但是却不同意拉马克关于变化原因的阐述。大量实践观察的经验告诉达尔文,不是物种主动发生了变化,而是环境选择了最有利于生存的物种,这种观点就是人们熟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

达尔文引用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原理来解释。能够存活下来的则是那些最适应环境的,并能不断地进化来继续适应环境。一次次环境的磨难对生物进行了“自然选择”。

地球上整体生物的进化,都经历了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从进化的历程反推物种的起源。现如今各种复杂的动植物,都是起源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是地球环境的变化才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那么,如何让地球上物种一代代传下去,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进化而不中断呢?现在我们理解起来不难,因为有遗传物质存在。在达尔文时代,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和基因还没有被发现。不过达尔文已经意识到,一定存在着物种稳定与变化的机制,才能维持万物的生生不息。

进化论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进化论第一个忠诚粉丝和支持者是赫胥黎。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喉舌,很好地宣传了达尔文的思想,为进化论摇旗呐喊。他撰写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书,首先提出了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思想。

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另外一名科学家是华莱士。华莱士与达尔文同时期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在《物种起源》出版之前,他就撰写了进化论思想的论文。在《物种起源》出版之后,他没有去计较谁首先提出了进化论,而是坚决拥护达尔文,称自己是一位达尔文主义者,并撰写了《自然选择》《达尔文主义》等著作传播达尔文的思想。

有一些学者,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社会领域,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同样是“适者生存”与“优胜劣汰”的,又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从而产生了科学种族主义、优生学等,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批判。

关于进化论是否正确的各种争论一直在延续,宗教势力仍然在抨击它,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物种的进化路径,在一些环节上仍然缺少化石证据。科学永远在路上,进化论也需要科学发展来进一步证实与完善。
TOP
6#

历史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是为国训


法国带给世界的精神财富,如何为了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斗。



听书笔记

《法国大革命》的作者是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社会科学院院士威廉•多伊尔。

导火索:三阶段的战争带来财政危机

1、太阳王对外扩张,跟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英法之间对打了十几年,最激烈的时候,路易十四以一国之力,单挑英国、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组成的同盟。

2、法国联手奥地利和西班牙,对抗英国和普鲁士,这场战争称作“七年战争”,最终法国惨败,失去了大片的殖民领地。

3、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一贯与英国为敌的法国,马上站到美国一边。在法军的强大压力下,北美大陆的英军只能投降。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打赢美国独立战争的,其实是法国人。

结局:法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法国的社会问题暴露无遗。

社会结构问题:等级制和特权

等级:当时法国人口约为2500万,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约12万人;第二等级是贵族,约30万;其余的,统称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

特权: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加起来,连总人口2%都不到。然而他们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庞大的社会资源,构成了特权阶层。他们垄断了官职,而且免税。

社会诉求:取消等级制度,平等纳税。

路易十六同意在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希望借用第三等级的力量,迫使特权阶层纳税。

凡尔赛会议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距巴黎15公里的凡尔赛宫举行。

国民议会成立:第三等级重组三级会议,并于6月17日颁发新法令:法国上下取消一切税收,待重新审查后再批准。国王的权力被剥夺了!从这一刻起,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大革命爆发标志性事件: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巴士底狱的摧毁,意味着旧制度彻底被人民抛弃。路易十六已经在事实上被推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取消等级特权: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人权宣言》。权利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财产和安全,不受非法侵害。人拥有思想、言论和交流的自由。政府权力由人民赋予,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和监督。可以说,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就源自《人权宣言》。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它们的宪法,多少都受《人权宣言》的影响。所以,它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革命滑向1793年动乱:

原因:
1、强迫教士宣誓效忠法国,而非教皇,导致保守派联合形成保王党。
2、路易十六出逃在1791年6月20日出逃,恰巧普奥联军入侵法国,这成了路易十六里通外国的罪证。

共和国建立:1792年9月20日,法军在法国北部的瓦尔密击退了普奥联军的入侵,两天后,巴黎的国民公会通过了议案,废除了君主制,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反法同盟建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为了维护欧洲的君主制传统,英国、荷兰、西班牙等也加入了奥地利和普鲁士,形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准备推翻法国的革命政府。

回应反法同盟:恐怖统治

1、1793年8月开始,法国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是要求全国的青年男性入伍,抵抗侵略,到1793年底,入侵的敌军被击退,法国军队甚至反攻到敌人领土上去了。

2、在罗伯斯庇尔的领导下,法国大革命进入了“大恐怖时期”。此时的罗伯斯比尔,变得疑神疑鬼,觉得到处都是敌人,必须下狠手镇压。他控制的巴黎革命法庭,判处成千上万的人死刑,其中有不少人,罪名竟然是有可能成为反革命分子。

热月政变:发展到这一步,连革命派内部也开始人人自危,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会被推上断头台。终于,在1794年7月27日,反对罗伯斯比尔的人联合起来,逮捕了他。第二天,罗伯斯比尔就被处死。按照法国历法,7月叫做热月,所以这次行动,就被叫做热月政变。

法国大革命终结: 1795年夏天,保王党为复辟君主制,直接在巴黎街头发动了叛乱,局势已经相当危险。这时候,有个人站出来,镇压了叛乱,让共和国政府转危为安。他就是拿破仑。

凭着镇压保王党的功绩,拿破仑获得了巨大威望,此后他带领军队东征西讨,一个个击破了共和国的对手,成了法国的民族英雄。1799年11月,他发动雾月政变,接管了革命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到此为止,法国大革命可以说是结束了。

法国大革命遗产:

1、大革命开启了人民主权。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动摇了君主制,宣告权力是由人民授予政府的。大革命挑战了全欧洲的旧制度,并且通过全欧洲的战争瓦解了它。

2、大革命创造了一批现代政治的基本概念。例如,法国大革命期间,每次开会,主张变革的人坐在主席的左边,保守派则坐在主席的右边,于是主张变革的被叫做左派,主张保守的就成为右派。这种分类法延续至今。

3、大革命改变了欧洲的军事动员制度,法国建立了常备军。这成为现代军队的起源。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模仿法国,欧洲的军事水平发生了飞跃。
最后编辑章兴波 最后编辑于 2019-07-13 15:34:07
TOP
7#

这个听书笔记很详细,听书向看书迈进了!——如果有点滴感想就更好了!提升思维!
TOP
8#

好办法,一边听书,一边记笔记,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打字能力。一举三得啊。
TOP
9#

听书也是一种享受。
TOP
10#

师傅不仅文理双通,还是百科全书
TOP
11#

坐下来,听听书,喝喝茶,享受假期。如此详细的笔记,也是考验,为章老师点赞!
TOP
12#

好办法,一边听书,一边记笔记,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打字能力。一举三得啊。
巴塞罗那 发表于 2019/7/12 16:52:07
是引用的,不是打的哦。
TOP
13#

坐下来,听听书,喝喝茶,享受假期。如此详细的笔记,也是考验,为章老师点赞!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9/7/13 13:06:55
是引用的哦!
TOP
14#

文学 |《美丽新世界》:赫胥黎的代表作,反乌托邦文学经典

87年依然没有褪色的科幻小说。“如果你生下来,基因里已经写好要做什么工作…”


听书笔记


《美丽新世界》发表于1932年,如今已是畅销几百万册的全球经典。小说出版后的八十年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文艺作品出现。在英国《卫报》评选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本小说中,《美丽新世界》位列第53位。

简单地说,作者赫胥黎构想了一个所谓美丽新世界,这里科技极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秩序极度稳定,道德伦理极端自洽,但是完美科技达成的高效和谐是否能够真的达到生活的幸福,赫胥黎对此是深表质疑的。

新世界是如何构成和延续的?

新世界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人的诞生”和“社会运行”问题,也就是其构成和延续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的诞生。

为了保证生命的整齐高效,新世界人类诞生所使用的最主要科技手段有三种:首先,全部实现人工受精,孕育过程不需要子宫参与。其次,对卵子进行各种严格的筛选,力求留下来的都是高质量的卵子。最后,孕育室不断重复一道程序,让卵子大量分裂,让生产出来的人更加整齐划一。赫胥黎之所以把人类生产方式写得这么机械和极端,其实是他对工业时代赤裸裸的讽刺。小说的时间设定,大约在“福帝纪元632年”,赫胥黎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作为新世界的上帝。福特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模式,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然而,从长远和伦理角度来看,这种操作充满了危险。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男女,没有因孕育而产生的情感联结,没有个性,没有选择,他们就像机械零件一样,数量巨大,可以随时被替代。

第二个问题:社会的运行。

为了维护社会的阶层稳定和新世界的安宁和谐,人还在胚胎阶段,就被分为五大种姓,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伊普西龙。为了所谓社会的稳定,新世界利用科技手段,把一个人的命运提前预设好了。为了杜绝出现有人不愿意尊重设定的情况,新世界采用了“条件设置”的方法,彻底改造人的情感和灵魂。工作人员还通过技术手段操纵人的睡梦,不断输入阶级意识等场景设定,用这种类似于洗脑的方式,让这些人安分守己。

在成人进入社会后,还要继续接受管理和控制。成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欲望,管理者为了维持新世界的社会秩序,就必须继续控制人们的各种情绪,消除人们的欲望。新世界鼓励男女性行为,发望,甚至提倡未成年的孩子们玩性游戏。但是,新世界坚决反对怀孕,并提倡人工流产。因为胎生的婴儿没有经过条件设置,难以被控制,同时,亲情关系会让人产生情感依赖,这在新世界是需要坚决制止的。另外一个满足欲望的利器,就是“唆麻”。唆麻是一种甜蜜的幸福剂,不论有什么烦恼,只要吃上一剂唆麻,就能够立刻忘却。

在这样的高科技管理下,人们摆脱情感需求,摆脱思考,自愿成为社会机器中的稳定螺丝钉,完全靠科技的惯性生活。

小说中的伯纳和约翰如何与新世界格格不入?

第一个人物:伯纳·马克思。他属于阿尔法,是高种姓。在胚胎期时,由于培育人员操作失误,他的个子比标准的阿尔法“矮了八公分”,身体也偏瘦弱,这种先天缺陷,造成了他敏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第二个人物:“野蛮人”约翰。新世界之外,还有很大一片地方居住着野蛮人,保留了古老人类的生存方式:他们没有条件设置,依然是胎生的,并且还拥有婚姻风俗,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存。他们与新世界最重大的差异之一,在于对死亡的态度。不过在保留地里,约翰的身份有些特殊,因为他的母亲琳达来自新世界。犯下了胎生罪的琳达,不可能再回到新世界,只能选择待在保留地,从此也变成了一个“野蛮人”。但是,她毕竟接受过条件设置,所以她依然按照新世界的方式生存。新世界与保留地,奉行的是两套完全不相容的伦理标准,琳达和约翰,正处于这两个世界的夹缝中。

备遭排斥的约翰,几乎陷入绝望的境地。因此,当伯纳建议带约翰来新世界时,约翰半好奇半期待地答应了邀请,同母亲一起回到了新世界。

约翰之前关于新世界的认知,全靠琳达的灌输,以及自己的想象;真正置身于这个世界,约翰感受到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首先,约翰无法理解新世界的情感伦理。其次,约翰对新世界的性伦理也十分不解。母亲琳达则与约翰完全相反。回到新世界之后,琳达如鱼得水,她立刻重拾对唆麻的依赖,最终,她因为过量使用唆麻而不久于人世。琳达的死对约翰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但却令新世界的人十分不解。他们饶有兴味地欣赏约翰痛哭,就仿佛在看马戏团动物表演。

除了和琳达的情感,在两性伦理上,他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约翰受到列宁娜的吸引,在约翰眼里,爱是可以永恒的,心灵是可以超越身体的。但是,列宁娜只希望解决欲望的问题,约翰的思想,对列宁娜来说简直匪夷所思,她不想听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诺言,她只想与约翰发生性关系,解决自己的欲望。约翰终于意识到,新世界终究是机械化的、没有情感的,终究是无可救药的。最终,约翰在绝望之中选择了自尽。美丽新世界的故事,最终以一个极端恐怖、绝望的姿态,划上了异常不美丽的句号。

而伯纳·马克思这个原本与新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将约翰带回新世界,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财富,而且一举扳倒了老对手,过得春风得意,而他也就轻而易举地与这个原本令他感到孤独的世界和解了。赫胥黎在这里无疑对人性做出了讽刺。

到底什么是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的构想,源于乌托邦。“乌托邦”这个词,是希腊语的音译,含有“好地方”和“乌有之乡”的意思,出自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同名著作。小说描绘了南大西洋里一个叫乌托邦的虚构社会,这里科技发达,人们无需过度劳作,只需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按照要求有序生产,按需索取,整个社会的运行有条不紊,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寄托了作者莫尔的政治理想。

然而,这样的乌托邦,真的能实现完美的社会吗?答案是否定的。《美丽新世界》,就是对这种美好愿景的根本质疑。赫胥黎曾说,美丽新世界是“一个理性的怪物”,一个将科技理性发挥到极致的所谓完美世界,根本是荒谬的。因为极端的科技理性,服从的是单一的意志,比如小说中的“社会、本分、高效”的意志,它必然的逻辑指向,是个体的消亡和极权统治的诞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以及俄罗斯作家扎米亚金的《我们》,一同被视为20世纪最出色的“反乌托邦小说”。在这三本小说中,《我们》和《一九八四》所描写的社会,都重在揭露极权统治;而《美丽新世界》的独特性在于,它通过高科技将极权的种子撒播在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对如同被关在铁窗中的被统治者来说,顺从和安守本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科技理性之于人伦的悖论,科技理性下极端完美的荒谬,让《美丽新世界》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

赫胥黎本人,生活在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他读到过许多将科技理想化的乌托邦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人们把科学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让他十分担忧。赫胥黎认为,当科技理性走向了极端,就成了非理性。在小说中,它从乌托邦最初的完美设定出发,将极端的科学理性运用于社会治理,从完美的纸面设计,走向唯理性的极端,任何破坏其完美设计的环节,都会被当做机械故障,都会被迅速消除。人的成长,也被当作机械问题,完全让位于所谓的社会利益。作为个体的人,全然被泯灭,人成了没有情感没有需求的机械零件。在这种把人全然当作工具和手段的逻辑中,美丽新世界终于成了赤裸裸的刽子手,完全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所谓完美的背后,其实是被物化的人,是完全无法自我选择的人,其结局必然是悲剧的。

这也正是赫胥黎对人本主义的思考所在。书名“美丽新世界”,源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约翰不止一次吟诵着莎士比亚的诗句:“啊,在美丽新世界里,该有何等样的人啊。人类又是何等的美丽非凡! 啊,美丽新世界……” 莎士比亚,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想最耀眼的光辉,他一方面是新世界中被封禁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又成为野蛮人约翰的精神支柱。小说中,随处可见对莎翁戏剧的引用。莎翁戏剧中鲜活的爱恨情仇,各种不同的性格、思考和选择,个体拥有的无可取代的价值,与新世界的机械设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文主义思想,与极端理性主义、集体主义的矛盾,正是保留地与新世界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导致约翰悲剧的根源所在。通过约翰以及整个新世界的悲剧,作者赫胥黎提醒我们:高度科技理性下的社会,不尊重生命,也不维护人的尊严,整齐划一的完美社会理想,隐含着的伦理危机,必须引起警醒。我们回到开头的提问,《美丽新世界》不是一首对完美的颂歌,它是一首讽刺诗,小说描绘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新世界”,这个“可怕的新世界”,后来也成为科幻题材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主题。比如英国著名的电视剧《黑镜》,“黑镜”,是指身边随处可见的各种屏幕,电视、手机、电脑、监视器等等,这些“黑镜”的深层含义则是,科技掌控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随时都在异化人性,当屏幕亮起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屏幕暗淡时,黑色的镜子所反射的,却是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困境。可以说,即使在今天,赫胥黎所论及的科技、政治及社会伦理问题,依然没有过时,依然给人们带来更多更久远的思考。

TOP
15#

章老师的这个听书笔记比看书笔记还要详尽啊!真的佩服。
TOP
16#

回复 9楼蓝绿天空的帖子

这听书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境界了。
TOP
17#

回复 2楼章兴波的帖子

听书挺好,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可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吕坚
TOP
18#

文学 |《追风筝的人》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01 听前思考
人的道德和品质风貌本质上都是他基因和童年生活的投射,当他卑劣作恶,对他的道德审判是否应该考虑其基因和童年阴影这一部分无辜的因素?

一个人在过往犯下的错误甚至罪行,比如故事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对哈桑做出的种种下作行径,当他饱受烈火烹油之苦,幡然悔悟之时,是不是都理应该得到来自内心的宽恕和救赎?

02 书中金句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03 精华笔记
风筝隐喻了一切,每个人已经拥有的、向往追寻的、厌恶唾弃的、遗憾的、怀念的、痴心妄想的一切。所以,我的答案是,千人千面,念在人心。你心里装的是什么,那么那只你全力去追寻的风筝,对你来说,就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会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理解为奴性的体现,但我的观点刚刚好相反,哈桑所做的一切,不光是对阿米尔的,都是一种接近神性的高尚人格的投射。如哈桑一般的人,在这人间的确罕见。但我希望为你们理清的一个事实是,有些罕见是纯粹的捏造,有些罕见则意味着珍贵。

阿塞夫和阿米尔分别体现了人卑劣的两面,残暴和懦弱,而正是这两面的共同夹击,才导致了哈桑的悲剧走向。值得去玩味的一点是,当作者以阿米尔消灭阿塞夫为高潮,达成救赎这一主题的第一步的时候,阿塞夫象征着的残忍歹毒消散掉了,但是阿米尔内心的卑劣就能就此一并抵消吗?
TOP
19#

《北方海域》



宣传语:一部19世纪版的“鲁荣渔2682号”远洋杀戮惨案(2016.3)




小节标题:

1.两个人各自背负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时登上了一艘可疑的捕鲸船……
2.一名无辜船伙的死亡,一桩手段残忍的谋杀案
3.一颗约瑟夫的牙齿出卖了凶手,而杀戮已经开始……
4.离奇的沉船事件,被厄运笼罩的旅程
5.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志愿者号的海上大逃亡
6.没有枷锁的魔鬼
7.关于熊的预言
8.萨姆纳的重生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一个远洋渔船的冒险故事:参军时被陷害的外科医生在走投无路时踏上了一艘开往北极地区的捕鲸船,在海上漫游的过程中经历了谋杀、沉船等一系列可疑的事件。当主角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相的时候,更大的危险却在等着他……
作者伊恩·麦奎尔,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约克郡一座名为赫尔的港口城市。《北方海域》是其第二部小说。这本书被评为2016年《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

本书金句:
1.“医生,我是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德拉克斯毫不在乎地说,“我只会行动。”

2.如果他们绞死我,那只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并且有机会这样做。他们不过是做想做的事情,跟我没什么不一样。

3.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一样,我和你也没有什么不同。你选择做让你舒服的事情,我选择做让我舒服的事情。所谓的法律只是满足小部分人的愿望而已。
TOP
20#

章老师的听书是项大工程啊,要记录这么多信息。真了不起
TOP
21#

《地下铁道》





小节标题:
1.这本书带你踏上逃亡之路
2.佐治亚州的血色宴会
3.柯拉的出逃
4.南卡罗莱纳的短暂自由
5.北卡罗莱纳州的地狱
6.印第安纳,隧道尽头的微光
7.什么是自由?

关于本书:
《地下铁路》讲述的是19世纪中期黑奴柯拉经由“地下铁路”逃离南方的故事:在乔治亚州的庄园上,备受欺辱的黑奴科拉决定逃跑。那时,废奴运动者组成秘密组织,通过下水道等地下网络把黑奴运往北方。科拉一路遭遇艰难险阻,遭受了巨大的考险,同时展现了不凡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不仅出色地描绘了美国充满问题的历史,还讲历史和当下的现状联系起来。

小说一经面世,仅用了两周时间便蹿升至《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并持续占据了数周。出版后不就,《地下铁路》便收获了多家媒体的连番颂扬,进入全国图书奖决选,成为当仁不让的主流文学代表,也通过揭露剥开历史的创伤,肩负起正视历史、匡扶正义、拷问良心、保卫民主与平权果实的重任。

本书金句:

1.通过医生说的手术,柯拉想,白人们开始偷走他们的未来。把你从中间切开,把孩子从身体里扯出来,鲜血淋漓。当你夺走别人的孩子时,你也偷走了他们的未来。

2.她弄丢了蜡烛。一只老鼠用牙齿唤醒了柯拉。她稳住心神,摸索着爬过挤满灰尘的月台。她身上一无所有。应该是萨姆小屋崩塌的第二天,但她无法确定。此刻,唯有心中的天平能用来测算时间,她的饥饿和恐惧正随着时间在天平的一侧不断累积,而在天平另一侧的希望正逐步削减。想要知道自己究竟在黑暗中迷失了多久,唯有挣脱黑暗。

3.一条棕色的杂种狗占据了公园,四处蹦跳着,尖叫着。一下午,孩子们都追着它跑过草坪,跑上公园一侧白色的演奏台。杂种狗在长椅和巨大的橡树的阴影下打盹,橡树以庄严而轻松的姿态支配着公园的绿色。它吃得不错,柯拉猜想,狼吞虎咽着人们丢给它的残羹冷炙。他的肚子永远不会饿得咕咕直叫。
TOP
22#

看简介,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有机会借我看看。
吕坚
TOP
23#

回复 1楼章兴波的帖子

边运动边听书,非常不错的注意,平时只是边运动边听音乐
TOP
24#

看简介,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有机会借我看看。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19/7/19 10:50:14
听书喜马拉雅
TOP
25#

是喜马拉雅那听的吗?
TOP
26#

章老师真正投入在科学当中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