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下科学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五下第一单元   沉和浮,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单元。第一课就让我寝食难安,总觉得很不顺。第一课的材料,像苹果、橡皮都被切掉了,但是到了第二课,又对这些材料进行排序,这不是颠倒顺序吗?橡皮或许可以买一块相同大小的,苹果就没这么容易找一个差不多大小的,虽然说苹果都是浮的,严格说起来,就得原先那个苹果啊,不能换一个来进行比较啊!我很想将第二课的内容提上来上,可不敢,当然也没有好好去思考怎么样提上来更好。
逛了论坛,发现杭州下城区在2017年4月份对此就有尝试,欣喜不已,照着他们的教案来上,挺顺的。
但我这边可不是全区推进,第一课的的后半部分内容还是要考的。
因此我第二节课上得内容是汇报交流第一节课的实验,然后上第一课的后半部分。
分享 转发
TOP
2#

占位
TOP
3#

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应该自己组合编排了上。没有按照学生的思路很难让学生掌握。
TOP
4#

建议主题帖名称改成XXX的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下科学教学帖或者反思帖!
个人觉得教材在编排中渗透了从普遍(很多材料)到特殊(一种材料)再到广泛(很多材料)沉浮规律的探索!这个顺序很大程度遵循了我们认识事物规律的特点!
对于是不是原来那个苹果这不重要,大多数苹果的沉浮情况是一定的!有些材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
TOP
5#

建议主题帖名称改成XXX的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下科学教学帖或者反思帖!
个人觉得教材在编排中渗透了从普遍(很多材料)到特殊(一种材料)再到广泛(很多材料)沉浮规律的探索!这个顺序很大程度遵循了我们认识事物规......
酸牛奶 发表于 2019/2/28 8:23:57
赞同。当然如果上课老师有自己想法,也很好,多研究,少纠结,给楼主点赞!
TOP
6#

教材是不变的,主体是人,各有差异,我也觉得教材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TOP
7#

沉浮单元是真的难,老师难上,学生难懂,特别是第五节《浮力》那里,更是搞不清楚了
TOP
8#

有思考就有收获
TOP
9#

有思考,有想法!沉浮单元对孩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TOP
10#

顺学生而变
TOP
11#

第一课和第二课之间还是有逻辑顺序的,第一课的第一个实验是用来激起学生对沉浮规律的认知冲突,侧重于引出问题。
第二实验主要是研究相同材料,同时改变体积和重量展开研究,得出沉浮不变的原理。
第二课,在第一课同种材料的研究之后,还有物体的重量、体积和空心需要研究,空心其实是橡皮泥一课的重点。
而第二课需要研究的就是重量和体积了,然后研究重量就改变重量的条件,而大小就不变,研究大小因素则相反。
个人感觉教学的设计还是有层次的,教无定法,有效就好。
楼主的思考和尝试是好事,尝试中发展也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TOP
12#

5-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材料准备
老师:用的水槽、不锈钢碗(够大,演示时学生看得清)、塑料搅拌棒(大部分学生都猜测是浮的,学生猜错效果才好)
学生:每组一个水槽,一个托盘(托盘里装有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一个盒子(盒子里有四个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小球,四个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正方体)
提前一节课让一个同学准备12块小石头,但是我感觉还是准备和苹果差不多的石头比较好,在这组材料当中会显得更有结构性。一个同学帮我去买蜡烛,12块钱,买来我把钱给她。泡沫塑料块、带盖的空瓶是学生学具袋里的。回形针是我准备。每个小组的同学带一个苹果、一块橡皮、一块毛巾。
每个小组发一个托盘,第二天材料带来后放进托盘,再请组长放入我准备好的材料。在组长和课代表的协助下,准备工作就轻松了一些。







开门见山:一、导入
第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沉和浮。老师这里有一个不锈钢碗,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齐声回答:浮。
一边演示一边说:我将不锈钢碗浸入水中,不锈钢碗在水中是——沉的。
如果将不锈钢碗放在水面上,它是——浮的。你们说,它到底是沉还是浮?
学生:如果放在水面上,它是浮的。如果放在浸入水中,它是沉的。
好,放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今天我们来统一一个标准,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统一将物体浸入水中后再松手,如果往下沉接触到容器的底部,就说它在水中是沉的,用↓来表示;如果上浮,露出水面,或是在水的中间,只要不接触容器的底部,我们就说它是浮的,有↑来表示。清楚了吗?学生齐声回答:清楚了。
好,那这根塑料棒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浮。
请一个同学上来测试一下,看看他做得标准吗?
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及时做出反馈。
结果是出乎学生意料的,塑料棒在水中是沉的。
二、观察更多材料的沉浮情况
好,这里有7种材料,投影出示七种材料。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他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且用一个字或一个词简要的写出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每位学生动手写。
写好后。谁上来汇报?生一一汇报沉浮情况及理由。
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几位学生说了不同意见,基本上是苹果、橡皮、蜡烛这三样物体学生有不同意见。个人觉得这是有这种不确定的物体在里面,才有趣味,如果都是非诚肯定的,那就没意思了。
最后编辑高丽萍 最后编辑于 2019-03-09 23:08:29
TOP
13#

5-1.2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TOP
14#

5-1.3用小瓶子研究沉浮规律
TOP
15#

5-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TOP
16#

5-1.5浮力(3.11-3.12)第一次
材料准备
老师:水槽、木块、拉压两用测力计(在淘宝上买的)
学生:每组一个烧杯、三块泡沫(大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小泡沫塑料块)、泡沫塑料块我觉得有点难准备哦,要么用小木块、中木块、大木块来代替吧。


一、导入:
       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手指往下压,手指有什么感觉?向上的感觉。这是向上的力来自谁?(木块)木块的力又是谁给它的?水。 也就是说:手能感受到水对木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像木块、泡沫塑料块、苹果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木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重力是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是——向下的。一边板书。
静止时木块受到的浮力你能测量吗?能。怎么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的重力,浮力等于重力,就知道浮力了。好!你来测量。读出读数。
二、测量木块受到的浮力
       将木块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会有变化吗?会。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之前用的弹簧测力计只能拉不能压,高老师新买的这个弹簧测力计既能测拉力又能测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向下压木块,使木块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压力的数值。把压力加上木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出示记录表,并说明实验的做法:测出木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压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排开的水量,大部分会测吗?全部浸入水中会测吗?测好之后收拾好材料,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三、测量大小不同的木块受到的浮力
       同一块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体积大小不同的木块,有小木块、中木块、大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学生猜测:不一样。)按浮力大小给三种大小不同的木块排排队。(大木块浮力最大,中木块第二,小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小)原因是什么?大木块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也最大。中木块体积中等,排开的水量中等,受到的浮力大小中等。小木块体积最小,排开的水量最小,受到的浮力最小。我预估时间不够,后面这个实验就用前面的结论来解释吧。
四、解释木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受到的重力,因此一松手,木块就浮上来了。
       等浮到水面,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很小了,受到的浮力很小了,小到浮力等于重力,就不再上浮也不再下沉了。课后反思:
       3月10日晚上备好课,3月11日早上第一节和第二节准备材料,梳理了上课的思路,准备的较为充分。第五节课,上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原因,1、该简单说的说复杂了。比如浮力的概念不需要问他们,直接说吧。2、我不该考的考他们,将他们考倒了。一开始气势就给压没了。比如怎样测浮力。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需要更简洁。
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一:重力较难测量,我准备给他们每个小组一个0.5N的弹簧测力计,让他们测物体的重力。但是较为复杂,我决定将小、中、大的木块自重告诉他们。小木块、中木块、大木块,我选取木块是因为它们比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要稍重一些,泡沫塑料块的质量实在太轻了称不出来。实际上木块也比较轻,我用量程是0.5牛的弹簧测力计测量,才能测量出来。分别是:
       在测向下的压力的时候,用的是量程为10N的拉压两用弹簧测力计,量程大,刻度不精细,学生在测小木块、中木块、大木块的时候,读出来的压力差不多都是在0.2N,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第二次今天布置下去让学生带,3月12日继续上五2、五3班。
需要改进:将小木块、中木块、大木块换成小号矿泉水瓶、中号矿泉水瓶。我今天让他们带的是农夫山泉,大号和小号的。后来我试了一下,最好瓶子是方的,压下去的时候更加稳定。

第五节课是本单元一个新的开始,与前面四课有断篇的感觉。首先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那为什么浮力等于动力?这是从力的平衡角度可以分析出来的。但是之前没有提及过。一下子跟他们讲,还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前热身活动,通过这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
热身小游戏。
      上课开始,先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拔河,互相拉的时候,两人势均力敌,保持静止不动,告诉学生:这时候我们两个的力差不多。如果我的力大,那就被我拉过来了。如果对方的力大,我就被拉过去了。
       正式上课。简洁的说:带盖的空瓶浮在水面上,请一位同学将它压入水中。问学生: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生:感觉有一个向上的力。下面有一位同学说:冷冰冰的。哈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说,不压带盖的空瓶,直接伸入水中,也有这种感觉的。重点体会力的感觉。
       手感觉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对矿泉水瓶产生的浮力。在事先画好的图上标上一个向上的箭头,并板书:浮力。
       矿泉水瓶还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在事先画好的图上标上一个向下的箭头。浮力和重力的方法是——相反的。
       当矿泉水瓶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和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一样的,所以能保持静止不动。(破折号表示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思考)

       你们知道现在这个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吗?今天我们处理是直接说出方法。我们只需要测出它受到的重力,根据浮力等于重力,那浮力的大小就知道了。老师演示测试矿泉水瓶的方法。学生小声问:怎么测呀?没地方挂的。我已经在瓶口扎了一根皮筋了,用挂钩挂住,请下面的学生读数。是0.2N。
       重力是0.2N,浮力也是——0.2N。
       现在,我将矿泉水瓶慢慢的压入水中,一边演示一边说,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在这个过程中,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生:会。
       怎么变?生:全部浸入水中浮力最大。S:意思是慢慢变大吗?生:对。
       还有不同的猜测吗?不变。      
IMG_20190311_091054.jpg (, 下载次数:0)

(2019/3/13 20:38:06 上传)

IMG_20190311_091054.jpg

IMG_20190311_091228.jpg (, 下载次数:0)

(2019/3/13 20:38:06 上传)

IMG_20190311_091228.jpg

最后编辑高丽萍 最后编辑于 2019-03-13 20:38:06
TOP
17#

5-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节课上得很开心,很自信。课堂效果很不错。相比较于教材,我是删掉了一个实验,对于如何设计一个创造性的大活动,对于我来说,还是没学到家。
器材准备
老师:一个水槽,放在讲台上的凳子上;三个钩码,用一根细线拴着;一个量程为2.5牛的弹簧测力计。
学生:一个500毫升的烧杯,装400毫升的水,放在教室后面;三个钩码;一个量程为2.5牛的弹簧测力计,毛巾(后面这三样放在)一、导入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一边演示一边说:石头放入水中是沉的,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学生猜测。你这样猜有依据吗?
       请一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这里有三个钩码,在空气中感受一下钩码的重力,再将钩码完全浸入水中,感受一下钩码的重力,如果一样重,那说明——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如果完全浸入水中之后,感觉变轻了,那说明——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感受的这部分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设计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实验的一个铺垫,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个铺垫,学生很难设计出来。不过我没试过,或许我低估学生也不一定。
       谁上来?学生上来尝试,说感受。感受还不一定准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给你们1分钟时间讨论。
      请一个同学说。
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板书:测出自重        测出在水中的重力  
       能记住这两个数值吗?能    
       到教室后面领一杯水。开始吧。
       谁来汇报一下?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个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是1.5N,在水中的重力是1.2N,在水中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说明钩码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是多少呢?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
                                                             1.5N-1.2N=0.3N      
三、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高一点难度,我现在将钩码慢慢的浸入水中,先是小部分、大部分、全部,请问三个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吗?怎么变?变大还是变小?
      直接告知实验方法:1.测出三个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前面我们已经测量过了,可以直接记录。
                                     2.分别测出钩码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
                                     3.计算浮力,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减去浸入水中的重力等于钩码受到的浮力。
                                     4.观察比较排开的水量,什么情况下排开的水量大,什么情况下排开的水量小。请你选择“大、中、小”来描述。
                                     5.写出发现。看看哪个组的发现写得好。
学生实验
汇报
汇报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下沉了?看P16表格里的数据,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比,重力大于浮力,它就下沉了。
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情况。

四、写课堂作业
最后编辑高丽萍 最后编辑于 2019-03-13 21:46:45
TOP
18#

5-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3月18—19日)
器材准备
老师:水槽两个、其中浓盐水一水槽、清水一水槽,马铃薯两个
学生:酒精灯12盏、火柴12盒、勺子24个、马铃薯12个(小组自带)、两组同学带盐一包、一组同学带味精一包、一组同学带白糖一包一、导入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放入液体中,沉!
还是这个马铃薯,放入另一个水槽中,浮了?
这是怎么回事?(跟液体有关)学生可能会说液体里有东西?老师反问,那我怎么看不见呢?学生:那是因为溶解在里面了。师:那怎么让溶解在水中的物体现形呢?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那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两种液体了,比较一下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呢?从两个水槽中各取一滴水,放入勺子中加热,观察比较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1号水槽中的液体加热后,水分蒸发完了,没留下什么。2号水槽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粉末。那你猜测白色的粉末可能是什么呢?白糖、味精、盐。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那就用这些物体调制一杯液体,看看能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吧。
用100毫升的清水来做实验,该往里面加多少食盐呢?不知道,没试过不知道。那怎么加?一包加进去?不行。那就两勺两勺的加。
开始实验。
浮了吗?浮了。
交流汇报。
加到足够多的时候的时候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溶解了其他物质之后,液体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生猜测。
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吧。
最后编辑高丽萍 最后编辑于 2019-03-17 19:59:47
TOP
19#

5—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材料准备
老师:2.5牛弹簧测力计,钩码一个,清水、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酒精
学生:上一节课的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每个组留起来,酒精(3月18日布置学生买)、2.5牛弹簧测力计、钩码、教学过程:
一、导入
        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中是浮的,在清水中是沉的,是什么原因呢?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二、让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比较同一种物体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用马铃薯做实验不方便,所以我们用钩码来测量。(用马铃薯来做实验确实不方便,原因一不容易用弹簧测力计勾住。第二马铃薯在清水和酒精中是沉的,在浓盐水和浓糖水中是浮的,如果用马铃薯来做实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测量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用杯底带滑轮的装置来测量,所用的表格也不一样。确实很麻烦。所以还是用钩码来做实验。
       1.先测出钩码的自重。
       2.测量钩码在清水中、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量。
       3.计算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浮力。怎么计算?钩码自重-钩码在清水的重量
       4.得出结论
       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不同呢?(求助:这个问题我都很难接着往下想,该设计什么实验来研究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呢。对于书本上的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和同体积的清水、同体积的浓盐水的重量,我不太明白怎么引导学生往这个方面去设计实验。所以我觉得学生更加想不出来了。
      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这里去引导吗?
     或者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这里去引导?
     卡在这里了,明天和同年级的金老师探讨一下。再接着往下备课。
最后编辑高丽萍 最后编辑于 2019-03-17 21:43:38
TOP
20#

五下沉浮单元确实是比较难上的单元,也是很有科学味的单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