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何树德
在修订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沉和浮”中,最后一篇课文“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关于比重计的内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小学阶段要出现比重计吗?
“酒厂里,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吗?”课文这样的描述和下面的插图,分明是指比重计。但是很不严密,比重计不是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它是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吗?”课文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课内是讲还是不讲?按教参的说法密度是回避的,但要讲清楚比重计的原理必需要讲到密度,真是进退两难。其实,比重计并不是酒厂里才有,凡是要测定液体密度的单位都要用到比重计。
个人观点: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认识一下比重计未尚不可。这正好似婴儿牙牙学语时,学叫“妈妈”,当时婴儿并不知道“妈妈”的是什么意思,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会领会其中的含义。当学生看到比重计的实物或图片时,能叫得出“比重计”的名称就行了,至于比重计的原理还是留着到初中里去学吧!
2.比重计是这样使用的吗?
将比重计放在盛有水银、水、玉米油、变性酒精的烧杯里。课文中这张照片,在教学中会起到误导作用。比重计不能同时测定几种液体的密度;比重计也不能在烧杯里测定液体的密度,它必须将整个玻璃泡都浸没在液体中,并使比重计竖直地浮在液体中,才能读出玻璃细管上的刻度。所以这张照片如果认为是在测定密度,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是为了装饰一下空白处,也大可不必,因为科学是讲究严谨的。
个人观点:教师可以拿比重计直接演示一下,分别放到清水、盐水、食用油中,让学生观察液面分别在比重计的哪个刻度位置,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注意盛液体的容器一定要深一些,确保比重计能竖直地浮在液面上。
3.有关比重计的相关资料
从网上找了一些有关比重计的图文资料,附在后面供老师们参考,如少数学生对此特感兴趣,教师不妨课外适当给于讲解,至于全体学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比重计的原理及使用
——图文摘自网络
比重计是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和物体浮在液面上平衡的条件制成的,是测定液体密度的一种仪器。它用一根密闭的玻璃管,一端粗细均匀,内壁贴有刻度纸,另一头稍膨大呈泡状,泡里装有小铅粒或水银,使玻璃管能在被检测的液体中竖直的浸入到足够的深度,并能稳定地浮在液体中,也就是当它受到任何摇动时,能自动地恢复成垂直的静止位置。当比重计浮在液体中时,其本身的重力跟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相等。于是在不同的液体中浸入不同的深度,所受到的压力不同,比重计就是利用这一关系刻度的。
液体比重计的长管子上,常标有下列数字标度……0.7、0.8、0.9、1.0、1.1、1.2、1.3……。当液体比重计在液体中沉至0.9的标度时,便能立刻知道所量度的液体密度为0.9。使用这种仪器,物体只会沉到被其所排除之液体的重量恰好等于它自身重量的那种深度为止。因此,液体比重计在比重较轻的液体里,比在较重的液体里要下沉得更深。例如,它在酒精里,就会比在掺水的酒精里下沉得更深;在纯牛奶里比在掺水的牛奶里较浅。将比重计依次插入比重渐减的各种液体里,如硫酸(1.8),水(1.0),醚0.717)等,则其下沉的深度逐渐加深。因此较大的比重必位于标度的下部,较小的比重则位于其上部。标度本身当然先要经过校准,并且还要依照各种液体的比重来校准,或者直接依照所测定液体的特殊性质,如酒类的酒精成分,牛奶里的脂肪成分,硫酸里的纯酸成分等等来校准。
常用的比重计有两种。一种用来测量密度大于1的液体的密度,称“重表”。它的下端装的铅丸或水银多一些。这种比重计的最小刻度线是“1”,它在标度线的最高处,由上而下,顺次是、1.1、1.2、1.3……把这种比重计放在水里,它的大于1的标度线,全部在水面下。另一种用来测量密度小于1的液体的密度,称“轻表”。它的下部装的铅丸或水银少一些,这种比重计的最大标度线是“1”,这个标度线是在最低处,由下而上顺次是、0.9、0.8、0.7……把这种比重计放在水里时,它小于1的标度线全部在水面上。使用时,应注意根据液体的密度大于1还是小于1来选用此重计。目前中学课本不再讲比重单位而是讲密度单位,但在测密度时仍使用比重计,所测数值无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