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年共同体章伟勇专帖 [复制链接]

91#

2019.3.6.上虞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小学科学教研工作会议在上虞区天香小学举行。

2019.3.6.上虞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小学科学教研工作会议在上虞区天香小学举行。鄙人去年得了个绍兴市2018年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不好意思站在了C位,把一二等奖的大师们挤到了两旁。个人的努力终会有所回报,不过比起高手们差距还甚远。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减肥积极一点,智慧充盈一点,时间抓紧一点……
















TOP
92#

回复 86楼小卫的帖子

手瞄得吃力些,抖动
TOP
93#

回复 90楼章俐鑫的帖子

要克服手抖,其它都是常规方法,瞄准了就抓拍
TOP
94#

回复 89楼严益锋的帖子

谢谢严大师赏识
TOP
95#

回复 87楼王家东的帖子

谢谢你的赞许,其实也是常规方法
TOP
96#

回复 88楼李尔敏的帖子

还行吧,重要的控制手抖和瞄准目镜孔
TOP
97#

2019.3.26.经过一番比较匆忙的准备,小越街道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二零一八学年第二学期科学首次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本人执教六下年级第二单元《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作为组长现在上教研课成了常态化,既值得肯定和自我表扬,又何尝不是一种目前我校科学教育的羸弱现状呢。整节课的重难点节点部分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作为评价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有点大,不过整个课堂流程还比较顺利,师
章伟勇 发表于 2019/3/27 16:13:48
为扎根课堂开展教研活动点赞,组长给力,教研就扎实!一学期用心上好一节教研课的做法值得推广!
TOP
98#

用的显影剂是碘酊,与课本上的效果色彩有点差距 ,用手机通过目镜小孔观察后抓拍。





[att
章伟勇 发表于 2019/3/29 15:54:02
章老师的科学实验活动很扎实,相信学生一定很开心!为章老师点赞!
TOP
99#

2019.3.6.上虞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小学科学教研工作会议在上虞区天香小学举行。鄙人去年得了个绍兴市2018年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不好意思站在了C位,把一二等奖的大师们挤到了两旁。个人的努力终会有所回报,不过比起高手们差距还甚远。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减肥积极一点,智慧充盈一点,时间抓紧一点……


[attac
章伟勇 发表于 2019/4/2 15:58:19
你是上虞区2018年小学科学论文评比双料大奖获得者!思考必有心得,动笔定有收获!一步步积累
TOP
100#

回复 98楼酸牛奶的帖子

谢谢朱老师肯定,希望以后多提宝贵意见。
TOP
101#

回复 99楼酸牛奶的帖子

谢谢朱老师的赏识和提携,个人觉得自己还有许多可改进和提高之处,只是身处科学沙漠的边缘,每一步迈得都比较缓慢和艰辛。
TOP
102#

《液体的热胀冷缩》之慢观察。

      教科版五下《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作业本中的实验改进方法,参照课本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染色剂为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呈淡紫红色。烧瓶软塞中插塑料管,在插入时注意烧瓶内的高锰酸钾紫色溶液离软塞子下沿需空出约0.5CM的空隙,一是避免液体热胀之前瓶内的压强过大导致液体先行“挤出”,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胀出”,所以这里要充分考虑气压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影响。本次实验效果,我一直强调一个慢慢调整,慢慢加热,慢慢冷却,慢慢观察,慢慢记录,注意一个“慢过程”,因为热胀时效果很明显,而冷却时也比较清晰,这时候,学生对热胀冷缩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进而引起学生对其它类似液体的类推和比较,还有一个就是外包装特别是软硬度(膨胀系数)对液体膨胀现象的干扰与影响。










IMG_20190322_133528.jpg (, 下载次数:0)

(2019/4/3 15:58:55 上传)

IMG_20190322_133528.jpg

IMG_20190322_133552.jpg (, 下载次数:0)

(2019/4/3 15:58:55 上传)

IMG_20190322_133552.jpg

TOP
103#

六下年级“放大镜”系列+简易显微系列

前面几张是放大镜系列+简易显微镜:







显微镜头下的高锰酸钾


TOP
104#

章老师很认真,学生学得也很认真,这个装置发现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是明显的。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塞橡胶塞子的时候,塞得紧些,液柱就上升了,塞得松些,液柱又会下降,然后放到热水里,液柱会先下降一点然后快速上升。
TOP
105#

      教科版五下《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作业本中的实验改进方法,参照课本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染色剂为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呈淡紫红色。烧瓶软塞中插塑料管,在插入时注意烧瓶内的高锰酸钾紫色溶液离软塞子下沿需空出约0.5CM的空隙,一是避免液体热胀之前瓶内的压强过大导致液体先行“挤出”,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胀出”,所以这里要充分考虑气压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影响。本次实验效果,我一直强调一个慢慢调整,
章伟勇 发表于 2019/4/3 15:58:55

用着色的液体做实验现象很明显,赞!及时留存拍照,赞!
为什么要留着一段空的,这段空的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可以不用留,现象更直接明显!
TOP
106#

前面几张是放大镜系列+简易显微镜:


[attachimg......
章伟勇 发表于 2019/4/8 16:05:06

教师用心,学生精彩,为章老师点赞!
TOP
107#

章老师很认真,学生学得也很认真,这个装置发现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是明显的。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塞橡胶塞子的时候,塞得紧些,液柱就上升了,塞得松些,液柱又会下降,然后放到热水里,液柱会先下降一点然后快速上升。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9/4/8 21:51:56

学生能解释“液柱会先下降一点然后快速上升”的原因吗?
TOP
108#

这个装置中,必须要塞紧,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TOP
109#

回复 105楼酸牛奶的帖子

不留空,橡胶塞子一塞进去,液柱就上升满出来了。留空,液柱也会上升到管子,然后我松一松塞子,液柱就回流了。
TOP
110#

回复 105楼酸牛奶的帖子

不留空,橡胶塞子一塞进去,液柱就上升满出来了。留空,液柱也会上升到管子,然后我松一松塞子,液柱就回流了。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9/4/9 12:14:12

经验是摸索出来的,留空放入冷水中的下降看不太到!
一般我们都是液体量要控制,确保塞下去液面在管子中间!
TOP
111#

看着这些瓶瓶罐罐,莫名亲切啊。
TOP
112#

回复 102楼章伟勇的帖子

这个标记线棒
标记线留到瓶塞上部细玻璃管的中间会更好
最后编辑王剑鑫 最后编辑于 2019-04-12 15:03:49
TOP
113#

回复 110楼酸牛奶的帖子

在摸索中前进
TOP
114#

很用心的老师,学习
TOP
115#

热胀冷缩的实验现象很明显
TOP
116#

回复 110楼酸牛奶的帖子

谢谢朱老师的悉心指点
TOP
117#

回复 107楼酸牛奶的帖子

说实话不能解释,我也在想很难解释清楚
TOP
118#

实话实说。
TOP
119#

教科版五下年级《沉与浮》单元,其中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中的部分实验场景

教科版五下年级《沉与浮》单元,其中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中的部分实验场景。其中,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实验操作中,因为采用了通体上大下小的塑料量杯,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点,所以将原先100ML的水量尝试着改为200ML(无法说明是更科学还是不科学)。搅拌过程中,采用了敏感度较高的盎司秤,因为是精细颗粒的盐颗料,所以加的量跟粗制食盐区别较大。学生们对搅拌很有兴趣,我临时设计了一些小竞赛,使之过程不至于太枯燥单调。最后配制成功的浓盐水溶液让块头较大的马铃薯浮了起来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甚至有学生想进一步探究食盐浓度的临界点是多少的配比。《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对于钩码在不同浓度溶液中受到的浮力现象,由于弹簧秤的敏感度不是很好,实验现象并不像书中那样明显。






TOP
120#

2019.4.17.教科版五下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2019.4.17.教科版五下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演示实验集锦。所教的这个五年级班级淘气调皮捣蛋的学生有好几个,实验稍有变化就会大呼小叫,甚至激动地从位置上站起来,直至走到讲台桌边。为了安抚他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这些小家伙上来演示实验,培养其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尚可,兴奋得不能控制自己的学生少了很多,所以趁着他们实验做得热闹之际,特意抓拍了几张。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先初初让他们体验一下滴漏的感觉和流速,后续还可以操作得更精准更科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