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名称:基于学生基础实施精准教学
主讲人: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
活动时间: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活动地点:缙云东渡小学
活动主题:“课改先锋”赴缙云支教活动
记录人员:丽水市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说明:因特殊原因,开头部分没有到场记录。
眼保健操的作用
一个学生每次都不肯做眼保健操,被检查人员发现,使得班级扣掉分数。
班主任进行教学时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做眼保健操?
启示: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上改变,你的教学是无效的。精准教学,要抓做真正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明白,错在哪里,自己接受观念,这样的教育才是精准的教育。
学生的基础是教学的的起点
为什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
学生的脑中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许多不同的初始认识。
举例:电路中,学生的初始认识是开关开电灯亮,他并不知道还有电流。
这些初始认识是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它将影响着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以错误的概念,解释正确的结论,形成学生圆满的结果。
教学最佳的节点,是产生认知矛盾。
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教学意义
1.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学定教。
举例:磁铁,许多知识学生都已经知道,可老师还是当作学生不知道,重新教一次。
2.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学生是什么样的基础,就从哪里开始教学。
3.精准教学,提高有效性。
举例:撒网打鱼,要看准鱼群的位置。
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的三条原则:
针对学生不懂的,进行教学。(最容易做到)
针对学生模糊的、不完整的,进行丰富。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进行纠正。(最难做到)
1.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
(1)许多学生把声音强弱与高低混淆。
怎么处理?
对策:要和音乐联系,比如敲钢琴。
(2)许多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沉。
怎么教学?
对策:不要光说轻重,要加上物体。还要理解学生在说重的物体下沉,实际上他想表达的就是密度,你要读懂学生话语里的含义,才能真正组织精准教学。
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主要方法
(1)阅读资料:已经学过哪些内容
(2)课前调查:已经具备哪些认识
(3)个别询问:个体经验的调查
(4)图画展示:对有一概念的认识和思路
(5)课堂提问:呈现当前的想法
(6)观察分析:找到学生隐藏的概念
2.在已有基础上实施精准教学
学生对经济度火焰温度高低的认识
关于月相变化
一道检测题的结果
学生的选择
外焰:28% 内焰:12% 焰心60%
原因了解:教学时是教师演示的,学生对火焰分三层没有认识,还有学生是从学习知识上迁移的(太阳中心温度更高)。
学生的实际操作:用焰心加热占多数,有时不小心把火焰弄灭,即使到了6年级用蜡烛加热,也是如此。
一位日本教师的教学过程
1.教学怎样划火柴?
2.学生练习划火柴使它燃烧.
3.教学怎样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
4.学生练习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
5.教师比较外焰、内焰和焰心加热的效果。
6.学生练习用酒精灯外焰给物体加热。
启示:为什么要外焰加热,用一个细木条放在火焰上烤一会,然后观察,明白其中的原因,而不是靠讲,将讲和操作结合起来。
关于月相变化
请你预测学生原有对月相的认识
统计调查学生对月相的认识
学生原来的认识(案例20111年10月20日)
主要是方向,不是圆圈。
模拟实验后的结果
3.采用合适教学方法,实施精准教学
讲解、观察、探究、阅读、交流等
倡导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
补充:探究式教学是比较合适的,但探究式教学不是万能的.
学生所画的蚂蚁
(学生将蚂蚁和动画图像结合,画出人态的蚂蚁)
观察之后所画的蚂蚁
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学生所画的蚯蚓
师问:画的怎样?
生:画的很好。
师再问:仔细观察,蚯蚓是这样的吗?
生:蚯蚓没眼睛的。
画的学生:蚯蚓有眼睛的,眼睛在里面你看不到的。(自圆其说)
就有没有眼睛开始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说,教学契机来了,怎么办——做实验。小朋友想到的方法是用手电筒,看它有没有反应。结果效果很好,蚯蚓对手电筒的强光反应很明显。那个质疑的学生不服气,蚯蚓的眼睛在哪里?
教学技巧:呈现学生的错误概念,发现我错在哪里,这就是精准教学。
图画展示的好处
展示学生原有的想法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展示学生对概念的前后对照
帮助学生准确表述
鸡蛋的各个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生:蛋黄变成小鸡,蛋清提供营养,蛋壳保护蛋黄和蛋清。
师:观看鸡蛋发言的过程(提供证据)。
基于已有认知的精准教学策略
1..预判学生的已有认知
2试测学生的反应
3.针对学生的错误概念设计活动
针对纠正的概念准备器材
针对不完整正确概念进行丰富
4.在令人信服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通过证据信服新的概念
错误概念一旦形成,很难消除。
一定情境下仍然反映出错误的认识。
只有在有力的证据下,才能真正形成新的正确的概念。
观察一瓶水
水,学生都认识,这节课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水的形状,水什么形状?水没有固定形状,这样的认识学生是说不出来的,学生能表达的是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个点才是这节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词语。
教材是怎么设计的,先看牛奶、水和木头,许多老师这个活动都是简单带过的,其实这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重要活动。把木头放在不同的容器里,木头的形状都不变,得出的概念是木头有固定的形状。然后把水放在不同的容器里,水有各种的形状,那该怎么说,和木头对照起来,木头有固定形状,水没有固定形状。在比较中形成概念。
第二,对无固定形状的认知即深,可以用气球把水装满,让装水的气球变成各种形状,进一步说明水的形状是变化的,水没有固定形状的。这样就把重点落在学生模糊的认识上,这样的活动就加深了学生的认知。
同样的教学,也可以在空气教学上实现,哪一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有缺陷的,就在这个方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