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8我们在路上!——记绍兴市小学科学研学共同体主题研修活动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1.绍兴市小学科学研学共同体主题研修活动体会


    5月4日,五四青年节,我们上虞这群青年在朱钻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诸暨浣东小学参加绍兴市小学科学研学共同体主题研修活动。活动主要展示了两节精彩的拓展课,然后是教师互动点评,之后是课题汇报,最后是省教研员喻老师的讲座。市教研员陶老师做了总结。
    第一节课是吴英老师的课题研讨《认识一袋空气》,执教对象是一年级学生。观感1:导入简洁,直入今天探究的主题“空气”,但对于孩子吸引不够,建议用情境导入或者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背景下进入。比如猜一个空气的谜语。观感2:教师指导很到位,比如看、听、闻、摸这些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多次涉及,对孩子观察空气实际指导效率不高,建议用另一个问题,哪里有空气?观感3:巴克队长的配音效果实在太好了,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听的效果好,还调控了课堂纪律。观感4:椅子变桌子进行活动,这个设计我个人认为很好,首先方便学生,其次调控课堂,开始活动,结束活动,领材料,收材料都能让别的孩子有事情做,增加了孩子活动的参与率,进而增强学生活动兴趣。观感5: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特别是黑板上的评价,非常高效。观感6:学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有时间可以每一组都去指导一下。观感7:教师任务单式的空气体验活动,让孩子深切体会到了空气存在并且具有许多的特征。我想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美妙时刻。
    第二节课是顾成宝老师的课,《“冷”PK“热”》,执教对象是五年级学生。这节课因为听的太投入了,所以写的不多。观感1:课前的活动太关键,亮了整节课。实验有趣,对课堂有用。观感2:学生的前概念,冷水比热水重,在这个猜想中,学生似乎猜的有点不准。我觉得就是体验不够,所以体验活动很重要。当然安排学生的体验活动,需要更多的教师,更多更方便的器材,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做这个事情。观感3:学生探究活动非常用心,学生汇报也很有条理,教师指导和梳理非常到位,有一种刀刀见血的感觉。观感4:很多老师都在说后面的空气热对流这个活动没有必要。实际上,上课教师估计是在上五年级的课,五年级作业本中两次做到空调为什么要往上打的题目,但是对于解释却没有,我估计教师在这边安排这个活动,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冷热对流在空调中的应用。
    喻老师的讲座听过好多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喻老师首先对两节课进行了精要的点评,然后结合课堂,对于教材、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参照性解读。在喻老师的解读中,我们一线教师会发现,原来课标中的一些理念一直在我们课堂中出现,课标离我们原来那么近。最后喻老师对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读读课程标准,多让学生进行实验与体验活动,多关注下网络上的资源。喻老师的建议,有些我正在做了,有些还需要加强。比如课标最近我正在加紧研读,对自己的教学真心有不少的帮助。最后绍兴市科学教研员陶成龙老师作了最后总结,对于今天的主要议题小课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陶老师从小课题的选题入手,小课题切入点要小,研究要实,要真,提出了自己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如何做好小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期待,期待下一次的活动,我们再聚首!
    我们还年轻,年轻意味着朝气,意味着还可以再拼搏!
最后编辑上虞樊少飞 最后编辑于 2018-05-10 15:59:33
分享 转发
TOP
2#

新手上路欢迎
帖子写的很好,有自己的想法,相必学到很多
TOP
3#

每一个观感都说明有深刻的思考,赞!
TOP
4#

哈哈,要发帖是个好现象!
TOP
5#

回复 3楼酸牛奶的帖子

朱老师,帖子我重新搞了下,坐在后面,照片没有好的角度,很模糊,不传了。
TOP
6#

有思有得,学习
TOP
7#

今天自己亲身上场上课,才知道,太不容易了。待会发几个照片!还在听牛奶讲话!
TOP
8#

加油!
TOP
9#

2018,要发,要发帖!
















QQ图片20180601132813.jpg (, 下载次数:0)

(2018/9/7 15:15:03 上传)

QQ图片20180601132813.jpg

最后编辑上虞樊少飞 最后编辑于 2018-09-07 15:15:02
TOP
10#

上次说好的照片,终于拿到了。
TOP
11#

上传很快,赞!图片可以调整的小一点,一般长边是600!
TOP
12#

很用心,继续坚持,把教案都放上来更好了!
TOP
13#

教案,我找出来
TOP
14#

《红糖去哪儿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没有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没有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PPT、大玻璃瓶
学生:每小组3个烧杯、3个搅拌棒、3个药匙、食盐1份、红糖1份、小石头1份(观察、实验各一份)、放大镜2只、毛巾1条、记录单2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次之前我们先学一样本领,出示搅拌棒,这是什么?科学课上我们叫做搅拌棒。怎么用呢?教师示范并讲解,搅拌的时候手要扶着杯子,搅拌棒不能接触杯底和杯壁。
请学生上来示范。
二、说观察方法先观察。
1.出示实验材料,复习观察方法。
你们做得可真好,引来了盐、红糖、小石子。
我们先仔细来观察一下它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呢?
2.说观察方法。
看(颜色、形状、大小等),闻(气味),摸(光滑、粗糙),放大镜看。
重点提示:在科学课中我们不用嘴巴尝这种方法进行观察。
温馨提示:(1)摸了一样物体以后把小手用桌上的小毛巾擦干净再摸另一样。
     (2)听到音乐停止实验,把材料都放回到桌子中间并坐端正。
3.拿出实验材料,对盐、红糖、小石子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
三、放入水中又会怎样
1.它们三个盐最调皮了,马上与水宝宝一起玩了,那盐和水混合在一起后盐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猜测:将已知的现象说明)
想不想一起来看一看?
2.那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3.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材料及作用并演示实验步骤。(放在投影仪下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盐的变化)
4.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师提示放入前——放入水中——搅拌后
5.教师贴出实验现象。(引出溶解)
6.这么好玩,小石子、红糖也想试试,那我们来做做,强调三步骤:放入前——放入水中——搅拌多次。
温馨提示:1、实验现象及时用画图的形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实验,把材料都放回到桌子中间并坐端正。
7.分发实验材料,小组实验。
四、总结
1.小石子、红糖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红糖不见了,那去哪里了呢?(板书:红糖去哪里了)真的消失不见了吗?
3.生活动:请一学生在黑板上张贴溶解的物体和没有溶解的物体。(强调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体不能则不能。)
五、拓展
1.炒菜用的油放入水中搅拌一下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想想盐是从哪儿来的呢?
六、板书  
               盐    
红糖    红糖去哪儿了
              小石子     溶解:盐、红糖
                       没有溶解:小石子
TOP
15#

磁力与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磁铁,磁力是不一样的;同种形状的磁铁,大小不同,磁力也是不一样的。
知识与技能:能自行探究实验方法,并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磁铁的磁力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能从数据中分析出结果。
【教学重难点】
不同形状的磁铁的磁力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钢珠、环形磁铁1、环形磁铁2、条形磁铁、U形磁铁、记录表、吸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说出三块磁铁的名称。
2.说一说已经学过的磁铁的性质。
二、比较不同形状的磁铁的磁力大小
1.思考: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测三块磁铁的磁力大小,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讨论实验的方法,教师补充实验小窍门
4.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
5.交流三块磁铁的磁力大小。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比较相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磁铁的磁力大小
1.出示一块更小的环形磁铁。
2.说说两块环形磁铁,谁的磁力大,谁的磁力小?你的理由是什么?
3.学生猜测并说自己的理由。
4.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它们的磁力大小?
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后进行研究。
6.交流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8.教师出示一块更大的环形磁铁,提问,你们觉得老师手中的这块环形磁铁,它的磁力会如何?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磁铁之所以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是因为在磁铁的周围存在着一个我们看不到的磁场,但是我们借助一些材料,能让我们知道这个磁场的存在,在我们的拓展实验箱里,就有这样的一种材料,课后,让我们借助拓展实验箱,一起来探索磁铁周围的磁场。
TOP
16#

淀粉的踪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学生明白淀粉是一种白色的颗粒物。
2.通过淀粉遇碘酒会变色小实验,学生知道很多的食物中具有淀粉。
3.通过淀粉遇到碘酒颜色深浅反应,推断出可能是因为淀粉含量有差别。
4.通过寻找淀粉、观察淀粉、提取淀粉三个连贯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记录的习惯,动手的能力。
5.通过有趣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魔术,“淀粉的踪迹”。
学生猜一猜其中的原因。
二、探究活动
1.寻找食物中的淀粉
(1)土豆中有没有淀粉?教师演示。
(2)我们带来的食物中有没有淀粉。学生猜测,并实验。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有些食物中有淀粉,有些没有淀粉。而且食物中淀粉的含量也有差别,有的含量高,有的低。
2.提取食物中的淀粉
(1)观察淀粉
(2)阅读书本如何提取土豆中的淀粉。
(3)通过微课,进一步认识如何提取土豆中的淀粉。
(4)学生活动提取淀粉。
(4)验证提取的是否真的是淀粉。
三、课后拓展延伸
任务学习单:
1.土豆中可以提取出淀粉,那么玉米中能否也能这样提取出淀粉呢?大家可以课后去试一试。
2.关于淀粉的知识还有很多,课本41页——43页有相关的知识链接,同学们可以自行阅读,其实阅读也是学习科学知识比较重要的方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